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30日 星期一

创造桃源般生活

——访合肥市总商会副会长、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执行董事王磊

本刊记者 刘志凌

作者简介:《合肥民商》主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财经记者

摄影:8厘米工作室首席摄影师 毛旦

“桃花源里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将唐寅的《桃花庵歌》改编用于微信空间的,是合肥市总商会副会长、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执行董事王磊。洒脱的个性签名与他低调内敛的性格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记者不禁想一探究竟。

创造桃源般生活

步入桃花源工贸集团,虽不是走进了陶氏版的世外桃源,却总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现代版桃花源的人文气息。

王磊喜欢《桃花庵歌》所表达的那种豪放不羁和悠然自得。在王磊看来,唐寅是由于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才以放浪形骸的诗画诉说着内心的愤懑。“如今欣逢盛世,且有幸子承父业,上有‘一带一路’之东风借力,下有经营团队之精诚协作,我定当以实干兴企,以产业报国,把父辈的事业发扬光大。”

“父亲读过八年私塾,国学造诣颇深,对《桃花源记》里描写的理想生活情有独钟,为大家‘创造桃源般生活’是他的梦想,我更为他的践行和成就而骄傲。”王磊娓娓道来。

正逢其时——梦起“桃花源”

提起“桃花源”,不得不提其创始人——王磊的父亲王兴业。

“十枝桃丫九枝开,一枝等着状元来,愚公移山齐天力,桃花城中桃花开。”这首歌谣缘于一个传说。相传在宋朝时,有位放蓬鸭的人在合肥南乡二十埠一带歇息,鸭杆插地变成桃树,桃树的十个枝头上有九枝绽放了鲜艳的桃花,惟有一枝光秃秃的,虽枝肥叶壮却无花无蕾,令人称奇。

正是流传千年的这首歌谣点燃了王兴业的创业梦想。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遍大江南北,王兴业便萌发了“干一番事业,建设世人心中最美桃花源”的念头。

经过了一番考察,王兴业决定办一个餐馆兼有停车的综合商场。1983年,在一片质疑声中,王兴业辞去了国有企业党支部副书记的工作,拿出了全部积蓄,然后东借西凑,在肥西开启了创业之旅,并正式取名为“桃花源”。

开业时没有举行任何庆典,也没有剪彩,最困难的时候,王兴业连10块钱都借不到,以至于赊账。王兴业自嘲地拟了一副对联以表达心声:赊酒赊烟赊豆腐,借盐借油借生姜。横批是:凑乎开业。

就这样,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艰难起锚.......

时至今日,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已下辖12家投资控股子公司,成为包括房地产开发、金融信贷、投资控股、餐饮商贸等产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民营企业集团。当年与王兴业一道起步的民营企业家,今天大多已销声匿迹,惟独“桃花源”这颗明星还在熠熠生辉。

20余年国企,30余年民企的履历,让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多了一份历尽沧桑、老而弥坚的执着。

“我经常对身边的人讲:工商联是我们民营企业的娘家,工商联的同志来我这里,不管是谁都要热情接待。不论何时,我都心系工商联。”见到记者,王兴业就道出了他与工商联的深厚情谊。从1986年和工商联的最初接触,到任合肥市工商联唯一企业家副主委,再到省工商联副主席、副会长,王兴业和工商联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传承与发展——创二代永恒的命题

“四分之一上缴税收,四分之一回报社会,四分之一付给职工,四分之一用于企业再发展。”四个四分之一,王磊道出了桃花源持续健康发展的“不二砝码”。

王磊认为,集团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得益于“稳中求进”。“创业难,守业更难。我把自己定位成一名守成者,创二代如何守住父辈的辉煌,已经是一个社会性的命题。守而不创,势必走向平庸而渐入衰微:反之,如果不得父辈创业心得,不能与时偕行,则会急功近利将前人功业毁于一旦,历史上的大秦帝国和盛极而亡的隋朝便是如此。”

创造桃源般生活

表面上看,王磊的接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事实上,从王磊的个人成长到全面接班,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年少时期的叛逆与彷徨,初次求学后的难以融入,重新定位后的再度深造,于是有了身心的融入,内部的创业。现在,他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集团进行着新的顶层设计和文化再造。

帮助王磊蜕变的是父亲。从高中开始的每一个暑假,王磊都会被父亲安排到企业实习,几乎和每一位老员工都“共事”过,和他们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之所以会毫不犹豫地接班,是因为公司的员工,我觉得自己对他们有责任。”

如今桃花源工贸集团的中高层基本上是当年与父亲王兴业一起创业的老员工,在王磊看来,这些老员工把青春都奉献给了企业,因为有他们才会有现在的“桃花源”。

“从小耳濡目染,感觉父亲不容易,他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正能量。”王磊认为,“桃花源”是一种精神,是父亲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不管以后企业是由职业经理人还是家族管理,“桃花源”精神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已根植在企业的生命里。

