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英语中国“特色化”,国际交流“出亮色”


英语中国“特色化”,国际交流“出亮色”

随着英语在全球的扩张,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的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英语不再是属于英美诸国的专利而是属于世界,这一国际通用语在不同领地区和域的广泛使用,使之有机会与其他语言和文化长期接触,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本土化(nativization)。本土化又必然衍生出大量不同的英语变体(variety)。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外交流的机会日益频多。英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变体。中国英语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洪水猛兽,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也非常注重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介绍,再三叮嘱表达要符合英语习惯,切忌说中国式英语。

小编通过区别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不同,说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英语中国“特色化”,国际交流“出亮色”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在中国,首先提出“中国英语”(ChinaEnglish ) 概念的是葛传槼先生。他在1980 年谈到ChineseEnglish 和China English 的区别时指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如科举( imperial examinations )、四书( Four Books)、八股文( eight-legged essay )、五四运动(May Fourth Movement)、赛先生(Mr. Science )、德先生(Mr. Democracy)、双百方针( Two hundred policies)、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等。葛先生认为上述英语都不是英语本族人的惯用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而不是会有“洋泾浜”意味的Chinese English 。汪榕培于1991 年提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它是英语的一种变体。

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它是介于中国学习者不规范语言和规范目的语之间的“中间语言”(interlanguage)。中国式英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只重视语法、词汇、句型等英语结构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英语本族语者的思维表达方式的学习和培养。

这样一来,他们在使用英语时,必然受到汉语思维及其表达方式的影响,表达出来的英语自然就不符合英美人的思维和表达习惯。中式英语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这主要是由学习者个体的语言能力欠缺所引起的。像中式英语中的词汇冗余、搭配不当、滥用副词等现象,除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以外,与个人的语言能力欠缺不无密切的关系。

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语言实践的不断丰富,中式英语的现象将逐渐减少直至消亡。

英语中国“特色化”,国际交流“出亮色”

中国英语的存在必然性

在英语全球化的扩张中,英语的本土化造就了今天世界英语多元化的格局。除了英国和美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几百个民族都在使用英语。这些英语被Kachru分为了三类:内圈英语(theInner Circle),外圈英语(the Outer Circle)和扩展圈英语(the Expanding Circle)。内圈英语是移民的产物。作为传统英语基地的内圈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均把英语确立为母语并为圈外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英语语言规范。殖民统治促使英语在外圈国家扩张。这些国家,包括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等,把英语作为第二或辅助语言来使用并加速被视为规范的内圈英语的本土化进程。

像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扩展圈国家,把英语作立为外语学习和使用。外圈和扩展圈的人们会把本土文化融入到英语中去而造就大量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英语变体。一旦这些变体被当地民众广泛使用,人们会进一步将其标准化并加以推广。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母语对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习得所产生的影响,语言学上称之为语言的迁移作用或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的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起促进、推动作用的迁移是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则出现负迁移现象。由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二者之间的差异远远多于它们的相同之处,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就成为了必然。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充分解释了中国英语出现的必然性。皮亚杰提出了“格局”或“图式”(schema)的概念。他认为,格局就是个体用来适应和组织环境的认知或思想结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是格局的建构和发展的两种主要方式。

皮亚杰认为同化(assimilation) 就好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 是个体把刺激纳入原有的格局之内, 同化不能使格局改变或创新。当刺激进入大脑时,个体就根据已有的格局对它同化。但是同化并不能总会成功, 因为个体所具有的格局是有限的, 并不是包罗万象的。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要么建构一个新的格局,要么对原来的格局进行修正。这两种作用方式被皮亚杰称为顺应。因此, 顺应就是新格局的建构或对旧格局的修正。

通过顺应, 原来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变化了,新一轮的同化和顺应又开始了。依照皮亚杰的观点,同化和顺应都有一个度的问题,两者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衡。如果同化的成分多了,那么顺应的成分就相应的少了,这样一来学习者就没有能力发现事物的区别。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同化的程度多了, 也即意味着受汉语的影响大,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所学的英语就带有中国腔,“中国英语”就这样出现了。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汉语中许多词汇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如“太极”、“气功”、“孔子”、“武术”等。所以,无论是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加拿大英语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英语都没有能力能够生动准确地表达具有中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事物。

