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7日 星期五

钟南山上了高考语文卷的背后,一本书这样诞生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瑾华

钟南山上了高考语文卷的背后,一本书这样诞生

“膜拜一下高考语文出题组,这速度也太快了,我们花城出版社的书《钟南山:苍生在上》刚刚新鲜出炉,拿在手里还热乎的呢,居然就上了高考语文试卷!还是媒体来问我们才知道,从作者熊育群老师到编辑都一脸懵,完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花城出版社编辑麦小麦,前几天发了一条朋友圈,难掩一本书被如此重视的兴奋。

2020年高考第一天,《钟南山:苍生在上》入选全国Ⅲ卷高考语文阅读题,试卷题目中,有这样的陈述——

“2020年1月18日,现代速度的高铁刺穿凛冽的夜色,向着疫情正在失去控制的‘震中’武汉呼啸而去。”熊育群的长篇非虚构《钟南山:苍生在上》(《收获》长篇专号2020春卷),就从钟南山登上驰往武汉的高铁写起。

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让地球按下了暂停键。在这场世界性灾难面前,中国记住了一位耄耋老人,那一夜他奔赴疫情“震中”,匆匆的行色,困倦时凝重的表情,危急关头的果敢与担当……在迎面扑来的死亡阴影之前,国家迅速踩下了紧急隔离的闸门。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如何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必须要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苍生在上》作出的探索可圈可点。

钟南山上了高考语文卷的背后,一本书这样诞生

【一本书这样走向高考试卷】

“作为公众人物,钟南山的事迹家喻户晓,但在《钟南山:苍生在上》一书中,熊育群把笔触深入到了钟南山的内心世界,从他的精神与情感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并且打破时空,将人物置身于尖锐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仔细读这本书,我相信很多人会非常感动。”花城出版社总编辑程士庆说,《钟南山:苍生在上》也是花城社的抗疫力作,他为能上高考语文卷既意外又高兴。

程士庆介绍,《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熊育群自2003年“非典”期间便采访过钟南山,积累了大量素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对钟南山又进行了多次采访,记录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干部群众感人的抗疫故事。熊育群作为广东文学院院长、广东省作协的重点作家,曾获多个重要文学奖项,国内外都有知名度。此前,熊育群在花城出版了以新的视角关注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这次花城很高兴能与他再度携手。

熊育群在《钟南山:苍生在上》中,以六个独立而又相连的章节,对两场相隔17年的疫情的观察与采写,从钟南山家庭成长环境,到他的求学之路、爱情与婚姻、医学追求……从最普通平凡的日子到充满挫折的人生命运,在时代变迁与复杂严峻疫情的广阔背景中,以大量翔实丰富的细节,刻画出了一个立体又真实的人物形象。

书中还穿插了20幅精美手绘插图,再现钟南山一线抗疫实景。由四位分别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和明天教室的插画师,以近百幅现实照片为蓝本,历时一个月创作而成。装帧典雅,唯美珍藏。

钟南山上了高考语文卷的背后,一本书这样诞生

【熊育群要对读者说的话】

本书作者,广东作家熊育群在书的《后记》中,向读者们坦白了创作这本书的心路历程——

“庚子年我在广州过春节。有亲戚远从湖南来团聚。初二安排去外面吃饭,午餐订在“炳胜”,晚餐订好了“头啖汤”。这都是粤菜做得很地道的酒店。“头啖汤”生意火爆,晚餐分成两批,我们订了第二批。腊月二十九下午要赶去交订金、点菜。我和太太一出门,气氛陡然间就紧张起来了——地铁入口测起了体温,人人戴上了口罩,大家话也少了。这一天正是武汉封城的日子。太太见这个阵势有些惶恐,问我要不要回去开车。想着市中心停车困难,我还是硬着头皮进了车厢。

我们家连口罩都没有准备。我以为武汉疫情虽紧,但相距遥远,当年“非典”在广州发生,我们也不曾紧张,该干什么干什么,一直没有戴过口罩。那时广州大街小巷戴口罩的人也不多,我们还嘲笑北京人戴口罩,是胆小鬼。记得那时李国文先生从北京飞来广州,下飞机时他把自己封得严严实实,看到广州人那么淡定,戴口罩的人没有几个,他不好意思地自己摘下了口罩。为何这次如临大敌?在我的想象里,这个疫情了不得跟“非典”一样吧。“非典”时期,我们什么也没有买过。

回到家里,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晚上在女儿的要求下,我取消了订餐。餐厅二话没说,反倒说可以理解。从此,我就被封在了楼上,不再轻易出门了。女儿每天举着额温枪给全家测几次体温。我的体温时高时低,我以为女儿是看书看剧太多的原因,引得她大惊小怪。我一直想疫情怎么搞得比“非典”还严重呢?

楼下街道偶尔走过一两个人。不免引人猜测或是感慨。每天看到那位清洁工在垃圾站默默地清理。世界安静得只有风雨声。到了夜深时分,一只猫总在楼顶叫上一阵,叫声十分凄厉,让人恓惶。这里可是广州的中心区天河城啊,别说节日,平日里都是人潮涌动。是大家更加珍惜生命了,还是情况比“非典”还严重了?

