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3日 星期日

反革命、后殖民与亚非地区一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社会学

荐读:Slater,Dan and Nicholas Rush Smith. 2016. “The Power of Counterrevolution: Elitist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in Postcolonial Asia and Afric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21(5):1472–1516.

【政见之前的推介,见:http://cnpolitics.org/2016/04/counterrevolution/】

革命是历史社会学的经典问题。但是,Dan Slater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反革命?

反革命、后殖民与亚非地区一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社会学

如果说革命是离不开动员,那么反革命=反动员,是什么样呢?

如果从革命研究政体的持续性,那么反革命会带来什么样的政体持续性问题呢?

比较政治学中生代Dan Slater合著并发表于AJS的文章,致力于研究这个问题:

how counterrevolutions can produce political orders of exceeding and distinctive durability. 或者说:the origins of counterrevolutionary political orders in the postcolonial world

他注意到:

1.大家关注革命而非反革命

2.把反革命和纳粹等同起来了(interwar欧洲时期,导致后来的欧洲中心主义式看反革命)

——在殖民世界不是这样,革命没有被整合到民主进程中,而是反革命占主导

3.关注过反革命经验,但没有理论

这种经验与理论的不平衡、欧洲/非欧洲的情况,让Dan Slater想要解释五个地方的情况

1.BotswanaandMalaysia, where durable dominant parties exhibited counterrevolutionary origins;

2.SingaporeandSouth Africa,where dominant parties became far more durable after undergoing what we call “counterrevolutionary conversions”;

3. Kenya,where dominant elites failed to build a durable dominant party grounded in a counterrevolutionary coalition despite confronting violent mass mobilization.

一、什么是反革命?尚未被理论化的解释变量

显然,定义反革命,离不开从革命开始。

Dan Slater借鉴了(Sewell和)Goldstone对 “革命”的定义

Goldstone

any “effort to transform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the justifications for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 society, accompanied by. . .mass mobilization

由此,Slater定义

Counterrevolutionsare collective and reactive efforts to defend the status quo and its varied range of dominantelitesagainst a credible threat to overturn them from below.

他认为,自己的定义更像【反—动员】,接近Goldstone,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现状的取向

2.不必一定是精英主导

3.可以cross-class

4.既是reactionary又是forward-looking,做制度建设(比如蒋经国面对本省人势力兴起,自己也用本省人,做institution-building)

因此,反革命往往和Trimberger1978的revolution from below above接近,但不同的是:反革命说明已经面临了大众抗争压力,而自上下而的革命则可能未必。

二、用反革命解释什么?——持久的政党统治及其操作化

被解释变量是durable party dominance

拆成两种变量:This implies two separate concepts—dominance and durability—that must be explained and brought together into a composite outcome variable

Dominance= 静态 = 没有重大挑战者 = 制度控制(measurement)

Durability= 动态 = 时间长度和恒久后果 = 政治在位(measurement)

三、解释机制与补充论证

反革命、后殖民与亚非地区一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社会学

DanSlater援引亨廷顿的脉络,一方面认为建国斗争(foundingstruggle)的intensity导致了一党专政的持久性,但是他意在切换语境:

——从struggle转到conversion:不是革命党赢了,而是反革命党赢了

——从intensity转到type:不是多强烈,而是不同类型有不同变异后果

具体来看,为发展解释机制,可以先对政党做一些类型划分。

Nonmobilizing dominant parties gain power without organizing a mass base or expressing consistent demands for rapid independence.

Nationalist dominant parties mobilize a cross-class coalition inpressing for a rapid colonial withdrawal but refrain from major contentiousactions as well as forceful displacement of colonial collaborators.

Nationalist-revolutionarydominant parties use contentious mobilization to expedite colonial withdrawal and usher new indigenous elites into power to thoroughly displace old collaborationist elites.

Social-revolutionary dominant parties seize power by decimating the social,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sition of former ruling elites and introducing radically different systems for economic gain and political access.

Counterrevolutionary dominant partiescollaborate with departing colonial powers to defeat leftist parties threatening not only colonial elites but the system through which indigenous elites accessed power and privilege.

从建国斗争/反革命、政党类型学,具体到解释机制来看,

DanSlater采取了精英联盟逻辑视角,把上述被解释变量和反革命间的关系,理解为theorder-producing effects of elite collective action。

由此,反革命作为集体行动的一种,问题就转化为:what types of elites act collectively in such stabilizing coalitions?

进一步,他做精英类型的分类。

——colonialelites, particularly thelocal agents of European empire;

——modernistelites, or the relativelyeducated and urban segments of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 【容易分化】

——traditionalistelites, or thoseindigenes whose elite status and hereditary command over rural socialhierarchies was typically enabled by alliances with the colonial power.

他也认为,在平时没斗争的时候,精英之间的联合是更难,但是斗争的时候大家就抱团了。

反革命作为精英的集体行动的一种,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形成什么样的机制呢?DanSlater从制度建设和统一效应(政治联盟)角度找机制(their impressive unifying and institutionalizing effects.

