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6日 星期三

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代表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4月26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这次大会是在成都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都始终坚定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成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39位,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16个……创新进阶,成都,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与会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的赶考路上,将坚持创新驱动、砥砺前行,助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跑出成都加速度,推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新征程上出新绩、谱新篇。

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代表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突出创新策源

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城市竞争逐渐成为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之争。“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聚焦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坚持一手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手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代表介绍,将突出抓好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多元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育人才等创新要素四个方面重点工作,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着眼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成事兴业圆梦的活力之城。”郫都区区委书记辜学斌代表表示,郫都区将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发挥科教资源富集优势,持续深化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与高新西区等区域共建清水河科创走廊,努力打造创新主阵地、发展新引擎。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建设双创示范基地、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这些都是成都主导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综合部经理郑兵代表关注的重点。“将抢抓时代发展机遇,为成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做强创新主体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广纳天下英才

创新主体是创新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决定着城市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创业者,我真切地认为人才是关系科技自立自强能否实现的命脉,也是关系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汪宗福代表谈道,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从给政策、给优惠,到搭平台、给机会,再到优平台、营生态,聚集了一批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构建起与城市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协同体系,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城市创新创业环境如何,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深有体会。“在新都区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企合作,成航院为我们定制了专业培训班,开设定向招收班,既保证了企业现有人才的成长,也保证了未来人才的培育。”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戴时飞代表说,此外,企业和上海交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也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成都正处于非常好的历史机遇期,大力引入人才、企业、项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场外连线

记者探访国科大成都学院

今年9月将迎首批学生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支持成渝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自2021年6月正式挂牌以来,西部(成都)科学城已逐步成形起势。目前,已集聚“中科院”“中核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

成都将着眼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高标准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如何打通基础研究创新源头,激活公园城市“源”动力?在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会场外,记者来到西部(成都)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进行探访。

兴隆湖畔,毗邻中科院成都分院,国科大成都学院以淡黄色为基调,散发着“科技”魅力的环形建筑群教学楼,高大整洁的宿舍楼紧邻在旁。国科大成都学院将在今年9月迎来新园区的第一批学生。一座公园之校、科技之园,在西部(成都)科学城拔地而起、盛装呈现。

国科大成都学院南北校区设置大型公共绿廊,强化环形公共步道,与鹿溪河沿线景观形成30米带状绿色生态环,校园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周边公共配套、自然环境等资源,最大限度释放城市空间,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贯穿公园城市理念,打造了生态、宜居、舒适的校园空间范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的核心载体,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高等学校。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长陈锋介绍,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一期建设规模260亩,包括综合教学大楼、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教育管理楼等基础教学设施,以及学生公寓、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此外,二期规划用地200余亩,作为中科院承担的大科学装置及前沿引领技术重大科研平台用地。

“要按照‘大融合、大开放’的思路,整合院内外资源,共同打造一所根植国科大基因的高校。”国科大成都学院副院长董微说,中科院成都分院各个科研机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中科院承担建设的大科学装置等,加上比邻而居的独角兽岛、天府海创园等,将为学院人才引聚、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提供更广阔的可能性。

“后续,我们还会与成都市进行充分的沟通,根据教育资源情况,动态调整学院的设置。”董微说。

专家视线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各方联动整体推进

“此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国共有19个城市进入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成都的创新集群位置从2020年全球47位上升到39位。”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表示,成都创新驱动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取得新成效。

对世界科技动向一直很关注的陈光表示,比较美国硅谷科技创新中心金融科技和人力资本制度安排,日本东京科技创新中心官产学合作制度设计,新加坡科技创新中心政府规划驱动发展制度,以色列特拉维夫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立法,英国伦敦科技创新中心特殊人才签制度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度激励的作用,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一条重要启示,即科学的城市制度设计,是科技创新中心强势、健康发展,并最终成为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基本保障。

他认为,在2018年开始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中,成都创造了包括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内的多项成功经验,其中个别经验已经写进新修订的《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随着改革的深入,又有了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风险机制、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机制、科研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持股方式、转化人分担职务科技成果权属、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国有资产管理等重要政策突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联动整体推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宋妍妍 朱小路 杨升涛 王琳黎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图片 宋妍妍 朱小路 杨升涛 王琳黎

上一篇新闻

探路先行的守变之道

下一篇新闻

3站奥体、5站万象城,奥体超抢手的“双地铁盘”来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