大年三十我给父亲打电话,他说村里没人放烟花爆竹,往年家家都是比着放,烟花燃红了夜空。老家习俗,天一黑,小孩成群结队打着灯笼挨家挨户讨糖果饼干和送新年恭喜,今年出门的小孩一个也没有。

往年大年初一,全村人集体出动,挨家挨户拜年,特别是要给老人拜年,路上拜年的人络绎不绝。今年拜年的人也没有了,村道上空空荡荡,户户大门紧闭。随后,进村的路也封了。

年初六是老家建村60周年大庆,第一次搞村庆,连尔居人筹备了半年,征集老照片,请了最好的花鼓戏班子。村人热爱花鼓戏,改革开放伊始,他们第一个自己扎台,自己唱戏,为首者第二天就被抓了。这一次要热热闹闹大搞一场。奈何却遇上了疫情!也不得不停办。我的发小给我打电话,说到他给舅舅拜年,只是站在地坪隔着门窗喊一声“拜年”就走了。舅舅怕开门,外甥也怕进门。

屈原管理区封了路,各村封了路,所有人都自我禁闭。这恐怕是战争年代也难见到的一幕。敌人无影无形,只在人的想象中,但人却真实地倒下了,处处满布危机。

一天晚上,我特意开车出门,从广州塔走猎德大桥,穿过广州的CBD珠江新城,再到珠江北岸,走进五羊新城,再拐上广州大桥,四处灯火璀璨,火树银花不夜天,夜景绚丽至极,也寂寥至极。有几次红绿灯前只有我的车停下,开走。街上行人屈指可数。几家便利店、快餐店开着门,五羊新城有一家酒庄亮着灯,店里都只有一两个营业员,没有顾客。一辆辆公交车上不见一个乘客,车站也没有人影,司机仍在一个站一个站地停车,开车。一种怪异感、魔幻感,凄清、空旷而奢华。最明亮的迷茫,最繁华的悲凉,我忍不住要放一点音乐。想到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多少年前读它,现在想起来有了很不一样的感受。

疫情在不断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新冠肺炎至今无药可治,传染性极强,只有早发现、早隔离才是防止大规模扩散的唯一办法。这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各地纷纷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也许因为没有硝烟,我们不觉得这是一场战争,但只要想一想,即便较大规模的战争爆发,它对14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恐怕也到不了疫情暴发这样的程度。在这场疫情中,几乎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生活与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中国进入战时状态不是形容,而是事实。

全球化时代,最先关心我安危的是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家。意大利的费沃里•皮克发来信息,问我在哪里,情况怎么样。她说她在家天天看新闻,本来要来中国,机票都买好了,意大利外交部不让去,航班全部都取消了。她希望我经常报平安。

德国的郝慕天在微信留言,她担心新冠肺炎危险,查了武汉离我老家汨罗不到300公里,询问我家人的情况。俄罗斯的罗季奥诺夫发来信息,说媒体关于疫情的报道挺可怕的,几次询问我和家人的情况。他在圣彼得堡大学的同事娜塔莎也同时发信询问。

印度的墨普德给我发来中国疫情几天死亡的人数,他坚信中国一定会像凤凰涅槃一样浴火重生。匈牙利的克拉拉、伊朗的孟娜、瑞典的陈安娜和伊爱娃、墨西哥的莉娅娜、埃及的米拉和哈赛宁等,都在新年发来了问候。他们大都翻译过我的作品。

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剧情出现了反转,反过来我要去信关心他们了,为他们的处境感到不安。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暴发了!

令人震惊的是,短短十多天,疫情迅速恶化!3月19日,国外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达到163037例,是中国确诊人数的两倍;死亡人数达到6792人,也是中国死亡人数的两倍。4天时间就翻了一番,如此飙升的加速度,将远远超过中国疫情规模。由于文化、观念、生活习俗与体制的差异,在面对传染性如此强大又隐蔽的病毒时,世界尤其是西方恐怕会出现天文数字一样的感染者,“震中”将在一些国家与地区间震荡转移。能够置身事外的国家将屈指可数,甚至无一幸免!

