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梅州现有罗氏28万余人,过半在兴宁,培养出多位杰出后代

寻访梅州各县(市、区)的罗氏祠堂,总能看到八个大字:“豫章世德;理学家声”。这是梅州罗氏的堂联。其中“豫章”是古氏郡名,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罗氏在此地发展成望族。“理学”指的是宋代理学名家罗从彦。

罗姓是人口数量排在第20位的大姓,占全国人口1%,约1338万人。在梅州,罗姓人口逾28万,主要分布在梅县、兴宁、大埔、五华、丰顺等,其中兴宁占据半数以上。据载,最早进入梅州的罗氏先辈为唐昭宗时的循州刺史罗昌儒,其约在公元900年时因黄巢起义,道路梗阻而定居兴宁,也使得罗姓成为较早入梅的姓氏之一。

1100多年来,罗氏在梅州开枝散叶,并不断向外扩散,陆续迁往国内外,除了广东外,国内较多的是四川、江西、福建、台湾等。在“刻苦耐劳自得成功”等家训的熏陶下,培养出了兰芳共和国首任首脑罗芳伯、“罗氏通书”创始人罗庆辉、“维他奶大王”罗桂祥、客家学鼻祖罗香林、抗日名将罗卓英等人。

梅州现有罗氏28万余人,过半在兴宁,培养出多位杰出后代

豫章后人迁居梅州 七县共建罗氏祠堂

在梅城老街、梅州学宫旁,隐藏着梅州罗氏宗祠,它在岁月的打磨和时代的变迁中,慢慢失去了原有的面貌。2年前,梅州罗氏宗亲联谊会多方努力收回使用权,并展开整修工程。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已不是当年的围龙屋,而是几层楼高的现代楼房。

走进梅州罗氏宗祠,罗氏家训、罗氏名人等展牌陈列四周,祠堂正中间是罗氏开国始祖罗匡正、复国始祖罗凌甫、豫章始祖罗珠的画像。罗氏宗祠始建于1815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兴宁、长乐(现五华县)、镇平(现蕉岭县)、嘉应州(现梅县区)、大埔、丰顺、宁化七县的罗氏合族所建。罗氏宗祠曾被当做梅县纺织品公司的厂房。

溯本追源,思祖敬宗。罗(繁体字羅),原意为捕鸟的网,是挂在高处的锥形网。罗字的甲骨文顶部是一只飞鸟,下部是一个人,双手张开网状,表示鸟被网扣住了,有翅难飞,是一个会意字,因此罗姓后人时常自称为“捕鸟者”。罗姓出自妘姓,“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古帝颛顼的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任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做事得当,受百姓爱戴,帝喾便赐名为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到了周朝时期,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

罗昌儒是最早迁往梅州的罗氏族人。他原居于江西南昌,唐昭宗时(889-904年间)为循州刺史,后来因为黄巢起义,道路梗阻而被迫留置在兴宁,并选择此地定居,成为最早进入梅州的姓氏族人之一。宋朝末年,豫章名门望族罗珠第五十一世孙罗洪德的后裔罗小九,时任广东循州学正。期满回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村之时,路过兴宁,见此地旷人稀,沃野平畴,就与他的哥哥罗伯七在东郊和南郊筑屋定居,并以此分散到兴宁各地。

事实上,梅州罗氏均为罗珠的后裔。梅县松口一带的罗氏开基祖,为罗小九的哥哥小六。大埔县安乐渡罗姓,是罗小九的哥哥罗大九开基。五华县黄龙约的罗姓,亦是洪德公后裔。而蕉岭县招福罗姓,是罗珠四十八世天龙的后裔……罗珠是汉惠帝时期的治粟内史(即管理国家财政的官吏),为豫章的名门望族,遂其后裔的堂号均称为豫章堂。

“现代人开玩笑说,同姓氏的人500年前是一家。梅州罗姓就是700年前就是一家人,都是同个支派出来的,其中大部分是洪德公和昭远公的后裔。”梅州罗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罗暹兴介绍,罗洪德有九个妻子十八个儿子,原居住在福建宁化石壁村,其儿子中有大部分迁居到梅州,成为梅州各县罗氏开基祖。“位于兴宁宁新街道的知名古民居‘九厅十八井’便是洪德公的第十八个儿子小九公所建,来纪念他的父亲九妻十八子之事。”

从公元900年左右至今,罗氏在梅州开枝散叶,勤恳为当地发展出智出力,部分后裔还由梅州走向海内外。

百年古祠威武壮观 人杰地灵高风世承

从空中俯瞰位于丰顺新埔园村的汤南龙上古寨,可见一个巨大的“龟”横卧在农田之间。这座古寨面积1.6万多平方米,围墙中间有八个堡垒式凸出的用于瞭望放哨的墙柜。古寨布局为三街六巷一宗祠,整座古寨既古朴典雅又宽敞大方。

