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历史钩沉|东南亚华⼈史—“娘惹”这个词,藏了多少时代的故事?

2020 年的暑期,电视剧《⼩娘惹》的⼤⽕为夏⽇更添⼀把热度。

历史钩沉|东南亚华⼈史—“娘惹”这个词,藏了多少时代的故事?

在家族命运沉浮、主⻆爱情纠葛之外,该剧掀起的“娘惹⻛”也将历史的记忆勾起,吹破⻢六甲缓缓流淌的⼀湾海⽔, 吹皱南洋咽喉地华⼈历史的沧桑与光荣。

初识·何为峇峇和娘惹

峇峇和娘惹的故事,⾄少可从七百年前的明朝时期讲起。

在永乐、宣德年间,为宣扬国威,郑和率船队七下⻄洋,多次在“满剌加”(今译“⻢六甲”)逗留,开辟出⼀条重要的南⽅海路。

“东⽅第⼀⼤港”泉州附近的闽南⼈和潮汕⼈也漂洋过海,和当地的马来人通婚成亲,繁衍⽣息,⽇久天⻓,渐成规模。

在其混⾎后裔中,男性称为“峇峇”,⼥性称为“娘惹”。其中,“娘惹”意为⼩姐、夫⼈,专指华⼈与⻢来⼈的⼥性后裔,是⻢来语“Nyonya” 的⾳译,源于闽南话“娘娘”。因此⼟⽣华⼈的⼥性就经常以“娘”字命名,《⼩娘惹》 主⻆⽉娘也不例外。

⽽峇峇、娘惹也经常并⽤以称呼原英属海峡殖⺠地地区(槟榔屿,⻢六甲,新加坡)以及印尼的⼟⽣华⼈群体。

历史钩沉|东南亚华⼈史—“娘惹”这个词,藏了多少时代的故事?

三块标红的区域即槟城、马六甲、新加坡

回溯·峇峇娘惹族群之兴

在《娘惹回忆录》中,作者张昆妮当时虽是印尼⾸富之⼥,初到槟城时也深深为当地娘惹家族之⽓派所震惊。她在书中提及,⽆论在经济、⽂化还是政治⽅⾯,华⼈都是槟城的绝对主宰。

这般举世瞩⽬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定居于此的历代华裔先辈,⽽娘惹更是其中的绝对精英。于数百年前的异乡⼈⽽⾔,⽣存并⾮易事;漂洋过海的华⼈⼜是如何在他乡开拓如此宏伟的事业,造就⼀代传奇族群的呢?

峇峇娘惹族群的兴起,离不开郑和下⻄洋所带来的⼤规模移⺠。据《明实录》记载,郑和三下⻄洋出发时有 27000 ⼈,待归来则只剩 20754 ⼈。其间减少的六千余⼈中,除了少数伤亡外,相当多的⼈选择留在南洋地区。

也正如《瀛涯胜揽》所载:“或竟有买⽥娶妇,留⽽不归者。”这些移⺠为南洋华侨族群的发端与兴盛奠定了⼈⼝基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殷实的财富基础也是峇峇娘惹发展的关键因素。初代华⼈移⺠中从商者居多,其中⼀部分⼈本身就是富商,并带着⾃⼰富庶的资产来到了南洋;创业者们则凭借⾃身灵活的经商头脑及贸易经验⽩⼿起家、积累财富。

当然,峇峇娘惹族群也凭借明朝的国威以及华⼈⾃身的优良品德收获了社会声望。

上述种种,都助⼒着华⼈那时在南洋扎根、发展,最终辗转成就璀璨的历史。

窥探·娘惹文化具体展现

“如果你不了解你的过去,就像树叶,不知道⾃⼰是树的⼀部分。”这是《⼩娘惹》中的⼀句台词。落叶归根,漂泊的异乡⼈则以⽂化传承勾勒家乡的模样。对于现在峇峇娘惹的后代⽽⾔,娘惹菜也许是他们和祖辈联系最紧密的脉络。

华⼈在迁徙到⻢来⻄亚和新加坡等处落地⽣根后的很⻓⼀段时间⾥,从事着酒精以及⾹料的买卖,在矿产、房地产领域也涉⾜颇多。在这样滋润,甚⾄称得上是奢华的⽣活中,娘惹们会花⼀整天的时间待在厨房中研究菜谱、聊天。也正因如此,娘惹菜的⼀⼤特点就是精细。

掀开蒸汽袅袅的蒸笼,映⼊眼帘的便是斑兰椰丝卷、椰⾹绿⾖糕、娘惹⾯......⽆⼀不需娘惹们时间的投⼊。喜⻝甜品的⼈可以在娘惹糕(Nyonya Kuih)中找到知⾳,娘惹糕由⾹蕉叶、椰浆、糯⽶和糖精制成,甜度适中 ,嚼劲⼗⾜。追求精致的娘惹们会使⽤拉⽶叶、洛神花等植物进⾏事先的染⾊,使得本就令⼈⻝欲⼤开的甜品更显各⾊纷呈。

历史钩沉|东南亚华⼈史—“娘惹”这个词,藏了多少时代的故事?

除了精细之外,娘惹菜另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中华料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娘惹菜保留着传统的中式烹饪技法:炸、炒、炖、焖、煎,并于此基础上加⼊班兰叶、薄荷叶、⾹茅等⻢来特⾊⾹料。浓郁的⾹料遇到中式⻛情,可以说是娘惹菜的主要特⾊。蟹⾁丸⼦汤、掺有酸辣汤汁的炒⽶粉、咸菜鸭汤,娘惹菜融合了甜酸、⾟辣、微辣等多种⻛味,⼝味浓重。

历史钩沉|东南亚华⼈史—“娘惹”这个词,藏了多少时代的故事?

