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壮美新广西 奋进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发展纪实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12个世居民族,5600多万人民,生活在这片23.76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

从“海上胡志明小道”,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从“世代苦守望天田”的贫瘠,到“生态优势金不换”的绿色接力……

60年,岁月一甲子,广西正青春。

今日的广西,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今日的广西,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干群精神振奋。

今日的广西,全面奔小康气势如虹。

壮美新广西 奋进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发展纪实

近年来,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发展、大跨越,“高速县县通、高铁市市通、民航片片通、内河条条通”目标越来越近。图为动车奔驰在八桂大地上。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周 军/摄

60年发展,党中央情系广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奋斗、繁荣发展,谱写了一曲富民兴桂的壮丽凯歌。

从低收入阶段向总体中等收入阶段迈进,从全国交通末梢向区域性交通枢纽转变,从边陲地区走向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奔小康,壮乡广西“四大历史性转变”,充分说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充分展示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证明了民族团结是广西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

12月的八桂大地,花如海、歌如潮,一派万众欢腾的喜悦景象。

在全区各族人民满怀豪情、喜气洋洋地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欣然题词:“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深情寄托了党中央对广西站在新起点、创造新辉煌的殷切期望。

中央关怀:

情深意切暖壮乡

辉煌60年,壮乡起宏图。广西的每一点发展、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在不同时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光辉的足迹,为广西发展倾注大量的心血。

从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步入新时代,广西坚定不移跟党走,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始终与全党全国同频共振。广西的沧桑巨变,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生动注脚。

广西人民不会忘记——

1958年初,春雨霏霏的时节,中央召开“南宁会议”,毛泽东主席在南宁人民公园向群众挥手致意。

一个多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壮族,强壮的民族!健壮的民族!寄托了党中央对这新生儿多么殷切的期盼。

广西人民感念在心——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管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对广西一直关心、关注。

“平果铝要搞!”掷地有声,壮乡欢腾,一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百色革命老区破土动工。这个当时中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有色金属项目,成为带动老区经济发展的龙头,泽被千万壮乡人民。1992年,小平同志又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为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并按他的意愿转到了当年战斗过的百色。

广西人民永远铭记——

2010年3月10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全体会议,和广西代表共商国是。两个月后,“对广西心向往之”的习近平深入百色、南宁考察调研,走村入户、访贫问苦。

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人民大会堂广西厅,与广西代表共谋发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赋予广西发展“三大定位”,为广西加快形成面向国内国际开放合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到北海、南宁等地,视察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情况,了解基层干部群众对党的十九大的建议和期待,对广西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

谆谆教诲,关怀备至,激励着广西广大干部群众奋进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壮美新广西 奋进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发展纪实

被誉为“中国壮乡”的南宁市武鸣区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每年在武鸣城区举办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歌圩活动已成为壮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唐典胜/摄

发展为要:

经济建设“加速度”

在中国,哪里摩天大楼多?你可能想不到,去年南宁建成7座摩天大楼,仅次于深圳,位居世界第二。

回望历史,广西底子薄。1958年“南宁会议”,毛主席指着远处的两根烟囱问当时的省长韦国清:那是什么地方?韦国清回答:一个砖厂。毛主席说:广西工业发展慢了,要加快!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来自上海等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汇集柳州,倾力建设十大工业项目,广西逐步形成以汽车、冶金、机械为支柱,以化工、制糖、造纸、制药、建材、日化等为主要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时至1990年,广西的贫困人口占全国的1/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之末。“老、少、边、山、穷”成了广西的代名词。

壮乡人民人穷志不短——

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东风,广西人民开展了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大会战,千里壮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位老知青回忆,过去从防城港那良镇到桂林,辗转三四天才到,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路程。

数据记录着广西发展的“加速度”——

1958年自治区成立时,地区生产总值仅24.5亿元,到1978年增长为75.8亿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广西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地区生产总值在1998年达到1911亿元。

进入新世纪,广西发展驶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仅过5年,2017年又翻了一番,突破2万亿元,是60年前的800多倍。全区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增加至10个。

数据彰显成绩,也提出了转型发展新课题——

产业结构总体偏重,能耗偏高,质量偏低。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广西怎么办?

