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打开方式”让侨批“活”了
歌仔戏《侨批》演出现场。 (图片来源: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官网)
说起侨批,你会想到什么?是风干的墨迹,泛黄的纸张,还是一个个异乡奋斗的悲欢故事?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又称“银信”。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侨批见证了海外华侨华人移民创业的历史,记录着他们为住在国和祖(籍)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记忆遗产”。
如今,从闽台合作的歌仔戏《侨批》,到晋江一中将侨批水墨漫画引入美术课堂,再到华侨大学学生推出有侨批元素的舞台剧,侨批文化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
给侨批注入青春活力
“歌仔戏拥有百年发展历史。现在,它的观众已经以年轻人为主。”歌仔戏《侨批》编剧、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在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上演出的歌仔戏《侨批》,讲述了主人公黄日兴被骗至南洋后,在华工阿祥的帮助下逃出矿区,将华工们的侨批挨家挨户传递到国内侨眷手中的故事。
2016年,曾学文想到要用歌仔戏来展示侨批文化。“闽南人的故事,用闽南的地方剧种表达尤为贴切。”曾学文说,“歌仔戏以歌为主。歌声在表达情感时容量很大,能够呈现优美、哀怨、温情、舒缓、悲凉等各种曲调,让人感觉舞台上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娓娓道来。歌仔戏好听、好唱、好看,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是年轻而活泼的。”
今年9月,歌仔戏《侨批》走进厦门大学,为青年学生带来侨批文化的视觉盛宴。在观看《侨批》后,不少人热泪盈眶。在曾学文看来,“这是因为《侨批》讲述了一个共情的故事。侨批关乎人离别的情感,而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分离,所以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福建省漫画研究会副会长、晋江一中美术老师杨银平,向本报分享了侨批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在初中美术课“寄情山水”课题中,他亲手绘制展现侨批故事的水墨漫画,供学生欣赏。同时,他还让学生将国画条幅折成三段,在中间一段纸上画出家乡的山水建筑,亲手制作侨批。
在华侨大学,侨批文化在校园舞台上迸发别样青春活力。华侨大学学生艺术团、音乐舞蹈学院、华文学院等海内外学子组成的艺术团队,通过舞台剧的形式演绎侨情侨史。演员们通过吟诵侨批引入表演主题,令人动容。
激发爱国爱乡之情
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创新,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侨批文化不变的内核。在歌仔戏《侨批》中,曾学文不仅将“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融入其中,还在戏中弘扬了“恩、义、情、诺、俭、孝”的中国传统思想。他说:“这部剧是闽南人闯南洋的真实写照。我们不是在表达苦难,而是在表达苦难背后的精神。”
在美术课上,杨银平将“寄情山水”的“情”解读为爱国之情、爱乡之情和爱家之情,这些情感在侨批中都有体现。他还把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写给集美大学老师的原信读给学生听:“再穷,哪怕要卖工厂,也一定要把学校办下去。”
杨银平表示,从学生时代到走上工作岗位,母校与工作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华侨华人的帮助。正是在“纯美奖学金”、“陈嘉庚奖学金”等华侨华人资助的奖学金项目支持下,杨银平才能顺利完成学业。“我想通过侨批,让学生们了解华侨华人对祖(籍)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从而学会感恩。传承侨批文化正是感恩的一种方式。”杨银平说。
华侨大学原校长、华文教育专家贾益民向本报表示,侨批的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四点:“侨批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可以通过侨批了解华侨华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历程;侨批是情感的记录,那种朴素传统、历久弥新的爱国爱乡之情能够激发海外华侨华人青年对祖(籍)国的热爱;侨批是时代的缩影,反映出侨乡的发展变化,能增进海外华侨华人对故乡的认识;侨批是文化的继承,侨批文化从古至今传承下来,青年一代也肩负着将这种优秀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使命。”
让传统与现实对话
如今,侨批文化的传播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正在创作中的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电视剧《出洋》,通过潮汕侨批故事,塑造广东籍海外华侨华人的艺术群像;微纪录片《中国故事之情寄侨批》,让观众在不到7分钟的时间里,从各个方面认识侨批;新加坡广东籍作家蓉子主编的散文集《侨批里的中华情》,其中的“侨批故事”是青年作者们阅读侨批后创作的作品,加深了青少年读者对侨批的了解……这些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侨批、保护侨批。
去年暑假,浙江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奔赴潮汕地区,深入探索侨批文化,感受背后的可贵精神。
未来,如何才能为侨批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提供不竭动力?贾益民认为,应该将侨批文化内容与年轻人所关注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他们关心的问题,选取典型的侨批故事与侨批人物,采取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
杨银平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们讲解侨批文化。他将过去侨批的传送者类比为现在的快递小哥,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共同点是“追求速度快”与“讲诚信”。杨银平发现,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非常感兴趣。
曾学文也强调了连接传统与现实的重要性:“对我而言,编剧是把传统文化与当代观众连接起来的一座桥,我创作的故事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是我经过多年实践掌握的技巧。用精彩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侨批文化,才能提升人们对文化的自信和对传承文化的自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