意大利汉学家费沃里•皮克的家乡布雷西亚离疫情最严重的伦巴第仅有80公里。3月,她在市政府和书店的新书读者分享会取消了。这是她一部写当地华人题材的长篇小说。伦巴第封城,接着北方数省也被封,米兰、威尼斯大街上空荡无人。

接着意大利全国封闭。布雷西亚很快成了病例最多的地方。费沃里•皮克全家隔离在家。她非常担心家里的两位老人和一个孩子。无数关心她的信息发来,让她更加无所适从,心理压力骤增。

意大利疫情急剧恶化,3月19日,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达到41035例,当天新增5322例,死亡427人!累计死亡3405人,每天确诊人数、死亡人数峰值和累计死亡人数都超过了中国。疫情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武汉。医院停尸房停满了尸体,不得不征用教堂停尸,每半小时就要将尸体下葬一批。伦巴第切内市市长乔治•瓦洛蒂、现代建筑之父维多利欧•葛雷高第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巴里市市长安东尼奥•迪卡罗走在实施宵禁的空旷街道上哭了……

3月12日晚,中国抗疫专家组携带31吨医疗物资抵达罗马。罗马街头响起了中国国歌。

全球疫情首先从韩国大邱、庆尚北道特别灾区开始大暴发,其次是意大利、伊朗。一直淡定的欧洲,疫情失控,西班牙、德国、法国确诊人数迅速增加,北欧的挪威、丹麦、瑞典也快速蔓延。美国对欧洲发布了旅行禁令。亚洲的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的疫情变得严重。美国确诊人数正在加速,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人心惶惶。全世界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出现了疫情。

意大利、西班牙、捷克、法国、比利时、约旦等国全国封城。日本、韩国、意大利、匈牙利、美国、西班牙、波兰、匈牙利、瑞士、葡萄牙等几十个国家纷纷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有的关闭边境,暂停人员往来。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新冠肺炎是法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健康危机,他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

伊朗的孟娜,她的国家疫情非常严峻,是中东最厉害的国家,数天内就失控了。3月19日,当日新增1046例,确诊总人数18407例。第一副总统贾汉吉里等十几位高官感染,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指挥官沙巴尼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伊朗军队出动了,清空了全国所有商店、街道和市场。政府决定对所有公民进行筛查。德黑兰到外地所有出入口都设置了关卡,大部分加油站关闭。生物防御演习将在全国展开。2月29日凌晨,中国医护人员带着援助的医疗物资抵达了孟娜的家乡,伊朗的死亡率开始下降。

孟娜在多伦多,我劝她住一段时间,先不要回去。她说她也开始隔离了。她写道:“这新病毒正在显示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水平。”

德国郝慕天的家乡出现了疫情,也是突然间增加,一时风声鹤唳。她说自己在家翻译,不出门。过几天法院有个口头翻译,到时她会戴口罩。

3月16日,德国关闭了法国、奥地利、瑞士、卢森堡和丹麦边境,禁止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物资出口,意大利、瑞士进口的防疫物资被德国扣押,引起争议。3月19日,德国新增确诊病例2094例,累计达15320例。总理默克尔发表罕见发表电视讲话,称抵御新冠肺炎为历史性重大任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国面临的最大挑战。郝慕天告诉我,莱比锡书展已经取消了,汉诺威的展览也取消了,我们担心法兰克福书展也会取消。我的德文版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的德文版10月将在这个书展的国际舞台举行研讨会。主办方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王魏萌(Christina Werum-Wang)、德国东亚出版社社长敦如(Dorothee)与我商量活动安排,都很焦急……

瑞典确诊病例快速增加后,决定停止病例统计,缩小检测范围,声称已经没有可能阻止新冠疫情在瑞典传播,将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医护人员、已住院患者等高危人群。英国面对疫情则打算什么也不做,让民众自己尝试创造免疫力。他们的举动让世人震惊!

我赶紧去信给瑞典的陈安娜、伊爱娃。陈安娜回复说这个决定很对,瑞典没法检测100万人,所有发烧或咳嗽的人应该躲在家里,不要去医院传染其他病人、医生、护士。有严重问题的当然例外。不要让新冠肺炎传播得太快。太快的话医疗系统会出问题。现在能在家工作的基本上都回家了。她估计将有60%至70%的人会被感染,但大部分人不会太厉害。她和老公是译者,也基本上是隐士,正在努力翻译,不用太担心。两个孩子,老大可以在家里工作,只有老二在餐馆打工,有一点危险。

伊爱娃也证实了情况的确如此,跟英国一样的政策。保护老人和高风险患者。其他人得病,会自然获得免疫力。这就像参与俄罗斯轮盘赌。现在只能靠自己小心了。她感谢我提供的防疫经验,说除了注意安全,另外还要靠运气。

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其新闻发布厅例行记者会再也见不到记者了,从3月13日开始,他们只举行线上发布会,空荡荡的大厅只有发言人和一两个工作人员。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天宣布了欧洲报告的新冠肺炎确认病例和死亡病例继续增长,成为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震中”。此时,新冠肺炎疫情在国际上的蔓延达到了一个“悲剧性节点”!

