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带着7岁女儿,从加拿大回国读公立小学,是种怎样体验?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低龄留学”家庭。从名字上看应该也理解,就是孩子还小就国外生活的华人家庭。

2020年疫情后,国内外形势出现变化,我身边其实私下有很多妈妈来找我聊天,告诉我他们的家庭决定。有好多家庭选择了回国,也有家庭虽然因疫情没回国,但是也做好了过几年回来的准备。

但大家遇到的困境都是蛮相似的,比如这个妈妈就跟我分享了国内外学业上的过渡问题。

带着7岁女儿,从加拿大回国读公立小学,是种怎样体验?

我想起关注我的粉丝朋友中,有一个妈妈早在10多年前就举家出国,然后经历了几轮的“出国-回国-出国-回国”的过程,她孩子其实都上大学了。我当时也很好奇她为什么还关注我,她说是觉得我的号既有国际视野,也能扎根中国,所以一直把我写的文章作为“教育观察”来密切关注的,觉得可以从我的文章里看到未来教育的方向是什么。


想到疫情对大家生活的影响,我也跟她约了一篇稿子,想让她从“过来人”的角度,写写自己从加拿大回国所经历的事儿,讲讲自己所理解的“低龄留学”现象,也给大家增加多一分思考。


我也在国际学校,我身边更多的都是从小规划好把孩子送去国外留学的家庭,但人生的路也是一场场选择,没有所谓的哪种选择一定是最好的,有时候多看看不同的人分享给我们的不同可能性,也许我们就会更能够和内心所想共处,放下纠结和焦虑,也更清楚怎么做才最合适自家情况。


从加拿大回国,我的心路历程


大家好,我是睿睿。十多年前,我出于对国内应试教育的担忧,带着4岁女儿远走加拿大。可几年后,当女儿开始上小学,我们又举家回国“逆留学”,还选择了最传统的“公立小学”。


而我的朋友们对是走是留,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如今也有了不一样的结局。


接下来,我会和大家分享我们这些年的经历,结合我的观察和思考,和大家聊聊关于低龄留学的那些事。

01

十多年前,我带着想给孩子更好教育的愿景,和四岁半的女儿一起来到加拿大。没想到第一关选幼儿园就不好过


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地区居住,看中了一所优质幼儿园。但加拿大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公立幼儿园,跟国内一样一位难求,平均等待期几达半年

带着7岁女儿,从加拿大回国读公立小学,是种怎样体验?

很显然,像我这种突然过去的家庭,是抢不到好的优质幼儿园学位的,经过近一个月的奔波、踩点、评估,最后依靠庞大的朋友圈信息(我也找了很多关系),女儿才成功入读了一家新开的公立幼儿园。相当于,也就是在加拿大的普通资质学校。


跟国内相比,加拿大幼儿阶段的教育有些"无为而治"的味道。对学习成果无要求,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和爱好,父母也没有什么“鸡娃”气氛。


学龄前的两年多,在我国内朋友的孩子沉浸在加减法、古诗古文、钢琴笛子的时候,我带着孩子在蒙特利尔这个浪漫的城市,过得像世外桃源


我带孩子就读的这几年,我觉得加拿大教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在于:


· 加拿大更重视户外活动

在加拿大,户外活动相当重要。比如我女儿的幼儿园,每天都会去户外游乐场玩上至少1小时,哪怕下雪还是刮风也一样

带着7岁女儿,从加拿大回国读公立小学,是种怎样体验?

活动中也会更关注孩子的社会交往,解决孩子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 加拿大重在“兴趣”,而非“技能”


在兴趣班方面,爸妈们会根据孩子的喜好上社区兴趣班,重在培养兴趣,而不是技能。比如我和女儿最喜欢的兴趣班--“Saturday club”:每个周末,两位老师带着孩子们,根据不同主题随意“闲逛”


在秋季的周末,寻找落叶、了解树叶的颜色变换;在科技周,参观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博物馆(就是写出《80天环游地球》的那位传奇作家),还有探秘文化之旅、特色街巷等各种不同的主题。

带着7岁女儿,从加拿大回国读公立小学,是种怎样体验?

