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01日 星期一

兄弟登科巷 世代闻书香

兄弟登科巷 世代闻书香

朱光文

兄弟登科巷 世代闻书香

罗边村的“嘉会”门楼和“兄弟登科”匾额。

兄弟登科巷 世代闻书香

在解阜里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尚保存着十多间镬耳青砖大屋。

兄弟登科巷 世代闻书香

培兰书院

大洋网讯 上一期,我们探访了番禺区南村镇的永宁里,本期,我们将走进文脉蓼涌地带的另一片历史街区——罗边村解阜里。这里曾为番禺区第一高知家庭罗镜泉家族的祖居地,据统计,罗镜泉儿孙两代共有65名大学生,其中33人在美、英、法、日等国外名校毕业,13人获硕士或博士学位。

如今,这条旧巷尚保存着十多间镬耳青砖大屋,还有一座座老街巷门楼,红石门楼、白石门楼,福安里、嘉令巷。它们安静伫立在那里,讲述着昔日的繁盛与荣光。

记者走访

屋高巷窄好乘凉 红白门楼辨方向

“解阜”出于舜帝《南风歌》,据《史记》乐书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歌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解阜大概是“解愠阜财”之意,指民生富足安详之意,意为做官者要为百姓排忧解难,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解阜里在哪里?每一个罗边人都很熟悉,因为这是他们村子的荣光——解阜里为番禺第一高知家庭罗镜泉家族的祖居地,他一家两代出了65名大学生,当中有中国第二届公费保送的留学生、击落敌机6架的抗日空军名将、我国第一代甘蔗机械制糖业专家,还有开创中国自制钟表业先河的工商人才等。

在村人的指引下,记者从罗边村村委会旁一条小巷进入,很快就找到了解阜里门楼,门楼并不张扬,黄色琉璃瓦,檐下挂着两个有些破旧的红灯笼。广府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副研究员朱光文表示,罗边村有罗、梁、邬、黄四姓,罗姓为主,分为南约和北约两大居住区,北约以西北角坐东向西的野闲罗公祠为引领,南约以一列祠堂和侯王古庙为引领,均为典型的广府村落梳式布局形态。南约现存的主要历史建筑整体分为两组,西部一组以广肇罗公祠为引领,主要分布在红石门楼巷和白石门楼巷两侧,东部组团以育清罗公祠和侯王古庙为引领,坐北向南主要分布在吉安里两侧。其中,解阜里历史街区坐东北向西南,全长约118米,传统建筑占地面积约4362平方米,街区依高地而建,排列整齐,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是番禺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广府三间两廊镬耳大屋古民居群。

侨居澳大利亚的南村镇罗边村罗汉强先生今年83岁了,这几天,他恰好回乡暂住。“我小时候就在白石门楼巷5号居住,那时巷子里有一座镬耳青砖大屋有三层高,是全村的最高点,由于屋高巷窄,阳光照射不到,巷子里很阴凉。”罗汉强说。

为何一条街巷里却藏着白石门楼和红石门楼两座不同颜色的门楼?罗汉强说:“这是因为这片街区太大巷子太密,不熟悉的人走进来像进了一个小迷宫,为了区分,所以门楼分别用白色麻石、红砂岩建成,并命名为白石门楼、红石门楼。”在罗汉强先生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两座门楼,门楼石材已有些斑驳,门楼顶上也生了杂草。

朱光文告诉记者,解阜里现存的广府传统民居,多以红砂岩(多为产于番禺莲花山的砺石)或花岗岩(麻石)勒脚,青砖砌筑,大部分基础保存完好,侧门为矮脚门、趟栊、木板大门的“三件头”、主体布局为三间两廊,建筑造型上是镬耳风火山墙(部分改建)。传统民居内部的“三件头”和现存的红石门楼巷和白石门楼巷、解阜里巷门,以及罗边原有的村墙、水塘一起构成严密的防御系统。

家族故事

12枚铜钱起家 男女皆受良好教育

据考证,罗氏家族是靠12枚铜钱起家的,是清末民初罗边一大家族。罗氏家族第一代的罗镜泉,祖籍番禺罗边村,生于清朝咸丰十一年。罗镜泉14岁那年携带家中长辈给的12枚铜钱闯荡广州城,从当学徒开始走上经商之路。

