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9日 星期日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大健康”既是一个产业概念,又是一个生活概念。健康概念自古就有,中国的“黄帝内经”就可以说是研究人体与自然规律相互协调运作的智慧之作。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科技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第一次面临覆盖全球的新冠疫情,大家普遍意识到健康的宝贵,人类失去健康的危机近在咫尺。作为全球领先的建筑规划双甲资质单位,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思纳设计股份)通过自身在健康项目中的实践,指出新的健康观念会带来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消费方式,并对人类栖居的地球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思纳设计股份-大连健康科技小镇

思纳设计股份认为大健康产业可以通过人类生命周期按照“生、老、病、死”四个阶段进行相关产业区分;也还可以按照大健康业态进行区分,分别为“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康复智能、养老养生”四个方面。大健康就是紧紧围绕着人们期望的核心,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消除亚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痛苦,做好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健康维护;帮助民众从透支健康、对抗疾病的方式转向呵护健康、预防疾病的新健康模式。让人们“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质量、走得安”。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对此,思纳设计股份认为转变大家的健康观念首先要健全大健康四大体系:


建立大健康大保健理念体系


这就需要人们建立起健康的价值观。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资产,不只是个人的资产,也是社会的资产,维护健康是一种社会责任;还需要人们建立起健康的经济观,健康投资是回报最大的投资;还需要人们要建立起健康的社会观,把全民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构建健康型家庭、健康型社会;最后更需要人们要建立起健康的人文观,健康体现一种人文精神,体现了文明进步的程度。


普及大健康大保健教育体系


要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教育,让健康知识走进课堂,走进教科书;要积极开展社会健康教育,全民普及健康知识;还要充分体现它的持续性,使人终生能接受健康教育;更要充分体现它的科学性,传播准确、先进的健康知识和信息。


发展大健康大保健产业体系


发展以治疗疾病及维护生命安全为目标的产业,如医疗设备、医疗卫生、制药产业;发展以延缓衰老、防范疾病、维护生命健康为目标的产业,如保健品、功能食品、安全用水、健康饮品;发展与健康环境相关的产业,如环保产业、资源产业等。


完善大健康大保健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公共健康服务,营造全民参与、共同受益的公共卫生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完善健康保健专业服务,包括医疗预防、预警服务,健康专业体检,社会健康与个性健康管理服务;不断完善健康信息服务,包括健康文化、健康传播。在推动“大健康”理念转变以及“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同时,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应积极践行“健康城市”的理念,重塑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健康城市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新公共卫生运动”、《渥太华宪章》和“人人享有健康”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作为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为面对21世纪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行动战略。


198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健康城市”的理念首次被提出。1986年,WHO欧洲区域办公室决定启动城市健康促进计划,实施区域的“健康城市项目”(healthy cities project, HCP) 。加拿大多伦多市首先响应,通过制定健康城市规划、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法规、采取反污染措施、组织全体市民参与城市卫生建设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随后,活跃的健康城市运动便从加拿大传入美国、欧洲,而后在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掀起了热潮,逐渐形成全球各城市的国际性运动。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健康城市”具体标准为:


1) 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

2)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

3) 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

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

5) 能使其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

6)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7) 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

8)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

9) 作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

10)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1993年以前,中国健康城市项目的发展主要是处于一种探索和试点阶段,包括引入健康城市的概念,与WHO合作开展相关的培训等。1994年初,WHO官员对中国进行了考察,认为中国完全有必要也有条件开展健康城市规划运动。于是,WHO与中国卫生部合作,从1994年8月开始,在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嘉定区启动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到世界性的健康城市规划运动中


SARS以后,中国健康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中国卫生部的鼓励和倡导下,许多城市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纷纷自觉自愿地开展健康城市的创建。其中苏州市和上海市的工作颇具典型。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思纳设计股份项目-金山岭国家公园