人格磨炼——凡事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里有一段至理名言:“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王磊看来,学习是修身的最好方式。“想要把企业发展得更好,掌门人就需要不断为自己充电。”王磊告诉记者,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一年多来,每个月都要到北京上两次课。

不曾想到的是,与如今的努力进取不同,“叛逆”曾经是王磊身上最鲜明的标签。“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玩网游,在全国都有名次,能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比赛。那会父亲差不多对我以后接班不抱希望了。”王磊说,其实改革的实践者付出真的很多,民营企业家基本上没有时间顾及家庭。

2000年,在父亲的安排下,王磊去新加坡读工商管理专业。在新加坡的五年,是王磊相对自由快乐的时光。2006年,王磊进入桃源大酒店实习,负责酒店管理。“当时我感觉在管理上很吃力,一方面,对业务不了解;另一方面,很难融入企业,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有时还会带来麻烦,这让我很沮丧。”

面对工作中的窘境,王磊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去英国学习金融。父亲也给他下了“最后通牒”:不能学有所成就别回来了!

痛定思痛之后的王磊到英国后,生活学习状态与在新加坡期间相比,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除了读书没有任何其它心思,从来没出去玩过。

“其实我这个人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会很专注,要想‘有用武之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王磊说。

“试水金融”——集团内部再创业

2009年,国家首次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王兴业希望取得英国金融硕士学位的王磊能回国发展,接手家族企业。彼时,一切水到渠成。

王磊回来了,他认为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既可以让他学以致用,又与国家的政策“同频共振”。“我相当于在集团内部再创业,新公司做出的所有成绩都能直接体现我的能力,这为我后来进入集团总部做了很好的铺垫。”

创造桃源般生活

王磊清楚地记得,肥西科源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开业当天贷出325万元:做农产品加工的300万元、做小型工程的20万元、办农村养殖场的5万元。

生活中所有的偶然,其实都有其必然性。王磊发现,后来来贷款的大多都是这些人。

“能这么简便、这么快地贷到款,真让人喜出望外!”正在办理贷款手续的肥西县桃花镇草岗村村民李长山告诉记者,这10 万元低息贷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他的创业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如今,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服务优质、运营安全、业绩优良、特色鲜明的全省小贷行业知名品牌,荣获全省“优秀民营企业”称号,已累计发放贷款20多亿元,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三农贷款资金10亿元,拥有客户2000多户。“我们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按日计息模式,可谓走在行业前列。”

王磊坦言这些成绩来得并不容易,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力。首先,与父亲在经营管理理念上有所不同。“一个贷款业务的形成都需要走贷前调查的流程,但常出现因为父亲和某个客户很熟,就让我直接越过程序贷给他。”虽然很不理解,但王磊也没有反对,抱着观望的态度等待结果。事实上,那些被直接许可的业务,大部分资金后来都收回来了。对于逾期不还的贷款,父亲还给他定下了“三不”原则:借款人有病不能要,企业有难不能要,逢年过节不能要。“当然也有部分成为呆账的。尽管如此,我对父亲的理念还是比较认同,无论做什么行业都要拥有一颗向善、向美的心!”

不变的梦想——创造桃源般生活

在王磊看来,“创造桃源般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丰盈,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愉悦。

“桃花源”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不断提高员工的获得感。“近年来,公司员工的工资收入逐年递增,各项福利待遇不断改善,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此外,我们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劳动竞赛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来促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公司先后投入20多万元,兴办了图书室、阅览室、员工舞厅,让员工有书读,有报看。”王磊说。

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王磊十分注重关怀员工。员工生病住院了,都会亲自去看望;员工家里有婚丧嫁娶,也尽量参加。如果实在走不开,都会委托工会干部前去慰问,带去一份关怀。“针对老员工较多的现状,我们还会送他们去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等名校学习,让他们在培训中不断提升自我”。

王磊认为,实现“桃源般生活”目标,必须有创新思维的团队。王磊注重在公司内部培养中层领导,从集团各个分公司和部门抽调优秀的年轻员工,组成管理优化小组,讨论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们会不定期召开会议,针对公司最近出现的问题,讨论如何解决。刚开始他们觉得我说的问题太高深了,很抵触。我也不着急,循循善诱,让他们接受我的思想,提供解决方案,鼓励他们尝试。几次过后,他们开始主动思考,愿意尝试。当他们发现效果后,开始变得积极起来了。”

“财富是社会的,终究要回流到社会。”父亲这句话让王磊铭记在心。在他的推动下,公司成立了“桃花源教育基金”,已资助近百名贫困少年重返校园,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王磊本人也荣获安徽省第五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其实,“桃花源”一直有着致富思源的光荣传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业初期,就一次性拿出几十万元,修筑了一条居民出行道路,被称为当地人民的“致富路”。截至目前,企业已累计捐款捐物达数千万元,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上一篇新闻

白天是金融男,晚上是痴情男,常常在飞欧洲的航班上自言自语……这是谁?

下一篇新闻

香港知名童星复出拍戏!已移居加拿大生活,母亲因胃癌已离世7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