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会(九),走进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6月10日上午,“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会暨集中采访活动第九站走进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广兰,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杜永冰到会,介绍园区建设发展和抓好疫情防控、推进复工复产的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会(九),走进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会(九),走进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布人: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杨广兰(许梦宇 摄)


“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会(九),走进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杜永冰(许梦宇 摄)


“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会(九),走进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主持人: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武潇(许梦宇 摄)

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立足一体化,迸发长三角合作新活力

中新苏滁高新区是2011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江苏安徽两省、苏州滁州两市合作共建的重点项目,园区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者,也是一体化发展的受益者。近年来,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招商、高水平服务,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连续4年位居安徽省开发区综合考核前20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在滁州市保持领先,2019年财政收入增长2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6%、外贸进出口增长122.5%。园区已成为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成功案例。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招大引强有方向,增强了发展后劲

园区要发展,源头在招商,关键靠项目。我们始终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主攻重大项目、外资项目、品牌项目,累计签约引进项目200多个,协议引进资金超720亿元,其中:引进了星恒电源、台湾达亮电子、京东物流等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投资的旗舰项目40个,国内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25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个,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49个。今年1—5月,我们全力克服疫情影响,招商引资实现了数量、质量双提升,新签约项目22个(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项目19个),比去年同期多3个,协议总投资54.6亿元,同比增长125.4%,亩均投资超过500万元;新开工项目12个,比去年同期多1个,协议总投资41.7亿元,同比增长195.4%;新投产项目14个,比去年同期多4个,协议总投资17.3亿元,同比增长796.4%。

二是平台搭建有成效,提升了发展动能

与国内知名运营主体合作,引进了苏大天宫科技产业园、灏谷人工智能孵化产业园、华普亿方创业大学、中科院工投科技园、网来云商电子科技产业园等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产业+科研+金融的创新生态链。建设4万平方米省级科技孵化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成长的新平台。着力推动企业与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一批企业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化学所等10余家单位合作建立了研发中心,为企业科技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2019年企业研发经费较上年实现翻番。

三是主体培育有力度,夯实了发展支撑

为提升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学习借鉴苏州、南京等地经验,制定出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今年兑现扶持资金1810万元。疫情期间,我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制定出台“惠企五条”,减免土地税、房产税1048万元,减免房租1458万元,帮助企业招工近6000人,2月10日当天实现企业复工率73%,一周后达100%,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省民营科技企业20家,省知识产权贯标试点单位5家,10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科创板挂牌,1家企业获省科技进步奖,1家企业获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冠军。2019年,园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为历年来最多,排在全市前列。

四是人才招引有重点,厚植了发展活力

重点围绕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三类人才,通过成果转化、项目合作、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学术交流等方式,以事业凝聚人才、以效益体现价值、以财富回报才智,累计引进院士5人、国家级领军人才8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0人、博士100人,培育2个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个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和市场主体,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

当前,滁州站在了总量全省第三新的历史起点,园区也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与南京同城化、与苏州飞地合作一体化等重大政策利好,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抢抓机遇,趁势而上,不断做大做强,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会(九),走进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项目为王”,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滁州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2011年获批为国家级经开区,是我市唯一一家国家级经开区。成立28年来,园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抢抓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招商引资,优化帮办服务,鼓励创新创造,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战新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总体上讲,滁州经开区综合实力位居安徽省内开发区第一方阵。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3%,财政收入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4.37%,利用外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9%。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全市前列,增速均超全市平均水平,为全市总量进入全省第三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六稳六保”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向上向好态势。

二是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项目既是稳投资的重要载体,也是补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当前,就经开区而言,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坚持在“谋”项目上做文章。根据市委市政府“两重”攻坚行动决策部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突出重点领域,组织谋划了169个项目,总投资2152亿元,其中2020年计划投资1572亿元。坚持在“争”项目上花心思。保持同省市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加强汇报、沟通、对接。通用生物基因合成及测序项目获得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惠科光电获得省“三重一创”建设一事一议专项资金,实现了我市“三重一创”项目重大突破。长三角一体化滁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等3个项目获批国家专项债资金支持,目前正积极申报长江经济带滁州经开区水流域综合治理专项债项目。坚持在“引”项目上出实招。围绕主导产业和战新产业,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和产业培育文章,2019年,新签约项目52个,累计投资额285亿元。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我们始终坚持联系、洽谈、跟踪、感情、责任五个“不能断”,强化项目招引,推进项目落地。1-5月份,累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个,协议引资163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个。坚持在“推”项目上下功夫,坚决落实“四个一”帮办机制,全面提速项目建设,全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截至目前,总投资240亿元的惠科光电、60亿元的隆基光伏组件等重大项目已顺利投产,总投资60亿元的康佳智能产业园、25亿元的原创城PPP、17亿元的博西华干衣机洗衣机等项目正快速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某电子元器件项目、50亿元的某新能源材料项目和16亿元的某食品项目正加快推进开工前准备工作。

