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 星期四

探路先行的守变之道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图集

探路先行的守变之道

在产业变局中构筑“苏州高地”

探路先行的守变之道

工作人员在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作业(10月26日摄)。本报记者韩瑜庆摄

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千年,钟声里的苏州青春依然。GDP从1978年全国第15位上升至2019年第6位,比肩“北上广深渝”,领跑全国地级市,千年古城焕发生机有何奥秘?

产业是城市之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蓬勃兴起,创新型经济风生水起……改革开放40多年来,苏州稳居中国城市制造业三甲,成为拥有3家世界500强、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的“世界工厂”。

针对有些地方“一哄而上”演变成“千城一面”,再到“一地鸡毛”的产业困局,苏州识变求变、守中开新,在全球产业大变局中垒筑“苏州高地”。

在坚守中精进:从“一滴油”到“一根丝”

以一个主业为起点,以技术研发和资源整合为“利器”,沿着产业链不断布局升级

“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明末冯梦龙《醒世恒言》中古镇盛泽的繁荣延续至今。500年前,盛泽以“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蜚声于世;如今,这个地处江苏省最南端的小镇走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引人侧目。

1992年,27岁的苏州吴江盛泽镇青年缪汉根,接手不足百人的村办砂洗厂,这便是今年新晋世界500强盛虹集团的前身。

28年来,从印染起家的盛虹集团,一步一个脚印,不断上拓下延,从进军特殊纤维,再到更上游的石化、炼化,直至构建出一条新型高端纺织的完整产业链,成长为一家以石化、纺织、能源为主业的创新型高科技产业集团。

缪汉根并非盛泽镇上的唯一传奇。实现“一滴油”到“一根丝”全产业链运营,比缪汉根小几岁的陈建华和恒力集团还要早一些。创业20多年来,分别从印染厂和织造厂起步而“殊途同归”的这两位同乡,更为一致的是对实体经济的坚守和经久不息的精进。

吴江化纤织造厂老厂前照壁上,“团结拼搏,艰苦奋斗”8个大字至今激励着恒力集团员工,这是陈建华1994年办厂时就定下来的企业信条。

近些年,为打破国外对PX和PTA两种原料的垄断,恒力集团响应国家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在大连长兴岛建起全球产能最大的PTA生产基地和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完成了全产业链业务体系构筑。2017年,恒力集团首入世界500强榜单时列268位,今年排名提升到107位。

“一根丝”上的精进同样令人惊叹。走进盛虹集团超细纤维生产车间,技术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个细节:通过技术攻坚,盛虹集团将拉伸变形丝做到了国际公认极限细度的一半以下。细度突破背后,是企业对技术进步的孜孜以求。正是依靠过硬的技术能力和极致追求,盛虹集团开创了由民营企业牵头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先河。

依水而生的城市,涵养了苏州人“上善若水”的秉性。以一个主业为起点,以技术研发和资源整合为“利器”,沿着产业链不断布局升级,展现了苏州企业家扎根实业、精益求精的境界和追求。

40多年前,镇办轧花厂钳工沈文荣带领23名青工,克服“一无设备,二无图纸,三无人才”的窘境,办起一家小到不能再小的轧钢厂,日后名震全球钢铁界的沙钢集团由此发端。

塑料厂、五金厂、钢铁厂……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苏南农村一批“泥腿子”的创业梦想如点点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1983年,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苏南模式”,以此命名苏南许多乡镇的工业化之路。

20世纪80年代起,利用对外开放契机,苏州乡镇企业以年均30%的产值增速,创造了占工业产值三分之二的辉煌成绩。1992年公布的全国工业产值超百亿县(市)中,江苏共有9个,苏州占了6个。

20世纪90年代初,苏州掀起了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高潮,以不到全国0.1%的土地,实现了全国10%的进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出口额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三位。近年来,苏州走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从高速发展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时代在变,视野要变,但不变的是苏州人骨子里的那份坚守和精进。

“未来沙钢优特产品的比重将上升到60%-70%,还要做到劳动生产率最高,人均产钢量要进入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方阵。”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定下了这样的目标:做精做强,以产品结构优化更好服务中国市场、服务世界经济。今年,沙钢已连续12年跻身世界500强。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始终把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大力推动“苏州制造”走在国内前列,成为我国产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位。

不仅总量规模大,苏州也具备了中国制造业优势的典型特征。比如,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为主,冶金、纺织、化工等为补充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了新型显示、高端装备、软件和集成电路等10个千亿级制造业集群;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

在传承中开新:宋锦“复活”与光纤“出海”

正是靠这种矢志争第一、创唯一的实干精神,苏州实现“农转公”“内转外”“量转质”三大跨越

苏州古城北隅,北塔报恩寺旁的苏州丝绸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丝绸专题博物馆。这里记载着丝绸之府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苏州的传承和开新。

