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学术头条:老挝发现和新冠病毒最接近的冠状病毒,科学家研究出可充电的发光植物,火星生命的产生或受火星大小限制

学术头条:老挝发现和新冠病毒最接近的冠状病毒,科学家研究出可充电的发光植物,火星生命的产生或受火星大小限制

莫德纳疫苗加强针的安全性和效力

随着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以及抗体对一些突变株的中和作用减弱,科学家开始关注疫苗加强针。为了评估新冠疫苗加强针的安全性和效力,研究人员让打过2针莫德纳mRNA-1273疫苗的80位受试者在6个月后补打了一剂加强针。试验中补打的加强针包括原始疫苗和针对变异株改良的疫苗,比如针对多个变异株的mRNA-1273.211疫苗。研究显示,莫德纳的mRNA-1273疫苗和针对变异株改良的疫苗作为加强针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这一结果作为一项尚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结果,已发表在《自然·医学》上。

英国启动第二代 mRNA 疫苗临床试验

英国研究人员 9 月 20 日启动第二代新冠疫苗 Ⅰ 期临床试验。新型疫苗被称为 GRT-R910,是自扩增 mRNA(SAM)新冠疫苗。据研发人员介绍,新型疫苗除了可以通过刺突蛋白诱导免疫反应,还可通过病毒中不易发生变异的其他蛋白诱导免疫反应,不仅能激发抗体生,成还能激发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对抗更多变异毒株,有望提供比现有第一代 mRNA 疫苗更持久的免疫力,持续保护脆弱群体、防控新冠感染造成的住院和死亡风险。据悉,该疫苗 Ⅰ 期临床试验计划招募 20 名志愿者,相关数据预计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公布。

老挝发现和新冠病毒最接近的冠状病毒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报告称,在老挝北部发现迄今为止和新冠病毒最为接近的蝙蝠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具有共同关键特征,可能与新冠病毒存在进化关系。这项研究为新冠病毒溯源提供了线索,也让科学家们更接近于确定新冠病毒的起源。相关研究于9月18日发表在《自然》杂志的预印本平台“研究广场”(Research Square)。

创造人造细胞器

日前,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软体和生命物质中心的研究人员成功创造出了“人造线粒体”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可以用来构建人造细胞器,为受损或患病组织中的细胞提供 ATP 或其他有用的分子。

利用虚拟肿瘤优化纳米颗粒治疗

布里斯托大学设计的 EVONANO 平台可模拟肿瘤的生长,再使用虚拟肿瘤来设计纳米颗粒疗法。研究人员希望在未来可以为患者创造肿瘤的数字孪生,然后设计出只针对这名患者的个性化纳米疗法。

新合金的创造可能彻底改变氢的未来

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瑞典 Ångström 实验室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人员用 18 个月创造了 12 种新的合金,并对另外数百种新合金进行了建模。这些发现证明机器学习技术确实可以对氢与金属相互作用时发生的复杂现象的物理和化学进行建模。

利用阳光为制冷装置提供动力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绿色制冷系统,可以为没有电网的贫困社区提供低成本的制冷设备。该系统没有电子部件,利用了某些盐溶于水时产生的强大制冷效果。在每个冷却周期后,该系统使用太阳能蒸发水并再生盐,为再利用做好准备。

喜欢吃香肠么?植物添加剂可以减少患癌风险

英国雷丁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添加一些植物提取物质可以减少香肠腌制肉类中的亚硝酸盐防腐剂,从而减低患癌风险。这种植物混合物包括迷迭香、绿茶和白藜芦醇。科学家们为这个项目取名为 PHYTOME,目的是在加工过的红肉中减少与癌症有关的化合物的产生。

NASA 的 Psyche 航天器将由太阳能电力推进

NASA 将于 2022 年 8 月发射 Psyche 航天器,计划在三年半的时间里行驶约 15 亿英里(24 亿公里)到达一颗小行星。最特别的是一旦 Psyche 与运载火箭分离,它就将依靠太阳能电池完成剩下的旅程。工程师们估计,如果使用传统的化学推进器,任务将消耗大约 5 倍的推进剂。

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蛋白质的“二维码”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机器学习的方法来更好地分析核磁共振(NMR)数据,从而了解人体内的蛋白质和化学反应。核磁共振光谱就像一个分子在手机上的二维码,每种蛋白质都有自己特定的二维码。通过教计算机的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准确读取这些光谱。

