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副总裁“双面人”:中文平台道歉,海外英文平台“阴阳怪气”
读书时,与一位在外留学多年的老哥私交甚好。此人见识颇多,常语出惊人。再一次争论留学生是否应该归国的问题时,他的一段话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如果老娘有缺点,正常人只会私下吐槽或当面和她吵一架,定不会跑大街上大吵大闹唯恐天下人不知。只可惜现在的留学生,多数不是正常人”以前不以为然,总觉得“多数”此词有点过了。不过后来的经历,让我发现他说的话既真实又令人难堪。不仅如此,老哥的话仿佛一个预言,准确的刻画出了前几天发生的那件事的本质原因。
4月14日阿里巴巴的副总裁贾扬清在社交媒体Faceb**k上发了个英文动态,被人搬到了国内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众网友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了。东窗事发后,贾总如果诚恳道歉,相信网友们定不愿多搭理他,毕竟当下头等大事是抗疫。也许是站在顶端太久了,他已经忘记自己也是人,也会犯错。其后续一系列操作,堪称“又当又立”的典范。
贾总在事发后,又晒出了一个自我辩解的中文版小作文,把自己塑造成了遵纪守法并且心系家乡的好公民,同时澄清了一系列的误会。但是这位科学家朋友也太小看众网友的英文水平了,很快之前英文版的精准翻译就被人扒了出来。事情一下子就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网友们纷纷指责这个反复横跳的“双面人”。但是嚣张的贾总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他随后删除了Faceb**k上的英文小作文,并且贴了一张“谴责”。谴责咱们中文媒体上“不负责任”和“不实”言论,俨然自己是个受害者的形象。最后还不忘用一句美式国骂“f**k you”。
看到这里,众网友定会好奇,这人到底干了啥,犯了如此众怒。究竟是什么事,会让这个“天之骄子”,以一种骂街的方式作为回应。卖个关子,容我先理一下此人的人生经历,或许你能从其履历中,可窥探到他现在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
光彩熠熠的“天才少年”
贾扬清,男,浙江绍兴人。
自古江南多文士,至今依然如此。水乡温润的气候,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绍兴更是江南翘楚,从这里走出去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或许正是这样优渥的学习环境,
贾扬清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学习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一件极痛苦的事,可对天才来讲仿佛吃饭睡觉一样简简单单。优异的高中成绩,让贾扬清进入了自己心仪的清华大学,并且还是强专业-自动化。清华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常被国人誉为“清华大学皇冠上的明珠”。
本科后顺理成章的考研,天生学习的料贾扬清,在这个公认比较难的专业里依然如鱼得水。硕士毕业后,转折来了,博士学位贾扬清没有继续攻读自动化转而选择了计算机科学,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跨系行为。其实这早有苗头,学生阶段的贾扬清就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美NEC实验室和谷歌研究院实习过。可以看出多为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研究院。
博士毕业后,像大多数天之骄子一样,贾扬清飞往了大洋彼岸,并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这里普及下一个小知识点。可能有网友看到这个大学是XX大学某某分校就以为是个野鸡大学,那你可错了!首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非加州大学的分校,这是一个多年前的翻译错误,它是一个独立的大学。在世界众多的大学排名榜单中,伯克利分校时常力压牛津、剑桥之类的名校,可见其恐怖实力。该学校的博士教学尤其令人称道。伯克利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114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三)、14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四)和25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三)。
对于这样一个金光熠熠的大学,在其中读书已是多数学子一生之梦了。但贾扬清觉得远远不够,停不下来的他一直在研究着。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做出了“Caffe”—一个只要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的人都知晓的深度学习框架。Caffe的灵活性、完备性、开源性,得到了微软、雅虎、英伟达、Adobe 等众多巨头的青睐。可以说还在读书的贾扬清,已成数家世界级企业争夺的对象。一时间他的名字成了“年少有为”的代名词。最终他选择加入了赫赫有名的谷歌。稍懂互联网的的人都知道,谷歌在人工智能方面绝对是世界最顶级的。
不过在谷歌,贾并没有待多久。2016他跳槽进入了Faceb**k,一跃成了研究主任,领导团队为所有公司的应用程序构建大型通用AI平台。对于这次跳槽,当时还在知乎上引起一阵热议。据他本人回复是因为想学到更多东西,同时新公司有自己的一些老朋友。
继主导开发Caffe后,贾扬清又参加了ensorFlow和Pytorch两个深度学习框架的研发工作。当时耳熟能详的深度学习框架,一共也就6,7个,其独占3个,可见成就之大。称之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顶尖的技术员也是不为过。
多年的海外生活,不仅让贾扬清学习到知识,同时外面的世界也让他的内心慢慢有了一些改变。
