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1939年7月16日,抗战大后方的滇缅公路之上。

数十辆运输车辆,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之间,蜿蜒而行。行驶在车队最后面的那位司机,名叫吴再春。此时的他,手扶着方向盘,忍受着山路颠簸震荡的同时,内心产生了一丝隐隐的不安。

早晨从芒市出发的时候,他所驾驶的车辆,便有轻微的卡顿之感,走了几十公里之后,这卡顿感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发强烈起来了。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抗战时,滇缅公路上的运输卡车

“照这样下去,恐怕撑不到龙陵了。”吴再春心里正嘀咕着,身下的汽车突然“咣当”一声,直接熄火了。

吴再春赶忙拿出随车扳手,开车门跳了下来,他对着前面停车探头询问的几名侨工师傅们,摆了摆手道:

“你们先走,我修好就赶上去。”

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路况很差,沿途不断坍塌的路基,使得汽车发生抛锚故障的情况,很是常见。平日里,大家临时修理一番,多少都能够凑合着赶回车队。

然而,这一次,吴再春修了好久,却始终没能修好这辆车。

夕阳西下,空旷的山路之上,只留下他这一辆道奇卡车,孤零零地停滞在悬崖之畔。不远处,天边翻滚的墨云,渐渐逼近,被寒风吹得通体颤栗的吴再春,裹紧了衣裳,钻进车内,关上了车门、车窗。

看来,今晚只能在山路上挨上一晚,等明天运输车队过来,再想办法。

吴再春心中想着,然而,他却没有想到,死亡的危机,正慢慢地向他逼近……

腊勐垭口位于海拔两千米附近,高寒多变的天气,使得这辆过夜的汽车,在寒风冻雨的袭击之下,很快便如一个冰冻的铁盒子一般。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寒雨交集的天气里,车内的温度迅速下降

吴再春当时的身上,不过穿着两件单衣,即便裹紧衣衫,却依旧难以抵御刺骨的寒凉。他蜷缩在驾驶室内,尽量减少活动所产生的热量散失,然而伴随着周遭温度的快速下降,吴再春还是没能撑住沉沉的困意,最终昏了过去……

第二天,从畹町方面开来的车队,发现了这辆孤零零停在崖边的汽车。

一个师傅使劲打开了冻紧的车门,眼前的一幕让他登时忍不住流下泪来。

车内的吴再春,脸上覆着一层薄薄的冰霜,全身僵硬,呼吸已然停止。

随后,西南运输处对这次事故进行了调查,在后来刊发的报告当中,详细记录了吴再春被冻死的经过:

“衣被单薄,体力弗胜……因不舍车辆,竟守候以待救济之至,卒以内伏寒湿、外感风侵,遂至身殉。”

几日后,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获悉了这个消息,当他读到“衣被单薄”之时,不禁捏紧了纸张,这四个字霎那间刺痛了他的眼眸。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

因为,就在前不久,有几名华侨仓皇逃归南洋,几人哭诉了在滇缅公路之上,所遇到的种种不堪情形;以及华侨在运输途中,所受的悲惨境遇。

消息传出,在整个南洋华侨圈内,登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而在那几人泣血哭诉的事项当中,有一条就是——缺少衣物,难以抵御寒凉。

逃归的华侨机工

滇缅公路是抗战期间,国际向中国输血援助的主动脉。

当年,大批援华军事物资,便是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山路,最终抵达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昆明。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滇缅公路

1939年初,刚刚修竣的滇缅公路,面临着有路无车、极度缺乏熟练机工的困境。为了尽快激活这条运输通道,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致电陈嘉庚,与对方商请,在南洋招募一批华侨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人。

西南运输处主任宋子良随后更是亲自携函,远赴南洋,谒见陈嘉庚,备诉缺乏机工的难处。

事关国家兴废、民族存亡,同时有感宋子良的至诚相邀,陈嘉庚随即表示,为国招募侨工,义不容辞。

同年2月7日,陈嘉庚发表了《南侨总会第六号通告》,号召爱国司机、汽修工人,回国报效国家,与祖国同胞们携手并肩,共同抗敌。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南侨总会第六号通告

