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县域城市”考察记
壹
应新加坡共和国亲友小姨的盛情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市民“老徐”携夫人,抱女儿应邀对新加坡进行了为其一周的非国事访问。
一下飞机,在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半地下停车场,老徐受到亲友们的热烈欢迎。
访问期间,老徐通过入关、换币、买烟、购物、餐饮、旅游、问路等多种形式,通过标准国语和六级英语以及眼神接触,与新加坡民间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加深了两国民间了解、增进了友谊与交流。
考察期间,老徐不顾炎热,不畏辛苦,轻车简从。以步行、巴士、地铁、出租车等交通形式,深入社区、街道、商场、金沙赌城、小印度、圣淘沙、牛车水、高校、中学、餐饮等各个场所。
对“坡县”的地缘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有了更新的认识与了解。成果丰富,收获满满。
在为期一周的考察访问期间,威摄于“坡县”号称“罚款国家”的严刑峻法压力,老徐成功戒除了随处抽烟、大声讲话、乱扔垃圾的丑恶陋习。受到了新加坡人民的普遍赞誉。并与海外亲友共同签署了《加强交往,下次再来一定空手来》的双边协议书。
从机场去小姨家的路上,我不停向两边观望。中国的确发展太快了,以前对于国人极其羡慕的花园城市,现在看起来,不过如此吗,我们大南昌的红角洲就可以与之相比。
小姨家住的是公寓,是新加坡有别于政府组屋项目的统称。小区正好有一些工人坐着外墙升降机在清理墙面,小姨说,新加坡这里的建筑经常动不动就清洗一遍外墙,使得许多老房子都显得很干净。
进入屋内,我倒是发现一些特别的地方,为了避免中餐油烟污染环境,新家坡住宅房屋设计没有考虑烟道,更不会允许装什么无烟灶台,厨房排烟是被管制的。
这一点让我这个“吃货”感觉万念俱灰,没有了煎炒油炸的中餐还是中餐吗,难道每天只能吃东北乱炖,浏阳蒸菜吗。
政府管天管地这都管,这不是要从厨房开始斩断我大中华饮食文化的根吗,其心可诛也!
阳台旁边有一间小小的房间,开始我还以为是保姆间,但一看太小不像,后来了解到是避难室,是预防高层火灾以及战争的。这一点我倒是非常认同,新加坡的忧患和安全意识可见一斑。
新加坡属于热带气候,几乎天天下雨,且植被极其丰富,但却没有蚊子,这让我匪夷所思。
后来了解,新加坡政府卫生防疫部门对蚊子这个小生命斩草除根的方法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发现一个蚊子飞堪比国防部门雷达发现别的国家战斗机非法进入领空一样如临大敌。长期的根治加上密切跟踪,致使蚊子在新加坡绝种。
能把蚊子都灭掉,城市管理的精细高效“见微知著”。慢慢的,我开始了对这个县域面积大小国家的深入了解。
贰
“共产主义”的新加坡组屋建设
由于自身行业的关系,我一到新加坡就对其房地产非常感兴趣,一趟了解下来,尤其是政府建屋发展局的组屋建设让我吃惊不少。
新加坡是世界上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在这个国家却没有一个房奴,基本上实现了人人有所居。大约有80%的新加坡人都住在政府组屋里。
新加坡的组屋不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香港那种高密度,鸽子笼般的公租房。组屋的面积二房都在80多平方,三房在90多平方,甚至有些达到140平方。一问价格更是让人羡慕不已,大概也就在20万-30万新币之间,折合人民币也就100多万,折算成单价也就12000-13000/㎡之间,比我们南昌这个二线中的城市都便宜30%左右。
并且新加坡的组屋,不像我们的经济适用房,位置偏远,设施匮乏,品质低端。坐在车上,你能看见的住宅,大多数都是组屋。新建的组屋从外立面看,不乏高大上的品质。组屋聚集的区域都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商场和办公区,还有一般步行不超过十分钟的地铁、巴士等公共交通站台,生活极其便利。
发展到现在,新加坡的新建组屋越来越“变态”,明明是政府经济适用房,比我们的精装商品房还好。全部精装修拎包入住不说,还自带空调冰箱洗衣机。
政府部门还专门负责定期给组屋翻新外墙、维修电梯,即使屋龄较长,房子看上去也绝对不会破败不堪。
另外新加坡的组屋还有些奇怪的规定,比如控制组屋各族群的购买比例,比如某个组屋项目华人如超过了75%,又或者马来人超过15%的比例,就不再接受该民族的购买申请,想买只能去别处购买。
该话题涉及新加坡对多民族的治理,因文章篇幅,不便展开。
叁
“惊艳全球”的新加坡教育
表弟在新加坡读初级学院二年级,相当于我们的高三。我惊奇的发现,他经常下午不上课,自己找些复习资料在看。这让我简直不可思议,别说高三,国内我们初二的学生都被堆积如山的作业和课外辅导失去了自由。
更为奇特的是,他小小年纪竟然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模拟联合国运作的课外活动,最近几年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大量的精力投入了这个方面,亲戚非常焦急,怕他影响学业。但我随意与他交谈的结果又让我大为感慨。
请原谅老徐这般没见过世面,文中经常咋咋呼呼,大惊小怪。
表弟就读的新加坡“莱佛士书院”我早就知道他的盛名。但它如此之牛还是让我吃惊不小。
他们每个年级将近1200名学生,每年能上美国常春藤名校的数量接近150名,超过十分之一;获得申请进入牛津、剑桥等英国顶级世界级名校的人数约80名左右,竟然超过了英国本土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
以上两项指标除去美英本土的中学,在海外中学的入学比例排名全世界第一。
至于本土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这两个在亚洲经常综合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学,几乎可以躺着进。
在海外非常强调第一学历背景(一流学校的本科比硕、博难进),且美国名校不光看分数,直系亲属是否为校友、家庭背景、自身综合素质、面试成绩都非常苛刻的情况下,新加坡的中学生能获得世界的认可,取得这一成绩,的确让人深思。光凭英语是官方语言,但英联邦国际比比皆是,显然说不通。