3年后,贾扬清又跳槽了。这次总算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019年3月18日晚,阿里巴巴达摩院通过知乎账号宣布了贾扬清加入的消息。其实有点意外,阿里的人事宣布为什么会在知乎上首发。可能是贾扬清本人喜欢逛知乎,这是阿里对他的一种偏爱吧。在新公司中他担任技术副总裁岗位,领导大数据计算平台的研发工作。直接空降成为副总裁,领导一整块科学研发工作,还是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此时的他仅35岁,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时。
精致利己主义者
如果贾扬清安安稳稳地在阿里达摩院做好科研工作的话,他大概率会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形象载入计算机发展史。然而事实,没有如果。一个少年天才、一个才华绝伦的科学家、一个回国效力的中国人,仅几天时间就变成了一个人们口中的“无耻精致利己主义者”。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4月14日,身在美的贾扬清在Faceb**k上忽然开腔,贴了一个全英文版的小作文。文中说了一些自己离开上海前后的事情。如果只是简单陈述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问题就在他并不想简单地描述实情,其字里行间表露出那种幸灾乐祸和抖机灵的语调。贾扬清在Faceb**k放了这个英文小作文后。没多久,就被网友搬到了国内媒体上,瞬间点燃了网友们的愤怒。为了平息大家的怒火,他又贴了一个中文版的声明。
我们来对比一下英文原版、英文翻译版和中文解释版3个版本的内容,扒一扒贾扬清同志的“双面人生”
英文原版
英文翻译版
中文解释版
在中英2版小作文中,有3个地方是主要争议点。
1. 英文版中,对上海的描述的关键词充斥着“strict quarantine”,“lockdown”,“foodshortage”等描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翻译软件看看意思。常关注外媒动向的朋友,对这些极具偏见性的用词肯定再熟悉不过了,西方常用这套词汇强加于我们,编织着一个个忽悠人的所谓“事实”。然后英文版中的这些描述在贾老板的中文解释中并没有提及分毫,仿佛失忆症了。
2. 英文版中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描写:“finding someone‘with connection’to get a pass,crossing the city of silence at 4am in the backseat of a van, passing through police checkpoints in a don’t-ask-dont’t-tell way”。讲实话,贾总的英文水平确实很好,短短的几行字,就轻松勾勒出一副间谍逃离敌人巢穴的的画面,紧张又仿佛胜券在握。
班门弄斧,自己整了个翻译,准确与否不必介怀,大家权当一乐。主要是感受一下,贾总这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
“找了个有“关系”的朋友搞到了通行权。凌晨4点钟,坐在一辆厢式货车的后座里静悄悄的穿过沉默的城市,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方式通过了警察检查站。”
关于这段精彩的描述,贾扬清的中文解释版回应中表示:“witch connection”的真实意思只是:因为打不到网约车,所以找朋友联系了一辆出租车去机场。
首先英文“van”是厢式货车的意思,怎么也跟出租车挂不上钩。其次他对“witch connection”的解释咱就不多说了,凡是懂一点英文的人,只要会联系上下文语境,就能轻松辨别出真实意思。
3. 隔离天数的问题。贾总裁在外媒吐槽的时间点是4月14日,那段时间上海对于海归人员的隔离政策是“14+7”:14天隔离观察期后,继续7天社区健康监测。也就是说不管是贾扬清英文版中的18天还是中文版中的2周(14天),其都没有达到可以自由活动的时间。那么他怎么“正常通过”隔离中的城市,顺利返回美的?
4. 还有,贾总在文章的结尾,仿佛诗人附体,附上一个浪漫的句子“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hearing more,I am available for beer”。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你有酒我就有故事。”一下子让笔者想起了文章开头那位老哥说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留学生们总是喜欢抖机灵:只要身在国外,总会不自觉的自黑祖国。仿佛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先见之明,才能拉近与国际友人的关系。我想请问一下贾扬清总裁,在全上海都众志成城的抗疫时,您这种调侃语气合适吗?老话说的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种行为是什么?
我们的精英怎么了?
回首整个事件,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悲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们的精英们变成了这样。勒紧裤腰带送出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每年能回来多少?早年间人们认为是国内给的报酬太少,科研环境不够好。但现在海归人才的待遇已有了极大的提升,科研环境也在编号。但又有多少回来的?就算回来的,又有多少是真心实意想为祖国做贡献的?
后来我想通了,找到了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了。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追求的不再是民族的富强,而是个人的富足。那么不管是谁,只要他抱着自私目的,就一定会站到普通劳动者的对立面去。
想到此处,眼前不禁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他们的名字叫:钱学森、邓稼先、李政道、华罗庚、李四光、周培源、钱三强、钱三强、朱光亚、王淦昌……原来他们如此伟大与光辉。
谢谢,英雄们~
阿里副总裁,你的路走“歪”了!
阿里副总裁“双面人”:在中文社交软件上道歉,在外却“黑”上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