天大团队将电池废料制成高效催化剂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和高功率密度,已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主流电源。随着锂离子电池产品的普及,未来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废旧电池,必将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压力。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文彬、陈亚楠团队,利用浸渍法结合电化学原位转化,将废旧电池正极材料中的磷酸铁锂,转变成高效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

科学家研究出可充电的发光植物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利用嵌入植物叶子中的特殊纳米颗粒,创造出了一种可以由LED充电的发光植物。充电10秒后,植物会发光几分钟,它们可以反复充电。这些植物产生的光比该研究小组2017年报告的第一代发光植物要亮10倍。研究人员还调查了纳米颗粒是否会干扰正常的植物功能。他们发现,在10天的时间里,这些植物能够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并通过气孔蒸发水分。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能够从植物中提取大约60%的荧光粉,并在另一种植物中重复使用。

冰岛将开挖全球首个火山岩浆井

冰岛Viti火山口位于北美板块和欧洲板块的分界点上,地热资源丰富。据《科学》杂志报道,2009年,人们试图在Víti挖地热井,但钻井人员不小心刺穿了一个隐藏岩浆层。岩浆层喷出蒸汽和玻璃碎片后迅速冷却,这个钻孔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热的地热井,随后钻井套管报废。根据当时得到的数据,科学家发现岩浆不仅是液态的,而且是循环的,可以与下方的熔体相互作用。

火星生命的产生或受火星大小限制

遥感图像和对火星陨石的分析表明,火星上可能曾具备丰富的水资源,而火星探测器也拍摄到了火星表面的河谷状地貌。然而,目前火星表面并未发现液态水,科学界对此的解释不一,而其此前火星上的水储量也很难估计。9月20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认为,火星的大小限制了其表面水的留存。岩质行星的质量可能存在临界值,质量高于临界值的行星才能够留存水,并可能孕育生命。

如何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液体形状?

当两种物质结合在一起时,它们最终会进入一种被称为热力学平衡的稳定状态。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油,与咖啡完美融合的牛奶……不过,在许多科学家心中,非平衡状态可能是比平衡状态更有趣的状态。最近,芬兰阿尔托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就想了解,当平衡状态被扰乱时会发生什么。他们想知道非平衡结构是否能被控制,以及可能具有什么用处。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利用电场使一个系统失去平衡,创造出了自然界中几乎不可能找到的液体形状。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在了《科学进展》杂志上。

科学家呼吁关注肥胖相关健康问题而非减肥

在过去40年里,全世界肥胖者增加了两倍。与此同时,节食和减肥等行为也在激增。发表在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 iScience(《交叉科学》)上的一篇综述文章显示,在保持健康和降低死亡风险方面,增加体育活动和增强体质似乎比减肥更有效。作者说,采用体重中性的方法治疗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也可以降低反复节食带来的健康风险。

研究揭示二氧化碳高选择性电还原“双通道”机理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建平团队与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夏川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发出铅单原子合金化的铜基催化剂(Pb1Cu),实现了CO2高活性、高选择性还原制备甲酸盐,并探究了该过程的理论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

溶剂极性诱导界面自组装策略合成介孔三嗪基碳材料

近日,吉林大学乔振安教授课题组设计出一种溶剂极性诱导界面自组装策略,实现多孔三嗪骨架材料的孔径和孔结构在介观尺度范围内的精细调控。该研究以“A Solvent Polarity Induced Interface Self-assembly Strategy towards Mesoporous Triazine-based Carbon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2021年9月8日的Angew. Chem. Int. Ed.上。

心动信号如何传输?科学家揭开结构秘密

心律不齐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然而,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中青年人群的患病几率也越来越大。当我们的心脏跳动时,心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依靠一种微小但却十分精细的电信号来控制,在细胞内部和细胞之间有着钠、钾、钙等离子通道,当这些通道发生故障时,就会导致心脏不规则跳动。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发表于《细胞》的一项研究,解析了钠通道突变体NaV1.5/QQQ处于开放状态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抗心律不齐药物普罗帕酮与开放状态钠通道的结合位点。这将为开发新的抗心律不齐药物提供结构基础。

