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满世界买海参的?
大航海时代的华人海参贸易网络
视频加载中...
曾经勾起国人对中国美食热情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一句著名解说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国宴名菜葱烧海参,烹饪方式肯定不算朴素,但是海参作为华人世界鲍、参、翅、肚四大海味之一被称为高端食材也算是实至名归。
海参解剖图像 插画
海参的英文有两种叫法:一是海蛞蝓(sea slug),听起来有点倒胃口;另一种是海黄瓜(sea cucumber),听起来也不像是高端食材,可见英国人在吃方面是多么缺乏浪漫主义。
海参插画
英文也用法文的叫法,把海参称作bêche-de-mer ,法文听起来很美,好像很有学问,事实上bêche的意思是英文的grub,因此bêche-de-mer翻译成中文就成了海蛆,倒胃口。在欧洲大陆以会吃闻名的法国人在这里也是表现不佳。
海参解剖图
日本人把处理过、熏干的海参称作煎海鼠(iriko),怎么听也没海参来的高雅名贵。
参与华南-东南亚-日本贸易的中国帆船 图为广东船
北前船往返北海道和大阪之间,于诸多商品之外,也将大量海产品运输到大阪,大阪因此被称为“天下的厨房”。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海参的?依据现有的材料只能发现在十六世中期才开始,也可能是中日之间贸易接触的结果。就法律层面来说,十五世纪及十六世纪前半叶明朝实施海禁,中国人不许出海营生,不过铤而走险、出洋贸易的人显然也不可能消失。走私者的目的地之一为日本,特别是九州的离岛。在1567年海禁解除之前,前往东南亚的中国帆船比较少。虽然说东南亚地区已经有一些华人移民定居在该地,但是除了充当东南亚国家朝贡使团成员的场合外,他们也不会前往中国。日本人很早就食用海参,而东南亚人并没有食用海参的传统。十八世纪初以后,日本因为银、铜不足以应付出口,要求华商以“物”作为替代品,其中包括了干海参,可见日本人也是很早就开始大量食用海参。日本人擅长处理海味,海参又多产于鄂霍茨克海、日本海,也是“北前船”的重要商品。
《东西洋考》 张燮
《东西洋考》中的海图
成书于1617年(大明万历四十五年)的《东西洋考》卷一至卷六记录了当时中国贸易商船所造访的各个邦国,记录其形盛、贸易及物产,然而不管是物产还是贸易商品当中,都还没有海参这种东西。
《海录》由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于1820年刻印发行。书中介绍了全世界九十五个国家。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读到此书,称赞此书“所载外国事颇为精审”。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环志略》,都引用了本书资料。
差不多两百年后,有一位名叫谢清高的客家人记录了亚洲许多生产海参的地点。谢清高花了十四年时间(1782-1895),搭乘欧洲人的船舶,造访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包括亚洲的许多海港城市,他也去过欧洲。他所指出的海参产地有很多:包括暹罗(泰国)、宋卡(泰国南部)、丁加奴(马来西亚半岛东海岸)、锡兰(斯里兰卡)、打冷莽柯(印度克拉拉邦拉凡尔哥)、唧肚国(印度卡提阿瓦半岛南端的第乌)等。他也发现在苏辣(印度苏拉特)及孟买都有人在交易海参。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发现在呢咕吧拉(尼科巴群岛)也有华人从吉德(吉打,在马来半岛西岸)到那里采集海参。尼科巴群岛位于东部印度洋的主要群岛安达曼群岛稍南,古代中国文献称为翠兰屿,安达曼群岛古代称为裸人国。两处群岛虽然在航道上,但位置偏僻,文化落后,可是华人为了采集海参,竟然也到了这样的地方。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阿鲁群岛
阿鲁群岛位于新几内亚岛西部海域。早在18世纪,以爪哇岛为主要活动地区的印尼华人就来到阿鲁群岛,为的是购买海参。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是达尔文同时代的人,可能也是演化论的首创者,曾经花了六年时间在印尼诸岛猎取动植物标本。他在1857年时也来到阿鲁群岛并很惊讶的发现:当适合贸易的季节开始时,华人就来到当地,他们穿着白色的衬衫和蓝色的裤子,干净整洁,他们是商人。他们从阿鲁土著手里购买海参。华莱士也发现当地有华人墓地,墓碑是从新加坡运过来的。于是他询问土著:华人是何时开始来到阿鲁购买海参的?他们回答说,早在他们的父亲、祖父在世的时候华人就已经来到阿鲁了。换言之,早在十八世纪末以前,为了追逐海参,华人已经开始来到这遥远的阿鲁群岛了。
近代华人在东南亚
十六世纪初以前的华人可能还不太认识海参这种东西,然而,在往后的两百年之内,海参产业已经让华人的额足迹踏遍大部分亚洲海域,甚至于到达人迹罕至的地方。同时,他们也把熏制海参的技术教会了不同地方的土著,所以阿卢群岛的人在非贸易季就采集、熏制这种东西,静待季风带来华人贸易商。
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启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40年,让普通中国人吃的起过去被达官显贵专享的海参。
经过40年改革开放和财富积累的中国,对海参的巨大需求可以通过人工养殖来解决;而几个世纪以前的中国上流阶层对海参的需求只能通过海外贸易来满足。提到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中国,我们教科书式的思维第一反应就是积贫积弱,闭关自守。殊不知明清时代的中国人不管愿意或者不愿意都已经身处日渐形成的国际海洋贸易网络。数百年的经验表明:开放交流的中国各个阶层都能受益;固步自封、喊打喊杀没有出路。
阅读有趣的文字 感知有趣的世界 享受有趣的生活
喜欢王掌柜的文章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微信公众号:王掌柜的茶话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