中国分别由广东、四川、上海、江苏向伊拉克、意大利、伊朗、巴基斯坦派出医护人员援助,与韩国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向更多国家紧急提供了医疗救援物资。

华侨纷纷回国,机票一票难求,有的票价飙升了几十倍。中国境外输入的病例数超过了国内,抗击疫情重点从国内转向了防范境外输入。北京当年抗击“非典”疫情的小汤山医院重又启用。

人类正面临一场百年不遇的全球危机,死亡,经济崩溃,人道危机,人类良知,个人隐私与国家监控,孤立的民族主义与全球化……都将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个困境,甚至持续恶化的疫情将导致多重灾难,出现骚乱、冲突、战争……危机后的世界将发生极大的变化,世界局势甚至格局将自此改写,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不再一样。

每天醒来,我第一件事就是看抗击新冠肺炎的报道专栏,前期看的是国内,后期关心的却是国外。初期既为大量感人的事迹落泪,更为疫情不断发展而揪心!随着感染人数呈指数骤增,武汉出现了一个“堰塞湖”。此时此刻,深切体会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甚至超过了战争!确诊病人几天连续以每天三千人以上的速度上升,从腊月二十六的291人,到正月二十二就到了68586人,死亡1666人。正月元宵节我期望出现拐点但并没有出现。这比“非典”严重多了。至今感染确诊人数超过了8万,死亡人数超过3000,这是惨痛无比的灾难!我心里不再是担心,而是沉痛!疫情教育了我——灾难伊始,人总是轻视的,直到眼睁睁看着它发展、变化,像梦境似的,从不可能变成可能,直至失控!

无力,哀伤,感动,焦虑……我想写点什么,又犹豫徘徊。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力感。灾难面前文人又有何用!

《美文》杂志执行主编穆涛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杂志要推出一个战疫专刊,盼望我写篇文章。我实在没有心情写文章,又不好一口回绝,等到第二天才告诉他,因为心境太糟糕,实在动不了笔。两天后,《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又来约稿,我只能说试试。

冷静想想,灾难面前,我一味地忧心也不行,记录一下这个历史事件,抚慰、鼓励与反思,这都是需要的。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于是,我给两位主编回话,答应他们写。在我还没有写完这篇《庚子年的疫情》时,广东省作协安排我写钟南山,因为“非典”之后我做过他的专访,多次写过有关他的文章,对他比较熟悉,我便答应再写一篇钟南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文章。他是我景仰的知识分子,从不靠标榜,他活得真实,以自己默默的行动,做了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

对钟南山这位人物,熊育群这样写道——

“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他活着就已是一个历史人物了。写作者有责任记录他,写好他。他的所作所为,将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他的出现,是我们时代的幸运!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不造神,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是一样的,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与人相比,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蝇营狗苟,有太多小人和恶人当道,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两次疫情都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出现,都如此凶险。竟然都是他一次又一次出征。看到他84岁还如此操劳,关在家里盯着电视看,我感到羞愧、不安。这个事情本身就值得反思。”

钟南山上了高考语文卷的背后,一本书这样诞生

【钟红明和熊育群,他们谈了什么】

再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钟南山:苍生在上》对谈录,看看他们究竟谈了些什么——

(下文“钟”为钟红明,“熊”为作家熊育群)

1

钟: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状况空前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力感。灾难面前文人又有何用!”。那么,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是我们这一代人遭遇的瘟疫。“瘟疫”以前只是一个遥远的无关乎自己的词,其实它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世界的另一面突然被我们看到了。一队队医护人员纷纷奔赴一线,我就像个围观者,无力感、无用感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感受。

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也特别难受。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广东作协作为任务要求我写钟南山,我现在江门市委宣传部挂职,为创作五邑侨乡的长篇小说下去的,宣传部也希望我来写,我自己也有写的冲动,于是,联系钟南山的助理,他也表示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2

钟:《钟南山:苍生在上》这部作品具体的写作时间并不长,你投入了近一个月夜以继日地创作,交稿后修改的次数之多,可能也是我做编辑以来第一次遇到。但我觉得,这样短的写作时间,背后一定有一段长时间的积累。作品最后达到的完成度,塑造出的饱满、立体、多层次的钟南山这个人物的形象,文中对现实和历史的各种问题的严肃反思……显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做到。

熊:我写作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大都是晚上二点才上床,写得脑子就像发热的转子,还会胀痛。我从来没有这么辛苦过。现在用脑久了,还有后遗症。

熬时间只是一个方面,最麻烦的是我写的是正在进行中的事情,它时时都在变化之中,就像这次疫情最初爆发,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谁也无法想象!事情有了转变,之前的表述尺度就得修正,新的事实出现了,又得补充,不准确的地方还要修改。写作总有结束的时候,而疫情至今仍未停止,还得采取某种写作策略。这是一种无休无止的折磨,我天天关注新闻,搜寻信息,看到手机都想吐了。我不想放过任何细节。《钟南山:苍天在上》把钟南山放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来写,我也想通过写钟南山把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写出来。毕竟这是人类历史很重要的事件。

如果说厚实,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随着对人和事认识的加深,思考也更加深入。至于钟南山本人的情况,一是我非典后有过深入的采访,从他那里得到了不少材料,这些年也在长期关注着他。他的助理苏越明在十分忙碌的情况下,一直不断地回答我的问题。很多重要的事情得到了钟南山的印证和解答。我也采访了钟南山团队的医生,到了他工作的医院广医一院。呼研所的黄庆晖书记、广医一院中医科张志敏主任等都提供了帮助。

3

钟: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到了大量的钟南山的过往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和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这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的人,他成长的脉络和根基,他的背景和土壤吗?

