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客名君按: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候,我们非常仰赖研究病毒的科学家,这时候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意识到,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就像对抗病毒的卫士,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护盾。病毒研究所领军人物的实力和眼光,就是截断传染病毒的利剑,关系到亿万人的健康和生命。我们来看看一位曾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病毒学研究所所长、来自客家的病毒学家——曾毅院士。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学长。这样德才兼备、敢为人先、守护健康的院士级病毒所所长,请多现身,请多亮剑!


**************************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曾毅


曾毅院士,1929年3月8日生于广东揭西五经富,客家人。因为受到医学家族的影响,从小立志学医。我国著名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曾毅从1973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已在中国国内广泛应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0-30%提高到80-90%,挽救很多病人的生命。从1984年起开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1987年分离到第一个中国的HIV-1毒株,并建立了HIV的快速诊断方法,他还发现一些中草药有较高的抑制HIV复制的作用。曾毅1946年毕业于广东梅县东山中学,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3年在广州中山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工作,1956年调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与病毒“作战”的几十年间,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一线战“疫”,发现病毒、认识病毒、攻克病毒,用科研成果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曾毅199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首位获此称号的中国人)、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在国际病毒研究学界享有盛誉的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授予曾毅“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位获得该奖项。


- 1 -

来自“中国五经富”曾氏

东山中学1946届校友


曾毅,1929年3月8日出生于广东省揭西县五经富镇,原名曾汉忠。因为曾毅这个名字有重名,所以很多人并不知晓这位享誉世界抗病毒领域、救人无数的科学家。五经富是揭西客家人文名镇。据传,元朝至正十六年(1358年)间,曾氏先祖曾启溪(字弘基)从长乐县(今梅州五华县)河口村迁至此,设打铁铺5间,初得名“五间铺”。后因崇文重教,儒学“五经”甚富,乡人遂按照客家方言谐音,改“五间铺”为“五经富”。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五经富曾氏祠堂——人称“老寨肚”、“龙船肚”(图源:公众号《曾氏一家亲》)


曾氏初创基于老寨肚旁边的“十八坎头”,经过元、明二代的休生养息,发迹于清初,始建“龙船肚”祠堂。据《五经富曾氏族谱》记载,曾氏文心公特地从梅州延请了松口籍名士、后来任“监察御史”的进士丘玖华教育子弟。丘玖华在曾家“云岭斋”任教三年,成绩斐然,五经富从此文贤辈出,现代涌现了曾定石、曾广、曾汉民、曾近义、曾毅、曾享能等杰出人物。晚清民国时期,此地因中西方文化交汇而世界闻名,无论欧洲还是南洋,寄件只要写“Wukingfu, China”即可收达。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传教士绘制的五经富地图(图源:《中国五经富》)


曾毅的父亲经营油盐铺和织布厂,重视教育。曾毅5岁启蒙,成绩优异,深得父亲嘉许。1943年1月,曾毅从五经富道济中学堂(也是揭东客家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母校,后来改名为北山中学)初中毕业,考入广东名校梅县东山中学读高中。每逢开学,曾毅就要从五经富步行三天到校。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曾毅和兄弟们(图源:B站视频《曾毅——以身许国,无问西东》)


接受过英国医生培训的舅舅就开办了两所医院,是五经富有名的医生。曾毅的父亲常年患有胃溃疡,曾毅有心学医为他治病。高中毕业后,选择学医。1946年夏,17岁的曾毅从汕头乘坐货轮前往上海参加考试,但当他赶到时,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入学考试已经结束。他只能先考到复旦大学统计专业。


1946年6月底,解放战争正式打响,沪上一片混乱 。曾毅受揭西老乡、地下党员领导人邹剑秋(后为复旦大学副校长)的影响,积极参与学生运动的曾毅,因此被特务盯上。1947年夏,一心从医的曾毅,离开了统计专业,考取了上海医学院,随后加入地下党组织枫林社。


