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凭什么不加班?
到现在还不觉得996有问题的,非蠢即坏。
于社会,它制造和扩散焦虑风气,是生育率下滑的罪魁祸首之一;于家庭它减少陪伴时间、降低幸福指数,甚至影响孩子接受健康、完整的家庭教育。
于个人更不必说,轻则失眠脱发,中则抑郁腰突,重则……大家看到最近的新闻,心里应该有数。
去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社会保障部发布文件明确表示:996属于严重违规行为。官方层面的定性迫使大厂们纷纷表态,原以为996退出历史舞台基本是时间问题,现在看还是天真了。
悲剧仍然在发生,打工人唇亡齿寒。何时不再拿命换钱尚未可知,幸存者们感恩之余上网领略世界风云,又在满屏的战争、疫情与冬奥会夹缝中陷入新的思考:
他们开始周休三天了,什么时候能轮到我们?
01
新时代
2月15日,比利时政府宣布一系列经济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员工将能够选择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并拥有下班之后忽略工作信息的权利。
关于四天工作制,这并不是个新名词,比利时也不是第一个试行的国家。
去年3月,西班牙政府已经宣布耗资5000万欧元,对四天工作制进行为期三年的测试,并要求参与企业不得降薪。紧随其后参与试行的还有新西兰、日本、冰岛和苏格兰。
英国为期半年的大规模四天工作制试行也将于今年6月展开,预计不久之后美、澳、加等更多国家将参与进这场永久改变工作制度的探索。
在西班牙政府将之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前,四天工作制只在个别公司或局部地区出现过。
日本微软在2019年做过试验,发现每周工作4天让生产力提高了40%。之后《家园3》开发商Blackbird Interactive、SE旗下Eidos Montreal等游戏厂商也正式推行了周休三天的制度。
互联网特别是游戏行业一向以加班普遍和工作压力大著称,因此在新工作制度的试行与调查中,大多获得了员工们的压倒性支持。
但要在官方层面上获得认可,远远不是企业开机场会做个问卷这么简单的概念。
从以上信息可以发现,将四天工作制提上日程的大多是欧洲老牌发达国家。其实在此之前,这些国家工作的劳动者已经拥有了比较充分的休息时间。
根据Sleepseeker去年发布的全球疲劳指数调查,德国、荷兰、法国和瑞典等发达国家平均每年工作时长为1500小时左右。墨西哥与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则普遍超过2000小时。
按照每天8小时计算,德国打工人每年要比墨西哥少工作112天,比新加坡少110天。事实上即便是“社畜”一词的起源地日本,每年也要比新加坡等国少工作62天左右。
再看看假期。休假对欧洲人而言是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人权,按照欧盟法律规定,所有成员国内的员工在上班第一天就被授予至少4周的带薪假期。
具体到各国情况不尽相同。比如德国《联邦休假法》明确规定,各行业员工每年至少有一次不少于12个连续工作日的休假。英、法、瑞典等则在绝对天数上领先,每年放假36天。
看起来已经够轻松了,每周还要再减少一个工作日,这样一年下来就是52天。他们凭什么?
02
旧规则
距今800多年前,瑞典发动了一场对芬兰的十字军战争。战火很快烧遍整个北欧,其它三国也被迫卷入其中。
传说在战争进行期间,瑞典王埃里克九世有一天祷告时,湛蓝的天边突然开始闪烁金黄色十字架光芒。埃里克认定这是上帝的启示,于是北欧五国化敌为友,从此宣誓结盟。
现在我们知道,所谓的十字架光芒不过是极光现象,但北欧确实是一片得到上帝青睐的沃土。
2019年底,芬兰美女总理桑娜·马林走马上任,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女性总理。她上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吁在芬兰实行每周4天每天6小时的灵活工作制。
桑娜能用这种方式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和北欧五国建立起高福利社会、欧洲盛行休假文化的底气一脉相承:家里有老本可以吃。
关于这一点,最简单粗暴的理解是卖资源。当然资源型国家要藏富于民有个限制条件——人口要少。
代表国家是挪威,人口只有514万却是全球第三大石油出口国。还有科威特,41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石油储量居然超过940亿桶。
每个挪威人都泡在石油里出生,类似案例还有瑞典的铁矿、冰岛的渔业和芬兰的森林,大自然恩赐的财富赋予了北欧人悠闲的资本。
倘若没有小国寡民的天然优势,就需要一些更值钱的老本,或者叫“高附加值产业”。比如欧洲老牌强国们借之发家又福荫几代人的发达工业。
还是拿德国举例,联合国20年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把德国排在第一。去年德国仅次于中美在企业利润总和拿到世界第三,毕竟人口和劳动时间都不占优,算是正了名。
重型工业方面,在被中国超过之前,德国机械设备和药品出口额一样常年世界第一;航空航天出口世界第三;武器出口排在英、俄、法之后居世界第四。
实际上,德国在军工、航天和产业链完整性方面不及法国,钢铁、石油化工行业不及英国。疫情爆发之前,船舶出口额也只是世界第四,前面是韩、中、日,后面则是昔日“海上霸主”。
造船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很有代表性地说明了工业强国是如何站在产业链顶端割韭菜的。
韩国1999年开始在造船业市场成为世界第一,技术优势的集中体现是与航母、大型邮轮并称船舶业“皇冠上三颗明珠”的LNG船,常年占据七成以上的全球份额。