由此我对新加坡的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好奇。
教育于新加坡而言,堪称“国之命脉”。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李光耀曾说新加坡什么都没有,只有人。
而且按照老李唯遗传基因论的标准,新加坡人都是中国广东福建世代农民、渔民的后裔,先天智商基因并不高,不像中国大陆“士大夫”的后代较多,可挑选的“优良品种”很多。
因此新加坡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最好的教育。
实际上,各个国家在表面上都会喊出重视教育的口号,但真正落实执行到位的,新加坡可谓处心竭虑。
在新加坡所有的部门里,只有教育部长是两位,分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除国防外,新加坡教育的投入经费是最高的。
新加坡的教师是隶属于公务员系统,属于国家的公职人员。薪资高于一般公务员。社会地位就高出一筹。
在教师的培养上,新加坡教育部每年会花费巨款,选拔高中最优秀的学生,全额资助他们去英美顶级学校攻读本科和硕士,然后在他们毕业后回到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经过一年的系统培训和入校实践,进入各个公立学校。
生产线般的精英化教育真正从娃娃计划抓起。
新加坡实行精英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层层选拔,对于好学生,学校、社会都会倾注全力去培养。进过小学、中学层层筛选,到了类似国内的高中时,学生的分流基本已经完成,有学习天分的孩子进入初级学院准备进入大学。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使得在学习上没有天分的孩子在类似国内初中毕业后可以选择去各种职业学院学习一技之长,由于新加坡教育从小就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选修课程五发八门,孩子即使没能进入名校,考取大学,但也受到了很好的综合素质教育。将来就业也很好。
新加坡教育制度以严格著称。新加坡的中小学至今允许校长或训导主任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鞭刑处罚学生,有些时候鞭刑是公开实施的,虽然很少施行。
新加坡的教育也注重体现公平。不用权势和金钱,只要孩子成绩好,就可能进名校。而且政府花样繁多的助学金计划和各种社会奖学金使得相对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至于因为经济原因,失去读名校的机会。有些读书好的孩子,不但不花钱,还能赚钱。
另外强调的是孩子的课外活动。 新加坡从小学二年级至大学都有各种各样的CCA。所谓CCA是英语 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缩写,就是“课程辅助活动”,类似于中国学校的拓展选修课一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团体。
CCA在中国,课外活动不是强制的,而新加坡的CCA却是直接和升学挂钩。在CCA得分较高的学生可以享受“升学优待”,相当于中国高考的额外加分。许多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每年都会保留一定学额,给课外活动表现突出,却低于入学成绩要求的学生。而CCA的推进和实施是英美名校对新加坡学生认可的重要原因。
正所谓:不玩虚的,玩实的。倾心注入,必有回响,在举国上下多年励精图治下,新加坡教育别具一格,惊艳全球!
肆
新加坡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一直稳定前行,不得不提到他的建国者李光耀。
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将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联邦中除名。未参会的李光耀得知结果后,往沙发上一靠,双眼一闭,然后嚎啕大哭。新加坡从此被马来西亚赶出,被迫独立。
经过50多年的发展,
全球安全指数、全球最佳移民目的地新加坡排名世界第一;
政府清廉度指标亚洲第一;
亚洲高校排名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多次被排名第一;
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二;
新加坡人均GDP约5.7万美元,全球排名第八。
但李光耀显然并没有沾沾自喜,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伴随着他治国以及退休后的资政生涯。
“新加坡就像耸立在沼泽地上的80层高楼,如果我们加固,我们还可以再多盖20层,或者100层。关键是我们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无论任何种族和宗教,都能平等相处,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死路一条”。
这是李光耀在《新加坡的硬道理》的一书中,开篇就提到的。
作为现代新加坡的见证人,他在6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领导新加坡人民走向独立,坚定执着地进行改革和国家治理,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依据新加坡的国情——弹丸之地,自然资源匮乏、周边邻国虎视眈眈,种族和宗教多元化。
李光耀以不同方式呈现他的坚定信念,他一生追求的信念和理想从未动摇,他深信新加坡需要强政府来统治,经济的发展才能带来自由的腾飞,这是新加坡赖以生存发展的硬道理,年轻一代必须把握住这一实质,国家才能持续发展。
新加坡的确很小,国土面积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小县,但它取得的成就,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很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