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附中仔”的艺术情结
三个“附中仔”的艺术情结
作者:邓治
人生有情,艺术家之情更为浓烈;同学有情,这种感情常常纵贯一生。据说人生最主要的朋友大都是在中学时代结交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吧。
(上图自左至右)郭炳安、司徒勤参、张石培1970年前后的合影
这是一张上世纪六十年代三位广州美术学院附中老同学毕业不久在深圳相聚时偶然留下来的合影,从左到右是郭炳安、司徒勤参和张石培。尽管他们后来都考入并毕业于广美的学院部;尽管他们现在都是年近八十的老艺术家了,可是他们提起往事的时候,还是常常自称为“三个附中仔”,可见那段光着脚在广美校园里到处跑的遥远的青涩年代是多么令人回味啊。
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就在学院里面一角,占地并不大,学校的宗旨是培养美术尖子,上世纪六十年代附中加上学院的师生只有二百多人,附中的有些活动甚至是和学院部一起进行的。他们课后常常一起看大学同学作画、展览,甚至在一起写生、创作。附中的学生不多,他们都有对艺术的共同追求;住宿都在一起,有时宿舍里大家会共用一个水桶,小伙伴们甚至整个宿舍公用一双木屐……。当时个性活跃的张石培就是班里面的体育委员,组织班里的小伙伴在操场上打球跑步……这种不分彼此的俭朴生活成了共同的记忆,往往会使感情的纽带延续一生。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解不开的附中情结,共同的爱好和集体的生活,是组成这割不断解不开的附中情结的两条纽带,广美附中,成了多少附中人的精神家园!
(上图从左至右)郭炳安、张石培、司徒勤参在广美60周年校庆上的合照
2013年11月16日,广州美术学院在广州大学城新开辟的分校区举行60周年校庆典礼。一甲子的沧桑,广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分校区占地414亩,建筑今非昔比。借着回到母校参加校庆,三位老朋友在会场的背景板前一起留影。
注视着这相隔近45年的两张照片,张石培回忆说,他们三个人是同一年考入附中的,毕业后又一起考上了广美学院部,大学毕业以后,先是分配到不同的县市工作,后来更到了世界各地,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可是因为有共同的追求,他们还是能够不时地借着各种机会匆匆一聚。这次三位老校友回到母校,他们又见到了杨之光、郭绍刚等老师,林墉、陈衍宁等同学,真是恍如隔世:尽管人事全非,还是感情依旧!
多少令人难忘的往事啊……
人生的道路充满了偶然。如果1957年十三岁正在读初一的开平孩子司徒勤参没有遇到回乡写生的同乡、著名画家司徒乔,并且受到他的鼓励跟着他画画,成为终生的引路人和忘年交;如果广美毕业后被分配到番禺流动电影队的张石培没有遇到伯乐,被抽调到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美术组;如果耿直勤快、长于交际的郭炳安没有被选中担任深圳市美术馆的建设、筹展工作,这三位当年的同学兼室友的人生也许是另外一种样子吧?