1. thoroughgoing threats,

去殖民化时候,革命一方会想着驱逐殖民精英、打败传统精英、拉拢现代化精英。

反革命一方也可能如此。现代化精英也可能由此分裂为支持革命、和解、压制

2. class cohesion,:奥威尔难题:革命势力要平等主义夺权,但最近还是精英主义治国

革命联盟有Revolutionary coalitions confront an Orwellian conundrum. They gain power using the languageof egalitarianism but cannot wield power in egalitarian style.

但反革命联盟则较少:尽管也会有向下的经济分配,再只是在可控范围内,因为他们有意识形态的共享承诺

3. adversarial persistence.

革命精英要驱逐对手,所以就面临着他们没有对手、自己也陷入困境

反革命精英则把革命可能出现作为dailyreminder

4. administrative continuity,

革命群众: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问题:

Punishing“collaborators” can even mean the dismissal of every trained and experienced member of the civil service.

反革命精英:很少会有这种问题

5. bourgeois taxation,

革命群众:杀罚之下,政商关系不好

反革命精英:打造能收税的国家

6. capitalist growth

革命群众:一般是左翼,倾向苏联。

反革命精英:美国。

尽管在50-60年代,还看不出冷战双方差别,但到80年代看出苏联模式不行了

补充论证:Dan Slater尤其要读者注意,机制解释中可能的路径依赖陷阱,所以补充了一点:

在路径依赖的视角下,大众抗争导致革命成果。但大众抗争也导致了新可能性的出现:制度、文化之类的。反革命精英也会学习用来,自己搞类似的制度。这被Slater称为“制度转换”(institutional conversion),是借了Mahoneyand Thelen 的概念。

四、案例比较: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肯尼亚、博茨瓦纳

注:全是英国殖民地

第一组比较:

马来西亚和博茨瓦纳,都是反革命的精英集体行动直接成功的案例

第二组比较:

南非和新加坡,都是反革命势力,吸纳了革命势力的制度建设

第三组

肯尼亚。联盟不起来,早早就挂了

第一组之一,马来西亚:反英反共、跨阶级联盟

英国殖民者本来压制马来的共产党及其华人,但是日本威胁和入侵导致英国转而支持他们。日本人走后,共产党成为唯一的政党了。短暂的统治反而让马来共产党在当地的三大精英眼中树立了恐怖形象。在这时,英国殖民地为压制马共,想要让这些精英接受1945年宪制方案,即马来联盟。该方案要剥夺传统精英的宗教与政治权力,并且要给定居下来非马来人社群予以公民权。

在这种背景下,马来的精英联盟起来反对英国人,也反对马共。Rather,UMNO’s rise is best interpreted as an upsurge of ethnic elitist countermobilization. UMNO was primarily an instrument for anti-MCP rather thananti-British ends. 在这个联盟中,也包括华人精英。他们也组建自己的保守势力的政党(MCA),由此,精英阶级得到了巩固。

1953年的选举中,这些反革命精英政党联盟获得大多席位,正式执政。而随着马共的消退,尽管也有一些城市暴动或抗议,但是马来反革命政党却在经济与选举中表现不俗,一直占主导地位。冷战格局结束后,阶级矛盾让位于族群矛盾,这种联盟看上去已经有些不可靠了。

第一组之二,博茨瓦纳:传统+现代,还有钻石

博茨瓦納地區本来是受南非的间接统治,由地方酋长来掌握。但是在1948年,南非的种族主义模式要甩开这个包袱。同时,当地酋长的继承危机,也为殖民地官员的管理带来了挑战。这二者使得建立一个独立国家变成必要的了。

尽管传统的酋长势力处在弱势,并且由于新兴的、受过英国教育的、现代化的经济精英的共和国(无酋长)的主张的挑战,变得要边缘了。

但是,传统酋长势力和现代的经济精英势力却出奇地结合起来。因为左派革命势力的兴起theBechuanaland People’s Party(BPP)。BPP鼓动激进的政治改革,驱逐白人定居者,反对“传统主义”和沙文主义。

为了应对于此,反革命势力(传统主义、现代精英)成立了 theBechuanaland Democratic Party(BDP)。不同于革命左翼要去城市工人里找票仓,反革命势力则去找农村和部落势力的投票。

结果,1966年首次投票选举。BDP得到了国会议席中的28/31席位。

那么,为什么在此之后,BDP还能集结起来?

第一,尽管BPP衰落了,但是它的残余势力,博茨瓦纳国族阵线(BNF)还一直存在。同时,

第二,发现钻石了!钻矿让大家一起分钱,更让统治集团可以分钱给publicgoods了。

DanSlater多次用了反事实推论。在此也是,他认为。要是先发现钻石矿藏,再结盟,可能性就会少很多了。

第二组之一,新加坡:分化与吸纳

Yetunlike its Malaysian and Botswanan counterparts, the PAP did not originate as a counterrevolutionary party.