曾毅在上海读书期间,还把父亲接过去进行治疗,“那会儿我父亲40多岁,在上海做了胃部手术后,一直到80多岁过世前,胃溃疡都未复发,也就是说他的后半生都没有胃溃疡,这也更让我坚定了自己当初学医的选择。”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曾毅在90岁时回忆当年,热泪盈眶(图源:B站视频《曾毅——以身许国,无问西东》)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曾毅被特务逮捕,国民党特种镇暴队“飞行堡垒”准备在当晚将包括他在内的被捕地下党全部枪决。次日解放军到沪,飞行堡垒大队警员闻讯起义,曾毅趁机逃脱,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找老乡帮忙,在医院太平间躲藏数日后才得以返校。这段惊心动魄、死而后生的经历,曾毅在耄耋之年时的一次采访中提及,仍不禁热泪纵横,他一生都在感恩和回报新中国的救命之恩。


- 2 -


办学选了最艰苦的地方

研究选了最危险的病毒


1952年大学毕业,响应国家培养基础医学人才的号召,曾毅选择了病毒学,成为同班同学里唯一一个选择微生物领域的学生。在他看来,伤寒、霍乱、小儿麻痹这些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研究微生物可以找到这些病的解决办法。毕业后他和同学李泽琳结婚,两人从此成为互相支持的科学伉俪,风雨相伴63年(李泽琳后来成了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是青蒿素的药理、作用机理、毒理的主要研究者)。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50年代的曾毅和李泽琳 ©曾毅


1953年,曾毅和李泽琳选择了当时最艰苦的地方——海南岛,以一所茅草结构的中级卫生学校为基础,筹建海南医专。然而不到3个月,一场12级的强台风将校舍摧毁,华南党委决定暂停办学,曾毅、李泽琳和其他10位同事被分配到当时的华南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继续教书。


曾毅被分到微生物教研室任助教,开始了钩端螺旋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等的研究工作,李泽琳则在药理系。1955年,李泽琳被选拔到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进修,后被留在了北京。1956年,曾毅也调到了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系病毒室从事病毒研究,师从著名病毒学家黄祯祥院士(注:黄院士在世界上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是现代病毒学的奠基人。这一技术至今还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制、诊断试剂的生产和病毒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等高技术研究领域)。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黄祯祥教授


五十年代,曾毅开始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肠道病毒。在1957年至1959年间,曾毅和同事们首次在国内各地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别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不同城市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分离与鉴定,后来又参与顾方舟教授组关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工作,取得了成功(客名君注:1962年,顾方舟牵头研制成功糖丸减毒活疫苗,即著名的“糖丸爷爷”。自1964年“脊灰”糖丸疫苗全国推广以来,“ 脊灰 ”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4.06/10万下降到1993年的0.046/10 万,使无数儿童免于致残。2000年10月,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在儿子身上试验疫苗的“糖丸爷爷”顾方舟


1959年,曾毅原本受国家委派准备去苏联学习肿瘤病毒学,他选择了苏联最好的动物肿瘤病毒学家做自己的导师。后虽因中苏交恶没去成,不过他想要研究肿瘤病毒的方向保留了下来。


作为一位有临床医学背景、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医学基础研究员,曾毅十分重视将科学研究与疾病防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做医学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应是治病救人。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曾毅在实验室©曾毅


早在1911年,劳斯(Peyton Rous)发现一种可导致鸡肿瘤的病毒,并将其命名为Rous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RSV),结果发表于《实验医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劳斯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病毒可能会导致肿瘤。55 年之后,劳斯因为这个理论获得了1966年诺贝尔奖。不过,病毒致癌理论在曾毅决定选择这个课题的1950年代,还处于备受争议阶段。


“这就明确说明病毒确实可以引起癌症,那其他癌症呢?太可怕了,每年几百万人得(癌症)。”病毒性癌症开始逐渐进入曾毅的视野。


1960年,曾毅选择了对人类伤害最大、最致命的肿瘤病毒作为毕生的研究方向,是国内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他说,最危险的病毒,我做科学家,才更要去研究它,发现它,认识它,我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它!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图源:B站视频《曾毅——以身许国,无问西东》)