龙上古祠位于龙上古寨中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是汤南罗氏的始祖祠。古寨幽幽,穿过宁静的古巷,走进龙上古祠,宽阔的门坪,祠前的麒麟照壁,木栏上精湛的雕刻作品,惟妙惟肖的画作让人为之赞叹。

据《丰顺县志》记载,龙上古祠曾出过罗万杰、罗龙光二位文科进士,一位武魁进士罗佳雄,和九位文举人,十位武举人。“一门三进士,两协一天官”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罗万杰被后人誉为“潮州后七贤”。他18岁中举人,22岁为进士,官至都察院佥都御史。现仍有《瞻六堂集》(上下卷)著作存世。

自罗万杰开始,因能人辈出,家族空前团结,一个比龙上古寨规模更大的寨子也建了起来,它就是种玊上围古寨。种玊上围是丰顺县著名的外圆内方城堡式古建筑、古民居,在闽、粤、湘、赣围屋中属罕见独特,呈现独特的“隐涂蟹”型轮廓,从空中俯瞰,好似一个巨大的“螃蟹”。古寨全盛时期共有人口3000多人,人丁兴旺、热闹非凡。

寨外广场有一口池塘,长年水量充足,塘边一字排开有五棵参天古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蔚为奇观,当地人称“五丛榕”,是汤南上阳古八景之一。据了解,清代时此古寨内出了五位举人,按当时“每中一举种榕一棵”的乡规,种了五棵榕树,至今仍青翠欲滴,生机盎然。

在梅县石扇镇西南村,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屋子里展示着罗芳伯的事迹。这是罗芳伯故居纪念馆。3年前,石扇镇群众及罗芳伯后裔凑资15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葺重建,并于当年对外开放。

清代乾隆年间,罗芳伯由家乡渡海到婆罗洲坤甸(今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谋生。1777年,他在那里率领以客家人为主的采金矿工建立了带有“小共和国”性质的华人政权——兰芳公司。罗芳伯作为兰芳公司的首任领导人,被称为大总制或大唐总长。在他去世后,兰芳公司采取选举的方式产生继任领导人,延续了108年,直至1884年被荷兰殖民政府所灭。

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党组织、东江苏区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罗屏汉是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经过整修,罗屏汉故居已焕然一新,曾经杂草丛生、房梁破败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展馆,展示着罗屏汉和妻子张瑾瑜的革命故事,及那段艰难的革命历史。

祖德家训融于血脉 诗书宜读培育英才

每个月中旬,位于梅县区程江镇周塘村的秋官第都会迎来一批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在此谈笑风生,谈论着家族轶事,为家族兴旺出谋划策。这群老人的祖辈曾生活在秋官第里,他们中的部分人也是在此出生长大。“‘睦族敦宗团结互助’是罗氏家训中的重要内容,要求罗氏子孙一定要团结同族家人,我们这群老人聚在这里,既是为了不忘祖训,和睦团结,也是为了发挥众人智慧,壮大家族。”秋官第罗氏文化研究的负责人罗锦宜说。

梅州现有罗氏28万余人,过半在兴宁,培养出多位杰出后代

罗氏家训长达192个字,涉及宗亲和睦、扶危济困、父慈子孝、夫妻相敬、治家勤俭、待人处事、诗书宜读等内容,教育子孙后代要勇于担当,让罗氏万代流芳。

长篇难记,罗氏先辈还总结出了“罗氏家训十二条”,即:一训孝父母为百行之首,二训亲兄弟,三训睦宗族,四训和乡党,五训祭祖祠,六训重教学,七训勤诵读,八训慎交友,九训务耕稼,十训崇节俭,十一训戒争讼,十二训惩横暴。可见读书教学在罗氏家训中是多么重要的内容。

梅州罗氏的堂联,将“理学家声”摆在异常重要的位置,彰显了罗氏对知识文化的重视。罗从彦是宋代理学名家,曾立豫章学案,学者称“豫章先生”。著作有《遵尧录》《豫章集》等多部。

罗氏后人罗香林,被誉为客家学鼻祖,他是兴宁市宁新水楼村人。罗香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30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入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他撰写和出版《客家研究导论》,该书被日本人元刚译成日文出版。后来罗香林又撰写了《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编》《客家迁移及分布地图》,进一步探讨客家源流、转徙与具体分布诸问题。

“他的故事至今影响着我们,父母也经常提醒我们要努力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学好知识,造福社会。”罗玉琴与罗香林为同一宗祠的后人,今年参加高考的她收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获得了宗族3000元的奖励。

罗氏一族对考上大学的族人均予以奖励,以资鼓励子孙勤奋向学。“前年,大坪镇有个罗氏学生考到清华大学,罗氏家族的商界人士奖励了他2万元。”兴宁大坪罗氏会馆馆长罗春才说,每年罗氏家族都会对族内学有所成的学生、贫困难以继续读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助学金,鼓励他们求学求知。