尽管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PAP)housed an eclectic, cross-class coalition ofnationalists但是领导层在战后被赤化了。毕竟,新加坡在二战后是东南亚的共产主义中心。面对PAP内部的分化,英国殖民者和其中的非赤化分子合作,最终在1959年选举中,ThePAP’s loose and divisive alliance captured 43 of 51 seats in the 1959 vote.

不过,这个政党还是分裂了,导致PAP席位减少。The PAP finally split in 1961, withleftist forces bolting the party to form a new Socialist Front, leaving the PAPwith a scant majority of 26 out of 51 total seats.

政党分裂反而导致了反革命势力的更加广泛合作,并和殖民地官员进一步合作,从而在1963年大选中以37/51优势巩固下来了,并在李光耀所谓的东亚价值的带领下一直延续至今。

第二组之二,南非:吸纳劳工和底层白人

南非的案例提供了重要的提醒,即反革命产生持久的,而不是无敌的政治秩序。

South Africa’s NP is best thought of as a dominant party whose durability increasedafter a contention-driven expansion of its initially narrow coalition. Although it narrowly won power

in1948, it was only with the uprisings that followed the “transformative event” of the 1960 Sharpeville Massacrethat theNP started to gain significant votesfrom urban English and Afrikaner elites and to exhibit the crosscutting elite collective action we associate with durabledominant parties. The NP’s dominance finally ended in the 1990s because its harsh oppression of South Africa’s nonwhite majority after the equally transformativeSoweto Uprising in 1976 only heightened revolutionary collective action, whichultimately became uncontrollable.

南非出现主导型政党要到二战之后。那时,非白人的政治活动增加,到1945年,超过10万名非洲工人加入工会,并且发动了创纪录的罢工。因此,当1948年的选举到来时,大多数白人选民要求更多地控制非白人的运动,以确保农业劳动力并抑制城市抗议活动。

主导政党NP之所以能主导、能胜利,是因为他们吸纳了取决于两个以前不投票给他们的团体的支持:农民和白人工人。因为前者不想被排挤出城市回农村,后者也想保持地位。

1960年夏普维尔大屠杀,虽然加剧了对种族隔离的分歧,但是却首次将英语和南非荷兰语的白人聚集在一起。在Sharpeville 之后的每次选举中,NP赢得了越来越大的议会支持。1975年,民意调查显示白人对NP的支持率为60.4%。

由此,精英联盟变得越来越愿意被征税以支付其提供的反革命和政治稳定,使得到20世纪60年代末,南非成为发展中国家最有效的税收国家之一。种族隔离的政体也大大改善了白人工业工人,官僚和农民的命运,使绝大多数白人摆脱贫困。

然而,这一反革命联盟所带来的稳定性开始在1976年索韦托起义中消失政府开始失去对乡镇的控制。反革命联盟开始分裂如何应对。随着阶级凝聚力的下降,解释反革命持久性持续存在的关键因果机制之一削弱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工人和农民脱离了NP,并加入了极右翼政党。NP在1987年只赢得了52%的选票,而右翼保守党则占26%,表明白人政治出现了分裂。到1989年,NP的支持率不到50%。于是,在1990年,双方将通过谈判走向民主的道路

第三组(反例),肯尼亚:脆弱的联合

这个反革命联盟比南非更糟糕。

国家将权力移交给现代主义者领导的非洲民族主义政党- KANU,其联盟动力薄弱。

KAU的领导人Jomo Kenyatta及其党羽,都是温和主义者,但却被排斥出了权力核心。这是因为1952年的刺杀殖民官员事件,导致了殖民当局乱捕一气,结果抓起来的都是温和派,让KAU变成了激进党。Kenyatta后来出狱,加入了KANU(另一民族主义政党),并成为领导人。同时,该党吸纳了先前军事势力Mau Mau。英国殖民当局应付不来,尽管也组织了反革命的政党,但还是在大选中,让KANU当选。

但是,一旦赶走了英国人,这个党没有了潜在威胁,就开始分裂了。温和派(Kenyatta)和激进派(MauMau)联合的KANU,各怀鬼胎。

保持跨族群、跨阶级的联合是代价高昂。Kenyatta was forced to dispense largesse includingofficial positions, government loans, and land access to supporter该党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分配大量资金来保持其联盟,从而破坏经济增长、挖空了税收基础。

破碎的经济和弱化的国家表现的合一,最终导致了党的垮台,因为庇护赏赐是一种安抚支持者的不稳定机制。例如,在1982年,心怀不满的空军军官发动了不成功的政变,表明该党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减弱,因为KANU无法让军方服从其指令。

结果,肯尼亚在1992年被迫允许多党派选举,直到KANU在2002年落选。

看完这些被打败的左翼革命势力,终于明白我党为什么能在国民党(反革命)治下兴起了~~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第246期)

上一篇新闻

半导体国产化之路——芯片封测,后起之秀

下一篇新闻

创艺典资讯 | 2019QS全球建筑专业大学排行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