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滁现代产业园:“二号章”敲出加速度——醉翁豪饮处,引凤筑新城
驱车沿104国道进入安徽滁州地界,道路逐渐开阔,四周厂房林立、高楼起伏。不远处,清流河水在冬日微雨中缓缓流淌。不知不觉,人已身处苏滁现代产业园中。
开放的现代化园区,历史底蕴深厚——1000多年前,滁州醉翁亭、苏州沧浪亭,同期名扬天下。有“醉翁系沧浪,欧苏共风流”的美誉。如今,苏、滁两市穿越时空,携手合作,写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华章。
安徽滁州
苏滁现代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合作共建的首个项目,安徽省参与长三角互利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成果。计划投资300亿元,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人,致力于打造一座“产业先行、产城一体、配套齐全、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融产业、商贸、金融、居住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南京同城化、与合肥一体化”的独特区位优势,让这片农田里崛起的新城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区位独特 “桥头堡”发展集聚地
2011年11月20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峰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主要领导汇聚一堂,共商协作发展大计。
就是在这个会议上,江苏和安徽省领导共同决定:通过复制、升级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沿清流河两岸,打造产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仅仅1个月后,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和苏滁现代产业园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什么是滁州?苏滁现代产业园规划展示馆的解说员许璐不止一次向四方来客讲述这里独特的区位优势——园区位于滁州市区东南,距南京市区仅50公里,距合肥也不过100公里。4条高速、2条高铁、1条铁路穿境而过。合肥新桥、南京禄口两大国际机场,滁州站、全椒站、定远站三大高铁站,都毗邻园区。
这种优势,绝非纸上谈兵。园区启动建设6年来,不少来此“筑巢”的“凤凰”看中正是这一点。
派洛特克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美方独资公司。公司副总经理胡根祥告诉记者,“落户”苏滁,除了因为这里管理服务优质,也因为地理环境优越,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多依赖进口,生产的成品也大多需要出口,而作为京沪高铁和沪汉蓉铁路的沿线城市,滁州具有承东启西、临南接北的突出优势。“可以说,滁州的分公司已经成为我们在中国的所有企业最大的中转站。”
类似的企业不在少数。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周仁君说:“作为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苏滁将利用好独特区位优势,打造跨省、跨江承接产业转移园区。”据统计,园区累计签约引进工业项目220个,协议引进资金超过570亿元,包括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33个。
其中,已竣工投产的企业有73家,包括国能锂电池、长久专用车、台湾达亮电子、胜华波汽车电器等国内外企业投资的旗舰项目,初步形成汽车及装备制造、营养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集聚发展板块。
一站服务 “大尺度”延展新服务
“一站式”服务中心,是苏滁现代产业园“移植”苏州工业园管理经验,提升入园企业“幸福感”的亮点举措。
在服务中心大厅记者看到,来访者络绎不绝。不管是办理审批的大企业代表,还是在园区注册的小微企业主,对“一窗受理”综合窗口都赞不绝口——它整合税务、不动产登记、市场监管、企业服务等功能,确保材料齐全的办事者“最多跑一次”。
据中心负责人杨震介绍,“一站式”服务中心核心就是“园区的事情园区办”,企业可以足不出园办理所有业务。政府部门为此“大尺度”放权,专为园区设立了“二号章”,开放了建设、环保、规划、国土等多个部门的审批权限。为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服务中心还推行了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捷举措,做到审批时限再缩短、办理流程再优化,审批效能再提升。
入驻园区的安徽大禹防水科技有限公司从对接园区到确定签约落户,只用了一周时间。经理王立峰告诉记者,园区几乎是手把手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审批。“我们不是去求,而是像找朋友帮忙那样,最终结果都非常令人满意。这种良性互动,也是我们愿意留在这里的原因。”
产城融合 新理念铸就新优势
“苏滁现代产业园的设计方案,最初曾引起争议。”周仁君表示,争议核心就是方案中“三个三分之一”,即工业占三分之一,商住占三分之一,公共设施占三分之一。
“是搞产业,还是搞房地产?”有人这样质疑。最终还是“产城融合”理念和它描绘的未来征服了各方,这也让苏滁现代产业园作为安徽省产城一体化建设规划范本,在全省推广。
如今的苏滁,按照“九通一平”“海绵城市”的标准建设,园区不仅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同时建有大王公园等绿化和景观。“在建设园区第一条景观大道滁州大道时,途经一棵千年古银杏,为了保护这棵珍贵树种,我们专门建了一座银杏公园,用7000平方米的绿地来守护这块土地的乡愁记忆。”周仁君对此十分自豪。
园区还引入新加坡理念,规划建设12座邻里中心。记者在已建成的“东升邻里中心”看到,这里几乎涵盖了“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各类业态,包括餐饮店、生鲜菜场、大型超市、卖场、服装店、健身房、社区医疗中心及滁州市首家金融超市等。
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兴告诉记者,最初落户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中它“产城融合”的模式。张伟兴所在的企业是一家浙江民企,也是典型的长三角合作成果。总部在温州,研发中心在上海,生产工厂在滁州。
“当初决定把工厂搬过来,遭到了部分员工反对。许多员工孩子还在念书,大家辛苦工作都是为了孩子,不愿来新厂区也可以理解的。”但当得知苏滁现代产业园引进了珠海大地幼儿园、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苏州国际外语学校苏滁校区等一批名校和上海兰卫医院等医疗资源,这里反倒成了热门去处。
张伟兴透露,2013年来到滁州,工厂2015年投产,如今企业已经突破发展瓶颈。“多年打磨,浙沪皖优势资源整合的发展模式,已经运行得非常顺畅。”
双城故事 | “我们没有从上海撤离”
曾在上海打拼多年的袁超,是沛愉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几年前,他将企业生产线从上海宝山搬到了苏滁现代产业园。
“这不是从上海撤离,是我们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优势,整合各地资源的结果。”袁超告诉记者,上海的人力成本、运营成本高是一个客观事实,制造业向周边辐射转移,也已是一个趋势。但上海在高尖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无可替代,上海企业的品牌也在全国享有盛誉。
转战滁州后,袁超在上海设立了研发机构,保留了一批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苏滁现代产业园则为他提供充足的空间施展拳脚,能为各种食品和饮品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生产线。
上海设计,滁州生产,用上海品牌打开市场,这一套对于袁超来说已经打磨得非常成熟。目前,他公司生产的包装流水线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价格却远远低于进口,与王老吉等国内不少一线食品企业达成了合作。
“我们依然是上海品牌,但产品不一定非要在上海生产。”袁超告诉记者,在整个产业园内,类似沛愉这样的长三角跨区域合作案例比比皆是:上海的品牌技术、江苏的管理理念、浙江的资金、安徽的劳动力成本……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更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机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