为了促进对外交流的发展,为了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我们不得不采取音译、意译等手段使这些词语进入言语交际,从而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在加上汉英两种语言在发音、语法方面的不同,中国英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英语的一种变体,但这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所共有的一些特征,是有一定极限的,在交际方面并不会造成困难和障碍。

中国英语很好的表现了中国文化背景和特点,也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及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英语中国“特色化”,国际交流“出亮色”

中国英语的中国特色

交际中两种语言的交流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的交流,中国英语本身就有其独特的中国文化特色,它表达的是中国特有的事物, 而这些事物在原标准英语中还未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述形式。中国英语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语音、语法和语篇、表达等方面。

在词汇或短语方面,中国英语主要通过音译、意译的手段从汉语中已经大量引入并且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引入表现中国特有的事物的词汇,这一方面是中国英语最为突出的特色。

据统计,进入英语标准词典和其他工具书的汉语借词(Chinese borrowing)有上万个,这些汉语借词已经在英美国家被广泛使用,融于了英语词汇当中。通过音译引入的词汇如表示武术类的阴阳(Yin Yang),功夫(Kungfu)等等;表示茶叶的乌龙(oolong)、铁观音(twankay)等等;表示食物的豆腐(tofu),荔枝(litchi)等等。通过意译引进的中国特有词语一般是通过翻译手段借用英语表达方式。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汇: 儒家思想(Confucianism),五经(Five Classics),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 等;反映中国时代变化的词汇:两个文明 (Two civilization),一个中国政策 (One China policy),铁饭碗(iron rice bowl),流动人口(floating population),菜篮子工程(vegetable basketproject),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等等。这些词汇不但不会影响对外交际,还会使外国人深感耳目一新,对中国的文化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的语音语调同英语本族语者的语音语调总是存在差异。汉语有四个声调,而英语中没有声调的区别,只存在单词的重音和句子语调的区别。在重音、音渡、弱化、同化和连读方面,对于中国人是难点,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使用者的发音也很难达到本土的英语使用者的水平,更不用说普通的中国英语使用者。

以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为例,播音员或主持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读冠词、介词和连词,缺少同化和连续等现象。这种语音上的差异一般不影响正常的对外交际。

语法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句式的英美用法并用,如:Have you a…? 和 Do you have a …? 其次,中国英语习惯把修饰语前置,例如把状语放在动词之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之前,所以中国英语单句偏多,句法结构也比较简单。此外,中国人的时空顺序是从大到小,英语民族是从小到大,所以汉语和英语表达时间和地点的方式正好相反,这一点在中国英语上也体现出来。

语篇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中国人用英语写的文章中,其行文与与篇章结构往往带上汉语的特点,这主要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在写作中的体现。如果是由汉语的文章直接译成英语,其特点就更为明显。但这种差异也不会影响对外交流。

在语言的表达上,中国人习惯见面就询问对方的隐私如去向、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等,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中国英语在打招呼时用的“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our meal?”就比谈论天气是多么的好更能显示中国传统的互相关切尊重的习俗。在受到赞美“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中国英语习惯表达“Oh, no,my English is quite poor”而不是“Thankyou!” 这正是中国传统的谦虚的美德。而在中国的外国人也会入乡随俗地理解和习惯中国人的这些表达,这就表明这种与文化或风俗相关的表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

小编有话

首先我们要改变过分强调标准英语的观念。我们不应该再把国际英语(international English)等同于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而应该充分认识到英语的多样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一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使自己的观点在自己文化背景下被别人理解,决不是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转化成外语或者外语文化的产物”(杨国俊)。

在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并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取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后,英语的学习在中国持续升温, 社会上各种类型的英语学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到处涌现,中国人对外交流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

只要有国际交流存在,表述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就必不可少,中国英语也就自然成为世界英语中的一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实际上是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标准英语的补充。我们也应该努力提高中国英语的地位,以此弘扬中国文化,促进对外交流。正确地用中国英语进行交流,是我们每个英语学习者能做到的,每一个英语学习者都有责任将富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中国英语发扬光大。

英语中国“特色化”,国际交流“出亮色”

上一篇新闻

这座广西最年轻的城市靠什么成为焦点?!

下一篇新闻

AEIS备考经 | 想要“一招致胜”,学习语法是基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