公告一出,整个南洋激荡不已,许多爱国侨胞纷纷响应,报名归国。

一时间,新加坡的港口汇集了各处赶来的爱国青年们,“再见吧,南洋”的歌声,在阵阵的轮笛声中,久久回荡。

人们簇拥在港口,送别着踏上征程的亲人,祈祷着他们能够穿越硝烟战火,最终平安归来。

然而,没过多久,还真有一些侨工,突然回来了。

不过,他们并不是胜利归来,而是狼狈仓皇地逃回来的。

这些逃归的侨工无不面容憔悴,众人回来之后,备述归国之后,所遭遇的种种艰辛,以及种种不堪的待遇。这让周遭人们闻之不禁大吃一惊的同时,也给原本准备积极报名归国的华侨们,兜头泼了一瓢冷水。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当年归国的南侨机工们

陈嘉庚等人得知此事之后,心中顿感不安,自己先前召集众人回国,如今已有数百名爱国华侨机工响应号召归去,可他们在那片陌生的国土上,到底过得怎么样呢?

没有人知道。

逃归华侨们的话,让陈嘉庚听后,顿时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随后,陈嘉庚决定,尽快派人回国,一探究竟。

“余闻滇缅公路办理及待遇司机不善事,难免寝食不安,乃举派代表由仰光入口往昆明,沿滇缅路视察。且所传不虚,或由路甫开浚未暇设备,或陷于经济因陋就简,若限于经济,南桥总会,可以代筹。”

刚开始,陈嘉庚还有些天真地认为,华侨们口中的困境,可能是因为滇缅公路刚刚开始运行,国家正处于战事,资金困乏所致。

因此,陈嘉庚原本还准备继续帮助西南运输管理方面,再筹集一些资金,以供后续进行改善所需。

然而,他却万万没有想到,随着代表们前往西南,开始深入查访之后,一张滇缅公路上的腐败黑幕,最终被缓缓揭开,其间的各种问题,更是触目惊心。

考察西南,触目惊心

1939年8月,受陈嘉庚的委派,南侨总会特派员刘牡丹,踏上了归国视察之路。当时,跟随刘牡丹一起归国的,还有《南洋商报》记者陈戈丁和张楚琪,众人此番主要的任务是——视察滇缅公路运输状况和沿途华侨机工们的生活境遇。

这次视察,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此期间,刘牡丹等人沿着滇缅公路而行,沿途遇到了不少诉苦的侨胞机工,亲眼目睹了滇缅公路之上,侨工们缺衣少药、境况艰难的情形。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滇缅公路

更让刘牡丹等人想不到的是:

华侨归国抗战之后,留在南洋的华侨亲属们,因为思虑家人在国内经济条件不佳,从南洋纷纷寄给侨工们银信、汇款。而这些钱,大多数侨工们都明确表示,从未收到。

在刘牡丹后来的视察报告中,曾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所见所闻:

“在是段服务之华侨机工类多面色清瘦,鸠形鹄面,体格健康损失过半。遇职等到时,即觉眼红喉塞,看来颇为悲感。”

“当兹寒风刺骨犹是单衣蔽体,盖华侨请返国时,都以为政府当能另发制服和其他工作衫裤,故今未多带南洋原有衣服。”

“查有许多机工对南洋家属来往通讯恒四五月,尚未递到,俱在南洋家属稍丰胆者,寄往银信,机工亦绝无接到。”

在刘牡丹等人的眼中,西南滇缅公路上的侨工们,此刻陷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困境:一方面他们心甘情愿地为祖国的苦难而献身,而另一方面,西南运输处给予这些爱国志士们的待遇,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一个月后,刘牡丹等人回到南洋,众人向南侨总会递交了此番考察报告。报告中的内容,让南侨总会所有负责人看后倍感震惊,众人随即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具体、仔细的研究讨论。

本着务实的做事态度,斟酌再三的南侨总会,随后提出了《南侨总会关于改进滇缅公路设备及机工待遇的建议书》,其间涉及改善侨工待遇、增发寒衣,方便通讯、医疗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随后南侨总会再派代表,携带《建议书》,火速赶回西南运输处。