● 起点
1970年冬天,张石培被分配到番禺电影站当一名出纳员,并且随着电影队到各乡镇放电影。这是一个与艺术完全不沾边的单位,看起来命运并不怎么眷顾这位艺术家。但是张石培很快就把它看作是一种幸运:他在岭南水乡里发现了美的韵味。他抽出钢笔,把水乡的风情记录在他的笔记本里。珠江口水乡的一切,茅檐、瓦舍、渔舟、钓艇、渔妇、老农、小孩、鸡犬……这些生动的形象被画家用艺术的眼光挖掘、提炼、变得更加鲜活而富有内涵。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艺术道路:美的熔岩在画家的心灵中深深埋藏着,一旦有合适的气候环境,便像火山一般喷薄而出。
(上图)张石培:水边人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久张石培就迎来了脱颖而出的机会:1971年,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急需人才的领导发现张石培原来被分配到乡下电影站里,就把他正式调到了广交会美术组从事创作。文革中全国画家都不能好好作画,只有广交会这一片绿洲是个例外。这已经不是张石培第一次在交易会画画了:早在1967年,张石培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和陈衍宁、伍启中、郭炳安几个广美同学一起为广交会绘制巨幅油画《喜看稻菽千层浪》,引起了相当的轰动,这比1968年广交会组建美术组还要早。在广交会张石培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974年,他为广交会创作油画《要让河水上山坡》,并参加全国美展。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中央电视台广播节目、天津画报、辽宁画报、广东画报、南方日报等广泛刊登和介绍,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注意。在这一时期,张石培的油画创作大量面世,成为广交会早期的主要画家之一。
(上图)张石培:要让河水上山坡
与此同时,司徒勤参毕业被分配到了惠州市文化局,惠州市文化局如获至宝,因为他是该局第一个大学生。他是一个多才多艺、长于思考的智慧型画家,创作欲非常旺盛,毕业前后他就为“花城”、“作品”等文艺杂志画过不少插图,在广东人民出版社、羊城晚报发表过不少作品,到惠州市文化局工作后,他一方面从事绘画创作,作品陆续被选入省市美展,后来又调到了广州市文化局。另一方面他长于教学,到基层社区辅导业余美术爱好者是他的日常工作。他当时辅导的学生现在有不少已经是各地的美术骨干,有的到美术院校深造并留校成为教授了,他们至今还怀念着当年老师的风采呢。
(上图)司徒勤参到基层社区培训美术爱好者
当郭炳安被分配到深圳(当时叫宝安县)文化馆负责展览工作的时候,发现这个边境小县城美术力量很是薄弱,他有心为改变现状出把力。了解他的人都认为他天生具有一种极强的艺术家气质,从没有停止过自己手中的画笔。他上云南,下四川,走遍大江南北,一块画板、一支钢笔,将傣家的竹楼、版纳的芭蕉、湘西的老屋、深圳的街景、香港的高楼凝于笔端,画风朴实生动,能打动人。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入选广东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深圳、湖南、香港等地举办画展,被编辑成《郭炳安速写集》、《郭炳安作品集》、《三茂铁路写生集》、《湘西行》画册和《郭炳安四川写生集》等。
(上图)郭炳安作品:海德堡小景
中国著名水彩画家、上海全华水彩艺术馆馆长陈希旦先生在评价郭炳安的作品时说:“他的水彩既有西洋色彩的光影,也兼有国画的墨韵,既有线条的勾画,又有色块的跳动。在他的画中,我们能看到西洋绘画那严谨的透视,也能看到国画的洒脱写意。再加上他的画取材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清晰的时代特征。而画家又常常用速写的方式来表现大量生动的、轻快的民俗风情,这就必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看他的画,你能感受到一种轻松的律动,一种诗一般的意味“。
● 行进
广美老教授郭绍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司徒勤参、郭炳安和张石培这三位艺术家的老师,他曾称司徒勤参是“在艺无止境大道上的一位务实的行进者”。这正是这三位艺术家的写照。
1980年是张石培作品走出国门的开始。那一年,香港《博雅艺术》公司邀请了林墉、王维宝、张石培、单柏钦、陈衍宁五个年轻人在香港博雅艺术公司举办画展,获得成功。这是国画作品在境外展出的破冰之旅,因为当时国门关闭,海外对中国画家知之极少,这批画家被认为是中国画坛的实力派。实际上,后来他们也都取得了无愧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成就。
