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拉响外来物种入侵警报!中国打响反入侵狙击战
地球在46亿年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无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
由于生态环境的不同,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生物种群,都形成了一条十分独特的生物链。
在这样的生物链条中,不同生物之间有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这个平衡虽然有着动态的波动,但是整体上来说是相对较为稳定的。
如果有外来的生物加入到了这个生物链条之中,不论其充当的是顶层生物还是底层生物,都会对整条生物链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因此,人们把这种在本国境内无天然分布,来自境外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物种加入到当地的生物链的行为,称之为“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总是悄然而至,兵临城下。
当你发觉之时,也往往正是它形成气候之日。
它们由原来的生存地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然后喧宾夺主,危及本地生物的生存及人类的健康。
说几个比较经典的案例:
1859年,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农场主托马斯·奥斯汀为了打猎需要引入了24只英国野兔,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些兔子由于没有天敌而开始疯狂繁衍,几年内,就繁殖成了数百万只,之后的100年里,其数量曾经达到100亿只之多。
大量的牧场和庄稼都被疯狂的兔子啃食殆尽,当地畜牧业面临着灭顶之灾,生态系统也出现了巨大危机。
澳大利亚人意识到了野兔带来的灾难,开始引入狐狸等肉食动物,试图以自然的方式制衡兔子。但他们没有想到,狐狸进入澳大利亚后没有盯上兔子,而是盯上了更容易捕获的当地的蓝企鹅、威卡鸟等动物,导致当地的生态危机更加恶化。
另一个比较火的入侵物种就是“红火蚁”。
1930年,栖息在南美的一些红火蚁不再满足于当地天敌遍布的环境,乘上了前往北美的进击之船,开启了疯狂的全球入侵之路。目前,红火蚁已经占领全美。
2001年,一些乘上轮船的红火蚁开始向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击并成功登陆,随后迅速扩散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太平洋地区宣告失守。
2004年,火红蚁正式向东亚进击。次年,我国在4省16个市发现红火蚁的存在,入侵面积已达19.5万亩。2021年,红火蚁已经遍布我国南方的12个省份。与此同时,韩国、日本多地均发现了红火蚁的分布。红火蚁每到一地,能够迅速建立起强大的生态优势,排挤和取代本地蚁种,最终造成当地严重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下降。
有关资料显示,外来生物入侵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美国是1500亿美元,印度是1300亿美元,南非是800亿美元,中国是1300亿人民币……全球累计起来超过1.4万亿美元。
经济帐算起来让人揪心的话,生存帐会让我们感到可怕。
因为它像暗流一样不为人们所察觉,并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世界各地进军。一旦形成规模便不可逆转,人类将付出百倍、千倍甚至千万倍的代价。
这种代价不亚于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灾难大片。
2001年5月7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一份报告中警告说,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动摇农业基础,削弱粮食安全,而且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乃至引发社会恐慌与人类灾难。报告列出了100种入侵性最强的外来物种,包括水生和陆生生物、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外来物种入侵,主要会在以下几方面造成严重危害:
1、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它们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一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比如,原产美洲的紫茎泽兰,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以满山遍野密集成片的单优植物群落出现,已导致某些原有植物群落衰退甚至消失。
2、威胁人类健康。
公元五世纪下半叶,鼠疫从非洲侵入中东,进而到达欧洲,造成约1亿人死亡;1933年猪瘟在中国传播流行,造成920万头猪死亡;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事件,不得不销毁140万只鸡。
入侵中国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现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15个省市。豚草所产生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
因此,不少科学家将外来生物入侵比作“生态系统的癌变”。
3、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
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逐年增加;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空心莲子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因生物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0%―15%,棉花产量的15%―20%,水果蔬菜的20%―30%。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李文华院士介绍说,“近几年外来入侵物种给我国带来每年约13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在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供的报告中显示,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是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800亿美元。