博物馆创始人是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起源于12世纪的苏州宋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合称中国三大名锦。近代以来,受现代工业、多年战乱等冲击,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制作技艺几乎失传。钱小萍带领科研小组呕心沥血数十年,终于成功复制出宋锦。

2012年,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从报纸上看到钱小萍呼吁保护宋锦的文章,决心复苏宋锦工艺,冒着失败风险改造数码大提花剑杆机。几个月后,宋锦第一次从轰鸣的织造机上获得新生:过去靠手工每人每天只能织几厘米,现在日均可织25米。

“复活”的宋锦以全新姿态惊艳世界。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晚宴上,与会领导人及配偶所穿的“新中装”,让宋锦强势回归公众视野。将千年工艺与现代需求结合,吴建华创立“上久楷”宋锦品牌,还推出箱包、家纺、围巾等产品,让宋锦从阳春白雪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传承技艺,也传承精神;创新技术,也开创新局。

上世纪80年代初,从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起步,崔根良带领亨通集团转战电缆光缆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到1995年,通信电缆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光缆跻身国内前5名。2003年亨通光电上市,崔根良又提出自己生产光纤,而当时光纤的技术、市场与价格都控制在外国企业手中。

细如发丝的光纤,凝聚了诸多尖端技术,要想突破,难上加难。通过购买国外光纤拉丝设备,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技术团队夜以继日改造装备、更换材料、调整参数,经过近两年攻坚终达世界先进水平。

此后,走上自主创新之路的亨通捷报频传:攻克国内空白的光纤预制棒技术,开发具有颠覆性技术的新一代绿色光棒,超高速、超大容量、超低损耗特种光纤入围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成为大国重器……

“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2013年,亨通集团响亮提出口号,大踏步走向世界。目前,已创建10家海外产业基地,70%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业务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亨通陆续承担数十个全球海洋通信工程,目前正在投资建设全长超1.1万公里、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海洋通信项目。

光纤“出海”见证亨通固本开新的抱负。“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参与全球竞争,才能在未来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崔根良说。

形势在变,格局要变,但不变的是苏州人传承与开新的担当使命。

驻足金鸡湖畔,苏州新地标“东方之门”如同一扇时光之门。西边是“人家尽枕河”的千年姑苏城;东边是高楼迭起的苏州工业园区。

金鸡湖水面7.4平方公里,26年前还在养殖鱼虾。中国和新加坡在周边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合作创办的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示范区,打造了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

20年多来,苏州工业园区在产业、科技、金融、治理等领域大胆探索,创造了诸多全国“唯一”和全国“第一”,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基本内涵的园区经验,近年包揽了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评价“四连冠”。

与金鸡湖连通的独墅湖,在苏州已成为科教新城的代名词。湖畔的科教区,有中科院纳米所、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众多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西交利物浦等院校聚集,一大批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截至目前,苏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仅次于京沪,达到18家。

苏州的阳澄湖大闸蟹闻名遐迩,苏州人敢闯敢干、首吃“螃蟹”的精神一以贯之。

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先后创办全国第一个自办工业小区、第一个与国外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在一系列“第一”的基础上,又承担了45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的先行先试。

“苏州过后无艇搭。”正是靠这种矢志争第一、创唯一的实干精神,苏州实现“农转公”“内转外”“量转质”三大跨越,书写经济社会发展最浓墨重彩的华章。

苏州自然资源匮乏,如今以全国0.09%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1%的地区生产总值、2.4%的税收和7.7%的进出口总额。

擅谋划有预见:两个“万亿产业”备受瞩目

“就像种树一样,超前谋划、梯度布局、注重培育,保持耐心、持续推进”

在苏州工业园区,行色匆匆的生物医药领域探索者,喜欢将他们办公的地方称为“B村”。这一称呼,来自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英文名BioBAY。

2011年,47岁的海归博士俞德超来到“B村”,开始他的第N次创业,信达生物由此诞生。此前,他和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级治疗鼻咽癌的新药,这次他盯上了PD1。这是治疗癌症的一类新靶向药,通过激发人体免疫系统识别“查杀”肿瘤细胞。

2019年,信达PD1新药上市,并成为第一款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该类新药,当年公司实现销售额10亿元。如今,信达生物已成为中国拥有单抗药品上市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同时也是全球历史上唯一创办9年即有4个单抗产品上市的药企。

“与传统生产型企业不同,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一旦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往往是爆发式增长。”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主任虞吉强说。

百济神州把国产抗癌新药卖到美国市场,再鼎医药研发出本土首款卵巢癌创新药,豪森药业研发的新药为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提供新选择……由长期蛰伏到一朝蜕变,苏州一批初创型生物医药企业正步入“收获期”。

观察一个城市的经济,绕不开其主导产业。在苏州,有两个“万亿产业”备受瞩目。

一个是电子信息产业。30年前,苏州踏准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2018年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0.9%。时至今日,电子信息产业仍在释放深度发展的红利。