艺术的影响是没有国界的,1985年,香港集古斋举办张石培个人画展,一位日本人站在张石培的作品前面久久地端详着,他是塚崎先生,一个日本企业家和收藏家。他被作品中浓郁的水乡风情和高超的笔墨技巧所折服,向张石培发出了邀请,请他到日本举办画展和到几个城市的美术学院讲学。在当时的国内环境下,这简直是石破天惊的大事,省市的有关部门都不敢做主,经过从地方到中央的层层报批和审查才得以成行。从此以后,坚冰开始融化,更多的画家走向世界。
(上图)张石培在日本画展招贴
在这段时间里,司徒勤参走的道路却充满了未知数。1981年,当他提着油画箱踏上加拿大温哥华异乡土地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难免有些彷徨的。但是艺术家对艺术的挚爱使他从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他坚持画画的理想,工作之余,他利用所有时间全部用来画画。他参加了数十次温哥华当地或者国际的各种艺术活动和展览,积极融入主流社会。
(上图)司徒勤参参加国际水彩画邀请展
2010年10月2日,加拿大温哥华唐人街举行“老子骑牛出关”壁画落成仪式。这是一幅面积达223平方米的巨幅作品,其中群山环绕、瀑布飞泻、仙鹤翱翔,老子骑着青牛,样子慈祥而睿智,目光坚定望向远方。温哥华市长等一众政要出席了落成典礼,并与司徒勤参等艺术家合影留念,锣鼓喧天,醒狮劲舞。
(上图)温哥华市的政要在司徒勤参创作的壁画前与艺术家合影
司徒勤参站在这幅位于温哥华李氏公所西墙的壁画面前百感交集,这是他应温哥华市府、温哥华华埠商会和李氏公所等机构的要求创作的。艺术家的责任感使他不仅将它作为一项美化市容的普通装饰工作,而是作为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来看待。他说,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家、道家创始人,他创作的《道德经》以及”道法自然“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世人。这幅画是他根据老子”紫气东来“的传说创作出原稿,再和他的学生李俊豪和霍克3人合力日夜开工,历时16天才得以完成的。他要表现的是老子关于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变化的思想,是要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
而与此同时,深圳特区的建设刚刚展开,在郭炳安面前展开了全然不同的生活。有一天,第一辆来自香港的货柜车恰好停在了郭炳安住处附近工厂的旁边,这是破天荒的现象。郭炳安立刻抽出了他的速写本,敏锐地把这个宝安人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记录了下来,后来发展为一张创作:《特区变化——鹰》。紧接着,他又及时地抓住了特区初期的生活细节,例如来料加工、小小时装店、百事可乐、麦当劳等等时代变化的信号,创作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上图)郭炳安:货柜车写生
(网络图片)郭炳安:特区变化——鹰
“这些作品是让我动心的,……我本人把这些变化记录了下来并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时间记忆,还是让我很兴奋的”,郭炳安回忆说。
转眼间,宝安变成了深圳特区,很快又成了深圳市,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局面需要大批各种人才。1979年,郭炳安被挑选出来负责深圳特区专业美术馆的建设、策划、展览、推广及管理工作。人们发现了这正是他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他的爽朗、阳光、勤快、耿直又善于交际使他很有人缘,他的科班出身使他具有卓越的艺术眼光。
(网络图片)郭炳安(左二)陪同关山月先生(右二)在关山月美术馆工地上
作为特区美术事业的开荒牛,在当时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邵宇的帮助下,郭炳安策划和组织了深圳特区最早一批国内瞩目的展览,其中有荣宝斋木刻水印原作展览等,造成了很大的全国性影响,深圳美术成为了全国的一个亮点。
为了举办吴冠中的个展,在当时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邵宇和画家徐希的帮助下,郭炳安和深圳展览馆的同事们到北京拜访了吴老,吴老爽快地答应了。于是郭炳安和徐希两个把吴老的几十幅作品打了包,硬是亲自从火车上“扛”回了深圳。吴冠中的展览一炮打红,每天吸引了海内外数千人参观,非常火爆。
凭着这么一股敬业精神,郭炳安不辞劳苦地工作,他先后组织策划我国著名画家李苦禅、蒋兆和、朱屺瞻、谢稚柳、关良、黄胄、邵宇、陈大羽、唐云、吴冠中、程十发、周思聪、徐希、林墉等在深圳特区的交流展览,为深圳特区的美术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网络图片)郭炳安(右)与著名画家关良、程十发在深圳美术馆