在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习近平同志7年间两次视察广西,两次走进南南铝。2017年4月20日第二次来到南南铝时,他对南南铝董事长郑玉林说:“上一次是看传统产品,今天看了新产品、高端产品,鸟枪换炮了。”

“在一个多小时的调研中,总书记反复提及创新和人才这两个词。”郑玉林清晰地记得,在研发中心大楼前,总书记与企业职工亲切握手,对大家说,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聚焦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连续召开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数字广西建设大会、全区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规模和总量,着力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提升工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壮美新广西 奋进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发展纪实

近年来,广西坚持用“绣花功夫”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已经基本建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廖 维/摄

深化改革:

闯关夺隘再出发

刻着“中国村民委员会发源地”大字的石碑,矗立在宜州合寨村村委会前的大樟树下。

38年前,合寨村村民建立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石破天惊开启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先河。

此后,合寨人直选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星火燎原,上升为国家意志:1982年村民委员会组织形式被载入宪法,1997年写进党的十五大报告,成为1998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具体规定。

“村民自治”从广西走向全国,与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齐名,并称中国农民的两个伟大创举。今年11月,被誉为“中国民选村官第一人”的韦焕能,入选党中央拟表彰的百名改革开放杰出人物榜。

广西从来不缺乏改革“基因”。

上世纪90年代初,广西迎来改革发展黄金期——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局部改革到全面改革,从发展商品经济到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甘人后的广西人民,奋起直追,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广西区情的改革发展道路。

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奔涌,广西争当中流击楫的改革先锋。

11月的北部湾畔,海阔天宽,千帆竞发。临海而建的钦州港火车东站繁忙有序,一批批来自海上的集装箱被吊上火车,发往重庆、四川、甘肃等地,有的还将转乘中欧班列进入欧洲。

依托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2006年起广西开启港口运营管理改革的大幕,率先开创了全国跨行政区域的港口资产整合先河:将北海、钦州、防城港三港合一,成立北部湾港。

如今的北部湾港,年吞吐能力突破2.5亿吨,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通航,形成了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地的海上大通道。

今年9月,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与西江集团战略性重组,“沿海”与“沿江”开放的两大龙头“双剑合璧”,强化江海联运所释放的更大开放红利,令人遐想无限。

“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破。”广西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

从率先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模式,到打造24小时“不打烊”网上政府,广西近年来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发力,累计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064项。“要吸引更多资源促进发展,必须在比服务、比效率、比环境上练好内功。”自治区领导在多个场合强调,“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近5年来,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22次会议,审定重大改革方案和改革文件126个,全区部署改革任务达1240项。

近5年来,广西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机构改革、北部湾同城化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落地开花结果。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获得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今年10月,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人民币越南盾现钞双币跨境调运业务正式启动,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在西部12省区市、全国8个边境省区中排名前列,并创造了第一个人民币与越南盾特许兑换业务试点、第一个东盟货币服务平台、第一家跨境保险服务中心等三项“全国第一”。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西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壮美新广西 奋进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发展纪实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承载了15届东博会的繁华,见证了“南宁渠道”升级带来的万千气象。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记者 周 军/摄

开放带动:

“三大定位”路宽广

不到广西,很难明白,一声“开放开发”的号角,能够在八桂大地唤起多少激情、凝聚多大能量。

打造向海经济、开放带动发展的基因,一直搏动在壮乡儿女的血脉深处。

上世纪80年代,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北海市,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广西人再一次把眼光放远,却迟迟无法穿越重重迷雾。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奋力追赶的征程上,广西如何才能将独特的区位优势“变现”为发展优势?

