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这事儿咱中国几千年前就有,有图有真相
作者:M·辰
#陕历博篇-13#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以及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一直走到亚洲系列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现在,2019年“国庆70周年——中国篇·陕历博”正在进行中。小伙伴们,速度围观啦!
(唐,三彩女立俑,陕历博藏)
前文中,我们通过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唐三彩女俑,欣赏了唐代女子细眼、圆脸、体态丰腴的独特之美。盛妆罗裙的唐代女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繁荣与兴旺。
今天,咱们再来欣赏一组陕历博所藏的陶说唱俑。透过这些陶俑丰富的表演形式以及他们妙惟肖的表情,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放、兼容并蓄的大唐社会缩影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盛唐时期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社会风貌。
(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荷马在吟唱史诗》,卢浮宫博物馆藏)
欣赏“说唱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说唱”的由来
世界上最著名的“说唱”形式非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所吟唱的《荷马史诗》莫属。
出生于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间的荷马,将流传于民间可歌可泣的古希腊战争故事通过汇集、整理、最终创作出了一部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文学作品《荷马史诗》,并以吟唱的形式在民间进行传播。上图中的画面就是荷马老爷爷一边弹着里拉琴、一边吟唱史诗的场景。
(唐,彩绘陶说唱俑,陕历博藏)
中国最早的“说唱”形式可追溯至先秦。
说唱,顾名思义就是“有说有唱,唱说结合”的表演形式。先秦时期的倡优可说是这种表演形式最早的艺人。倡优以滑稽、生动的说笑表演取悦于观众,其内容多来自于民间的歌谣、神话、传说以及寓言故事等,其所使用的伴奏乐器为最基本的击打节奏的乐器。
(本文图片中器物除特别注明外,皆为陕历博馆藏品,不再复注)
(唐,跪坐奏乐陶俑,中国国博藏)
迄今所知最早的可歌可诵的韵文体唱词是战国荀子的《成相篇》,它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说唱唱词,但我们至少可以把它看作是后世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的一个源头。在此基础上,后世创作出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叙事歌曲,如我们所熟知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这种由诗而词、由词而曲、诗乐结合的乐歌形式,为之后说唱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跪坐奏乐陶俑)
实际上,在中国说唱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外来文化曾对它产生过重大影响。
公元一世纪,随着佛教东传,佛教的讲唱形式也从印度传到了中原。讲唱:佛教中宣讲佛经和佛理的一种边讲边唱的形式。
“讲唱”形式传入中国后,起初也仅仅是僧人通过讲唱的方式宣讲佛经故事。后来,讲唱者与讲唱内容都不再局限于佛门,民间说唱艺人不断涌现,进而发展出完全世俗化的说唱艺术。
至唐代,这种说唱艺术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在社会中盛行。说唱艺人不再只是帝王将相、王公贵侯堂会中的优伶,他们的身影也出现在市井街巷中,“说唱”表演成为了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并且,依靠于唐朝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说唱艺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日本等地。
(唐,《乐舞图》)
相比于之前各历史朝代的说唱艺术,唐代无论是形式还是规模都更加庞大与成熟。以《乐舞图》(上图)为例,从画面中可见乐舞者分为三个部分:左边的女性奏乐者、中间的男女舞者以及右边的男性奏乐者。
仔细观赏这幅画,你会发现:1.盛唐时期的说唱表演俨然已经是一场小型音乐会的规模,有乐队、有歌舞者,甚至还有指挥(左前持棒者),其人数也不再是一二个人的“说唱”形式;
2.乐器中既有中国传统的笙、箫、筝等乐器,也有竖箜篌、琵琶、筚篥等西来乐器,展现了盛唐时期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
3.不仅乐器为中西合璧,就连演员也是中外混搭。由图中可见左边唐人形象云髻长裙的女性奏乐者和右边高鼻深目半脸络腮胡的胡人形象乐手。
《乐舞图》向我们展示了盛唐时期说唱艺术所达到的高度与规模,同时它也反映出唐文化对西域文化兼收并蓄的真实写照,是唐代乐舞以及丝路文化交流难得的珍贵史料。
(唐,彩绘陶说唱俑)
具体来看这一组由六人组成的陶乐俑组合。其中交脚而坐者(右一)是乐队主唱,此时他正沉浸在角色中绘声绘色地说唱着,其余五位为乐手,他们在认真地演奏着。
五位乐手手中所操乐器分别为(左起):乐器遗失、答腊鼓、长笛、琵琶、横笛,其中横笛、琵琶为西来乐器;五位乐手尽管都穿着唐人服装,但主唱与答腊鼓鼓手的相貌却是典型的胡人形象(深目高鼻络腮胡),由此再次证明了唐代社会文化繁荣、开放多元的时代氛围,展现了唐王朝海纳百川的胸怀。
唐,黄釉吹排箫女坐俑(左)及三彩吹笙女坐俑。
(唐,彩绘釉陶乐舞女俑)
最后的话: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它所产出的艺术作品必定是充满朝气、蓬勃向上的,这一点我们在看博物馆文物的过程中深有体会。例如,唐代出品的乐舞俑、说唱俑等,这些陶俑的脸上都洋溢着的快乐与满足,它体现了国泰民安所赋予每个人的自信与幸福感。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头条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