苏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末积极引入健康城市的概念。2001年6月12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爱卫办)将苏州作为中国第一个“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城市向WHO正式申报。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确定了用5-10年时间把苏州建成健康城市的目标。2003年9月,苏州市召开“非典”防治工作暨建设健康城市动员大会,印发了健康城市的系列文件,包括健康城市建设的决定、行动计划和职责分工等,系统启动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


上海市政府于2003年底下发了《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确定了八个项目(营造健康环境、提供健康食品、追求健康生活、倡导健康婚育、普及健康锻炼、建设健康校园、发展健康社区、创建精神文明),涵盖104项指标,并作为上海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中期评估和终末评估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完成。作为中国第一个开展建设健康城市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将为中国其他特大型、大型城市的项目开展提供经验和实践基础。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思纳设计股份-廊坊国寿生态健康城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人们思考如何将“健康城市”理念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特别是此次疫情的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国土空间“健康”的重要性,也引发我们反思健康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坚持和促进组团形态的空间发展模式,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代表的分散、分层级、分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被认为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办法。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中,应树立“大健康”理念,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降低国土空间的健康风险;积极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共健康保障系统,让人民共享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从而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思纳设计股份认为,当前我国处于国土空间规划与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迫切需要建立起与公共卫生的紧密联系,必须未雨绸缪建立“韧性”和“健康”的国土空间,使其具备抵抗灾害冲击、有效预警、有序恢复甚至提质增效的能力。


后疫情时代,大健康领跑城市发展

思纳设计股份-长葛增福湖康养旅游度假休闲区


尽管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但我国在健康安全防疫这一领域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应尽快将健康安全防疫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免疫力。对此,思纳设计股份梳理出如下相关应对措施:


刚性管控,强化国土安全


建议将健康安全防疫规划与防洪、消防、防震等防灾规划同等对待,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在“双评价”阶段即梳理重大安全隐患事项和空间,并作为刚性底线管控。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全面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平疫结合,建设健康中心


依托各种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各有条件城市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国际医学交流中心。进一步考虑加强保障专科医院和急救中心建设空间,促进诊疗分类分级,保障预留重大卫生安全“非常态”应急集中救治场地,快速补位“常态”公共卫生服务设施。


提前明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战疫”防护要求,尤其做好体育、文化、展览、闲置工业厂房和酒店宾馆的功能改造应急预备方案。夯实生命线工程,预先做好重大安全事件条件下交通-物流、市政-能源、通讯保障等生命线工程的应急方案和预留通道,确保“人员隔离、物流不断、信息畅通”。


就近分诊,倡导社区共治


应以15分钟生活圈为载体,将社区治理与卫生防疫相结合,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切隔为大分区和小社区,将寻诊确诊的功能“下沉”到定点社区医院,将疑似隔离观察快速稳定在家庭空间,就近诊断能够减少疑似病例的空间接触面并加快病例甄别速度,以空间的分散化换取整体救治的时间机遇期,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最大程度分担中心医院的救治压力。


动能转换,催化新兴业态


突发事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城市功能和行业的演替变迁,倒逼健康型、智慧型和非大众消费型服务业升级,相关的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环节都应做出快速响应保障经济转型和快速恢复,如进一步加强土地的混合利用,倡导慢行社区,减少非必要的长距离交通;促进医疗装备产业园区落位,适当降低大健康产业基准地价;允许社区嵌入“轻创”功能,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包容性发展空间等;倡导采用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模式,应对突发事件的“1.5级开发”。


融合创新,监控城市体质


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以动态网络开源数据和商用数据为洞察,城乡规划、疾病防控、社会公共管理等多部门、多学科、多行业密切协同,推进“城市空间防疫力”检查。从“核心、轨迹、密度”等多方面刻画城市“疾病地图”,耦合分析各类公共卫生疾病与城市空间的灰度关联,实时监控并模拟各类隔离和疏散产生的流动性变化,预警各类城市公共活动的潜在风险。


供稿:思纳设计股份规划部

上一篇新闻

大型投资周报:德国生物制药公司ALNY获20亿美元战略融资

下一篇新闻

每周都知道:工业互联网领域本周热点快讯(2020年9月3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