三是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明显

一是主导产业聚力。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汽车及先进装备、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累计产值占全区78.4%,其中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区62.9%,同比增长10.6%,首位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二是龙头企业支撑给力。2019年,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3家,累计64家,总产值占全区总量93%,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新增2家,累计14家。康佳电子全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三是优质企业培育发力。当年投产当年入规工业企业达到14家,为历史最好水平。嘉美股份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发行,全区主板上市企业累计达到2家。目前正在推进主板上市工作的企业有3家。

四是转型升级持续发力

一是加强引导,用足政策。认真研究并指导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市扶持政策,完善并兑现园区鼓励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支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2019年,近70家企业申报园区创新政策,累计申报资金约1亿元。申报省级、市级各类科技创新扶持资金近2亿元。企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预估2019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7亿元。二是搭好平台,吸引人才。在企业平台建设上,2019年全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累计达到77家,分别新增省级、市级各类研发中心4家、7家,累计59家、68家,亿元以上企业自建研发平台达到90%以上。在合作平台建设上,明瑞智能、信盟装备等企业分别与国内知名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成功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人、博士70人。三是转化成果,争先创优。2019年,申请专利1551件,其中发明专利607件;专利授权1008件,其中发明专利162件。在上海2019中国家电博览会、合肥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博西家电、康佳电子、扬子空调、开润股份等企业的新产品分获奖项,展示了滁州制造和创造。首届全国光量子科学与技术学术会议、中国高校重磅会议相继在滁召开。

五是援企稳岗措施有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六稳六保”之首。一是贴心帮扶,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题。疫情发生后,面对企业员工不能及时返岗的实际困难,我们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全方位发布招工信息,建立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和“点对点”工作联系机制,全程为重点企业提供用工政策对接和协调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同时开通企业返岗“直通车”,全力优化用工返工服务。截至5月底,累计为企业解决用工近3万人。二是精准施策,为企业减负促复产。制定出台《滁州经开区应对疫情加强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暂行办法》,采取“你来招工,我来买单”方式,降低企业招工成本。同时编印疫情防控期间惠企政策汇编,积极深入企业开展“四送一服”活动,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同时做好各项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工作,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力支持企业复工达产。目前,园区企业复工复产率已达100%。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系列新闻发布会(九),走进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答记者问

安徽卫视记者:近年来中新苏滁高新区招商引资的势头很好,请问在抓招商引资上有哪些举措?

杨广兰: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三个有”:

一是有合理的分工安排。不同于一般开发区,我们实行双主体管理机制,园区管委会是管理主体,中新公司是开发主体,双方招商引资分工不分家,园区管委会以内资为主,中新公司以外资为主,重大项目合力攻坚,招商队伍和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

二是有明确的压力传递。园区实行全员招商,以职能部门为主体成立了12个招商部,每年制定出台《招商引资考核办法》,目标任务明确到分管领导和招商部长,推动各个招商部比学赶超,招商成果与绩效考核挂钩,让压力层层传递,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干部队伍,更是在园区营造了“人人关心招商、人人参与招商、人人服务招商”的浓厚氛围。

三是有严格的项目准入。为保证入园项目质量,园区管委会与中新公司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策机构,主任由双方主要领导共同担任,所有入园项目必须经招商委会议研究通过。制定出台《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议事规程》,实行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确保科学、民主、公正。


人民网记者:企业服务是经开区发展的“生命线”,是经开区营造良好营商安商稳商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能否谈谈经开区是如何做好企业服务的?

