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3日 星期日

大语文时代:传统文化积累与拓展

传统节日专题

1、 基础知识。

【春节】

大语文时代:传统文化积累与拓展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活动习俗:放爆竹、贴春联、守岁、拜年等

主要诗歌:《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文化内涵:寄寓人们对来年的美好希望。

【元宵节】

大语文时代:传统文化积累与拓展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主要活动:猜灯谜。

主要诗歌: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化内涵:希望新年里吉祥安康。

【清明节】

大语文时代:传统文化积累与拓展

每年农历三月初,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主要活动: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

主要诗歌:《清明》 (唐)杜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

大语文时代:传统文化积累与拓展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主要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等。

文化内涵: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中秋节】

大语文时代:传统文化积累与拓展

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一切活动均围绕着月亮这一主题。

主要活动:吃月饼、赏月、拜月等。

主要诗歌: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文化内涵:希望团圆和思念家乡亲人。

【重阳节】

大语文时代:传统文化积累与拓展

农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主要活动: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主要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随堂练习。

1、诗词积累(1)春节: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中秋: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3)重阳: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4)清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元宵: , 。

2、材料探究 材料一:1999年,国家对原有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调整,形成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七天的长假。然而在经历二十多个黄金周之后,人们在不断审视着它的疲态:交通"超负荷"、景区"超负荷"、服务"超负荷"……黄金周的初衷是通过长假促进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但黄金周的含金量正在打折扣。 材料二: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从2008年起,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从之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其中五一劳动节从放假3天减为1天,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调整为从农历除夕开始计假。《办法》通过增加"小长假"使节假日分布更合理,使国家法定节假日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求。 材料三:将清明、端午、中秋纳入到国家法定节假日,增加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可实现民众尽情分享民族"文化空间"的心愿,这不仅有利于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在真正意义上贴近百姓的愿望和情感,让大家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的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综合性学习 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经国务院通过并于2007年12月16日对外公布,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并各放假1天。某校九(4)班特举行一次"亲近传统节日"的语文实践活动。 (1)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假如你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你会这样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现代文阅读 节日,渐渐明朗的"中国表情" 卢新宁 两千多年前,当神情孤伤的屈原徘徊于汨罗江边时没意识到,他文横千古的《离骚》以及郁愤悲壮的自沉,构成了中国文化史至为厚重的一页。在随后的岁月里,成为他脚下的土地和后来子孙回望历史的重要凭依。 因此,当传说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将以国家法规的形式,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有谁会否认它"表明了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对自己文化传统的态度"? 这可能是迄今我们对于弘扬传统最为一致的共识了。 不同于读经活动,不同于国学私塾,甚至于丹的讲论语、易中天的品三国,与其他复兴行动总引起议论鼎沸迥异,将除夕、端午、清明、中秋四大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消息几乎赢得了学者和百姓的齐声赞同。 这种难能可贵的同心,来自我们对共有节日传统强烈的情感认同,也来自对节日文化日渐沉寂现实困境的忧心。 没有比节日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了。千百年来,除夕的祝福演绎了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社会和谐,清明的祭扫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体验,端午的龙舟___________________,中秋的圆月___________ ……节日民俗使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有情有义的社会。它既是我们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再现,也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作为文化中国最突出的"表情",成为我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然而,传统节日的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多种文化激荡中,尽管传统节日在民间从未中断,但它越来越像一个形单影只的孤立事件。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法定假日没有充分配套的文化生活,而有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却没有法定假日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形成了一种节日"二元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促进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鲜明地表明了对待文化传统的"国家态度",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但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仅仅提供了一种"天时",节日文化的兴盛与否,关键在其形式和内涵是否适应时代和民众的需求。已经"南橘北枳"的圣诞节在中国并无法定假期,但却日益红火、声势浩大,原因就是契合了人们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的放松愿望。相反,早已法定化的春节,却因内容单调之弊,已使许多人呼吁要"捍卫"、"拯救"。 因此,一旦传统节日法定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文化上的阐释和创新。当传统节日赖以生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之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将四个传统节日法定化,只是一个小小的事件。但一个国家的发展无法忽视这些印证历史的细节。倘若再把这个细节,放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征程上看,放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曲折路途上看,我们会更加百感交集—— 经过百年激荡,三十年变革,在日益融入世界大潮之后,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自己的来路、清楚自己的未来。 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孩子习惯了清明踏青、中秋望月时,谁说不会正是这些节日的熏染,让他们领会了文化中国寓意深厚的"表情"? (选自2007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1)说说标题中"中国表情"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将除夕、端午、清明、中秋四大传统节日"法定化"会赢得齐声赞同?用选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反问句,请你将它改为一个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照春节、清明的句式,将另外两个补充完整。 除夕的祝福演绎了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社会和谐,清明的祭扫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体验。端午的龙舟___________ ____,中秋的圆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文中说:"但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仅仅提供了一种'天时',节日文化的兴盛与否,关键在其形式和内涵是否适应时代和民众的需求。"以春节为例,你觉得应如何在形式和内涵方面有所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文化与筷子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区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2.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

3.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

4.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PAGE

4

上一篇新闻

范冰冰、李宇春等明星出战戛纳,却被这俩人抢了风头

下一篇新闻

明为央视主播,暗做他国间谍,她潜伏数年,却因一句失言,栽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