“我一直都在跟危险性颇高的病毒打交道,哪个危险我就做(研究)哪个。任何病毒工作我都不怕,这是我的职业。我能做的就是防护好,不被感染。”


曾毅与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和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合作者们首次发现我国的母鸡感染一种淋巴白血病病毒的比例很高,检测发现鸡蛋里病毒阳性率高达80%。他用减毒病毒免疫不同年龄的母鸡,发现可以打破免疫耐受性。免疫后的母鸡产下的鸡蛋带毒率大大下降。这个工作为后来建立不含淋巴白血病病毒的鸡群,提供了有效的措施,而七年后国外才有同类作法。


- 3 -

“鼻咽癌曾”


首次证明鼻咽癌发病原因

首次开发鼻咽癌早诊技术


世界上一提到鼻咽癌和EB病毒研究,就不得不提到中国EB病毒和鼻咽癌研究奠基人曾毅——国际上称他“鼻咽癌曾”。香港大学微生物系主任吴文翰教授1986年曾写道:称曾毅教授为当今癌症与控制领域的领导人物之一,是毫无争议的。他建立并使之完善的方法,提供了一项最有效、最可靠的早期诊断鼻咽癌的技术。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图源:B站视频《曾毅——以身许国,无问西东》)

鼻咽癌是发生于人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东南亚和中国南方省区高发恶性肿瘤。东南亚的发病率最高,至少是其他地区的2倍,鼻癌居该地区男性常见癌症的第6位。全球发病率最高的3个国家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其中中国和马来人群的发病率很高。


中国国鼻咽瘤发病和死亡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鼻咽癌患者90%以上是30岁以上的青壮年,男性居多。全球每年鼻咽癌新发6.5万病例,超4成发生在中国,其中广东占全国的6成!


鼻咽癌早期难以发现,晚期难以治疗,病死率很高。以2014年数据来看,中国鼻咽新发病例为4.46万例,死亡病例2.42万例,死亡率为54.26%!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鼻咽癌患者尤为重要。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鼻咽癌晚期致死率高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又称人类疱疹病毒IV型,1964年爱泼斯坦(M.A. Epstein)和巴尔(Y.M.Barr)等从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株中发现,后来以发现者命名,简称EB病毒。1966年美国学者欧德(L.J. Old)等应用免疫扩散试验,首次发现EB病毒与鼻咽癌存在着血清学关系。随后,又相继有研究者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证实了EB病毒与鼻咽癌血清学的关系密切。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EB病毒,又称“亲吻病毒”,一种感染最广泛的疱疹类病毒,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致癌病毒(由曾毅团队首次证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吻和嘴对嘴喂食等行为方式增加传播机率。


1970年代初,国际上科学家们对EB病毒在鼻咽癌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尚未明确。1973年,在“文革”中备受打击的曾毅坚持研究,决定主攻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并将其作为阐明人类癌症的病毒病因的突破口。从1973年开始,曾毅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成立了EB病毒与鼻咽癌研究组。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曾毅在苍梧鼻咽癌防治中心指导工作


1976年,曾毅实验室在国际上建立了第一株鼻咽癌高分化癌细胞株 (CNE-1);1980年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低分化癌细胞株 (CNE-2)。1987年又从裸鼠的鼻咽移植癌建立了转移鼻咽癌细胞株 (CNE-3)。曾毅实验室证实了这些细胞株都有EB病毒DNA存在,找到了EB病毒诱发人鼻咽癌的直接证据,并建立了研究鼻咽癌病因多因素和作用机制的模型。