美国农业部副部长约瑟夫・金(JosephJen)曾撰文说,“科学家估计外来生物入侵每年导致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损失超过1.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约5%。”
2006年3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发表报告说,美国、印度、南非等三个国家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370亿美元、1200亿美元和980亿美元。
我国幅员辽阔,北到南5500公里,东到西5200公里,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世界各地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可在我国找到合适栖息地。因此,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无一没有外来种。从森林、农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的物种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到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从病毒、细菌到大型真菌。
一些著名的入侵物种有:獭狸、爪哇禾雀、小型鱼类鰕虎鱼和麦穗鱼、食蚊鱼、食人鲳、克氏螯虾、福寿螺、非洲大蜗牛、白蚁、美国白蛾、蔗扁蛾、美洲斑潜蝇、松突圆蚧、松材线虫、甘薯长喙壳菌、豚草、紫茎泽兰、大米草、水葫芦等等。
水葫芦(学名“凤眼蓝”)原产于南美,我国20世纪60年代作为花卉、猪饲料、净化水质的物种引入推广。但是谁能够想到,一株水葫芦可以繁殖出一个池塘的水葫芦呢?原本用于净化水质的物种,如今却成为污染水质,诱发病菌虫害的“灾星”人。近年来,水葫芦影响环境及生态“罪行累累”:堵塞河道,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目前,水葫芦已广泛分布20个省市,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多达5亿元至10亿元,而由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
水葫芦
美国白蛾于1979年在辽宁省丹东市被首次发现后,几年时间,便陆续在陕西咸阳、山东榕城、天津市塘沽区等地出现,近年已漫延至北京及周边地区。
自加拿大的“一枝黄花”更是如此,近年来从南到北,覆盖了浙、苏、皖、赣、豫、川等许多省份。该花原产北美,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以及快速占领空间的特征。它的根状茎以植株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伸展生长,最长有l米,其上有2―3个或多个分株,顶端有芽。第二年每个根状茎顶端的芽萌发成独立的植株。因此1棵植株在第二年就能形成一丛或一小片。另外,平均每株黄花有1500多个头状花序,每个头状花序中又能平均长出10个以上的种子,一株植株可形成2万多粒种子,从而萌发成近万株小苗。
三叶斑潜蝇侵入广东中山市坛洲镇后,迅速给当地两个约1000余亩的蔬菜基地带来灭顶之灾,其中以芹菜受害最重,被害株率几乎达到100%。
另一种与三叶斑潜蝇相同科属的美洲斑潜蝇,于1995年在我国海南首次发现后,现已遍布全国,每年给我国的花卉业造成了数十亿元的损失。
食人鲳于2002年进入广东后,引起一片恐慌。此鱼祖籍远在南美,凶狠残忍,有“水中狼族”之称,能在短时间内将人和其他动物吃得只剩白骨。据说在亚马逊河流域,每年就有1000多头水牛被吃掉,遭到伤害的人不计其数。一旦该鱼进入珠江等自然水体,那水中的其它鱼类会立刻面临灭顶之灾。
还有松突圆蚧,潜入我国后先是在广东沿海,随后扩散至华南、华东并向北蔓延,所到之处松树连片枯萎死亡,到20世纪90年代初蔓延达72万公顷。
再如飞机草,原产中美洲,大约于解放前后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云南南部,现已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的很多地区,并以很快的速度向北推移,仅云南目前发生的面积即达2470万公顷。
通常说的损失只是经济方面,估计至少占GDP的1.5%。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间接损失的计算十分困难。外来入侵物种通过改变生态系统所带来的一系列水土、气候等不良影响从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损失非常巨大。
水葫芦
比如,大量的水葫芦植株死亡后与泥沙混合沉积在水底,抬高河床,使很多河道、池塘、湖泊逐渐出现了沼泽化,甚至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态作用,并对周围气候和自然景观产生不利影响,加剧了旱灾、水灾的危害程度。水葫芦植株大量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又加剧了污染程度。
水葫芦
纵观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状况,至少已具有四大特征:
一是涉及面积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全部被入侵。除极少数位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外来杂草。
二是已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多。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的情况最为严重。
三是入侵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都有),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高、低等植物,小到细菌、微生物、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四是上升幅度快。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每8至10年才发现一个入侵新种;90年代后,每年新发现的入侵生物就有1到2种。
2001年12月,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初步摸清中国有283种入侵物种。但在2020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中国有60余种。
有专家这样评价我国外来物种入侵形势:爆发性的已入侵物种肆意蔓延、扩散成灾,毁灭性的新入侵物种急剧扩张、疫情不断突发,危险性的潜在入侵物种兵临国门,形势异常严峻!