罗边村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罗镜泉40岁时就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和海外,包括了广州、上海、汉口、天津等八大商埠,成为南村一带富甲一方的大商贾。

罗镜泉重视后代教育,提倡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罗氏族谱里可见其家训中清楚写着“无分男女,皆令其受良好教育”,这在当时极难能可贵。据《琬斋罗氏家谱》列名记载的其27名儿女中,就有25人大学毕业;11人出国留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各1人;其余的因体弱多病影响,也都读完了中学。罗家光每年缴交学费一项,开支就达数万两银子之多。

其长子罗英俊是广雅书院的高材生,光绪末年通过考试成为中国第二届公费保送留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回国后任唐山交通大学教授兼工学院院长,后来先后任过胶济铁路、平绥铁路、正太铁路、粤汉铁路等历任机车厂厂长、总工程师。

抗日战争时期,罗家的子孙有10位在空军服役,其中以抗日名将罗英德最为出名。据广州史志丛书《民国广东将领志》所记载,罗英德大学毕业后,正值“九·一八”事变,他投笔从戎,参加了大小战役280多次,战场遍及祖国和缅甸、印度、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直接击落敌机6架。

罗镜泉第13子罗英豪,赴德留学回国后在中山大学当教授。1935年,他参与了我国内地第一批大型机械化甘蔗糖厂——顺德糖厂建厂和市头糖厂扩建工作。在轻工部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他主要负责小型压榨机和甘蔗连续渗出法新工艺设备研究开发,为发展新中国糖业作出贡献。

专家解读

罗边读书风气浓

兄弟登科耀门楣

据介绍,罗边是番禺地区乡村办学较早的村落之一,清末民初村内共有8间私塾。其中,清末民初的培兰书院是罗边村和周边地区进行乡村基础教育的场所。“上世纪40年代,我在村里读过三间私塾,然后才到萝山学校就读小学。罗边读书风气日浓,出了很多书香门第。”罗汉强说,村子还有一条巷子叫嘉令巷,又名“兄弟登科巷”,说的是一家两兄弟都登科中举的故事。

据朱光文考证,明景泰间罗琛已考取解元(乡试举人第一名),任广西平乐推官,开启了罗族近500年乡村文化教育之先河。此后不断有族人考取功名,步入仕途。这其中,最有名的是罗元隆的两个儿子罗瑞仲和罗瑞叔,他们先后在雍正十年(1726年)和雍正十三年(1735年),考取举人,被誉为“兄弟抡魁”。罗元隆家族原来住在罗边村北约的嘉会巷,为表彰罗元隆教子有方,嘉奖瑞仲、瑞叔两兄弟,官府向他们颁发“兄弟登科”牌匾,并将其悬挂于嘉会巷门楣,以激励族中子弟努力读书考取功名。

朱光文考证,罗氏大宗祠(光裕堂)的修建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先是由罗元隆及其子罗瑞仲和罗瑞叔兄弟先后主持修建和增建,1862年,重修族谱时重建,并利用祠堂的“边脚石”在一旁增建培兰书院。如今,罗氏大宗祠(光裕堂)仅存基础,培兰书院则保存完好,是番禺现存少数几座清代家族书院之一。

清末民初,解阜里及附近民居建筑群已成规模。当时,罗边村由中部的小丘榄园把全村分为南约和北约,两条主街成十字贯通全村。罗汉强回忆道:“村里巷道纵横,一共有五座门楼,十几条巷子,每一个巷口都有对联,巷名也很有文化。”罗边村原有东南里、广南里、赓南里、福安里、吉安里、解阜里、临桂里、近朱里、纯照里等居住区,每个街巷的名字都有特别含义,如临桂里因当时巷道里遍植桂花而得名。还有些用以警示村民的街巷名字,如近朱里源于“近朱者黑”,告诫村民谨慎交友等。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统筹/广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上一篇新闻

崧源草堂主人陈崧源与齐白石《松鹰图》

下一篇新闻

史上规模最大的“艺术深圳”开幕,看展攻略来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