归来的代表,将《建议书》亲手呈给运输处相关领导——宋子良,恳请对方能够参考此建议、改除滇缅公路之上种种积弊。

然而对方的态度,却非常消极。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宋子良

他告知代表,自己对于这上面的建议举措,也没有权力主张,还需要斟酌之后,向重庆方面请命,等着看上面的意思再行处理。

为了尽速解决问题,9月24日,陈嘉庚亲自发电,向重庆军事委员会汇报滇缅公路之上,车站、设备筹谋不周、管理不善的种种现状,并提出改善建议,希望尽速处理为妥。

然而,面对陈嘉庚的奔走呼号,重庆方面的反应,也很漠然,这让他顿时心灰不已。在陈嘉庚后来的回忆录中,曾这样记载道:

“虽屡蒙复电嘉奖,却不过官样文章敷衍而已。”

万般无奈之下,陈嘉庚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当时的国府最高首脑——蒋介石的身上,希望对方能够涤扫滇缅公路方面的积弊。

不久,这封《建议书》便呈递到了蒋介石的手中。

蒋介石看后,态度表现得确实很重视,愤怒的蒋介石除了大骂滇缅公路负责部门太腐败之外,当即命人连发两封电函,痛责西南运输方面积弊和腐败。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蒋介石

“该路关系抗战运输,乃驰援若此,全为管理失当,非可推诿......据电前情,滇缅公路之管理,实在太腐败……”

“人事多废,积弊已深,若非根本改革,恐难收效,尤其隔绝机工音讯,南洋有数位家属寄出银信全未收到,当即处心舞弊,及此可见……必须严格彻查究竟……”

然而,对于蒋介石的“雷霆之怒”,到了西南运输处那边,却最终化为了绵绵细雨。

雷声大,雨点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幕后的黑手,雷声大雨点小

蒋介石怒斥黑幕,然而他所指的幕后黑手又是谁呢?

正是当时总揽滇缅公路交通的西南运输处主任——宋子良,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宋美龄的亲弟弟。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宋美龄

咱们都知道,蒋家王朝是由四大家族支撑起来的,而四大家族中的宋氏一脉,更是获宠非常,抗战时期,宋家控制着国府财政经济命脉,家族权势,炙手可热。

对于姐夫哥要“严惩”小舅子,宋子良当时并没有怂,他很快便回复了重庆方面的电函,相对于先前对南侨总会代表的敷衍,宋子良此番回应,很刚:

“前次建议内容,多与事实不符,沿途设立医疗、补给站点,管理站每日行车照规定行驶时间亦不超过8小时,各汽车大队部驻地俱设有俱乐部,以调剂司员精神......”

宋子良不仅将刘牡丹等人先前的查访结果,悉数推倒,还将条件简陋的滇缅公路沿途,夸大成了侨工生活、工作的乐土天堂。

甚至对于侨工吴再春因缺衣而冻毙的原因,宋子良也昧着良心,直接否认。

“尤非事实。”

在宋子良当年的回复中,还有一段十分挑战世人智商的内容。

对于为何有些侨工,会收不到家人所寄的钱财一事,宋子良向蒋介石解释道,原因在于自己下属的各级队长比较负责,大家恐怕这些侨工初来乍到,外出滥用,便有人出于好意代为保管。

“各级队长恐其外出滥用,曾有暂代为保管之误会。”

华侨家人们寄给侨工的钱,下面的人不给,扣下了,还说是好意,怕别人收到钱乱花,替他收着先保管起来。

这种说法,甭说蒋介石不相信,即便连当时蒋介石的夫人、宋子良的亲姐宋美龄,看后都控制不住了。11月13日,宋美龄在致给宋子文的函中,说得相当直白:

“忠诚贡献,遂亦忘其避忌,然事实胜于雄辩,三千机工耳目昭昭,亦不能一手遮蔽也!”