杜永冰:做好企业帮扶,开发区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是畅通问题反映解决通道。为了让企业困难有通道反映,问题有渠道解决,我们推行“四个一”包保帮扶机制,对每个项目配备一名管委会牵头领导、一个帮办部门、一名具体责任人、一帮到底,从项目签约到竣工投产的全过程都有专人定期到项目现场了解工作进度,就地协调困难、现场解决问题。同时,经开区推行企业家座谈会议制度,管委会职能部门现场就企业问题作出解答协调,确保问题高效解决,项目快速推进。

另一方面是最大限度为企业减负。我们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坚持企业为本、服务至上,不断强化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体系,立足企业服务中心,全面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办理,企业只跑一次”,积极帮助企业办理证件、助力企业招工,落实随迁子女入学,完善园区企业公交线路等,切实解决企业重难点问题,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请问园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措施?


杨广兰:我认为优化营商环境要做到“软”“硬”兼施。

首先是软环境,体现在服务上。近年来,我们坚持在服务企业上做“加法”,打造苏滁服务品牌,比如:设立苏州模式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二号章”行政审批,园区实现封闭管理运作;在全市建成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平台,择优引进十几家人力资源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企业“用工难”;建立了首问负责机制、全程帮办帮扶机制,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通过搞好服务,不少原先租赁标准化厂房的企业纷纷追加投资在园区购地建厂,不少企业负责人已成为园区的“招商员”,以商招商呈现良好态势,形成了“乘法效应”。

其次是硬环境,体现在配套上。我们引进了南京琅琊路小学、苏州国际外语学校、上海兰卫高端医疗中心等优质配套项目,建设了苏滁医院、蓝白领公寓、星级酒店、商住小区、职工子女托管中心等300万平方米功能配套,打造了清流河景观带、大王公园、鱼尾狮公园、苏州公园等景观工程,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去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把滁州列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省委主要领导也提出滁州要聚焦“一体化”,奋力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上走在全省前列。请问,滁州经开区是如何抢抓机遇,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中,走在全市前列的?

杜永冰:滁州经开区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大机遇中,立足空间优势、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现有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围绕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三大主导产业项目拉伸链条,利用已形成的较为完善的产业聚集优势,吸引品牌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入驻。

近年来,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隆基乐叶年产10GW单晶组件项目、康佳智能家电及装备产业园等一批优质项目开工建设。

同时,我们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在高铁站前区谋划建设原创科技城,承接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打造科创产业集聚区。其中原创城一期PPP项目总投资25亿元,有望于今年底建成。


新安晚报记者:滁州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基地是全省首批战新产业基地之一,能简要谈谈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基地如今的发展现状如何?经开区又是如何推动智能家电产业基地发展的?

杜永冰:滁州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现有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家,2019年基地产值总量首次跃上500亿元台阶。今年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17.5%,增速在全省25个战新基地中位居第二。

为进一步推动基地发展,在政策上,出台《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注重发挥奖励资金“撬动”作用,每年用于该产业资金约4亿元。坚持招引龙头、延伸链条、完善零部件配套三管齐下,基地整机企业12家,零部件企业62家,模具装备企业20家,印刷包装企业8家。搭建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华东检测基地等一批家电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国轻工业高端服务产业园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基地高企累计达5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累计达36家。


央广网记者:请问中新苏滁高新区下一步重点工作是什么?

杨广兰:应当说,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已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园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商住、基础设施配套用地各占三分之一,在开发建设中,我们始终遵循“先工业后商住”的理念,短短几年内已经招引了200多个项目入驻,目前实际可供工业用地不足3000亩,按照园区招商引资进度,明年将无地可供,扩区发展迫在眉睫。

目前园区未开发的土地大部分为商住用地,主要是用于平衡基础设施投入成本,我们的合作方——新加坡和江苏方面要求信守合作协议,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不能擅自改变用地性质。

为此,在苏皖两省、苏滁两市的重视支持下,我们已经全面启动扩区工作,拟扩区域以发展工业为主,目前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前几天在湖州召开的2020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苏州市、滁州市正式签订了中新苏滁高新区扩区协议,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协议约定,加快推进扩区工作,保障园区未来产业发展空间。

#安徽高质量发展##走进安徽国家级开发区#

上一篇新闻

好消息!河南功夫旅游线路即将走向全球

下一篇新闻

安徽滁州:立足“桥头堡”出“圈”长三角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