这是时代之问,更是发展之问。

“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3年前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

“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进一步提出: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初冬时节,北部湾畔。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建设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内厂房林立,中外企业在此投资的项目超过90个,涉及传统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行业。

隔海相望的马来西亚关丹,同样由两国合作建设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内,中国企业投资设立的联合钢铁厂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实现了试产,具备年产350万吨钢铁的能力。

两国双园,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正是广西坚定不移走开放合作之路、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写照。

涛声越千年,风起再扬帆。历史机遇叠加,广西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为凸显。

沿江而下,东流入海;自北向南,联通全球。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让世界变得不再遥远。

这条新通道目前已开通运行北部湾港至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甘肃等5省市的海铁联运班列,实现北部湾港至新加坡、中国香港的集装箱班轮常态化运行。

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的广西,不仅改写了中国西部国际贸易的传统格局,更加速了区域内产业聚合。

开放赋予了广西人更宽的视野,也给了壮乡儿女更高的眼界。

15年前,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一跃成为对东盟开放最前沿。东博会永久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这朵绽放的“朱槿花”,承载了15届东博会的繁华,见证了“南宁渠道”升级带来的万千气象:15年来,广西对东盟贸易额从52.1亿元增加到1893.8亿元,年均增长27.1%。

15年来,始终不变的,是对东博会平台效应的认可,而一直在变的,是“南宁渠道”的越走越宽——从2014年起,东博会特邀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担任“特邀合作伙伴”,将经贸合作的触角伸向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广西的快速发展,也没有广西在国家发展格局中战略地位的提升。”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表示,新时代广西开放发展,要内聚外合、纵横联动,在南向、北联、东融、西合上下更大功夫、见更大实效,努力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之路。

从昔日西南边陲发展到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枢纽,壮美广西在新一轮开放发展中渐入佳境。

绿色接力:

生态优势金不换

1973年,小平同志来到桂林。看到沿岸几家工厂的污水排入漓江,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当地负责人,桂林山水世界驰名,如果为了发展工业而破坏了环境,功不抵过啊!

13年后,82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又一次来到桂林。当他登上游船,看到清澈江水里美丽的山峦倒影,感慨道:“漓江的水变清了!”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集山、水、林、海于一体的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2.31%,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并位居全国前列。

广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守生态底线,绿色发展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生态广西”“美丽广西”“宜居广西”等名片越擦越亮。

不是没有走过弯路。工业重镇柳州,曾饱受酸雨之痛。为此,爆发了一场要经济还是要环境的大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要消灭企业。”

淘汰“沸腾炉”,严控劣质煤,启动史上最严排污准入,柳州痛下决心,奋力治污。

今日柳州,青山绿水环抱,四季鲜花怡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生态招牌接踵而至,工业发展亮点频闪,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产业发展最终要靠人。吸引人的是什么,是宜居。”这是当地党委、政府的发展观。

柳州只是广西60年来绿色发展之路的缩影。近年来,广西利用生态优势,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引进一大批生态环保企业和产业项目,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为了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色招牌更闪亮,广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健全完善“绿色GDP”综合考评体系等措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之路。

“付出生态代价的发展没有意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反复叮咛,也是全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共识。南宁在产业选择时把环境考量摆在前列,桂林选在远离老城和漓江的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北海银滩岸线300米内坚决不建永久性建筑,钦州划出临港大工业与白海豚栖息地的分界线……

如今,以桂林山水、北部湾滨海风光、巴马养生等为品牌的旅游业不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9.8%。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广西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聚焦突出环境问题,稳扎稳打、挂图作战,三年算总账,年年算细账,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清洁”起跑,“生态”接力,跃上“宜居”,冲刺“幸福”……两年一大步,八载梦可圆。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区把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行动。一场深刻的“美丽变革”,悄悄重构着广西乡村。

碧海绿洲,鸟飞鱼跃。这些年来,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首位,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和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保持全国前列。