在此基础上,曾毅实验室建立了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免疫酶法,替代了昂贵的进口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体(IgA)的免疫荧光法。该方法通过检测人血清中EB病毒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 VCA)的IgA抗体(简称IgA/VCA),诊断效果与免疫荧光法相似,但成本低廉得多。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1986年EB病毒的发现者之一爱泼斯坦对曾毅他们建立和应用病毒血清学方法进行鼻咽癌早期诊断和前瞻性研究的评价为:这项显著的新进展是应用病毒血清学方法进行普查诊断人类癌症的第一个例证。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1992年4月10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曾毅的研究成果


鼻咽癌发病情况应用曾毅研发的免疫酶法,可以在发病前18年~20年预测鼻咽癌发生的可能性,使早期诊断率从20%~30%提高到80%~90%。1977年,在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曾毅成立了广西鼻咽癌防治研究协作组。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1977年曾毅(右四)和法国科学院院士纪·德泰(Guy de The,左四)一行考察广西梧州鼻咽癌情况


他还携手自治区人民医院、苍梧县鼻咽癌防治所和梧州红十字会医院肿瘤研究所,在广西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鼻咽癌防治研究现场,在苍梧县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鼻咽癌现场研究基地。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曾毅的医疗小分队在农村进行鼻咽癌普查


曾毅实验室、梧州市肿瘤研究所、苍梧县鼻咽癌防治所的科研人员以及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起组成医疗小分队,翻山越岭深入农村、矿场,挨家挨户地开展血清学普查,发现了很多潜伏无症状的病例。曾毅常常在采访中提及一个农村妇女,其丈夫得了鼻咽癌去世,她拒绝接受检查,甚至要跳河,后来经过曾毅他们耐心解释,她才接受了检查,果然是鼻咽癌早期,并得到及时治疗。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1977年曾毅在苍梧县鼻咽癌防治研究所培训当地医务人员进行鼻咽癌血清学普查


他们在广西、广东,乃至全国大力开展了上百万人的普查,并成功劝说南方很多医院将此作为体检的常规检测,从而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自201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血清学普查作为健康惠民工程,免费在自治区高危人群中筛查鼻咽癌早期患者。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广西人感恩曾毅团队排查和治疗鼻咽癌的艰苦工作,绘彩画纪念

(图源:CCTV10《大家·病毒学家曾毅》纪录片)


曾毅还发现,鼻咽癌高发区的一些中草药、植物和食物带有TPA等促癌物,人鼻咽部的厌氧杆菌能产生促癌物丁酸。曾毅在国际上首次应用EB病毒在促癌物和/或致癌物的协同作用下诱发出人鼻咽部上皮细胞癌变,是鼻咽癌研究的重大突破,证明了EB病毒是鼻咽癌的重要病因。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曾毅团队建立的鼻咽癌患者长期严格随访制度,保障患者长期健康

(图源:CCTV10《大家·病毒学家曾毅》纪录片)


曾毅研究组所建立起的一系列鼻咽癌早期诊断技术及其应用所取得的成就,海内外给出了高度评价。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图源:CCTV10《大家·病毒学家曾毅》纪录片)


西德慕尼黑大学Pettenkofer研究所分子肿瘤病毒研究室主任Wolf教授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鼻咽癌细胞中有EB病毒DNA,他对曾毅的鼻咽癌研究工作这样评价:


“我自1970年起,一直在从事EB病毒及其相关的鼻咽癌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密切地注视着该领域及有关方面的进展。现在确实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在一个关键问题上—— 一个在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测定EB病毒标记如病毒特异性抗体方面的工作却长期欠缺。现在这一问题已被曾毅教授的研究小组近几年的工作阐明了。”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这项工作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承认,并代表着不仅仅是EB病毒而且是整个肿瘤病毒领域面向病人的基础研究的一项杰出成就。这一发现本身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其可在发病5年前就检查出特异性抗体。而且,查出的病人中,92%是早期鼻咽癌,而不经此血清学检查的病人,仅有30%是早期的。这一点之所以极为重要,是因为早期鼻咽癌病人的治愈率可达70%~90%。该研究的设计及其最终结果的评价均是举世无双的。”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数据表明,中国鼻咽癌死亡率在1973-2005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曾毅的团队仍在持续观测和研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曾毅实验室开始开展用DNA疫苗防治EB病毒相关的肿瘤研究工作。曾毅说,“对于鼻咽癌,局部治疗是容易的,但很容易转移。若晚期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再想局部治疗就很难了,这时疫苗就可以显示出它的作用。”