三千机工耳目昭昭,岂能一手遮蔽?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南侨机工

宋美龄对于自己弟弟的这番斥责,也算是非常严厉了。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即便国府高层如此震怒,西南交通运输线的腐败,最终依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当月,蒋介石、宋美龄曾亲自过问华侨机工的“寒衣”落实情况,宋子文很肯定地回复道:

有关部门,正在赶做。

“机工服装已各发给工作服两套、军毯两条,现正赶制冬季服装,计每人呢质军服一套、布棉大衣一件。”

然而,这些寒服最终都发到侨工手中了没有呢?

1940年3月,陈嘉庚曾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再次回国。此次,陈嘉庚亲自带队考察滇缅公路状况,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半年前,南侨总会奔走呼吁的、经蒋介石、宋美龄严令申斥的那些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路政反而更加腐败,机工待遇也是愈发恶劣。

“余此回沿途所见,仍旧腐化绝无改革一件。”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亲率华侨考察团归国

陈嘉庚等人考察时,来到下关,当时的下关李主任设了三席酒宴,宴席之间,酒菜丰盛,宴会一直持续到下午一点,依然没有散去。国难当头,官员作风却如此奢侈腐化,憋了一肚子火的陈嘉庚最终没忍住,直接站起身,戴上帽子走人了。

在路上,他对随行之人感慨道:

“运输安能有成绩!以下关站之重要,而委此腐败主任,如此开销,其实为他舞弊,且误余工作!回昆明可向龚君(龚学遂)言之。”

旁边的人听完,无奈道:

“亦均是一丘之貉,龚学遂虽负责主持,然重要机关人员,多是宋子良委派......”

滇缅运输管理人员的腐化堕落,让陈嘉庚痛恨不已,却又无可奈何,而更让他感到无语的是,国民党政府和宋子良一样,竟也公然截留起南洋的物资援助起来。

1939年底,南侨总会送抵昆明的一批药品、物资,原本说好是专门用于改善机工生活的,却因为国府重重截留,最终没有半分落在机工们的手中。

前番机工泣血申诉,南侨总会的奔走呼号,最终在巨大的黑幕面前,悉数化为烟尘。

看着眼前这群形容憔悴、病体支离的机工们,陈嘉庚驻足在滇缅公路之上,良久不语。山路蜿蜒,这条山路寄托着中华民族存亡的希望,每天,有数千机工用血肉之躯为之奔波效命,死不旋踵,他们为民族续命的初衷,最终却肥了某些人的荷囊。

当时的陈嘉庚,内心抑郁不已,眼前国府的腐败,触目惊心,然而自己却却没有任何办法,能够破解眼前的阴郁。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这让陈嘉庚深感痛心,而又倍感无奈,他不禁感叹道:

“可胜叹哉!可胜叹哉!”

当天,陈嘉庚默默走了一路,半天再没有说一句话。

去延安

1940年的南洋考察团一行,是对祖国抗日形势进行的一次多线路、多方位的全盘考察,除了国统区各大城市之外,当时的陈嘉庚还特意选定了一个特殊的目的地——延安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抗战时的延安

得知陈嘉庚有意前往延安的消息,蒋介石在一次宴会之后,单独将他留了下来。蒋介石当着陈嘉庚的面,说了不少共产党的坏话,随后希望陈嘉庚能够改变主意,不要去延安进行考察。

陈嘉庚当时很平静地回应道:

“我回来,就是代表南洋的侨胞们,看一看祖国抗战的情况,只要交通能够到的地方,我都会亲自前往,这样回到南洋之后,也能有事实依据地回报各界关心祖国抗战的同胞们。”

看着陈嘉庚非要执意前往,蒋介石最终也不好阻拦,即便如此,蒋介石还是有些放心不下,他对陈嘉庚特意交代道:

“要往可矣,但当勿受欺骗也。”

蒋介石到底担心自己看到什么呢?陈嘉庚不知道,因为当时的他与共产党的接触,其实并不算多。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在重庆的陈嘉庚

延安在他接触的国民党官员口中,是个被妖魔化严重的地方,而对于不少南洋青年们来说,那个宝塔矗立的地方,则是民族抗战最炽热的核心。

一个月后,当陈嘉庚乘着汽车,沿着坎坷土路、一路颠簸抵达那片黄土高原的时候。

眼前那番迥然不同的社会景象、民众面貌、政治风气,让陈嘉庚对共产党印象大为改观的同时,内心也不由自主地开始将之与重庆政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比较。

