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 星期四

这家10多年不涨工资的企业,现在怎么样了?

1983 年,第一届央视春晚播出。从此之后,许多中国家庭开始了除夕守在电视机前的习惯。这一年是农历癸亥猪年,人们祈盼着在这一年“猪(诸)事大吉”。春晚录制大厅 600 公里以外的河南新乡市的人们,尤其如此。

在这一年,终于有人接过了市无线电设备厂这个烫手山芋,悄悄拨动了整个新乡的“转运珠”。

新乡市无线电设备厂颇有些历史。1949 年便已建成,生产混凝土搅拌车、液体运输车辆。1964 年与多家企业重组为无线电设备厂,配套生产军用通讯车。作为一个小型地方军工企业,虽然规模小、效益低,“国企”的架子却端得十足。 1983 年,即使“改革春风吹满地”,这个厂子却因为经营不善,入不敷出,摇摇欲坠。

只读过小学四年级的刘炳银被调来管生产,接过了厂长的重担。新官上任三把火,刘炳银打定主意让设备厂转型,生产热门的“结婚三大件”之一——电冰箱。刘炳银为厂子拉来了一大笔贷款,咬牙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的生产线。新飞冰箱就此出炉,取自“新乡-飞利浦”之意。一只野心勃勃、展翅高飞的雄鹰成为了新飞冰箱的标志。

那时候,瞄准电冰箱的可不止新飞一家。容声冰箱宣布自己“手工敲打出中国第一台双门双温电冰箱”,美菱冰箱也很快叫响了名头。青岛电冰箱总厂则走了和新飞几乎一样的路子,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生产线,青岛海尔开始出发……各地大大小小的工厂纷纷涌入冰箱行业。整个 1980 年代后期,全国电冰箱销售红火,质量却参差不齐,没有任何品牌能够独占鳌头。

1990 年,面对劣质冰箱充满市场造成的滞销,新飞仿照海尔,怒砸数百台不合格冰箱,既表明自身“质量为本”的决心,又借新闻媒体在消费者心中砸出了一个品牌印象。砸冰箱事件后,新飞冰箱销售业绩突飞猛进,成为冰箱界“四朵金花”之一。

刘炳银带着全厂职工在飞利浦生产线的基础上狠抓技术,仅仅用了 2 年时间,就让新飞冰箱从一个地方品牌,摇身一变成为被领导人带出国门的“国礼”。

此后,新飞冰箱又借着地产行业大发展的东风,在发展的快车道上越驶越猛。自 1996 年起,新飞冰箱连续 8 年年产量超过百万台,新飞工厂的内部福利也跟着水涨船高:这一年新乡市平均月工资仅为两三百元,新飞的平均工资已超过千元。当时在新乡市,甚至传出每逢新飞发工资,当地菜市场都要随之涨价、员工出门怕被打劫的逸闻。

然而,新飞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并没有保持太久,就停下了。

那个年代,全国上下都被招商引资的潮流席卷,新乡政府也动了心。在新飞冰箱效益猛增时,新乡市就决心“引进外资嫁接和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新加坡丰隆集团受邀入局,与市政府合资成立“新飞电器”。其中丰隆集团占股 51% ,新乡市政府仅握有 49% 的股份,新飞电器成为一家中外合资公司。

此时,与新飞电器发展途径类似的青岛海尔登录资本市场,谋求融资和多元化。刘炳银也频频向董事会谏言,希望能上市融资,寻求多元化、扩大新飞品牌覆盖面。可惜的是,新加坡丰隆集团对新飞冰箱的盈利能力已经十分满意,不愿意承担上市和扩张过程中利润下滑的风险,刘炳银等老新飞人手中的经营权逐渐缩水。

2001 年刘炳银因胃癌病逝。在刘炳银去世前后,新飞虽然保持着发展的惯性,但内部已经暗潮汹涌。一方面,新飞冰箱在 2002 年产销量冲进全国前两名,在大量出口的同时,国内冰箱市场占有率也高达 18.88% ,新飞冰箱和新飞冷柜被双双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新飞成为国内公认的“冰箱之王”。