熊: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造神,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是一样的,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蝇营狗苟,有太多小人恶人当道,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两次疫情都在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出现,都如此凶险。竟然都是他一次又一次出征。看到他84岁还如此操劳,这个事情本身就值得反思。相比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17年之间,到底我们哪些进步了,哪些依然如故,重复着类似的剧情,发生着同样的悲剧。谁能保证若干年后,这样的剧情不再上演?如果没有钟南山,我们是否能够做得更好?或者相反!

4

钟: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我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时间与空间”。作品一开始就采用了时空交错的方式进行描述:“抗击非典那年他67岁,今年84岁,17年的岁月仿佛一眨眼就溜过去了,只在青丝上留痕,秋霜似的白发笼在他的额头。想不到耄耋之年还要与病毒交战。”这样的交叉、联想、对比、反思,通篇都有……为何采用这样的结构方式?

熊:一方面,非典、新冠中国两次大的疫情钟南山都是重要的抗击者,一生经历两次疫情,实在不是一件寻常的事。其二是反思的需要,反思需要对比,需要回顾。譬如相似的境遇,我把新冠疫情中某些事件,与钟南山当年非典的遭遇放在一起写,把时间抽空,这里就有非常多可以反思的地方。

5

钟:第二个关键词—— “泪水”。在这次疫情中,网上流传着几张钟南山的照片,深深刻入我的记忆。比如,他眼睛里盈满泪水、嘴唇紧紧抿着的坚毅的模样……在这部作品开头你写了一首诗,其中也有这样的诗句:“子夜/昼短夜长/书写一位耄耋老人/那一夜匆匆行色/何以连接了万家哀哭/他的眼泪/落成一个国家的泪水”。为何你几次写到他的泪水?

熊:非典时期钟南山经历的比现在难多了,但我从没有见过他落泪。这一次,他多次泪目,都是真情流露。我一直在想,非虚构作品塑造人物,如果只是写他的行为,不能写到他内心的情感与精神,这样的人物是难以写活的,也写不深,读者也会没有感觉。既然是文学作品,我完全可以写他的情感与精神,虽然这是我在写,但并非完全没有依据,这个依据就是现实的逻辑和我对他的认识与把握。流泪就是他情感最强烈的时候,自然是重点。

6

钟:第三个关键词——挫折。一般人想象中,钟南山出身医生世家,天赋之外,人生之路应该鲜花朵朵,处处掌声响起。但从你的作品里,最震撼我的,恰恰是命运给予他的远非常人能承受的苦难和挫折,例如:年轻时就读北京医学院,我们只知道他打破了全运会纪录,但却不知道他首先遭遇预选落选;四清时期,他在山东乳山乡下劳动,脚踝严重伤病,不得不艰难地赶回广州治疗;还有家庭发生的惨痛变故,他回到北京后无法从医却只能烧锅炉;我尤其记忆深刻的是,当钟南山终于调动回到广东的那天晚上,他的父亲问钟南山:你今年多大了?钟南山说:35。父亲轻轻说:哦,35岁了,真可怕!那是多大的期望,又是多深的失望。35岁这一年就成了钟南山人生的一个分水岭。钟南山在医学上重新起步冲刺,也曾经因为诊断错误病人大出血,最终,他选择呼吸疾病的诊疗和研究方向,并作出巨大贡献……他43岁去英国留学,首先遭到仍旧是冷淡和不信任,刚刚到达,就让他缩短学习时间;非典时期他也承受巨大压力……但每一次,钟南山都从危机中崛起,挫折反而激发出他的勇气和创造力。我觉得,那便不是所谓的命运和偶然,而是个人的主动选择和承担。

熊:钟南山一生充满挫折,这是当初我也未曾想到的。这些挫折他自己也难以忘怀。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上进心、事业心,他走不到今天。强者,大成就者,挫折就是人生的阶梯,有挫没有折;寻常人,一挫就折,挫折就是他一生的失败,一生也难以走出来的痛苦。命运谁也不能选择,但奋起一定是个人可以主动选择的。

7

钟:第四个关键词——敢医敢言。众人知道钟南山的名字,是2003年在央视的节目里,他顶着压力,道出了非典疫情的真相。2020年的新冠疫情,公众又是从央视的新闻栏目《1+1》看到钟南山首先说出“是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的真相。这次疫情中,他几乎成为国人的“定海神针”。你觉得“敢医敢言”背后,他的底气是什么?

熊:是病人。他不说就得死人。而钟南山心里是装着病人的。他是个仁医。每到这个时候,他并非不害怕,他只要想自己就是个医生,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8

钟:第五个关键词——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的存在?

熊: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这其中发生的事情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最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他活着就是一个历史人物了。写作者有责任记录他写好他。他的所作所为,将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他的出现,是我们时代的幸运!

