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5日 星期二

金鼠送福:细“鼠”面塑匠人的鼠年情怀

金鼠送福:细“鼠”面塑匠人的鼠年情怀

面塑匠人王玓正在用红色面团制作老鼠的衣袖。新华社记者宋瑞 摄

新华社天津1月24日电(记者宋瑞)王玓揪出一块拇指大小的白色面团,蘸取少许黑色颜料,在手中几经搓揉成灰色,捏出小老鼠的头型。她用剪刀剪出老鼠的尖嘴,取出一把尖头塑料工具,灵巧地点、刻出老鼠的眼窝、耳廓,再用手搓出米粒大小的鼻尖,通过镊子仔细地粘在相应部位。

“我会在脑海中想象小老鼠的开心、愉悦神情和状态,在面团上反复试验,直至满意为止。”王玓说。

金鼠送福:细“鼠”面塑匠人的鼠年情怀

这是面塑匠人王玓制作的“金鼠送福”面塑作品。新华社记者宋瑞 摄

1948年出生的王玓是天津市级非遗项目津派面塑的第三代传承人,从事面塑制作近40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历庚子鼠年,王玓特地在家中制作了“金鼠送福”面塑作品。

描眼睛、粘牙齿、插胡须,王玓在谈话间完成了小老鼠头部。她又取出红色面团,通过切、划、挑等手法,一条条地做出衣服的褶皱纹理,将一袭中式红衣裹在老鼠身上,最后将福字黏在老鼠精细灵巧的双手间。一个喜庆祥和的“金鼠送福”便大功告成。

金鼠送福:细“鼠”面塑匠人的鼠年情怀

面塑匠人王玓正在制作老鼠的头部。新华社记者宋瑞 摄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包含了绘画、雕塑、服饰、装饰等元素。小小的面团,经过面塑匠人的巧手,变成了一件件活灵活现、造型各样的面塑作品。

王玓告诉记者,制作面塑时,先要备齐小麦粉、糯米粉、凡士林、颜料以及各种辅料,面粉需要进行称重,并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加水和匀后,还要上锅蒸20分钟,静置一段时间后,面团的弹力和可塑性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金鼠送福:细“鼠”面塑匠人的鼠年情怀

面塑匠人王玓为2008年的鼠年制作的“同唱”面塑作品。新华社记者宋瑞 摄

王玓指着“金鼠送福”面塑,谈起了自己与鼠的渊源。2007年底,擅长做仕女面塑的王玓应约为来年的戊子鼠年制作了面塑作品“同唱”。作品中,一对老鼠在荷塘边,穿着民国时期的绣花长衫和裙装,仰头幸福地歌唱,服装下露出了小脚丫和尾巴,俏皮可爱。

“我喜欢创作积极乐观、闲适温馨的作品,让自己内心保持愉悦的同时,也给观赏者送去一份快乐和欢喜。”王玓说,面塑的制作过程不难,但要将神态表现到位,刻画出脸部神韵,也着实需要花费一番工夫。

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王玓开始从中国古典传说、名著、神话故事中寻找灵感。在作品“梦”中,躺在椅子上休憩的少女梦到了传统民间故事中“老鼠娶亲”的场面:15只小老鼠组成的娶亲队伍有的抬轿子,有的吹唢呐和笙箫,有的打着鼓,有的举着小旗子……它们各司其职、形态不一,欢喜地走在迎亲路上。

除创作老鼠面塑作品外,王玓还塑造出一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异域风情、民国经典、古典风格的人像面塑作品,场景形式多样,服饰颜色绚烂,配件花样繁多。面塑人物细腻优美,极富感染力和艺术个性。

金鼠送福:细“鼠”面塑匠人的鼠年情怀

面塑匠人王玓展示刊登在挂历上的作品“同唱”。新华社记者宋瑞 摄

近年来,她先后走访过德国、丹麦、瑞典、美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传统面塑文化。“面塑技艺受到很多外国人的喜爱,有的人甚至流连忘返。他们不只是欣赏,还要仔细询问面塑制作技巧。”王玓说。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王玓获得了国内外的多种奖项,但她依旧喜欢在家中享受安静的面塑时光。

“面塑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传承,它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追求美好的方式,更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形式。能够继承、传播面塑技艺,我非常荣幸。”王玓说。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小学打造科学月活动,让孩子在鲜活的生活里探索科学的踪迹

下一篇新闻

支付宝全球用户将超微信?2019年互联网领域的十大猜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