另一个便是瞄准万亿级培育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今年,苏州把生物医药确定为“一号产业”,响亮提出倾力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到2030年力争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万家,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支撑苏州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超前谋划,源于深刻的忧患意识和素来秉承的超前布局。

早在10多年前,苏州就意识到,依托国际代工模式发展起来的工业尽管总量很大,但对本地经济贡献度和长期拉动有限。如某品牌鼠标在国际上的售价约40美元/个,但作为最大生产制造基地的苏州只能获得3美元/个的利润。在此背景下,需求刚性、利润高、市场巨大且不受行业周期影响的生物医药,成为苏州工业经济结构优化的重点产业之一。

“就像种树一样,超前谋划、梯度布局、注重培育,保持耐心、持续推进。”苏州大学教授方世南这样评价苏州的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

超前谋划,更基于对科技、产业发展规律的洞悉和良好的产业生态。14年前“B村”刚成立时,约100公里外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已发展十几年,有大量国内外顶级药企入驻。因此,苏州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差异化路线,瞄准生物高科技初创公司或刚起步的公司,专注孵化创新创业企业。

2008年,在美国求学工作了近20年的童友之回国创业,次年创立开拓药业,在苏州工业园区逐步发展壮大。

谈起当时的情景,童友之仍不胜感慨:“海归创业者回国,最担心的启动资金、融资问题、住房问题苏州都给解决,让我们能静下心来做科研。”

今年5月,开拓药业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如今,苏州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已覆盖孵化、加速、成长等企业生命全周期。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从零起步14年的发展成效,反映了当地谋划产业的预见能力。从开始布局到2019年底,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年增长超过20%。11月3日的2020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2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苏州工业园区蝉联产业竞争力第一。

有人这样形容这里的发展态势:如一锅正处于沸腾临界点的水,锅底开始冒出一个个小水泡,过一段时间便会咕嘟咕嘟地沸腾起来。

生物医药产业锁定万亿级目标外,人工智能、纳米、集成电路……苏州正在精心培育这些新兴产业,每一个都是关系未来的重量级选手。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也在优化结构,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识变局求破局:“苏州码子”踏“云”而上

苏州累计获得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8个,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四

姑苏区的新“网红打卡地”双塔市集热闹异常,LOGO也很特别——包含了一种叫作“苏州码子”的符号。

这一诞生于南宋时期的早期民间“商业数字”,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曾被广泛运用于老百姓的生活,是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广泛使用前的一种简便、快捷的记录数码,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

“苏州码子”可以说是古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一种雏形。这段生动的史实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诞生于制造业、服务于制造业,离生产最近的地方往往最能催生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苏州拥有17万家工业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涉及489个小类,正是这样的地方。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孕育兴起,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产业分工的重构和产业形态的迭代,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竞争更是空前激烈。

1989年,柯达公司把IT部门卖给了IBM,开创了巨型公司IT部门外包的先河。后来,IBM的外包业务从0增长至现在的200亿美元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包公司,体现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外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美、德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均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赋能制造业突破“天花板”,苏州今年提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高规格系统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发布系列政策举措,重点扶持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九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一部分,工业互联网让人类组织物质资料生产的方式发生颠覆性转变,苏州鲜明喊出“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并致力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这是苏州的第一个踏“云”而上。目前,苏州累计获得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8个,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四。苏州承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体验中心为7家国家级中心之一。

第二个踏“云”而上是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产业链安全稳定是提升经济抗风险能力的关键。5月,苏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产业链云对接,围绕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5条千亿级产业链,发布“产业链全球合作对接图”,催生近4000亿元投资项目和合作订单。

“这是以产业链协同合作对冲全球产业变局的新举措。”苏州市工信局局长蔡剑峰表示,苏州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招引关键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横向联合、纵向整合上下游,目标是让产业链一通到底、强而有力。

筑链延链,更需创新破局、开放赋能。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投资200亿元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于年中挂牌,力求突破一批前沿战略技术,向“卡脖子”说不。当地还持续吸引海外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等设立全球或区域性研发中心,并推出三年滚动支持千家创新型企业等政策。

开放,成就了今天的苏州,决定着苏州的未来。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大变局,今年一开年,拥有1.7万家外资企业的苏州提出“开放再出发”,陆续发布多张“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产业链全球合作对接图”正是其延续。

通过“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世界500强日本三菱重工集团了解到“中日协同创新之路投资考察线路”,最终将三菱重工中日能源科技创新中心落户苏州相城区。

据苏州商务局统计,今年1至8月,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达127.3%,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苏州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劲头,始终扛起“探路先行”的责任,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等方面探索更多经验。

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踏“云”而上的苏州,正在更高“坐标系”中谋划未来,以“等不起”的使命感、“坐不住”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在世界产业变局中构筑“苏州高地”。(记者刘亢、陈刚)

责任编辑: 徐宙超

上一篇新闻

千亿重量级项目落地成都TOD

下一篇新闻

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代表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