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年近八十为何还减肥?公羊队何军说说背后原因
2018-05-10 10:1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张庆庆 记者 吕玥
今天,我们邀请民盟盟员、浙江省公羊会公益救援队队长何军为大家朗读民盟老前辈费孝通先生所著的《我的第二次学术革命》(摘选)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民盟前辈费孝通先生,在思考民盟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时,曾提出“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的民盟“十二字”方针。而作为“中国最牛民间救援队”的创始人,“70后”何军始终身体力行地践行“智趣人生,公益帮扶”理念,多次带队参加国内外抗震救灾和应急救援活动,某种程度上与当年费老的主张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通过何军的朗读,再度回顾费孝通老先生一生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生动故事。
《我的第二次学术革命》(摘选)
我还记得1980年说过:“我口袋里只有10块钱了,不能随意用来买花生吃,要集中起来买一件心爱的东西。”意思是当时我年已七十估计自己可能还有十年的生命。这段生命我不忍再白白消费掉了。所以当众下了决心,要用十年时间来夺回失去的二十年。言犹在耳,转瞬间到了1990年。在一次朋友们为我祝寿的宴会上。有位主人突然问我,你能否总结一下,一生想做到的是哪件事。我未加思素,脱口而出“志在富民”四个字。其实这就是我十年前想用此得之意外的“第二次生命”来购取的那件心爱的东西。我本是个教书先生,没有钱,又没有权,怎么能去富民呢?那就只能靠我这脑瓜子里的智力来为富民事业想办法,出主意,这也就是我所谓的“学术”。
我在这十五年中继续采取实地观察的方法到各地农村去调查,然后“想办法、出主意”帮助各地的农民脱贫致富。我觉得高兴的是想的办法、出的主意由于顺着改革开放的总形势,有些已取得了成效。这也使我对自己所走的学术道路有了信心,使我深深地感到生逢盛世的幸会。
我在这个世界上活了八十多年,寿命不算短促。我相信我所身逢其境的二十世纪大变局中见到的情节,对二十一世纪的人应当是有启迪的,至少可以知道我国的农民怎样走出贫困的过程。这里包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胆略,是永葆青春的民族精神在这个历史阶段的表现。我所抱歉的是自己学力不足,没有把这精神更确切地、更明白地表达清楚,但所表达的事实会长期的在今后的历史中发生光和热。
费孝通
在很多盟员的眼里,费孝通的形象,并不是那个28岁就写出《江村经济》的青年才俊,而是一个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圆圆的弥勒佛一样的、奔走在中国大江南北的老先生。
1910年出生在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费孝通,早年即立志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1930年,他从东吴大学转学到燕京大学,弃医转攻社会学。他自己曾回忆说:“人们的病痛不仅来自身体,来自社会的病痛更加重要。所以我决心不去学医为一个一个人治病,而要学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
1947年2月28日,费孝通(中)从英国回国途径新加坡与胡愈之、沈兹九在南洋出版社前留影。
从1935年携新婚妻子王同惠深入广西大瑶山写出《花蓝瑶社会组织》,到2003年第七次调研甘肃定西;从1938年写出《江村经济》关注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到改革开放后他就乡镇企业、小商品经济、小城镇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社区建设等建言献策;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民盟的工作,他一直实践着自己写下的“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的座右铭。
1986年3月8日费孝通温州调研后在杭州作报告。
改革开放之初,费孝通迎来“第二次学术生命”,他每年要用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投入到“行行重行行”的实地调研中去。后来他85岁了,虽感力不从心,却仍坚持调研、思考,提出新办法、新主张。他说,希望上帝开恩给个“红包”,再多活几年,还有好多事情要去做做。诙谐的话语中蕴含着他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心情。
行行重行行的实地调查,对于费孝通确实是辛苦的,毕竟是年岁不饶人,年老体胖,诸多不便。1991年,费孝通去河北广宗实地考察前,让侄子费皖先去打个前站,收集点资料。费皖走之前问他:“听说县里面接待条件比较差,您有什么要求?”他笑着说只有一条,看看马桶是蹲式的还是坐式的。”
1991年,费孝通在广宗大东村农民家了解竹帘生产情况。
年岁和身体,是费孝通“行行重行行”中最大的困难,可他却始终坚持着,甚至为了克服这一苦难,快80岁了还琢磨着减肥。1987年,费孝通一家和钱伟长一家同在烟台度假。钱伟长的孙女钱泽红第一次见到费孝通,老人家好似弥勒佛一般的肚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当时费孝通实施了几天却宣告失败的减肥计划,更是让她记忆犹深:老人家觉得节食见效太慢,情急之下不吃饭了,结果冒着虚汗无力地坐在沙发上,自言自语地生自己的气:“可恶!吃酱油汤都长胖!”
几年后,两家人住到了一个院子里,钱泽红仍然惦记着费爷爷为什么要辛苦减肥的问题,这次,她得到了回答。费孝通说:“有这个肚子,坐车子上下不方便,走路也不方便,我四面走,真是辛苦啊!”钱泽红后来接触社会学,读到费孝通的著作,去过穷乡僻壤,才真正理解老人家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为实现富民理想而不辞辛苦、殚精竭虑。
1996年,费孝通第19此察访江苏吴江开弦弓村(即江村)农民的家庭工厂。
行行重行行的辛苦,在看到自己的“学人话语”发挥出经世致用的成效时,费孝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对辛苦甘之如饴:“我在这15年中到各地农村去调查,然后‘想办法、出主意’,帮助各地的农民脱贫致富。我觉得高兴的是想的办法、出的主意由于顺着改革开放的总形势有些已取得了成效。这也使我对自己所走的学术道路有了信心,使我深深地感到生逢盛世的兴会。
费孝通也把自己的这种思考、体会和作风带到了民盟。在1991年3月19日纪念民盟成立50周年大会上,费孝通第一次完整提出民盟要“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做好事,努力作出新的贡献”。二十多年过去了,民盟各级组织和广大盟员一直在实践着、坚持着、丰富着“十二字”方针。这种扎根中国土壤、联系中国实际、坚持调查研究、服务社会和人民的精神,一直被一代又一代民盟人传承着。
(摘选自《费孝通与民盟“十二字”方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