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9日 星期日

为知识之火拾柴

作为一个人的孔子或许没有那么伟大,他没有统治一方,也没有治理一地,他对周礼的提倡没有诸侯喜欢听,他一生困顿窘迫、辗转流徙。到晚年,他最心爱的学生先去世,他发出“天丧予”嘶吼的时候,犹如一个悲剧人物。但是大家都记得并认可司马迁的那句评价:“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为知识之火拾柴

孔子雕像

为什么?

孔子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有人说他是封建贵族的代言人,在突破时代弊病的时候,他是那么温和而不舍。但熟悉孔子身世的人对此则很难认可。

当时一位太宰说,孔子你是圣人吗,怎么能干这么多事?子贡便吹捧自己的老师“天生圣人,多才多艺”。孔子却说:“我小时候贫贱,所以能干这么多粗俗的事情。大人君子是不会这样的。”

孔子不是那么在意自己的出身,所以他也不很在乎别人的出身。其中有一个例子是冉雍(仲弓)。冉雍的父亲是一个地位低下(有可能品行也不好)的人,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耕牛生下的小牛,长着红色的毛、端正的角,就算人们不想用它祭祀,但是山川是不会嫌弃的。”其意指人的出身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品性和才干。

为知识之火拾柴

孔子讲学图

余英时指出:“封建贵族是世袭的,不但垄断了诗、书、礼、乐,而且也垄断了各级政府的职位。”就教育来说,当时还是学在官府,但是从孔子开始,这一局面开始打破,孔子是“有教无类”的实践者。孔子说:“只要自愿拿十条干肉作为礼来向我求教的,我没有不教育的。”这成为了历代教师爷的传统,一直到晚清,没有一位教书先生会主动向学生索要学费,都是学生自愿奉送。孔子还说过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一直影响至今,比如我们碰到陌生人,一般都会叫“师傅”,师傅就是在某一领域有特长的人。在济南,对陌生人的称呼到今天还是“老师”,不论男女老幼,都这样称呼。

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得以施行的结果就是,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学的氛围,一种尊重知识的共识在社会传播,“士”或“读书人”的地位也都很高。

学习是每个人的终身使命

社会学家费孝通写道,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用不着文字沟通,但他们对知识还是有一种尊崇和爱护之心,所以才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这正是孔子思想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它或许曾经遭到过破坏和否定,但到今天还是我们的社会主流意识。

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旦离开大学进入职场,就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即便有知识输入,也多是一种“快餐”消费。人们也已经认识到,随着现代化的到来,社会在快速变化,已有的陈旧的知识体系好像很难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

以前,我们每天可能会接到很多推销电话,有卖房子的、卖酒的、卖铁观音的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最近我们可能会接到另外一类推销广告,有人会问你要不要学英语、要不要提升学历。我们会发现,不光手机在升级、电脑在换代,连我们自己也需要不断更新了。

为知识之火拾柴

乌尔里希·贝克

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风险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实,因此学习也成为了每个人的终身使命。而同样认可“终身学习”理念的建行大学,便在这样的现实要求下应运而生。相比于传统的企业大学,建行大学不仅兼顾企业员工,还面向需要金融知识的更广大的社会群体。它拓展了学习者的边界,真正使得知识面向众人,这可以说是一种教育革新——但是在中国“有教无类”的文化传统中,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复兴呢?

在建行大学接受教育的人,无关乎“天之骄子”,不再有高考“一锤定音”的残酷,他们是企业员工,是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还可以是扶贫对象、农业群体、基层扶贫干部等等,只要有需要,都可以获取有用的知识及金融解决方案。

建行大学真正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做,以“金智惠民”工程为切入点,并举办中小企业、农民客户、乡镇长培训班等,将国家、社会、企业、个人联动起来,在回馈员工、回馈社会、回馈百姓中,履行国有大行之责任。

如果说传统大学好像是关上玻璃门在室内燃起壁炉的火,外面的人看到了热火,却感觉不到温暖;那么建行大学则是在室外燃起了篝火,渴望金融知识的人群便聚集在周围,此火的温度自然会分散给众人。就此来说,建行的这一波操作可以说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重要实践,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生发出来的独秀一枝。

文化与科技是企业的发展动力

在国际上,企业大学也是企业整合自身资源、完善企业文化、进行员工培训的重要战略举措。德意志银行于1870年成立于德国柏林,它是欧洲最大的银行,也是世界最知名的银行品牌之一。作为一家全能银行,它的业务范围非常大,拥有数百条商业线,每一条商业线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并没有统一的企业文化。为了改变这一局面,2001年,德意志银行成立了银行大学,提出了一整套“品牌行动”和“管理层能力计划”,同时也寻求与英、美、德等国家的商学院合作。通过银行大学战略,德意志银行得以统一企业文化,并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银行业、商业人才。

为知识之火拾柴

企业大学已成为一种趋势

除了德意志银行,世界上各大企业,都先后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以服务社会和发展自身。2000年,联邦快递成立了联邦快递大学。依托科技,联邦快递大学将自身打造成了一所网上虚拟学院,提供众多网络课程,提高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1999年,全球知名软件公司甲骨文成立了甲骨文大学,它以灵活的形式为员工和大众提供一千多门课程,并为学习者定制个性化服务,到今天这一虚拟学府仍然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2002年,希尔顿集团也成立了一所线上大学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培训,体现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更有名的例子或许是麦当劳的汉堡大学,它成立于1961年,为麦当劳的全球化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种种例子说明,企业大学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积极融入、造福于社会的一种新方式。

在汲取了国际上诸多企业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基础上,建行大学也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它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又对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的科技善加利用,故此能够推动其教育培训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目前,建行大学已建成了广泛整合行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平台,三千多门网络课程开放点播,大数据实验室初具规模,智慧校园规划也已启动,用科技手段打造的一所随时在线的网上大学正在燃起知识的篝火。正如德国歌德商学院院长Christian Jasen所说:“借助建行大学这一统一平台,用科技力量将全世界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办学,这一点非常关键。”

为知识之火拾柴

建设银行安徽分行“金智惠民”学员走进中国声谷

此外,建行大学还寻求和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以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中找到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田国立先生写道:“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与外界的思想碰撞一下,也许就有了新的答案。”为此,建行大学设立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7个国内区域校区和香港、伦敦、纽约3个境外校区,若干专业校区以及各分行分校区等。并已先后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大等知名院校签署合办协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部署。

相信建行大学会在汲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企业大学之精神这两种智慧基础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者,善建行远,实现其“共享众知,普惠众智”的愿景。

(部分图片来自unsplash.com)

策划:三联.CREATIVE

作者:迟暮

编辑:三木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张陈健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为知识之火拾柴

上一篇新闻

特朗普阴性,巴菲特又出手了

下一篇新闻

日本排名前20的富豪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