韩国人对此很自豪,实际上每造100艘LNG船,光一项殷瓦钢技术就要向法国GTT公司交10亿美元以上专利和设备采购费。看似每张订单价值数亿美元,本质上还是薄利多销。
韩国前三造船厂中:三星造船公司近五年累计亏损26.5亿欧元,大宇造船近五年累计净亏损13.6亿欧元,现代造船公司倒是赚了钱,近四年累计净利润12亿欧元。
而造船业真正具有搞技术含量和利润空间的领域,比如豪华游轮和科考船等高端船舶,欧洲老牌大国就会把产能牢牢捏在手里,韩国连汤都喝不到。
这就是当今世界的运行方式:谁发明了最好玩的游戏,谁就有权制定规则。也即所谓的“布鲁塞尔效应”。
不论高端玩家还是低端玩家,只要参与进来,本质上都成了厂商的韭菜。
03
角力
话说回来,国富不代表民富。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造成的必然结果是财富加速分化。
打个比方,假如A国每年花1万工时生产的商品可以赚10万,C国花1万工时只能赚1万。那么C国要想赚到这些钱,只能增加10倍工时。
我们理所当然会想,A国即便缩短一半工时来减压,依然能赚5倍的钱,A国打工人真幸福。但不要忘了:资本的本质是扩张。
如果可以选择,A国会毫不犹豫地增加5倍工时来赚50倍的钱,可惜选不得。比如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都不低于12小时,到手工资却只有可怜的一周10先令。
美国资本家起步较晚,想赶英超法只能加更久的班。马萨诸塞州的工人每天劳动时间甚至超过14个小时,报酬不过区区2美元。这可比996狠多了,干的还是体力活。
历史告诉我们,再雄厚的家本也未必会转化成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两者之间必须存在一种运转有力的催化剂——这就是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从效果和属性上来说,目前存在着两种制度。
第一种,妥协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人们不堪重负开始罢工游行,要求提高待遇和获得政治权利。无奈力量过于薄弱,三次宪章运动都失败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家通过把工人当驴一样使引发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但反过来,他们又通过削减待遇,把经济危机的恶果转移到工人身上。
终于在1886年5月1日,芝加哥30多万工人集体大罢工。最后付出7名警察和4名工人在冲突中丧生、5名罢工领导者被判死刑的代价,才让政府通过了“8小时工作制”法案。
但真正有工厂开始执行8小时工作制,还得等到1914年的福特汽车。
历史是一面镜子,4天工作制和8小时工作制诞生的原因差不多。
去年美国的“罢工十月”,参与人数超10万,平均每天1.5场。今年,情人节英国68所大学教师的返校日罢工、巴黎的170场游行导致电力瘫痪,本周还有悉尼铁路工人罢工。
亚洲这边,2月16日前后有越南大罢工;三星电子成立53年来的首次集体罢工也即将到来。包括疫情在内的每一次萧条都会迫使政府出台更多福利制度,但这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妥协。
第二种,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这在北欧各国体现得比较明显,北欧五国人均GDP虽然不及美国,但基尼系数更要小得多,代表着社会贫富差距极低。
这得益于腐败指数全球最低的政府通过高税收、高支出达成的高水平社会福利制度。除了上文提到的减少工作时间,还有免费的教育、医疗,和完备的生育、失业等各种补贴。
北欧的福利社会建立在红党多年以来受民众支持的基础上,这么来看我们在制度上更有优越性,唯一的问题只剩下积攒足够的资本。
想要制定新规则也有两种方法,首先是战争,一战以来全球战火不断,基本都是出于维护旧秩序与建立新秩序的冲突。
另外一种更为普遍,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美国掌握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生态的底层规则。霸主地位被取代的欧洲日益衰落,好在根基庞大;后来者想建立新的规则,只能突破技术封锁。
这场新时代的角力,决定了当前和今后的世界格局。
04
结语
有一个很方便判断行业规则制定权的指标——奢侈品。
比如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用上,巴黎的时尚品、鹅肝,瑞典的家具、德国的汽车还有瑞士的手表都是最贵的。科技产品方面,则是美国的手机、显卡、VR和电动车。
反之,底层产业中的劳动就不可能是增值的。典型如韩国造船厂工人,加班加点把销量干到全球第一,只肥了法国资本家和本国财阀的腰包。
当今的互联网世界,掌握决定权的高附加值产业一是底层设施,即芯片和通讯技术。二是工具和语言,即操作系统和编译器。
当我们的996只是为了在业已定好的规则下,用重复性劳动把电脑、手机和娱乐产品销量做到全球第一,那它一定是弊大于利的。
因为最终决定一切的必须是人。
德国工业之所以能保持竞争力,中流砥柱一直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全球的隐形冠军企业不到3000家,德国独占超过1300家。我们的“专精特新”,想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在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提供大量高素质蓝领,大学教育带来辉煌的诺奖学者。
说到教育,就又回到了我们的主题。没有打工人愿意加班,除非能赚到更多的钱。而拼命赚钱的理由,又有多少不是为了孩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