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天然的隔离屏障,然而近百年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这些屏障渐渐失去它们应有的作用,外来物种们借助人类的帮助,到达新的生境和栖息地繁衍扩散。
这些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生物移民”,也许是一种细菌、一种植物或者一种动物。
通常而言,一般的外来物种物种只要不突破既有生态体系的约束,并不会造成太糟糕的影响,但是对于特定的环境而言,入侵物种来到异国他乡,与当地物种产生激烈的竞争,并剥夺当地物种生存和繁衍的条件,构成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一种毁灭性侵略,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
外来物种入侵途径主要有三种:
(一)自然传入
自然传入是指非人为因素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如果外来植物可以借助根系,通过风力、水流、气流等自然传入。外来动物可以通过水流、气流长途迁移,如通过长距离迁移的多食性害虫如美洲斑潜蝇,可借风力扩散的昆虫马铃薯块茎蛾,稻水象甲也可能是借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鸟类等动物还可传播杂草的种子。
此外,随着废弃的塑料物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也会造成危害,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而微生物则可以随禽兽鱼类动物的迁移传入。一些病毒可以通过疾病传染,如登革热、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升温,外来入侵物种随人类活动而越来越多地无意传入。如随着苗木传入我国的林业害虫美国白蛾、日本松干蚧等。还有一些林业害虫是随木质包装材料而来,我国海关2000年多次从美国、日本等进口木质包装材料中发现大量松材线虫;从莫桑比克红檀木中曾截获双棘长蠹。
此外,国际航班、远洋轮船,甚至那些在各国之间跋涉的旅行者,都可能携带着物种“登陆”一个陌生的环境。如豚草最初是随火车从朝鲜传入我国的;新疆的褐家鼠和黄胸鼠则是通过铁路系统从内地传入。我国沿岸海域有害赤潮生物有16种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主要是通过轮船的压舱水等途径在全世界各沿岸海域传播。
(二)无意引进
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如松材线虫就是中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
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
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会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有个去夏威夷游玩的男孩,返回美国本土时把一些蜗牛带给他远在迈阿密的祖母。谁知他的祖母因为不喜欢随手把它们扔掉了。一年半之后,科学家发现了这种蜗牛,那时它们已经快把当地一些物种推向灭绝的边缘。人们花了7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资金才最终把它们消灭。
(三)有意引进
有意引进的物种成为外来入侵物种的几率比无意引入的几率高,这是因为有意引进一般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生长快、繁殖快、抗逆性强的物种,这些都是入侵物种的特征。
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已经严重成灾的入侵生物,有39.6%属于有意引进,49.3%属于无意引进,经自然扩散等其他途径入境的仅占3.1%。
例如,美国为了控制藻类等水生植物泛滥,治理河道,清洁水体,于1970年从亚洲引进包括草鱼、鳙鱼、鲢鱼、鲤鱼等在内的8种鱼,并将它们统称为“亚洲鲤鱼”。
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些鱼的危害远比当初引进它们的作用更大。亚洲鲤鱼虽然吃掉了大量的水草、浮游生物或野生蚌类,但是它们强悍的食欲也夺走了当地一些鱼种口中的食物,严重畸形了当地生态的发展。如今美国河流鲤鱼成群,泛滥成灾。
而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控制野兔的疯长,引进了甘蔗蟾蜍,后又被放进昆士兰甘蔗种植园,以控制虫害。到1937年,超过6万只年幼蟾蜍被用于捕食昆虫,但甘蔗园无法将它们圈住,它们经常跑出来伤害其它动物和植物。结果,甘蔗蟾蜍引入成为了澳大利亚政府环境政策的头号错误之一,造成生态浩劫的惨重程度可与该国家对野兔的引进相提并论。
20世纪,巴西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蜂蜜,先后引入了欧洲蜂和非洲蜂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为巴西蜂,巴西蜂的产蜜量高、质量好,给巴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引入的非洲蜂又名杀人蜂,这种蜜蜂有很强的毒性,可以蜇死人和动物,故当其与当地野蜂交配繁殖后便酿成了延续30年的“杀人蜂”之祸。
我国于20世纪初引入了蜂蜜产量较高的意大利蜂,却也产生了意外的不良后果,破坏了本地中华蜜蜂的栖息地,干扰本地中华蜜蜂的交配,导致本地中华蜜蜂种群数量迅速减少。
(一)国际法干预生物物种入侵
1954年,美国人艾尔特在《动物入侵生态学》中率先提出“外来物种入侵”这个概念。到1982年左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才被人们广泛认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来物种入侵才真正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是明确提出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第一份国际法律文件。公约第八条规定:各国应尽可能并酌情“防止引进、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胁到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的外来物种”。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最初签订于1951年)制定了《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确立了国际贸易的植物检疫原则、病虫害风险分析指导准则、进口和释放外来生物控制物种操作规则等,这些原则和国际标准已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认可。