虽然看起来在玩,但也收获了对季节的认知,对当地人文的了解和对科技的兴趣,也燃起了孩子对整个世界的好奇心。


这两年,我们都很开心。


03

进入小学阶段,我的感觉就不同一样了。

可以说,我最大的文化冲击是发生在加拿大读小学的阶段。


因为有了前面幼儿园的教训,我一早就未雨绸缪,最后让女儿也成功上了当地相当不错的公立小学。


但入学第一天,我就傻眼了。班级似乎没有严格的教学进度,上课氛围更是随意:没有桌椅板凳,老师和孩子们围成一圈,席地而坐


带着7岁女儿,从加拿大回国读公立小学,是种怎样体验?

学习内容很简单,只有一些基本的单词和数字,确实轻松愉快,其乐融融,但学习成果有些让我担忧


当时有一个从国内因工作举家搬来加拿大的朋友,她孩子的数学能力远强于本地小学生(加拿大很多公立学校四年级才开始学进位加减法)强烈的对比立刻引发了我很深的担忧和焦虑


正好,我先生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国内发展机会,我们就开始灵魂拷问自己:要不要回国?


为此,我咨询了身边一大批家长和留学生朋友。赞同回国的妈妈们说:


孩子小学在中国读最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活,孩子必须有自己的根,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西化。而小学在中国读,是最好的中文学习机会和培养认同感的方式。

----华人妈妈,中学生家长


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水平一直领先全球,读完国内中小学才能利用好这个优势。

----准备高中送孩子出国的妈妈

全家人跟着事业发展方向一起走,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更为有益。

---已经回国的妈妈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


如果想定居海外,孩子年龄越小语言接受能力越强,自我定位更明晰,对于本土化更有帮助,申请到海外名校的几率更大

----在加拿大的华人妈妈


开销方面,国内需要支付昂贵的名校赞助费,如果读国际学校,高额学费也是一笔开销,不如直接在到国外读下去

----同样留守在加拿大的妈妈


纠结了几个月,全面权衡之后,最后我选择了“逆留学”——带孩子回国读小学


带着7岁女儿,从加拿大回国读公立小学,是种怎样体验?

04


回国后,我们选择了一所当地很不错的公立小学。从此,大量的古诗词、数学定理、课后作业、课外竞赛开始涌入孩子的小脑瓜


从一个过来人角度,特别是经历了出国又回国的事情后,我陪娃共学的那几年,有一个态度是很坚定的:


只要全家保持“培养定力”,不受社会性焦虑影响给孩子施加压力,在国内的公立小学就读,孩子也完全可以收获丰盛而相对轻松的六年。


兴趣、运动、休息、玩乐、旅游都可以有方法不错过。


后来孩子因为成绩拔尖,基础扎实,我又陪孩子继续出国深造,当然这是后话。


但当年像我这样子的家庭,也有在纠结焦虑中选择了让孩子继续留在国外的朋友,我们也一直保持沟通。我观察到选择了让孩子留在加拿大,接受当地公立或私立中学教育的好几个朋友,则走了一条相当不同的道路


- 有朋友通过当地较好的公立或私立中学,进入全加排名靠前的大学;

- 有朋友接纳了当地自由随意的观念,放弃世界名校选择了相对轻松的大学;


- 还有朋友,出于某些原因暂时放下学业,选择其他工作或者生活方式。


我们作为旁观者,也无法评判好坏,只有适合与否。

带着7岁女儿,从加拿大回国读公立小学,是种怎样体验?

05


我经常形容我和我朋友们的留学经历,过程中也是步步惊心

虽然如今孩子都大了,故事也都有各自的结局,但是过程谁也说不上哪种选择一定是对的。


像我们这种来回留学的家庭,最怕的是国际形势变化、加上教育环境和理念的差异,有时候是逼着要做出各种本能的反应,我们的忐忑和焦虑一点也不少。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我也翻查过文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似曾相识的片段曾在港台、韩国上演,也有一大批低龄留学家庭活跃在不同的地方。


之前看过国际机构对我们这批小留学生和家庭的系统研究,里面提到三种状态的“留学家庭”画像,分别是宇航员家庭、降落伞家庭、大雁家庭,很有感触。


· 来自港台地区的“宇航员”家庭&“降落伞”家庭


上世纪90年代,香港和台湾地区正处于经济相对发达,但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时期。大学录取率仅有8%-10%,且就业竞争激烈。因此稍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在孩子中学时期,甚至更早就开始规划留学。