“他应该说是深圳市美术的开拓者和实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黄铁山评价说。
● 登峰
中年的艺术家张石培早早迎来了他艺术的第一个高峰。1988年,他应日本南波清先生邀请赴日本东京银座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千叶县秋田等地巡回展出,南波清先生成立《石培事务局/石培后援会》。1989年,他应日本著名企业家、教育家塚琦麻津南先生邀请赴东京举办个人展览,并出版《张石培画集》,还亲笔为画展题字,特别开设《石培百壁画廊》。张石培先后在东京、京都、奈良、金沢等地讲学,进行美术交流。1993年,应日本南坡清先生邀请再次到日本千叶、秋田等地旅行写生。此外,张石培还多次在新加坡、泰国、美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举办个人展览、接受采访等,他的作品得到不少国际人士的赞赏和收藏。
(上图)日本的美术学院院长率领学生欢迎张石培夫妇到日本讲学
1999年,画家张石培从广交会退休,不久他移居到了加州美丽的文化名城旧金山。他的行李中固然有油画颜料,但更有珍爱的纸笔墨砚。他把旧金山住处的客厅变成了画室,在有限的空间里展开了广阔的艺术世界。就算是人在他乡,岭南水乡风情的美还是他的梦想和无法绕开的主题。在西方都市的喧闹声中,张石培的宣纸上出现的是东方诗一般的村野:珠江边上的渔夫、农妇和孩子,伟岸的木棉树、榕树和村舍。笔墨老辣,色彩强烈,构图富于张力,他把对故土的思念抒发到了极致,把水乡的风情揭示到了极致,把水墨的气韵淬炼到了极致,也把国画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尽管事实上在珠三角大湾区,史无前例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把水乡风情大大地压缩了,但是在艺术家的笔下,广州杨箕村、中山三乡、东莞麻涌……水乡的典型景色所具有的那种烟波梦幻一般的美不仅在顽强地延续着,而且被浓缩和提纯了。不少侨社中人参观了他的展览,总感觉思乡之情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还花了几十年的功夫,把自己最喜欢的动物:鹿的形象加以提纯、简化和组合,独创一家,这种半抽象的精灵一般的鹿被称为“石培鹿”。
(上图)张石培在创作水乡风情画
张石培登上了三藩市Skyline College、Alice Fong Yu Alternative School等学校的讲台,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美和做现场示范;他还协助创办了“石培艺术学院”,担任荣誉院长。
2017年10月4日,旧金山市政厅内冠盖云集,《杰出画家张石培60年创作展》在此举行,旧金山湾区的知名画家、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和一批旧金山政要出席,这是一个艺术家难得的荣耀。旧金山市长李孟贤亲自到场观看,向画家张石培表示祝贺,并颁发贺状,宣布10月4日为旧金山“张石培日”,星岛日报等报章广泛报道,张石培的努力得到了西方主流社会的肯定。
(上图)张石培60年画展在旧金山市政厅举办
(上图)美国加州三藩市政府颁布政府行政令,正式宣布公元2017年10月4日为“张石培日”
在自己的艺术处于成熟期、收获期的时候,郭炳安选择为了深圳的美术事业作出牺牲:他把几乎全部的精力用在做好一个艺术组织者、筹展人这项使命上。他因此获得了深圳展览馆馆长、博雅艺术有限公司董事、深圳翡翠动画公司董事,深圳画院筹建办负责人及专职画家、关山月美术馆筹建办主任、关山月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等等头衔,有谁知道,这里面沁透了他为深圳美术垦荒事业洒下的多少汗水!
(网络图片)郭炳安(右二)和黄胄(左二)等商谈展览事宜
(网络图片)郭炳安(右一)与蒋兆和夫妇在一起
司徒勤参多才多艺,全身都充满了艺术细胞。举凡油画、水彩、中国画、平面设计、书法篆刻以至摄影无所不能。青少年时期打下的扎实基础使他在加拿大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不论创作和教学都游刃有余。他还自己动手编印了个人画集、书籍不下三十多种,辛勤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作品经常入选国际和广州的大型画展并被加拿大人类文明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和开平市美术馆等收藏。他还积极开办美术班推行美术教育,和在国内一样,在加拿大他也培养了不少的艺术人才。
(上图)司徒勤参屡屡在国际展览中获奖
(上图)司徒勤参获得的加拿大艺术家联盟元老级会员证书
