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对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借鉴和启示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陈镇喜, 石小惠)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广东“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仍占较大比重,新产业还不能完全挑起大梁,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亟待加强,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广东当前面临的科技创新驱动力亟待加强的问题,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设好科技创新中心,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长远发展和广东努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都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8年,深圳和广州的人均GDP分别接近2.9和2.4万美元,与1995年的新加坡处于同一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同样面临着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激烈竞争、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上升、产业亟需升级等的挑战。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得力的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着力培育经济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知识和创新密集型产业。根据《全球创新指数2018》报告,新加坡作为创新国家位列全球第五,亚洲第一。同时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在政府有效性、监管质量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等方面均保持第一,在政治稳定性和安全、市值、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高端及中高端技术生产、高技术出口等方面,新加坡表现都优异。显然,新加坡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亚洲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加坡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建设新加坡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政府在劳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宏观规划与配套政策等,值得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关键期的广东借鉴。
在推动基础科研领域投入方面,新加坡积极推动国家创新系统的变革。在新加坡2010年的科学和技术计划中,新加坡形成了以研究创新和企业理事会(RIEC)、国家研究基金(NRF)、教育部(MOE)、贸工部(MTI)为主要的管理主体,以学术研究基金(AcRF)、科技局(A*STAR)、经济发展委员会(EDB)为中间基金,以公立/私立大学、企业研究单位、科技局所属研究所、技术学院、医院、私人实验室等其他机构作为具体的研发活动执行者构建了新加坡的科研体制框架。
新加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主要包括以下6个具体举措:1、注重利用跨国公司提高创新实力,鼓励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建立研发中心。在亚洲,新加坡是跨国公司设立亚太总部最多的城市。据2016年的资料统计,新加坡共有4200家跨国公司企业总部。新加坡通过国家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研发部门合作研发的机制,借力提高创新实力。2、注重建立开放型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减少人才流动壁垒,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到来。上文提到的国家研究基金(NRF)在人才引进方面,对吸引全球青年研究者到新加坡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另外,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人力部还共同成立了“联系新加坡”,在全球9个人才密集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海外宣传和招聘联络工作。“联系新加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潜在人才数据库,便于为新加坡引进针对不同发展需要的全球精英。在人才流动壁垒方面,新加坡实行人才分类准入,政策偏向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在居留期限和永久居住权等都有政策倾斜和优惠。例如EntrePass,是国家通行证计划,旨在让全球有意在新加坡创业的企业家进驻并能顺利停留在境内,招揽国际人才。
3、注重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动,鼓励小微企业“走出去”。在新加坡科研体制框架之外,新加坡税务局、经济发展局、国际企业发展局等部门都为小微企业提供包括税收、补贴、投资、技术等各种支持。考虑到新加坡国土有限,新加坡政府鼓励小微企业利用国际广阔市场和国际创新资源。为促进小微企业“走出去”,2018年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和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IE Singapore)合并成为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ESG),为企业提供综合协助,包括国际化、创新力、数码化和提高生产力等支持,让本地企业在海内外更具竞争力。4、注重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融合发展,强调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应用。新加坡建立了技术大使派遣制度,针对企业技术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科研院所中抽调技术专家到企业去,接收技术大使的企业仅需要支付30%的费用,其余费用由新加坡科技局(A*STAR)支付。同时通过创新代理人计划,让更多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进入企业。这些制度通过将产学研结合起来,以企业任务导向促进科创成果的产业化。5、注重多渠道促进创新投入。新加坡政府为减轻企业R&D投入压力,既有采取政府补贴的直接方式,也有间接的税收减免、引入风险投资和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等举措。特别的,在初创企业方面,2017年新加坡各项面向初创企业的援助计划都被归入到“起步新加坡”(Startup SG),并细分为六项辅助计划。该计划在经济援助、补贴、孵化加速、政府联合投资、贷款等方面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创新支持。6、注重创新基础环境建设。起新人才计划(Startup SG Talent)是“起步新加坡”其中一个辅助计划。通过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协助,建立创新方面的新功能,同时营造适合全球人才和设立创新业务的环境。另外,新加坡也通过创新PPP模式的方式,在前期为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待产品成型并达到预期目标后政府进行批量化采购。