另一方面,刘炳银去世前的几年,新飞冰箱的利润率就开始下滑。即便新飞冰箱在短短几年时间内销量激增 40% ,销售额突破 30 亿元,利润率从 1996 年的 16% 狂跌到 2000 年的 6% 以下。

作为占股最多的一方,丰隆集团在面临收益减少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管理层施压,削减人力成本和研发成本,并因此产生了自己接手的想法。

2005 年,新飞迎来了其命运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新乡市政府开价 5.1 亿元,将手头持有的 39% 新飞电器股份卖给新加坡丰隆集团,此后丰隆占股比例已高达 90% ,拥有绝对控股权。新飞电器与其说是一个中外合资公司,不如说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家外资企业。

随即新飞迅速进行中高层大换血,原本刘炳银属意的接班人李根被撤,新加坡人张冬贵接任,还带来了 400 多名高管,一个与基层员工格格不入的海外团队毫无过渡地架在了新飞的脖子上。

在海外团队管理下,为了向新加坡丰隆集团总部交出合格的盈利报告,新飞不断削减人力资源成本,在新乡市人均工资从三四百上涨到两千多元的十多年时间里,即便新飞冰箱销量领先,一线员工的工资却仍是刘炳银时期的水平,涨薪不过几十元。当年新飞从高校挖来培养的技术人才,苦熬几年纷纷跳槽到其它公司。

在新加坡丰隆集团的眼中,全面接手新飞后可谓是“时运不济”:那正是中国入世后外资品牌大量涌入的几年,德国西门子、日本松下分别从高端和中低端市场挤压国内家电厂商生存空间,国产冰箱只能以低价换销量,打价格战。

在此艰苦的情况下,国产冰箱厂商无不勒紧裤腰带,不同的是,青岛海尔选择依靠早前打下的多元产品基础,在燃气热水器、空调、洗衣机等产品的支持下拼家底、搞创新,而丰隆系高管做出的决定是打造国际化品牌,从赞助一系列与冰箱毫无关联的赛车节、奥运助威团选拔赛、世界模特大赛等活动开始。

面对外界对新飞不走寻常路的质疑,新飞董事长张冬贵自信地回应:“世界上没有一个百年品牌是在一成不变中生存下来的,新飞以往的品牌形象过于沉稳和内敛,要发展就要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

在这种大手笔的赞助活动下,新飞取得了短暂的业绩增长期,以至于新飞对市场形势过于乐观,2011 年 5 月大胆投资 2 亿元扩大生产线,将冰箱年产能扩大到 1000 万台,而此前新飞的销量不足 500 万台。

随后, 2012 年 9 月,丰隆高管阮健平刚接任新飞,又野心勃勃地宣布要更换品牌标识,由原本的雄鹰换为海鸥,新飞的英文拼写也由“Frestech”换为“Frestec”。但新飞内部对“雄鹰换海鸥”的举动极其不满,认为这与管理层高呼的“赶超海尔”的口号背道而驰。

而新飞换标在市场上也根本没有激起一丝浪花——缺乏亮点的新飞冰箱早已被挪到各个卖场最不起眼的角落,除了念旧的人,已经没有多少消费者会在中外知名品牌的大促销中想起那只雄鹰。

换标后不久,阮健平又宣布,为了节省一年 5000 万元的成本,要关闭新飞的“老本营”生产一部,撤出生产线与刚扩建的生产二部合并,并对许多原本一部的老员工进行免职降薪。

这把火把新飞内部埋藏已久的不满彻底烧了起来, 20 天后,新飞爆发了罢工事件,一线工人向丰隆系高管扔鸡蛋,打出“涨工资、要生存、以理性救新飞”的标语,还把已故厂长刘炳银的照片放大摆在工厂大门口。