(二)世界各国严防死守
对于外来物种入侵,世界各国都采取严厉措施来防控。
美国在1996年就颁布了《国家入侵物种法》。
1997年,隶属于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的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建立了防范生物入侵的全球入侵生物计划(GISP),2001年GISP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共同制定了全球外来入侵物种战略,欧盟也于2003年制定了欧洲外来入侵物种战略,以应对日渐严峻的全球生物入侵态势。
1999年,总统克林顿又签发了第13112号《入侵物种法令》,责成美国农业部牵头统一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并组建了由总统挂职的国家外来入侵物种委员会。
2001年美国制定了国家入侵物种管理计划(NISC计划)。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南非等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国家计划,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与管理。
目前,全球已通过了40多项国际公约、协议和指南,而且有更多的协约正在制定之中。面临日益严峻的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专家们认为,要加强外来物种的入侵机理、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构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体系,是解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中国在行动!
针对外来物种入侵,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这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方面,我国涉及外来物种管理的法规和条例主要集中在与病虫害、杂草检疫及动物传染病有关方面。涉及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等。
2021年4月15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对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等行为作出明确处罚规定。
2021年,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五部委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外来入侵物种状况基本摸清,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基本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大危害入侵物种扩散趋势和入侵风险得到有效遏制。到2035年,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重大危害入侵物种扩散趋势得到全面遏制,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农业农村部2022年2月11日消息,为了防范和应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保障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农业农村部起草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生物入侵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目前已参与并正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公约。我国是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脊椎动物约7300种,还是世界上农作物八大起源中心之一,因此我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全球生物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入侵风险大、防控治理难、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近年来跨境电商和国际快递行业蓬勃发展,在检疫和监测方面存在盲区和死角,使外来物种入侵渠道多样化,让人防不胜防;另一方面,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地方竟然出现人工种养部分外来物种的现象,加剧了传播扩散。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部分昆虫、植物爱好者盲目追求“异宠”,通过伪报、夹藏等方式违规携带、寄递活体动植物,也给外来物种入侵治理带来不小挑战。
当前,治理外来物种入侵,必须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树立“一盘棋”思想,在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上下功夫,确保防治工作常态长效。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海关等部门应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持续强化入境检疫,强化入境货物、运输工具、快件、邮件、旅客行李、边民互市等渠道的检疫监管,严守国门生物安全。
(全文终)
[1] 奇云. 来自野生动物的呼喊[J]. 化石, 1992(4):22-24.
[2] 奇云. 人类将主导第六次生物大灭绝[J]. 世界中学生文摘, 2006(9):34-35.
[3] 奇云.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人类主导?[J].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06(7):52-53.
[4] 奇云. 一种丑陋的食消费[J]. 中国食品, 1991(8).24-25
[5] 奇云. 面对大自然的馈赠[J]. 中国青年科技, 1994(4):26-27.
[6]奇云. 野生动物命运忧思录[J]. 绿叶, 1995(1):27-3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