据1991年台湾《中国时报》针对1000个家庭的调查,20%家庭打算送孩子出国,甚至还有一些家庭办理了永居,免费享受当地教育资源。


这类家庭一般妈妈陪读,爸爸们会不定期往返,因此被研究者称为“宇航员家庭”。这种情况下,虽然母亲能在身边督促孩子的学业,但这也意味着家庭的长久分离。


长期从事跨国家庭研究的学者、牛津大学的Johanna Waters博士在回访时发现,无论孩子的学业如何,夫妻之间大多形成了无法弥补的鸿沟,让人疑问: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


为了避免家庭跨洋分居,还有一批港台学生独自留学(类似现在的寄宿留学生),被称为“降落伞孩子”


据观察,相比骨肉分离的思念,这类孩子更兴奋于脱离父母管束的自由,与之相伴的是高逃学率和无法实现的美好景愿


· 来自韩国的“大雁家庭”


韩国中产家庭为孩子的教育资源投身跨国家庭的潮流,略晚于港台,但增长速度惊人。


根据韩国教育开发院的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4年小学和中学生出国留学(以性价比较高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数字增长了10倍以上。


因为韩国中小学教育应试的压力和苛刻程度,比中国更甚,因此韩国留学的低龄化严重。这些孩子平时在海外上学,假期回韩国和家人团聚,像大雁一样飞来飞去,因而得名“大雁家庭”


根据一家教育机构2013年对上百个此类家庭的调查,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类型的留学家庭的发生概率更高。


如今,时光轮转,伴随着大陆经济腾飞,“小留学生”成了我们很多人可以考虑的选项之一。


当然,也带着同样的愿景,和同样的疑问:


到底要不要送孩子低龄留学?又该怎么设计路线呢?


这个问题十年前问、现在问、以后问,答案不一样;期望值不同,答案也不一样;孩子个性和特点不同,千人千面,答案就更不一样

带着7岁女儿,从加拿大回国读公立小学,是种怎样体验?

06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也想分享一些我的建议


我认为,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本身的意愿和素质


如果孩子从小就显露出较强的自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律性,同时家长着眼于培养此类特质,那么低龄留学完全可以纳入选择范围。


其次,必须问问孩子和自己,留学的目标是什么?

  • 拿名校的文凭?学有所成、成名成家?
  • 拿所在国绿卡、国籍?
  • 开阔视野、增加阅历?
  • 找工作、找对象镀金?
  • 提供一个高大上的平台和朋友圈?
  • 还是以上都有?

也同样需要搞明白,你们对未来的设想是什么?

  • 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 希望孩子将来的工作生活重心在哪里?
  • 孩子自己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接下来的问题虽然扎心,但很必要:为了以上目的,你可以付出什么、放弃什么?

  • 相当大的一笔投入?
  • 无法见证孩子的成长或者不再能家庭团聚?
  • 对孩子情况的掌控力?
  • 回国就业和生活机会?

未必真的会面临选择,但一切皆有可能。你的每一条回答,都会让心里的天平,往某个方向移动


这些问题也不是回答一次就好了,随着孩子的成长、阅历的增加、家庭情况的变化,持续不停的追问,或许你也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希望它们能引导大家跳出当前的得失,从更高的角度、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身心健康和亲子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出也不后悔,回也不纠结”


当然,有时就算做了最充分的准备,生活在他乡的某个路口,也偶尔会有惊喜或意外在等着你。

带着7岁女儿,从加拿大回国读公立小学,是种怎样体验?

但是,往深一步说,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想寻求变化,就难免意外。回首往事,不过虚惊一场我们用这些小涟漪、大波澜,来对抗人生的平淡无奇,寻求存在的意义,不是吗?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上一篇新闻

190415 出演美国SNL后 防弹少年团柾国 “实时趋势+谷歌搜索+youtube搜索”1位掌握

下一篇新闻

面对面|48岁的陈松伶以“中年女演员”为荣:她们周身都是刀,充满力量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