与此同时,大学等科研院所在创业创新中也扮演着研发活动执行者的角色。新加坡拥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名校,其中南洋理工大学在“创业型大学”的战略指导之下迅速发展,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经验是:在学校管理上大胆引入产业界的管理经验;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对创业实践的支持;在外围发展上树立服务意识并积极发展国际领域的合作;在财政经费管理上积极寻求“第三渠道经费”来源。南洋理工大学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政府直接资助,二是研究委员会的资助,三是来自基金会、社会企业、地方政府、慈善基金会、知识版权、大学校园服务、学费以及校友集资等收入。面临新加坡政府的直接资助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的现状,南洋理工大学积极拓展来自“第三渠道经费”,通过合理利用社会资本、促进校企合作等举措迅速发展。这些经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来说具有借鉴意义,通过业界和学界的合作能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有利于为大湾区提供更充裕的产业人才储备。通过把人才、大学、企业连成一体,把建设创新型大学升级为建设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整体环境。在创新环境中减少人才流动壁垒,增加各方的合作,形成高效率的创新体系。
新加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经验,就是新加坡的居民住房组屋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新加坡政府通过政府机构直接管理住房的建设工作,同时严格控制土地资源,为组屋建设提供了土地和资金保障。相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里香港的畸高房价和住房紧张问题,新加坡青年住房压力比香港青年小,新加坡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因此在新加坡青年参与到科技创新中的后顾之忧也更小。不仅如此,新加坡宜居的环境也是吸引外来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广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为人才配套宜居的住房生活环境和便捷的生活交通条件是很重要的方面。
综合政府宏观层面规划和具体举措两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创业创新过程中新加坡政府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在相似的自然禀赋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香港同样面临土地狭小、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缺乏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但通过采取自由政策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实现经济起飞。香港政府由于英国殖民时期遗留的经济管理传统,采取“积极不作为”的政策;相反,新加坡政府出于小国背景,采取“积极直接干预”的政策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从近几十年的发展来看,虽然香港政府“积极不作为”的政策能够给予经济体一定的自由和灵活度,但是受限于自由市场自身机制的内在缺陷,自由的经济体一般很难自我调整到最优的产业结构。由于香港产业结构的调整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香港产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产业和技术脱节的问题。随着大陆特别是广东地区的发展,香港的制造业大量北上搬迁,逐渐形成了香港产业空心化。从目前的科技创新成就来看,新加坡政府的“积极直接干预”政策比香港政府的“积极不作为”政策更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差异化发展。在全球创新城市指数中,香港排名随时间下滑,新加坡排名则一路上升,新加坡的科技创新地位已经领先香港。因此,广东地区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从新加坡的经验上来看,也一定不能离开政府的宏观规划和政策导向。
在借鉴新加坡经验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需要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情况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在城市结构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区域面积较大,存在几个创新点相互交叉的情况,这和新加坡以整个地区为创新中心的形态有所不同。根据北美和西欧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经验,在区域层面上存在多个科技创新城市彼此共生、腹地交互重叠的现象,这能为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根据《全球最具创新力 100城市排行榜》的划分标准,大湾区内香港为支配型城市、深圳为枢纽型城市、广州为节点型城市。深圳作为科技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成为科技企业和细分领域领先企业的聚集地,适合成为科技发展中心。广州教育资源丰富,广东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7所高校全部位于广州,广州拥有巨大的人才和创新资源优势。大湾区内同时还有像佛山、东莞、中山等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基础雄厚的城市,这些城市可以为广州和深圳提供完善的产业配套,共同参与全球高端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发展。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采取“积极干预”的政策,引导发挥区域内各城市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中国是大国,在核心技术和人才培养上,不能走纯粹引进技术的路子,不能像新加坡那样把主要的科技创新活动依靠在西方跨国公司上。一定要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定位,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理顺“产学研用”之间的关系,支持本土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扶持培养本国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和新加坡岛国狭小的自然条件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区域面积更大,而且还与内地的广大市场紧密相连,自然条件也更加优越。虽然广东依然面临着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部分地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但只要我们借鉴新加坡等全球已有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和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采取技术跟进赶超战略,一定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中心的方式把地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起来,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