微生物的世界同样是一个大千世界,即使沙漠中深达几百米的洞穴,与世隔绝数千万年,科学家也从其中的一滴水中发现了2亿个病毒。南极冰盖之下深藏1英里之深的湖水中,同样也有病毒。人肺里的病毒,平均达174种之多。几千年来,病毒与人类的遗传密码已经合为一体,如人类DNA长链中的序列就源自古代的病毒。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必须对万物有灵的世界抱持敬畏之心。

9

钟:现在人们避用“报告文学”而是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其实,你都首先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行走,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可以说,你的写作,跟你的行走与调查密切相关,跟民族的文化历史也密切相关。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它给你的作品带来了什么?

熊: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合符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有些事情需要反向相求。只有离开才懂得相聚,只有失去才懂得得到的滋味,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于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10

钟:当人们说到某些匆匆的抗疫之作缺乏力量的时候,会提到阿来是在汶川地震十年后写出《云中记》,其中包含着一种看法,即源自现实的有深度的作品,需要时间的酝酿,情感与理性认知的沉淀。你对自己这部作品将经历时间的考验,有自信吗?你认为非虚构作品要避免“速朽”,比较重要的是什么?

熊:阿来的《云中记》是小说,以真实事件为题材的小说,通常要有个消化过程。我这部作品是非虚构,时间因素显然要比小说重要。非虚构作品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创作,也可以在事情过后的不同时间段写作,各有各的优势。但是不是速朽跟很多因素有关,作品好是硬道理。有抱负的作家都会希望自己的作品不会速朽,也都为之而努力。

钟南山上了高考语文卷的背后,一本书这样诞生

抢先读

《钟南山:苍生在上》书摘

(节选自 第一章 庚子年 “新冠”之殇)

这一路奔走,如同梦境中穿行,不只是空间在跨越,时间似乎也在这个时刻恍惚……抗击....那年他六十七岁,今年八十四岁,十七年的岁月仿佛一眨眼就溜过去了,只在青丝上留痕,秋霜似的白发笼在他的额头。想不到耄耋之年还要与病毒交战。

太阳融入一片如霭似雾的灰白中,天地黯淡了许多。己亥年是个暖冬,不记得有多久没有下雨了。岭南的植被却依然绿得蓊郁。地平线低垂的天际并不通透,磨砂玻璃似的,只有头顶的天一片浅淡的蓝。从市区的星光快速拐上外环,再转广珠西线,车一路顺畅。广州南站很快就到了。

二楼站台上,钟南山与他的助理苏越明匆匆下车。早已等在大门口的工作人员迎了上来。

这个中国最早建成通车的大型高铁车站,屋顶形状俯瞰如一片并联的竹蛏壳,仰看则轻盈似帐篷。超大空间下,到处是排成长龙的队伍,人山人海里一件件笨重的行李随着人流移动着。夕阳隐退,华灯初上,钟南山来到出发大厅,顷刻淹没在人群之中。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给苏越明打电话,他正在做饭,来电说,武汉疫情紧急,请钟南山当天赶到武汉。钟南山这时正在开会,与专家商讨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已在深圳出现。昨天他在深圳看了两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广东有关部门立即召开了会议。下午,广东卫健委还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这些天,钟南山参与深圳病人治疗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武汉的情况,心里十分担忧,一直在琢磨着新冠病毒。

苏越明放下电话看了一下手表,正好是中午11点。他马上给钟院士打电话。钟南山听了电话后停顿了一会儿,说:“下午还有会议,当天赶到有困难,明天行不行?”

苏越明马上回复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专员的电话,说缓一天到行不行?焦雅辉说他们要商量一下。

苏越明感到事情不同寻常,赶紧查当天的机票,所有航班机票都已售罄。又查高铁票,也全部卖光了,连站票都没有了。

焦雅辉的电话再次打来了,他们已经讨论过了,一定请钟院士今天赶到武汉。苏越明告诉她订不到去武汉的票了。焦雅辉说他们来联系铁路局,请钟院士坐高铁过来。

焦雅辉还不放心,又直接打通了钟南山的电话,她告诉钟南山,卫健委组建了一个高级别专家组,马晓伟主任想请您去武汉研判一下疫情,到底是不是人传人。

钟南山说深圳也有病例,通过深圳的病例来看,应该是有人传人了。有一位老太太从来没有去过武汉,她家里人从武汉回到深圳发病,老太太也发病了。

焦雅辉说:“您赶紧到武汉来吧。”

钟南山说:“19日过去行不行?我正在跟同行会诊深圳的病人,他们病得很重。”

焦雅辉是个爽快人,说:“肯定不行,18日必须连夜过去。我们都要求专家今天赶到,大家一起来开会研判,确定这个疫情。”焦雅辉语气急切,弥漫着一丝焦虑。

钟南山说,他下午会诊完了赶过去。焦雅辉又补充了一句:“您无论如何都要今天连夜赶到武汉!交通我们来帮您协调解决。”

事情来得突然,不同寻常,钟南山却并非没有预感,冥冥中他似乎知道会有事情找他,但他没有想到这么急迫。国家需要他,又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对方话刚讲完,他就说:“我下午开完会,晚上肯定赶到!”

