21深度丨连续5日新增破百!检测费用高昂!香港疫情第三波失守背后
自今年2月以来,香港在第一波及第二波疫情的冲击中表现可圈可点,一度被视为全球抗疫的典范。但进入7月以来,香港疫情出现第三波大规模爆发,主要以本地病例为主,其中相当大比例病例源头不明。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发言人7月26日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近期香港新冠肺炎疫情高发,高度关心香港同胞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将随时应特区政府请求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发言人指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始终高度关注香港疫情和香港同胞的健康安全,协调了大批口罩和其他防疫物资来港,全力保障民生物资供应,缓解香港燃眉之急,并大力协助滞留内地和国外的港人返港。近期香港疫情明显反弹高发,连续5天每日确诊个案百宗以上,社区爆发一触即发,香港疫情防控处在紧要关口。为了应对香港疫情大幅反弹,中央明确表示,将支持香港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协助建设“方舱医院”等。只要特区方面有需要,中央将在医用物资、医疗设施设备等方面提供大力援助。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国家卫健委7月24日还与粤港澳三地政府举办特别视频会议,加强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
第三波疫情发展脉络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自7月5日至7月26日,香港累计新增940宗本地确诊病例,本地个案已连续5日超过100宗,累计确诊个案达到2634宗。同时,疫情涉及多个餐厅、养老院、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群组式集体感染,病毒迅速蔓延至各个地区,反映出社区传播已广泛存在,情况令人十分担忧。
由于前段时间疫情已得到控制,香港市民出现了“抗疫疲劳”,即使近日疫情来势汹汹,市面人流并未明显减少,据记者观察,香港各个超市、餐厅、菜市场等地的人仍络绎不绝,某些沙滩周末甚至人满为患。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日前形容,不少确诊者在感染前的活动“多姿多彩”。
香港前两波的疫情以输入病例为主,仅出现零星本地个案,然而,第三波疫情的反弹力度明显高于预期,目前已大规模进入社区,大量无病症、无源头个案出现。香港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三,一旦疫情出现几何级上升,后果将不堪设想,特区政府应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
“挤牙膏”式抗疫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一波疫情,特区政府在短短三周内已经四度收紧防疫措施。
7月9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宣布收紧防控措施。7月11日凌晨起,餐厅的用餐人数不得超过六成,不得多于8人一桌;酒吧酒馆不得多于4人一桌;健身中心、派对房、卡拉OK等场所每个房间的人数上限由16人收紧至8人;电影院及现场表演场所不得饮食。自7月8日起,加强对豁免检疫人士的监测,所有经机场抵港的机组人员、船员都要留下深喉唾液样本。
本地新增病例持续大幅上升,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7月13日晚宣布,香港已通过新规例,要求高风险地区的来港人士在登机前出示病毒检测呈阴性的证明。自7月14日凌晨起,健身室、游戏机中心等12类处所关闭7天,并进一步加码管制餐饮业,未来7天相关场所每日下午6时至第二日5点,不准堂食,只能经营外卖。所有搭乘公共交通的人士,必须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佩戴口罩;禁止4人以上人群聚集,为期14日;关闭海洋公园、迪士尼乐园。
7月19日,香港新增病例创下单日新高。林郑月娥当日宣布,进一步收紧防疫措施,其中包括部分公务员居家办公、餐厅晚六朝五不准堂食的措施再延长7日、拟通过法例要求市民在所有室内公众场所佩戴口罩等。
7月以来,已有约30位机组成员和船员入境香港后确诊,社会各界要求收紧豁免人士检疫的呼声高涨。特区政府于7月26日宣布,7月29日起暂停所有客船及未在港处理货物装卸的货船船员换班,直至本地疫情受控为止。同时,收紧来港进行货物装卸的货船换班船员、机组人员及其他获豁免检疫人士的检测和检疫安排。