“宗族发展首重教育,子子孙孙诗书宜读”的家训融入了罗氏血脉,成为梅州罗氏族人存世“宝典”。而“先求裔贤后求金玉,五洲创业不忘根本”则是梅州罗氏族人谋生的守则。

罗桂祥是梅县三乡黄凹村人,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原主席、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原主席,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英廷颁赐C·B·E勋爵,梅州市首批“荣誉市民”。1940年3月香港豆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罗桂祥任董事长,生产“维他奶”,被人誉称为“维他奶大王”。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与兄弟陆续向家乡梅州捐资建设公益福利事业,不仅为村庄捐建水泥乡道、自来水、电力设施等,还独资捐建了梅县第一职业中学、与兄弟合资捐建医院、学校等。

“梅州罗氏中还有许多获得了成功,不忘本回报家乡的人,他们默默地助力家乡发展。”罗暹兴说,罗氏族人注重对家训的传承,罗氏家训不仅是贴在家家户户墙上的语录,更是融入罗家血脉,身体力行的道德观念。

梅州现有罗氏28万余人,过半在兴宁,培养出多位杰出后代

■家族轶事

赖罗傅三姓互不通婚的由来

赖罗傅三姓具有数千年的血统关系。今在菲律宾有常设的傅赖同宗总会在台湾有赖罗傅三姓联合宗亲会。三姓之间,罗赖关系较切,赖姓则与傅姓渊源较深,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赖罗傅俱发源于中原,且毗邻而居,历数百年之久,彼此间都具有姻戚的关系。赖国为楚国所灭,在此患难之时,剩余的先民携家带眷,为避免再遭迫害,便依附于罗傅二姓,改本姓为罗、傅。后来局势趋稳,楚国停止杀戮,但已经过多年,子孙繁衍了数代,具体姓氏已混淆不清,所以就再未恢复原姓。

公元前690年,罗国亦为楚国所灭,罗姓中不乏改称为赖姓的。从此罗赖关系,日益密切,所以后世子孙中,罗赖被认为是一家人。

至于傅赖关系,则有一段传说。据说,在菲律宾的福建人所供奉祖先金青公与银青公皆为股商始祖,海内外的赖姓人均供奉金青公于祠堂,傅姓则俱奉银青公于家庙。傅赖两姓之人见面时常以“亲堂”相称。自古便有赖罗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之说,使赖罗傅三姓同气连枝,团结一致。

至今,赖罗傅三姓依旧亲如兄弟,还时常举办三姓宗祠活动。1982年,“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在菲律宾举办了首届代表大会,并不间断地持续进行,成为三姓族人一年一度的盛会。今年将在惠州举办第十八届代表大会。

■链接

梅州罗氏名人

“坤甸王”罗芳伯

罗芳伯(1738—1795年),梅县石扇人,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兰芳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印尼婆罗洲开发的重要贡献者。1772年,罗芳伯和百多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到印尼婆罗洲(加里曼丹岛),组建采金公司。1777年担任首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富可敌国,并被当地人尊称为“坤甸王”。1795年,因病在坤甸逝世,终年58岁。

“维他奶大王”罗桂祥

罗桂祥(1910—1995年),梅县区人。香港市政局及立法会原议员、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原主席、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原主席,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英廷颁赐C·B·E勋爵。梅州市首批“荣誉市民”。1940年3月正式成立香港豆品有限公司,生产维他奶。至1990年豆品公司营业额已到6亿元,市场覆盖美国、新加坡、澳洲和中国。

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罗屏汉

罗屏汉(1907—1935年),原名庆良,别名志鸿,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党组织、东江苏区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兴宁、江西会昌县委书记、粤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35年7月,在一次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而壮烈牺牲,年仅28岁。

福建原省委书记罗明

罗明(1901—1987年),大埔县人。曾任中共汕头地委书记、闽南特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1931年后任中共闽粤赣特委组织部长、福建省委代理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方大学副校长,广东民族学院院长,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罗明曾五次担任福建省委书记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民族工作实践的主要开拓者。

客家学鼻祖罗香林

罗香林(1906—1978年),兴宁宁新人。1930年夏,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升母校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兼肄业燕京大学研究院。1949年全家移居香港,先后在新亚书院、香港大学等校任教。罗香林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及客家学的奠基人,是近现代人文社会学术界的杰出人物。

著名音乐人罗大佑

罗大佑(1954—)生于台北市,祖籍梅州市梅县区。1981年首度担任唱片制作人,制作歌曲《童年》。1982年,发行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打破当时流行的民歌曲风,带领台湾流行音乐走向毫无前例的批判与省思风潮。1987年于纽约获颁“亚洲最杰出艺人奖”。1990年创设“音乐工厂”陆续发表《明天会更好》、《东方之珠》及《皇后大道东》等国粤语歌曲。

【来源】南方日报

【文字记者】张柳青

【摄影记者】何森垚

【通讯员】罗炜林 罗均昌

梅州现有罗氏28万余人,过半在兴宁,培养出多位杰出后代

【作者】 张柳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日报

上一篇新闻

“写字有方”硬笔书法师资高级研修营首期招生

下一篇新闻

城市动态丨7月全球城市发展行动新闻汇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