据统计,广西有25个县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占全国的1/3,是中国“长寿之乡”最多的省区。30万人口的巴马瑶族自治县,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32人,百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之高位居世界寿乡之首,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长寿之乡”,每年都有来自天南地北的“候鸟人”到此休闲养生。

改善民生:

圆梦小康顺民心

11月28日,历时4年修建的河百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连接起河池、百色两个脱贫攻坚主阵地,成为“东巴凤”三县(自治县)人民群众盼望已久的发展路、致富路、幸福路。

一条路,连通了民心民愿。

“再也不用担心种植的番茄没人来收购了,今后村里还要发展油茶产业和红色旅游。”东兰县武篆镇巴学村的村民们喜不自禁。

河百高速只是广西日益完善路网中的一段。这些年,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大发展、大跨越,“高速县县通、高铁市市通、民航片片通、内河条条通”目标越来越近——

高铁从无到有,建成运营1771公里,通达区内12个设区市和周边所有省份;

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近九成的县份通高速公路;

建成7个民航机场,飞行航线近300条,可通航110个城市和地区,东盟航线实现全覆盖,旅客年吞吐量超过2400万人次;

全区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网络信号……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广西早在1984年就成立了领导扶贫工作的专门机构,早期主要以解决温饱为主,此后着力点重在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短板。

2015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这些年来,广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用“绣花功夫”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响“攻坚五年、圆梦小康”脱贫攻坚战——

全区安排8000个单位、5000名第一书记、3.5万名工作队员包村,46.9万名帮扶干部包户,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根据贫困对象致贫原因、贫困类型、帮扶需求,精准实施扶持生产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等“八个一批”,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富民、金融扶贫等脱贫攻坚“十大行动”。

自治区主席陈武说:“脱贫攻坚越到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足‘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

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广西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100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26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下降至5.7%。特别是2012年至2017年,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万人,年均减贫118万人,实现1999个贫困村、11个贫困县(含享受待遇县)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在2016年、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广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8个综合评价好的省区之一。在国家2017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粤桂扶贫协作进入“好”的第一档次。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谆谆教诲,振聋发聩、振奋人心。

越是拉长时间轴往回看,越能清晰看到广西发展变化之巨;越是站在全局观察,越能感到广西民生领域破茧成蝶之美。

60年来,广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群众最期盼的地方抓起,从最困难的地方入手,实现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

2017年全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达到30502元、11325元,分别是1978年的105倍和94倍;

全面推进的健康广西建设,让群众期盼的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全部实现;

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排全国第三位,基础教育从普及走向均衡;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上百万农村孩子告别“黄豆蒸饭”,吃上免费营养餐;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解决了500多万城乡群众住房难问题和1779.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广西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7岁提高到2017年的77.03岁……

进入新时代,全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各种民生新期待在一项项工程中化为现实。

民族团结:

相亲相爱一家人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个金鸡屯,小小村屯有75户人家,住着壮、汉、仫佬、苗等6个不同民族的群众,有林、彭、周、郑等10个姓氏。多民族相聚,如何相处?仫佬族同胞郑有才说:“住在一个屯,就是一家人。”

在广西,由少数民族与汉族组成的家庭有113.52万个,由两个少数民族以上组成的家庭达14.3万个。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素有“民族之家”美誉,聚居着壮、维吾尔、回、苗、瑶、满等15个少数民族居民3800多人。社区及时主动跟进服务,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多年来,社区坚持组织各民族群众一起过节,无论是元宵节、壮族三月三、端午节还是古尔邦节,大家都凑在一块,热闹一番。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少数民族超过2000万,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在八桂大地上和平相处、守望相助。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坚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持续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祖国南疆始终巩固安宁,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新贡献。”2010年3月10日,习近平同志与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代表一起讨论时表示,希望广西继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始终保持民族团结和睦、经济兴旺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少数民族不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民族地区不实现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这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形成的共识。