对比香港第三波疫情发展的脉络以及特区政府的应对措施,可以明显看出特区政府的疫情防控思路是跟随疫情变化而被动应对,不断升级收紧防疫措施。这亦被外界批评为“挤牙膏”式抗疫,一直未能有效从源头阻断隐形传播链,未能在疫情防控中抢占先机。
一直以来,香港采取“精准抗疫”为主要方针,以“追踪高危群组”等精准方法去应对,尽快找出感染源头。然而,随着本地疫情进入大规模爆发阶段,特区政府需要调整抗疫策略,“长痛不如短痛”,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近日指出:“香港早前采取的策略是“应症就诊”,而不是迅速扩大检测,开展大排查和普筛。这背后是基于香港将病情控制在“低水平”而非“清零”的理念。”
自1月以来,香港疫情已持续长达半年之久,失业率不断攀升,“封关”导致旅游、航空、零售、餐饮等各行各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张文宏坦言,这样的措施,“虽然对于短期医疗资源的耗费是相对少的,但是由此带来的疫情长期波动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可能会更高。”
疫情源头何在?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是亚洲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这亦为香港抗疫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特区政府需在平衡经济活动与严防输入个案之间取得平衡。
多位政府专家顾问均指出,第三波疫情爆发的源头极大可能与豁免检疫入境人士有关。特区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指出,部分患者体内病毒的基因排序显示,第三波疫情最少有3个源头,并非较早时本地个案群组的残余隐型传播链,最有可能是源自多宗输入个案,是获得豁免检疫的机组人员、海员等,乘出租车时将病毒传给司机,司机再经餐厅交叉感染,导致病毒在社区蔓延。
6月初,香港开始有限度恢复转机服务,而机组成员和船员等则是香港防疫措施中免检的主要人群。根据香港的《预防及控制疾病条例》,须往返香港与外国地区履行其职责的机组人员、客船及货船船员,以及须履行与政府相关运作政府人员等等,可豁免接受强制检疫。
今年2至7月,接近30万人次豁免强制检疫入境香港,而近两月则最少有7.2万人次。事实上,自7月8日起,特区政府收紧豁免人士入境检测以来,输入病例显著上升,这亦从侧面验证了此前豁免人士入境安排中存在巨大漏洞。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日前透露,目前有六艘货船因船上各有1位船员确诊,特区政府将其他船员在海上隔离14日,船员国籍包括菲律宾、印度、俄罗斯、黑山。资料显示,这些货船分别在7月11日至17日陆续抵港,并在7月12日至21日开始隔离。
香港运输及房屋局表示,2月8日至6月21日期间,获豁免强制检疫的货船船员类别人士约有8000人。据了解,目前亚洲地区仅香港、新加坡及日本等允许船员下船换班,但新加坡、日本相对限制较多,于是船员纷纷涌到香港换班。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表示,目前海员的检疫安排存在漏洞,虽然船员入境后便要前往机场采集唾液样本,但无需在亚博馆等待病毒测试结果便可离开,在此期间仍能自由活动,存在极大的防疫漏洞。
居家检疫缺乏社区支持
与内地不同的是,香港的居家隔离无需小区封锁,而是主要靠隔离人士自觉遵守以及政府的执法行动。
由于人力严重不足,目前香港居家隔离人士须佩戴监察手带,在14天的隔离期内,特区政府仅是派人进行突击抽查。由于居家隔离人数激增,抽查比例严重偏低。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居家隔离人士的家人行动不受限制,可在社区自由出入,不排除居家隔离人士的同住家人,将病毒带到社区,或成为爆发的间接源头。
公开数据显示,由6月7日至7月6日的确诊个案中,分别有16人和6人来自菲律宾及印尼,其中有5人是强制家居检疫期间确诊。
同时,香港家庭住户的人均居所楼面面积中位数仅为15平方米,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卫生间,居住空间狭小,这意味着家居检疫人士必须与同住的家人共用厕所,并不具备家居隔离的条件。
外界普遍认为,社区支持是中国抗疫成功的一大优势,但香港由于缺乏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实施封闭社区管理将面临基层支援服务不足等困难。自疫情爆发以来,香港餐厅、超市、菜市场、商场等多个公共场所,一直未实施严格的测量体温、佩戴口罩、控制人流等措施。
香港医学会传染病顾问委员会主席梁子超认为,目前香港出现扩散式社区爆发,甚至有跨家庭感染、更难追查感染来源的第三代传播,但香港难以做到小社区管理。