待新乡市政府出面,让新飞高管承诺涨工资,工人愿意回到岗位时, 2013 年已至。此时家电补贴政策全面结束,新飞迎来了一场早有预兆的灾难:大量库存堆积,难以消化。

据统计,自 2011 年扩充产能起,新飞电器就开始连续亏损, 7 年时间就亏损了 30.73 亿元。外有西门子、松下、伊莱克斯等品牌挤压,内有海尔、美的、容声和美菱步步紧逼,往往新飞堆积的库存还没还得及售出,就只能在竞争对手不断推出的创新产品的压力下降价出售。即便如此,新飞也无法再拿出当年怒砸冰箱、破釜沉舟的决心,只能将就着原本的技术,做出一些“多彩系列”之类不痛不痒的创新。

新飞成为了新加坡丰隆集团手中一块烫手山芋,在用遍了赞助活动、授权代工厂生产小家电、降价促销的招数后, 2017 年 10 月,新飞电器宣布停产。6 个月后丰隆集团终于提出从新飞撤资,新飞电器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随即以 4.55 亿的拍卖价被康佳接盘。

值得一提的是,新飞被挂上阿里拍卖时起拍价为 4.5 亿元,要求每次加价额度不低于 500 万元,传言TCL、美的、康佳等公司均对新飞有兴趣,然而面对新飞背后超过 25 亿元的债务,实际参与竞拍的却只有康佳。

从一个小型无线电设备厂,做到全国市场份额最高超过 20% 、成为改变新乡市的支柱企业,到后来被外资全面接管、国内市场份额跌出前十,仅仅作为一个区域品牌在卖场“充数”,新飞电器正如其标志的变迁一样,从雄鹰俯瞰到海鸥低掠,最终坠落只能借助外力再出发。其中老厂长刘炳银等元老“重伤不下火线”的拼搏,以及几万名员工十余年的坚守,都格外令人敬佩和惋惜。

事实上,新飞这只雄鹰的危机在早有预兆。作为一家地处内陆的企业,新飞从创立伊始就应该意识到自己无法和沿海家电品牌一样,以低价换销量,刘炳银时期狠抓质量攻下的战绩也正说明,只有坚持技术第一、走口碑路线,新飞才能从中原腹地起飞。

然而在全国兴起招商引资大潮后,盲目引入新加坡丰隆集团,甚至令其在新飞占股过半,致使新飞不仅没有享受到引资带来的好处,反倒因丰隆的保守而束手束脚,耽误了多元化和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值得玩味的是,在新飞冰箱遭遇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新乡市政府再次出售新飞股权,让新飞电器成为丰隆的一言堂。

丰隆集团本就是以投资盈利为目的入股新飞,不肯承担风险,只紧盯眼前利润,对刘炳银几次提出的扩充新飞产品范围视若无睹。

在新飞失去刘炳银这一旗帜后,丰隆并未意识到特殊年代的“强领导”对一个地方企业的巨大影响力,反而为了增强话语权,任命大量丰隆系高管挤走原新飞团队,匆忙改变新飞的管理模式。结果这个庞大的海外团队以外行指导内行,只看到所谓“时代的步伐”是年轻化、国际化,却没能意识到不管什么时代,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才是新飞在中国市场最需要的硬核动力。

在丰隆自以为先进的国际化财务管理模块下,新飞十余年不涨工资、不増福利,甚至逐渐减少研发费用,生生打散了凝聚力和创新力,使其内耗十年,最终落了个破产拍卖的结果。

如今又是一个农历猪年,春晚如期而至,而与春晚同龄的新飞却已经打上“康佳白色家电事业部”的印记,成为了附庸。作为一个曾经著名的“试点企业”,新飞电器以亲身经历证明,把一个企业做好的关键不在于是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而在于是否真正了解市场,让投资者安于投资,令经营者放手经营。

上一篇新闻

一把锤子砸400台冰箱,他创立起的国产品牌最终却被外资搞垮?

下一篇新闻

康佳4.55亿元全资收购新飞电器,不温不火的白电业务这次有机会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