正是春运高峰时期,国家卫健委通过刚刚筹建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跟交通组联系,请他们想办法解决车票。落实的结果是,由高铁站的工作人员把钟南山和他的助理带上车。没有座位,可以给他们准备两张小板凳。

钟南山吃完午饭,来不及回家收拾行李,就直接去广东省卫健委开会了。苏越明下午帮他去家里收拾行李。他赶到卫健委会场,广东专家正在就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各种对策。这时,广州南站工作人员给他打来了电话,告诉他车站可以把他们送上高铁。

下午4点30分,钟南山急匆匆走出会场。苏越明赶紧起身,两个人一起下了楼,直奔高铁站。

赶到高铁站,身穿蓝黑色制服的姑娘带着他们急忙往安检口赶。入站口长长的队伍已经消失,电子屏显示:广州南—武汉,G1022次,17点51分开。

这是最快离站的车,车从深圳北站始发,经停广州南站。等他们一进站,工作人员就关了闸。车厢满座。姑娘找到列车长,跟他说明了情况。列车长把钟南山带到了餐车,给他们安排了两个座位。

钟南山身穿咖啡色格子西装。这是他早晨出门时穿的。衬衣和西装,在广州穿刚好。但武汉肯定要冷得多。苏越明问要不要穿毛衣,他一边问一边去行李箱取。钟南山示意他不要找。他穿衣冬天也穿得很单薄。苏越明收拾行李时给他找了一套换洗衣服、一件毛衣和一件羽绒服。他以为此行只在武汉待一天。

拿出手提电脑,钟南山开始工作了。

昨天钟南山在深圳调研,有一家人从武汉回来,陆续染病,住进了港大深圳医院,患者中有一个并没有去过武汉。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国家卫健委很早就组织专家飞去了武汉。后来又陆续有专家赶到。这次再紧急召集专家赶赴武汉,看来情况不妙。他给武汉的医生打电话,了解疫情。接电话的都是他的学生。

他又赶紧在电脑上寻阅相关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他似乎忘记了这是在高铁上,工作起来全神贯注。苏越明知道这时候不能打扰他。

晚上8点多钟,钟南山想起还没有吃晚饭,他感觉饿了。苏越明马上点了两份土豆牛肉饭。吃过饭后,苏越明去补了两张车票。

列车长跑过来退钱,说钟院士是为国家才去武汉,我们不能收他的饭钱!苏越明不肯,推让几次,拗不过列车长那双大手,只好把钱收下了。

晚上9点钟,钟南山太困了,他头靠在低矮的靠背上,闭上了眼睛。不久前他病过一场,低烧、咳嗽,身体虚弱又疲惫。看到眼前的一幕,苏越明心里一动,偷偷用手机拍下了他打盹的照片。时间是9点15分。这张照片后来迅速在网上传开。照片里可以看到红色的硬座,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他几乎是唯一的老年人。

大约十几分钟后,钟南山又睁开了眼睛,他让苏越明在电脑上记录下他对疫情的研判:一是他判断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二是要重视早发现、早隔离,提醒公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减少出门,避免聚集……

2020年1月18日这一天,网上公开的信息,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新增确诊病例59例。

钟南山上了高考语文卷的背后,一本书这样诞生

最早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的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张继先医生。在这个暖冬,她几乎天天是医院与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家在香港路,到医院走路也就20分钟,坐地铁一站路。从武汉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她在这家医院一干就是30年,医院已经成了她人生的中心,每周两个上午看专家门诊,其他时间都在病房处理问题,忙得想出趟国都没有时间。这个来自黄冈回龙山镇的矮小女子,做事爽快、利索,说话快又富有感染力,有股武汉人不服周的倔劲。

2019年12月26日下午,医院门诊量大,张继先2点上班,4点多,给一个花甲之年的妇女会诊。患者姓杜,她发烧、喘气。张继先看到了一张磨玻璃状肺部片子,感觉有些异样。

病人已经住院。冬天病人多,科里病房全都住满了。杜女士被安排在走廊。张继先看到她病情重,走廊上只能用氧气瓶,她担心晚上出什么问题,22号病床病人病情较轻,就让她腾出病床,安排杜女士住了进去。张继先判断病人是病毒感染,她交待值班医生,要注意病人的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

第二天,杜女士病情还算稳定。上午10点,在神经内科住院的一位姓张的老先生也发现肺部异常,他因右眼看不清东西住院。神经内科的医生打电话给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请求会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去看了病人情况,请示主任张继先,于是,决定转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病人办理转科手续时,要求与姓杜的这位病人住同一间病房,原来他们是夫妻。昨天,他们俩由一位亲戚开车送来医院看病。杜女士刚参团去贵州旅游,她去贵州前就有些咳嗽,旅途开始发烧。回来时全身乏力,咳嗽加重,伴有气短,晚上则发热为主。杜女士25日去武汉市中心医院看过门诊,再转来中西医结合医院看病。