曾毅一直期待着鼻咽癌疫苗的问世,能够实现对鼻咽癌的预防,是他认为颇有价值的工作。目前,鼻咽癌疫苗的相关工作已经做完一期临床试验,二期即将启动。如果二期、三期临床试验成功,鼻咽癌疫苗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首创,在世界范围内,这也将成为继宫颈癌疫苗之后第二种能够对癌症实现预防的疫苗。


- 5 -

第一个分离出艾滋病毒的中国人


艾滋病是一个凶险的对手,最开始就像纵欲者身上开出的狰狞的恶之花,传染快,百分百致命。在人人谈“艾”色变的时候,曾毅以医学家的胆魄和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选择了艾滋病毒作为研究方向。他是第一个分离出艾滋病毒病毒的中国人(1987年),第一个研究出了中国自主产权的早诊试剂,并力促国家建立了艾滋病防控体系,防止这种恶之花在中国泛滥成灾。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艾滋病最初是1981年在美国洛杉矶的五个青年人身上发现的。1981年6月5日,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发现一例男性同性恋患者有一种罕见的肺炎(卡氏肺囊虫肺炎)。


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表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周报”(MMWR)第一次报道了一种“可能是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疾病。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图源:纪录片《艾滋病起源之谜》)

1982年9月,这个被称作“令人恐惧的医学之谜”的病症,被美国CDC首次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


2010年中国传染病流行情况调查显示,艾滋病死亡人数占法定传染病死亡人数的近一半之多,位列五种传染性疾病(艾滋病、肺结核、梅毒、痢疾、淋病)死亡人数首位。艾滋病后来被称为“世纪瘟疫”,成为人类心目中的死神,人人闻“艾”色变。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艾滋病起源之谜》)

1983年5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肿瘤病毒室主任吕克·蒙塔格尼博士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报告称,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这是导致艾滋病的病毒,即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吕克·蒙塔格尼因为发现艾滋病病毒而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奖。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各国人员的往来不断增加,曾毅得知美国报道的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种严重的传染病迟早会传入中国,关键要加强防范,以免成灾。他一方面注视着国外的发展动向,做积极的知识与技术储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警惕艾滋病的传入。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图源:健康卫视《院士时间》)


自1983年3月蒙塔尼等宣布成功分离到“淋巴腺病相关性病毒”后,曾毅就开始从法国、德国和日本引进相关的材料,克服国内的重重困难,不久后制备出了艾滋病病毒诊断试剂,建立了血清学检测方法(免疫酶与荧光检测法),在1984年开展了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测工作,收集不同地区正常人群的血清,涵盖城市与农村,未曾发现阳性患者。


1985年,曾毅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合作调查,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发现1982年美国一家医药公司所赠送给省人民医院的第Ⅷ因子血浆制品,一共注射了19位血友病患者,注射时间从1983年到1985年。他们把这些病人都找到,一一进行血液检测,结果发现该公司同一个批号制剂注射的4位血友病病人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他人的检测结果都是阴性的,没有被感染。


该结果表明艾滋病病毒1982年就随被污染的第Ⅷ因子血浆制品来到了中国,1983年就感染了中国公民,不过正式发现的时间比1985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发现的阿根廷患者稍微晚一点。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艾滋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


1986年,一名美国艾滋病患者在云南死亡,得到消息后,曾毅立即赶赴昆明,采来了血样,并准备进行病毒分离工作,当时,艾滋病病毒的分离原本应在P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进行,但由于当时并没有这种实验室,曾毅就在P2实验室进行分离。


当时在这种条件下,其他人都不敢做这个分离实验,曾毅就和妻子李泽琳一起合作,进行艾滋病病毒分离。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曾毅在作艾滋病性病防控的专题报告


