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潮汕人在新加坡

新加坡是南洋一个岛国,总面积约635平方公里,由主岛及附近57个小岛组成,主岛地势平缓,没有高山屏障,加上海洋环绕,常年高温多雨,属调节性海洋气候,是一个适宜生存和创业的好地方。

   新加坡是一个在移民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民族国家。19世纪以前,新加坡居民还不足1000人。19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殖民主义者开发、掠夺新加坡的需要,开始从中国和印度源源输入大量劳力,同时马来人也先后向新加坡移动,因此新移住民(包括华、印、马三大民族)的人数才逐渐增加,尤其是华人的人数一直出现跳越式增长。目前,华族人数已在新加坡占人口总数约338万人的76%。在新加坡华人中,又历来以闽南人占多数,其次是潮汕人,其他依次为广州人、客家人、海南人、福州人,还有少数浙江人和广西人。潮人在新加坡的人数,发展至目前已约达50万人,成为华族中第二大方言群体。

   潮人在新加坡人口的增长及变化情况,大体上可分为初现规模、快速增长、发展变化三个主要时期。

   一、初见规模时期的人口情况。这时期从新加坡1819年开埠之前,持续到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时期很长。

   宋代,潮州人生产的陶瓷器皿,已源源远销海内外,包括印尼、新加坡等地。元朝统一中国后,元世祖忽必烈于潮州、闽南征抽壮丁,组成海战队远征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因师劳无功,数千伤痛士卒分别流落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后也有的辗转而入新加坡,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饶平人张琏率领的海上贸易武装集团,因遭朝廷围剿败溃,余部逃窜到印尼、马六甲海、新加坡等地,另谋生计。入清以后,明朝遗民创洪门天地会等秘密会社,“反清复明”,一些成员因起义失败后逃遁南洋,有的也先后进入新加坡。迄今新加坡公庙五虎祠还保留着73名“复明义士”的牌位。18世纪中后期,一些原在印尼的潮人,为摆脱荷兰殖民当局的苛政,或者想到新地方寻找发财机会,也先后涌进新加坡。到1818年底,在新加坡的潮人总数已超过1000人。

   清雍正年间,广东的“红头船”开往新加坡进行商贸活动增多,一些潮人纷纷搭船到新加坡寻求出路,到1845年,移居新加坡的潮人已增加到近1万人。早期移居新加坡的潮人,普遍都是出于谋生的目的而自发依靠宗亲关系互助牵引。他们在新加坡主要从事种植业,或经营土特产、大米、罐头、船具等生意。

   二、快速增长时期的新加坡潮人人口构成。这个时期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持续到1941年初大平洋战争前夕,前后达80年。

   此期间,英国殖民者把新加坡当成入侵东南亚腹部,从事殖民地领土扩张、掠夺自然资源的重要基地,从19世纪中叶开始便再加紧在新加坡辟建海港、改良交通、兴建房屋,增设商行,扩张农工业,从而造成对劳动力的更大需求。而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巨额战争赔款全部转嫁到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外国资本入侵还造成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严重破产,这些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况兼1860年至1940年间潮汕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田连年失收,灾民无以为生,苦不堪言,于是纷纷舍家出洋,涌入新加坡寻找生路。至1939年,中国往新加坡的移民人数达到5627多人,其中潮人也猛增到8万多人,1940年达到11万多人。这期间,不少人是被“客头”、“猪仔贩”诱骗、拐掠和贩运到新加坡的“猪仔”。“猪仔”作为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运往新加坡的过程,所受的折磨令人惊骇。到新加坡,“猪仔”被转手卖给他人,在工地、山场劳动,生活待遇极差,“吃的是猪食,住的是茅屋”,他们经受的磨难,令人“闻之酸鼻,言之落泪”。·

   三、发展变化时期的潮人人口特点。20世纪40年代末,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此期间潮人与所有华侨一样,他们在新加坡的人口仍继续大幅度增长。1947年新加坡的华侨华裔人数为72万多人,到1990年增至225万多人。潮人此期间也从15万多人增至4627多人,占华侨华裔总数22%。这期间,华侨在新加坡人口的急速增长,主要不是来自外地的移民,而是当地华侨华裔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提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向新加坡的移民是基本停止的。这期间,潮人在新加坡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由中国侨民变为新加坡国民。中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改变以往侨务政策,公开鼓励华侨华人加入居留国国籍。他们许多人为取得当地合法的公民权,以利于更好生存和发展,先后作出就地扎根、入籍归化的选择。目前潮人已有95%以上加入新加坡国籍,由中国侨民变为新加坡国民。