广西财政向少数民族聚居区倾斜,接连“大手笔”,连续“大会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告别了“出行靠走路、照明靠点灯、喝水靠肩挑、通信靠吆喝”的历史,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正在加速。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幸福的日子越过越美,欢乐的歌儿越唱越甜。”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我区各民族群众在共同繁荣发展的大道上,一路携手同行。

多彩文化:

高原迈步向高峰

1961年,一部糅合了中国最美丽山水和最动听山歌的故事片《刘三姐》风靡全国乃至海外。

而在此之前,是与自治区成立同时诞生的彩调剧《刘三姐》。

不老的“刘三姐”,总是常演常新,永葆青春。

今年9月28日,舞剧《刘三姐》在南宁首次公演,从“善歌”到“善舞”,“刘三姐”新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广西文艺工作者牢记领袖嘱托,脚踏坚实大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讲好“广西故事”,宣传“美丽广西”。

辛勤耕耘,成果丰硕。《赤子丹心》《花山》《桂花雨》《冯子材》等一批“桂风壮韵”作品相继登上全国舞台;电影《夜莺》获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作品;《母亲的岛》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我爱大自然》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等文艺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增强……广西文化事业从“高原”迈向“高峰”。

这些鲜活的作品,以生动的艺术语言、鲜明的舞台形象,记录了广西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展示了广西的美好前景和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并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制造业等跨界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强区新路。

“一花一世界,壮美在人间。”今年10月底,广西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花界人间》在北京盛大呈现。如诗如画的壮乡风情、丰沛浓郁的民族文化,博得首都观众好评,称赞这是广西地域特色与中原地区传统的融合,体现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的丰富性和同一性。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广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回应时代呼唤、人民期盼,向着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宏伟目标迈进。

为让群众乐享“文化食粮”,广西在全国率先建成五级贯通的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全面推进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公共文化+”建设;建成115个公共图书馆、124个文化馆、251个博物馆,并全部免费开放。

在农村,1万多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5万多个农家书屋实现全区行政村全覆盖,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城市舞台流光溢彩,乡村演出同样热闹非凡。各级文艺团体每年持续开展送文艺精品下基层活动,农村、社区、企业、校园、军营,歌声飞扬、笑声荡漾,中国好声音、广西好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一项项文化惠民政策、一座座文化阵地、一场场文化盛宴,让全区人民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今年东博会期间,来自中国与东盟10国的26个优秀院团、67个艺术单位带来53场精彩活动,为首府市民献上多元文化的盛宴。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广西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工作大局,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请进来”的同时,还积极推行原创艺术作品“走出去”。

近年来,广西在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更多站点,实现境外“本土化”传播和合作传播,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彰显中华文化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繁荣景象。

60年沧桑巨变,八桂大地用开放与包容见证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发展历程、繁荣历程。

60年波澜壮阔,壮乡儿女用勤劳与勇敢谱写出一首首振奋人心的团结之歌、奋斗之歌、胜利之歌。

回望历史,我们真切地看到,这是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60年,也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夯实的60年。党的组织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发展壮大,以实际行动和历史成就赢得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继承发扬革命老区精神,与时俱进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在八桂大地上描绘了一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红色画卷。

走过60年辉煌,今天的广西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不负厚望,把党中央的关心关怀转化为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的实际行动,着力盘活开放发展这一盘棋,打好精准脱贫这一硬仗,落实协调发展这一要求,激活改革创新这一动力,发挥好生态环境这一优势,抓好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保障,加快推动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定能谱写出新时代富民兴桂的壮美华章。

壮美新广西 奋进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发展纪实

来源丨广西云客户端

编辑丨黄俏华

上一篇新闻

东航启用大型宽体飞机,运送513名上海医护人员至抗疫前线

下一篇新闻

金城武情史,情迷杨采妮,情失陈慧琳,他为什么现在还单身?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