科学家计算模拟重离子碰撞中产生的马赫波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陈蔚,华中师范大学杨忠、庞龙刚,华南师范大学贺亚运以及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柯伟尧和王新年,通过计算模拟研究了重离子碰撞中由喷注诱导的马赫波,并且引入另一种称为二维喷注层析的技术,为捕捉扩散尾流幽灵般微弱的信号提供了新手段。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研究证实治愈耐多药结核病有新法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研究员张天宇课题组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奥克兰大学&奥塔哥大学教授库克·格雷戈里和俄罗斯科学院教授马斯洛夫·德米特里,研究证实新药TB47与专利过期老药形成纯口服组合,有望在4个月内治愈耐多药结核病。相关研究9月17日在线发表于《抗微生物剂与化疗》。

北京大学启动“全球课堂”项目

北京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早稻田大学、希伯来大学、开罗大学、格拉纳达大学等高校20日共同启动北京大学“全球课堂”项目。该项目本学期选取六门课程向北京大学五所孔子学院和海外友好合作院校的学生开放,包括《中国经济》《国际发展政策》《中国商务》《中国与非洲:全球性的相遇》《全球卫生领导力》《专业汉语》。目前共有来自36所学校的近200名学生选修了这些课程。

北理工回应科研人员投稿论文疑被抄袭:深入调查

近日,某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北京理工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以署名第二作者的身份(共同一作)向arxiv上传了一篇学术论文涉嫌抄袭的消息,学校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依据调查结果和相关规定尽快予以处理。

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9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研究院将围绕碳中和打造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智库战略中心、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合作交流传播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向记者透露,研究院将转变学科单一发展的惯性,发挥学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实现多院系多学科联合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一批碳中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述金、徐霄课题组揭示鸟类眼色多样性的遗传与演化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罗述金课题组与中科院动物所邹征廷课题组合作发表论文,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鉴定出决定家鸽眼色多样性的基因 SLC2A11B,其功能缺失突变导致虹膜缺乏黄色形成白眼性状,并在家鸽驯化过程中长期受到人工选择。SLC2A11B 与部分鸟类蓝或棕黑眼色相关,在鱼类和爬行类动物参与皮肤颜色决定,在鸟类则经历显著的放松选择,推测与鸟类从爬行类祖先演化过程中皮层色因羽毛遮盖而功能冗余相关,为理解动物色素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局校联合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收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知,西安市气象局和西安理工大学联合申请的“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的遥感探测方法与实验观测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的遥感探测方法与实验观测研究”项目将重点研究主被动遥感技术相结合实现云体内温度、湿度、风及云滴谱的同步遥感探测方法。该项目发展以激光雷达为主的多遥感手段相融合的云宏微观参量遥感探测方法与技术,以期突破制约当前垂直尺度上云内高时空分辨率的宏微观参数探测手段及科学观测数据不足的瓶颈。

100亿元,4个重点方向,加快推动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近日,《科技部办公厅 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室关于开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题债有关工作的通知》发布。通知称科技部、国家开发银行决定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题债工作,100亿元,4个重点方向,加快推动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2021诺奖预测出炉!16名学者获得最新一届“引文桂冠奖”

2002 年以来,科睿唯安每年都会基于 Web of Science 平台上的论文和引文数据,遴选诺贝尔奖奖项所涉及的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及经济学领域中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顶尖研究人员,授予他们“引文桂冠奖”。这一奖项主要关注研究论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频次和引文影响力,科睿唯安旗下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分析指出,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普遍认为达到诺奖级别。获奖人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2021 年 10 月上旬,诺贝尔奖委员会将投票选出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获得者。这一年度盛典每年都会引起全世界的预测。迄今为止,已经有 59 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今年的 16 位获奖者中,有 9 位来自美国学术机构,3 位来自日本,其余获奖者则来自法国、意大利、韩国和新加坡。

中山医院内镜微创技术实现多个“世界首创”今获国家科技奖

食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团队针对其内镜微创治疗难度大、风险高等问题,创建起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取代外科手术成为符合适应证患者治疗的“金标准”。其中,多项内镜新技术为世界首创。今天,相关项目《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晁定波逝世,享年85岁

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晁定波教授治丧小组方面获悉,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晁定波,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9月19日0时08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5岁。晁定波先生长期从从事几何大地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该领域著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我国椭球大地测量学、整体大地测量学、地球重力场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二十世纪80年代致力于整体大地测量学、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研究,导出了四维整体大地测量重力向量观测方程,建立了整体大地测量的虚拟点质量模型。

上一篇新闻

安慕希携手徐闻菠萝,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密码

下一篇新闻

费孝通年近八十为何还减肥?公羊队何军说说背后原因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