司徒勤参的艺术受到了西方主流社会的重视,先后在本地和国外参展过数十次。他参加第11届美国油画会芝加哥展览;温哥华第2届“Painting on the Edge”国际评审展;国际水彩画邀请展;“Artists Passion”;国际邮寄画展等等,屡屡获奖。鉴于他的成就,加拿大艺术家联盟授予他元老会会员(SFCA艺术头衔)的最高名衔。司徒勤参自己对名利倒是看得很淡,他认为只有在艺术上站得住脚,那“名”才乎其“实”,否则只是浪得虚名而已。
● 情深
仿佛海外艺术家到了一定年纪,内心总有一股故土情结和传统文化情结似的。艺术家总是离不开自己来自的土地啊。
每到重大的周年庆会,广交会总是邀请张石培送作品参展并收录于大型画册以作纪念,在一本本厚重精美的画册里,收藏着张石培近年的创作,也收藏了一颗游子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张石培近年来的作品以水墨画为主,他强调写意画的书写性,利用水墨画写意的特长,笔墨精炼老辣而充满激情。他的作品已不再是对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艺术家胸臆中意象的释放了,因而具有强烈的个性。
(上图)张石培:杨箕村人杰地灵
2014年11月6日,开平市赤坎古镇的街道上迎来了一班来自世界各地的开平籍画家。他们背着画箱在一些本地画家和发烧友的簇拥下,穿行在街道两旁那些造型各异的楼房、骑楼、剥落的墙壁、老式的玻璃窗、巴洛克式柱头的拱门之间,侨乡特色的美激发了画家写生的欲望。这是由著名画家司徒绵发起的“开平籍画家画开平”活动。前一年才在开平美术馆举办过个人画展的司徒勤参,这回又带着他珍爱的画箱踏上了古镇的街道,他显得异常兴奋。画家们每天出现在街头巷尾,晚上又在开平美术馆举行研讨。在活动的最后一天所有画家的作品在美术馆进行展示,司徒勤参画了大量的油画、水彩和速写作品,收获非常丰富,结结实实地过了一把瘾。
(上图)司徒勤参在故乡开平写生
在国外生活创作了几十年,在接触到国外形形色色的美术思潮之后,司徒勤参还是坚持从附中起就形成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热爱生活,拥抱大自然,强调创作必须来源于生活。他的作品感情真挚,造型生动严谨,色彩响亮透明,用笔洒脱而笔笔到位,给人愉悦的欣赏体验。
(上图)司徒勤参开平写生作品:秋收
(上图)司徒勤参:夏日
(上图)2013年,司徒勤参在故乡开平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2018年,司徒勤参向开平市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文物,当中包括他曾祖父母的油画人像。这两幅有百余年历史的油画肖像采用古典油画的薄涂罩染画法,在中国十分罕见,是中国艺术史上油画由民间进入中国的重要物证,也寄托了他作为海外赤子报答祖国的情意。
2016年,关山月美术馆为郭炳安这位为深圳美术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艺术家举行题为《倾听记忆——郭炳安的速写故事》的作品回顾展上,郭炳安坦然地说:“经过广州美院附中及学院老师九年的辛勤培养,1968年毕业后,我落户到宝安县(深圳),从此与深圳的美术工作结上缘,在这块热土上探索开拓,默默耕耘。快五十年了,我将青春和热情献给了深圳的美术事业,无悔无愧,尽了自己的一份努力,一份责任”。
张石培感慨道:搞艺术真不容易啊,当年在美院附中的同学,能够坚持下来的真不是很多。能够坚持下来的,可以说是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了吧。
(上图)广美附中校庆,附中人欢聚一堂。
往事并不如烟。在成功的路上郭炳安、司徒勤参、张石培这三位老艺术家洒下了辛勤劳动的汗水,也收获了丰硕的艺术果实。尽管他们现在相隔广阔的海洋和天空,但拜网络之赐,他们得以在中国、加拿大和美国之间传递着种种蕴藏“附中仔”共同记忆的信息,关心着对方的创作、身体和生活状况。事实上,“附中情结”至今还在紧紧地维系着他们艺术家的心呢。
● 作品
【说明】本文转载了部分来自网络的图片,绝大多数已经注明,谨向原作者致谢。如涉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本人删除,谢谢!
■ 司徒勤参作品
(上图)日出
(上图)白石镇夏日
(上图)德菲湖
(上图)回家去
(上图)岁月流逝
(上图)假日公园
(上图)室外写生
(上图)华灯初上
(上图)金色的秋天
(上图)温城四月
(上图)室外茶座
(上图)贵州香纸沟
(上图)大雪纷飞
(上图)深湾晨曦
(上图)山火浓烟笼罩下的三藩市
■ 张石培作品
■ 郭炳安作品
【邓治说画】作者:邓治权,笔名邓治,水墨花鸟画家。美国金门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理事,美国金山诗艺会理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