据记者了解,以疫情最严重的黄大仙区为例,截至7月24日,有多达94栋住宅大厦有确诊患者,其中慈正邨、慈民邨、慈乐邨等多个公共屋邨甚至一栋大厦内有多人确诊,但受制于隔离设施不足、社区支持不足,特区政府仅是对大楼进行消毒,而非将整个大厦进行封闭式隔离或者将所有居民撤离并送往检疫中心。
破解病毒检测瓶颈
北京、新加坡等地的第二波抗疫经验表明,迅速采取针对性的大面积病毒检测其中一条制胜之道,十分值得香港借鉴。一直以来,香港病毒的低检测量饱受诟病。事实上,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早在数月以前,已提倡增加每日检测数至7500个,但特区政府一直未能积极探讨不同方案,大幅增加检测数量。
根据香港卫生署的新冠病毒检测数据,6月份检测数目为109388(平均每日3646);至7月出现社区爆发,截至7月21日检测数目为177535(平均每日8454)。香港私营检测机构每日检测能力约为每日3000-4000个。由于检测能力不足,导致多个公立检测机构超负荷运行,员工连日加班,甚至出现检测结果对调的“乌龙”事件。此外,多个有确诊患者的大厦住户均表示,迟迟未能进行检测,人心惶惶。
以香港750万人口计算,每日检测量每百万人口只有1000个,不到北京当时检测量的十分之一。相比之下,澳门的人口仅为香港的十分之一,但目前每日病毒检测量达6000,澳门政府之前更表示若有需要,随时可提升至一万。
为何香港在提高病毒检测量方面举步维艰?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香港特区政府认可的15家私家医院和私营化验所可做病毒检测,费用由1000-3000港元不等,高昂的价格让很多市民望而却步。相比之下,澳门市民及外佣首次接受检测免费,之后每次收费也仅为180澳门元(约174.7港元)。
据了解,香港检测费用高昂主要是由于这些私家医院和私营化验所均采用进口试剂,平均成本为600港元。业内人士表示,香港私家医院并非抗拒使用内地试剂,而是由于这些试剂无香港官方认证,建议特区政府或大学带头使用。
人员短缺亦是一个主要瓶颈。根据香港卫生署在2017年公布的《医疗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报告》预测,2020年香港医务化验师的缺口达201人。由于近期香港疫情急剧恶化,人手短缺问题雪上加霜。
截至今年2月,香港有大约3800名注册医务化验师,其中约80%受聘于医管局,但化验师分四大科目,分别为临床生化学、血液学、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而只有隶属微生物学的才有资格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透露,特区政府已接洽了两家内地大型私营检测机构,首阶段将主要针对高风险的40万人提供免费检测。据悉,这两家公司为:由华大基因设立的华升诊断中心、中国检验集团开设的中国检验有限公司。林郑月娥透露,预计每次测试费用将低于1200港元。
医疗系统濒临崩溃
香港第三波疫情仍然十分严峻,连续三日本地新增病例超过100例,疫情拐点仍未出现。特区政府必须做好疫情最坏评估,备好应对预案,尤其要确保抗疫医疗资源供应充足。随着病例数字急剧增加,重症床位、轻症床位、医疗物资、医护人员都会捉襟见肘。
随着确诊患者数量飙升,香港隔离病床、检疫中心、重症病床等资源亦“饱和”。7月25日,香港医管局总行政经理庾慧玲在疫情记者会上透露,香港14家公立医院目前已接收835名新冠肺炎患者,649间负压病房和1207张负压病床的使用率分别为82.6%和78.9%,公立医院的隔离设施面对巨大压力。医管局承认逾百名确诊者未能入院,并呼吁他们在家耐心等候入院通知。
据了解,由于确诊人数激增,用于接收密切接触者的检疫中心已接近爆满,导致一些密切接触者延迟多日才能入住隔离中心。截至7月23日9时,香港的5个检疫中心共提供2124个房间,共有2183人入住其中的1367间房间,除了正在维修或消毒的房间,仅有225间可立即使用。
事实上,早在今年二、三月,已有专家呼吁特区政府提前做好最快打算,尽快建立方舱医院,用以治疗轻症者。除了中资企业在鲤鱼门建立的香港版“火神山医院”、提供300多个隔离单位外,特区政府迟迟未有动作,从而造成今日病床短缺的局面。
除了鲤鱼门度假村的社区隔离设施,特区政府正在研究把亚博馆改为俗称“方舱医院”的社区治疗中心,接收病情稳定的新冠患者。但医管局表示,在使用有关设施前需解决医疗物资、仪器和人手等多项问题,启用的时间及可提供病床数量均仍未有定案。
然而,疫情告急之际,香港多家私立医院却纷纷选择“自保”。养和、仁安和浸会医院等多家香港知名私立医院要求,入院病人需要先通过病毒检测,且持有三天内发出的无感染证明才可以入院求诊。此举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公立医疗系统服务压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