   二是从“叶落归根”向“落地生根”转变。新加坡独立前,多数潮人把出洋谋生看作是作客他乡,思想上总希望有朝一日叶落归根,重返故土。新加坡独立后,政府推行工业化计划,使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日益安定和繁荣,人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这使当地潮人对新加坡加深了感情、从而促使他们融入当地社会,在观念形态上迅速出现由“叶落归根”向“落地生根”转变。

   三是多数潮人经济从属地位转变后,他们以“主人”而非“客人”姿态,紧密配合当地政府推行工业化计划和“新的生活、新的起点”的社会发展规划,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不断为当地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由于政府不断推进城市的建设步伐,因此潮人原先的居住区域出现了重大的变动和变迁。上世纪80年代以后,潮人到新的工业区投资经营工业、科技业、服务业,因此与其相适应,许多潮人由原来的居住区迁往工业区周围的新镇,从而使潮人的居住地不断向新的区域延伸。

   潮人在新加坡独立后所发生的这些变化,无不为他们在当地谋生创业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近30年来,许多潮人继承先辈的余荫,同时凭借各人的勤勉和机智,在当地参与各行业活动,涌现出各种专业资格的精英分子。其中投身政界,在国家权力机构和高层行政部门担任重要职务的有陈树群(当选国会议长)等,当今在新加坡19名内阁部长中,有7位是潮汕人,国会有94名议员,其中接近30位是潮汕人。

   潮汕人在新加坡经济上拥有强大的实力,他们经营范围十分广泛,行业多种多样,其中以种植业、商业最为突出,工业、金融业、服务业等也具相当实力。以往潮人在新加坡创设的公司、商号、基本上是以家庭式、家族式经营为其主要特点,它们不是夫妻店,便是父于公司,或兄弟公司。现在这些公司已逐步走上集团化、多元化、公众化的发展道路。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潮人移民新加坡人数的增多,经济文化活动的日益频繁多样,先后涌现出大大小小的一批社团组织。潮人的社团组织,有些是依地缘、血缘关系而建立,有些则是以行业为基础,或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文化心态和需要而形成。目的主要是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睦乡亲情谊,谋团结互助,所以它们长期成为潮人感情联系交融的纽带。现在新加坡最有影响的社团组织是“潮州八邑会馆”,该馆建于1928年,正式成立于1929年,会员包括潮安、澄海、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南澳8个县属的潮籍乡亲,是代表潮属人士的最高机构。2003年第12届世界潮团年会就是由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负责组织召开的。

   不同时期移居新加坡的潮人,他们身在海外,心系桑梓,时时刻刻怀念著故乡,一直深怀爱国主义思想,并经常以实际行动,汇款接济家乡亲人,同时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贡献力量。新加坡的潮人在支持孙中山先生等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加坡潮人对祖国建设的投资越来越多。1984年,新加坡华人在中国内地的投资总额达6260万美元,占同期东南亚各地华人在中国投资实际金额的69%。不久前,新加坡以23亿美元在江苏兴建的“苏州工业园”,潮商有的也在其中投资电子、机械、化工和服务业,为促进中、新两国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各个时期移居新加坡的潮人,普遍都继承、发扬和延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其中包括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风俗文化、饮食文化、教育文化、戏剧文化、文学与美术文化等。其中华语学校从1946年的124所增加到1959年的287所,学生也由同期的46312人增加到140231人。同时,新加坡还先后出现了潮剧联谊社、揭阳会馆潮剧团、德义联络所潮剧团等一批潮剧表演团体。但是,随着新加坡社会,经济、教育、文化、思想日益现代化,当地政府不断强调双语教育政策,而执行中又偏重于英语教育而忽视中文教育,华族及其它各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冷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读华语学校的学生不断减少,潮剧在青年一代大大失宠,以致观众锐减,使当地职业剧团陷入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当前,在新加坡的潮人社团正在积极从资金上大力扶植华语学校和潮剧团的发展。

  

   (摘自〔潮汕文库〕“海外潮人系列”之二)

  

潮汕人在新加坡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酒店攻略,奢华并非唯一标准,还需要华丽丽的仪式感

下一篇新闻

◤武汉肺炎◢出国旅行者少了 狮城钱币商生意跌80%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