听说他们是夫妻,张继先神经紧绷了一下,似乎有什么不对。她拿了CT片一对比,果然是类似的症状。张继先意识到了问题,当年参加过“非典”防控和排查工作的她,那根神经苏醒了。

帮助张先生办理转科手续的小伙子鞍前马后地跑,一问,他是这对夫妻的儿子。小张一米八的高个头,身体健壮。张继先要他也做个检查。小张的妻子听到公公婆婆这个情况,也建议小张检查一下。

小伙子拍了胸片。当张继先拿到CT片时,她吃了一惊——三个人竟然如此相似。张继先又给他们一家三口做了甲流、乙流、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与流感相关的检查,病人全部呈现阴性,流感排除。这时候已是中午12点钟,到了下班时间。

下午2点一上班,张继先第一时间就给公共卫生科的主任打电话,没人接,张继先就跑去了办公室,也不见人。她又去找医务部主任,把情况说了一遍,对方再打公共卫生科主任的电话,仍然不通。张继先不敢再等了,她直接给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夏文广打电话。没想到副院长的电话也没人接。

在遣人去找副院长时他电话打回来了。夏文广正在江汉区疾控中心开年终总结会,听到这个情况,他当即向疾控中心做了汇报,又布置医院马上组织讨论。区疾控中心派出两位专家,下午4点多他们就到了医院,采了样,做了流行病学调查。张继先对这一家人进行了隔离,又告知所有医生护士接触患者时要戴口罩。

一家人得同样的病已经非常奇怪了,没想到当天又来了一位方姓的中年男子,他人矮胖,同样发烧、喘气,肺部与张家三口十分相似。这位病人在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开了个门店,专做冻鸭、冻猪肉等冻制品生意。他也住进了医院。

张继先于是把自己科室的病人全部清走,转到其他病区去了。

28日、29日两天,又有3位病人来看门诊,病情相同,他们都在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工作,彼此之间相互认识。29日下午来看急诊的两位姓方,是方先生的堂哥和堂弟,他们帮方先生的冻制品店搞搬运。病人病情严重,从120救护车上下来,坐上轮椅,快喘不过气来。张继先看过CT片后,要他们直接去传染病专科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中西医结合医院召集呼吸科、院感办、心血管、ICU、放射、药学、临床检验、感染、医务部的10名专家进行会诊。询问病人之间的关系,张先生一家与后面来的病人都不认识,他们全家也从来没有人去过华南海鲜批发市场。而方姓病人透露,还有两个跟他一样的病人去了同济医院和协和医院。他们都是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的商户。

传染病需要转去金银潭医院。张先生一家不太相信自己得了传染病,反倒担心去了那里会被感染,至少一家人不能全都过去。通过医院做工作,张家要求留下儿子。张继先答应如果小伙子病情有好转就留下,否则一起转院。再次给小张检查,他的肺部有好转,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儿子继续留在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

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下发《关于报送不明原因肺炎救治情况的紧急通知》,《通知》说明了武汉市华南海鲜批发市场陆续出现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人。为做好应对工作,请各单位立即清查、统计近一周接诊过的具有类似症状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要求当天下午4点前统计报送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

当晚深夜11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从微信看到了这一信息,经核实后,他立即打电话报告了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和三位分管副主任。12月31日凌晨3时许,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组建;6点50分,国家卫健委专家组从北京乘坐第一趟飞武汉的航班,上午就赶到了武汉。

武汉市卫健委12月31日发布《武汉市卫健委关于当前我市肺炎疫情的情况通报》,《通报》说明:“近期部分医疗机构发现接诊的多例肺炎病例与华南海鲜城有关联……目前已发现27例病例,其中7例病情严重,其余病例病情稳定可控,有2例病情好转拟于近期出院。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少数病人呼吸困难,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目前,所有病例均已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和医学观察正在进行中,对华南海鲜城的卫生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处置正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调查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目前对病原的检测及感染原因的调查正在进行中……该病可防可控,预防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外出可佩戴口罩。”

当天很多媒体报道了武汉市通报肺炎疫情的新闻,核心提示:发现27例病例, 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

12月31日,由国家卫健委副主任于学军带队的专家组一抵达武汉,就分为两个组,一组去华南海鲜批发市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一组临床专家,到金银潭医院分析病例,确定诊疗方案。他们元旦夜通宵工作,第二天就出台了9个文件,包括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医生防护、院感、转院等,文件首先在武汉市下发。

2020年1月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获得武汉标本后,中心主任高福带领科研攻关团队3小时获得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阳性结果;24小时完成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48小时成功研制完成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试剂;1月7日,病毒分离培养成功,在电镜下观察到了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形态。这为科学认知疫情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病原学证据。中心第一时间向世界发布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及病毒电镜照片,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上一篇新闻

重大!新冠病毒正在失去毒性!而美国正在失去安宁,川普开始出手镇压了

下一篇新闻

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欧电子信息产业沪港深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更新招募说明书摘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