1987年曾毅分离出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确认了早期我国艾滋病病毒属于B型。随后,他又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做出了快速诊断试剂,这使我国在早期就拥有了自己的诊断试剂,从此,我国艾滋病毒的相关研究也不再像过去,只能依赖于国外的数据和研究。为深入研究病毒的特性、制备诊断试剂和研制疫苗创造了条件。在1995年初,应用此法在国内一些省市的单采血浆献血员中发现了艾滋病感染者。


曾毅等研制的快速蛋白印记诊断试剂,对短时间内及时了解单血浆污染造成艾滋病传播的范围、掌握和控制艾滋病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全国举办了多个培训班,培养我国检测艾滋病感染的队伍。随后又开展了艾滋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并探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


后来曾毅担任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曾牵头组织其他院士和国内专家撰写“关于呈报‘关于迅速遏制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呼吁’的报告”、“关于全面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建议”等,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图片来源于《艾滋病AIDS的发生原理与HIV病毒感染的过程》)

曾毅在当年的一次报告会上发出了这样震聋发聩的声音:"假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艾滋病的流行将成为国家灾难。"全球每年大概四百万到五百万人被感染,因性感染死亡的大概是三百万左右,大概2/3的感染者通过宣传教育和干预可以控制,但还有1/3就很难控制了。


“中国科学院曾经三次上书给国务院,2000年,第一个建议是年中央和地方应该重视艾滋病的严重情况。2003年,第二个建议是中央政府把宣传教育和干预作为主要的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措施来抓。2006年我们又给国务院第三个报告,希望加强疫苗的研究。”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曾毅与国际友人


由于上游研发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研究创新不够,队伍间缺乏合作,疫苗研发上下游脱节等,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总体实力远不如欧美,在中国试验的疫苗均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为此,曾毅建议国家成立艾滋病疫苗发展战略专项基金,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


因为在抗肿瘤病毒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曾毅赢得了许多国内外荣誉,包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等。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曾毅2006年获英国Barry-Martin基金会艾滋病防治贡献奖,201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他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我的计划是做出鼻咽癌疫苗,包括后续的免疫范围等,也都在我的计划之中。我今年91岁了,最近一年多来因为肾病一直在透析,希望身体能允许我完成自己的计划。”他始终关心目前在开展的HIV疫苗以及EB病毒的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并不忘抽时间批改博士论文,阅读世界医学前沿资讯。


曾毅院士 | 这位病毒研究所所长是国民健康真卫士


他的愿望始终是:希望为征服人类的病毒性疾病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

付振涛, 郭晓雷, 张思维, et al. 2014年中国鼻咽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18, 40(8):566-571.

黎润红, 王承志. 曾毅:中国EB病毒与鼻咽癌研究的先驱[J]. 今日科苑, 2018(12):67-75.

吕岫华, 刘伟, 郝冬梅, et al. 中药多糖对EB病毒早期抗原激活的抑制作用[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 36(1):92-97.

新华网:曾毅 | 国内分离艾滋病病毒第一人 他斗争在一线


推荐阅读:

龙岩两位客家小伙,为武汉“抗击肺炎”捐款4个亿!

黄锡璆[qiú] | 小汤山和火神山的总设计师,梅县人,抢出中国战“疫”速度!

伍连德 | 鼠疫斗士,第一次仅用67天解决了噬命6万多的东北大鼠疫

历史上赣闽粤客家大本营是瘴疠之地,人们是怎样认识和抵抗瘴疠和瘟疫的?


查找ID“hakkahall”关注公众号

进入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的“索引”

可按人名或关键词查找浏览客名堂的

全部历史文章

加微信TEAHAKKA

申请加入客名堂读者交流圈

我们只有优秀的思想和文章

只为有趣有品位有格局的人准备

上一篇新闻

能源消费革命下的水热气企业发展

下一篇新闻

乐亭最新招聘信息来啦,快来看看都有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