正如前⽂所述,制作娘惹菜需要极⼤的精⼒和丰富的经验。在制作⼯序⽅⾯,⻝材的处理需要制作者煞费苦⼼。⽐如椰浆饭中最关键的是⼀种叫“参巴酱”的辣椒酱,其⾹⾟料包含辣椒、⻘柠汁、葱、盐和糖,传统制作参巴酱的⽅式是使⽤研钵和研杵,⼗分耗费精⼒。

娘惹菜⻝材的⽤料、⽕候等因素全都依靠着经验⼆字,所以普通⼈跟着⻝谱也未必能复制出⼀样的⻛味,⽼⼀辈的⼈说他们做菜靠“猜”,也正是这个道理。

娘惹菜只是峇峇娘惹⽇常⽣活中中华⽂化的缩影之⼀。

历史钩沉|东南亚华⼈史—“娘惹”这个词,藏了多少时代的故事?

瓷器更是峇峇娘惹⽇常⽣活之必需品。在餐盘、茶壶、花瓶、⽔罐等器⽫上随处可⻅各种寓意吉祥的中国元素,如凤凰盘旋、牡丹绽放、⻰凤呈祥等。热烈艳丽的图案背后,却也隐约流露出飘零的怅惘和离散的愁绪。

这些印有华夏传统图案的瓷器,似乎已不仅仅是⽇常器具,⽽更像是⼀种标志、⼀段回忆,含蓄地寄托着峇峇娘惹的思乡之情。

峇峇娘惹⽣活中的很多礼俗也都是沿袭中国,尤其是闽南⼀带的传统:重视伦理孝道,讲究⻓幼有序。逢年过节及祖先忌⽇,⼀个隆重仪式就是家族成员祭拜先祖;在重⼤⽇⼦或场合,晚辈得向⻓辈磕头、敬茶及请安。

在婚俗上,峇峇与娘惹讲究“⻔当户对”,权势家族或富贵⼈家联姻是约定俗成的事⼉。在举⾏婚礼时,峇峇娘惹沿⽤三跪九叩的古礼,花轿迎送,锣⿎喧天,热热闹闹;新郎头戴⽠⽪帽,身穿⻓袍⻢褂,新娘则头戴凤冠,身着霞帔。

那段时光⾥,在增添了⼀些柔软细腻身段后,中华⽂明在南洋之地不仅未被同化,还以更为倔强⽽精致的姿态站⽴着。我们惊叹于中华⽂化之坚韧,也由衷敬佩这群华⼈的爱与坚守。

这份爱,现于厅堂前,隐于炊烟中。⽣⽣不息,荡⽓回肠。

现下·哀与幸

时光细细碾,故事慢慢演。在四季更迭间,⽂化却掉了队……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曾经享受着舒适⽣活的峇峇和娘惹们渐渐失去了家族累计的财富,有的四散离开,有的和外族⼈通婚,原本的娘惹⽂化受到极⼤的冲击。

60 年代,新加坡退出⻢来⻄亚联邦,峇峇和娘惹们⾯临着身份的选择,⻢来⼈,抑或是华⼈?⾃那个世代起,他们陷⼊了⼀个极为特殊的困境;⽽这⼀艰难抉择更是延续⾄今。很多⼈逐渐放弃身上的故旧标签,融⼊新的社群。踏⼊现代社会后,简易煮⻝的⽣活⽅式也好似取代了耗费时间和精⼒的娘惹传统。

不过,这份传统虽退居⽣活的⼆线,但从未灭绝。以娘惹菜为例,这份承载着⼈们回忆和最能牵动⼈情绪的特⾊并⾮就此绝迹,⽽是以更新迭代的⽅式再次出现在⼤众的视线中。

作为⼀种情感联络的⽅式,娘惹菜依旧有⽼⼀辈娘惹融汇于袅袅炊烟之中⽽代代相传的⼈⽣哲学,“⾯对事物原材料要内⼼柔软善良,也要坚韧不拔。”与此同时,更多的年轻⼈在⽂化上逐渐觉醒,不仅懂得吃,也懂得了娘惹菜背后浓厚的⽂化底⾊。这些⼀道道看似平凡的菜品不只是⼉时的味道,更承载着他们的身份和根源,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化和乡愁。

椰丝卷、绿⾖糕、娘惹⾯......南洋华⼈们钟百年的乡愁于不绝的炊烟,将茫茫九州只缩成⼀张百味的舆图。⼉时的味道是华⼈迁移史中脱不开的精神底⾊,这⼀味的传承更是南洋华⼈代际间的乡愁萦续。

从钟鼎杯箸,到唇⻮⼼间,品娘惹菜,更是品⺟国对游⼦依依的祝福。娘惹菜的苦辣酸甜曾经陪伴着峇峇娘惹们于时代变局中笑对历史狂澜的流转,当下更吸引着国⼈探寻同源异表⽂化的⽬光、承载着⼤陆与南洋华⼈双向的⽂化奔赴。

时光从未辜负热爱,也从未忘记那些巧⼼的娘惹,忘记她们⽤百年未餍中国的苦⼼,经营餐厨厅堂间⼀天天的⽣活,终于将乡愁引渡⾄那⽚海外的后⼟,于杯盏碗筷间,成果⽽⽢。


图片|网络

上一篇新闻

在三亚,大海与美食只差一条街的距离

下一篇新闻

巩俐新加坡国籍问题再度发酵,让她来演郎平,是中国没女演员了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