延安见闻,与重庆大不同

抵达延安的当天下午,陈嘉庚在一口窑洞门前,见到了等候着他的毛泽东。

“毛君形象容貌,与日报所载无殊,唯头发颇长。”

随着毛泽东进入窑洞之后,洞内的起居、办公场所布置,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重庆官员们的气派寓所、办公场地,毛泽东的办公所,可谓是相当简陋。

“其住居与办公所亦是山洞,大小与余寓略同。屋内十余只木椅,大小高下不一,写字木桌比学生桌较大,系旧式乡村民用家私,盖甚简单也。”

众人谈话期间,不时有人进出。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影视剧中的陈嘉庚在延安

令陈嘉庚诧异万分的是,几个前来参加讨论的南洋学生,进来时也非常随意,没有任何敬礼请示,便直接坐下,参与谈话。后来朱德夫妇到后,屋内所有人,也都没有人起身行礼,全都安然坐谈。

这和自己在重庆官场所见、以及华侨们口中,因受训而逢长官,必起立行礼的风气,大相径庭。

在陈嘉庚当晚所写的日记当中,详细地记录下了当天所见的情形,他将这种现象,最终归结为——延安这里,人人平等而无阶级

在陈嘉庚的眼中,当时延安社会治安良好、官场风清气正,治下无失业游民,内外无乞丐贼盗,特别是当地的官员之清廉,令人印象深刻。

当时的延安,对于贪腐的处罚十分严格,各级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者,枪毙,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

公务员薪水每月五元,即便是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夫人,也必须通过尽职的工作,方能领取这五元工资。

相比重庆男人长马褂,女人的旗袍口红,各地酒楼林立,公费吃喝一餐百余元,交际应酬不息。陈嘉庚更喜欢延安的清宁朴素,重庆的这些灯红酒绿、乌烟瘴气,在延安统统看不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朴素,社会秩序,更是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清明地步。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抗战时的延安社会

比起战火之下,重庆国民党官场的黑暗、腐朽,延安的情况,不啻于一缕清风,吹散了陈嘉庚此番抗战视察途中,淤积在胸臆之内的层层阴郁。

中国希望在延安

延安的情形,让陈嘉庚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眼前的一切,让他倍感震撼的同时,一个大胆的设想陡然划过他的心头:

如果共产党将来能够掌控天下,东南那片富庶之地,在共产党的延安精神治理之下,将会是个什么模样?

“设共产党若握着东南富庶市场,区域广大,不知能如此清廉,兴利除弊,为人民造福如延安之精神乎?”

那天夜里,陈嘉庚躺在窑洞内的土炕之上,久久难以入眠。延安的情形,在当时的中国,如同黑暗中的星星之火,虽然光芒微黯,却给人以无限希望。

毕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光明虽然微弱,但总会有刺破黑暗的那一天。

6月8日一早,陈嘉庚拜辞毛泽东,启程离开延安。相比蒋介石临行前的腹诽,毛主席不仅大度地请陈嘉庚向蒋介石带去问候,同时还对陈嘉庚殷切嘱托道,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向南洋侨胞告知此地情况。

“君到此多日,所有见过此间情形,如回南洋请代向侨胞报告。”

陈嘉庚则对主席保证,他此番回去,绝不像他人一般,指鹿为马,即便出了延安,也一定实事求是,据实报告。

经过了此番回国慰劳,陈嘉庚认清了国民党对共产党宣传扭曲的事实,而延安的社会、政治风气、以及毛泽东等人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使得陈嘉庚对于两党之间的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他心中的天平开始逐渐倾向于共产党一面。

1940年12月,回到新加坡的陈嘉庚拉着儿子陈国庆的手,不禁兴奋地说道:

“余此次劳军经延安所见,深感中国有希望了!”

尾声:

抗战历史,烽火硝烟弥漫,期间有民族不屈的热血,也有魑魅魍魉的贪婪,伟大和卑劣共行在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之中。

当我们仔细回视那段尘封的岁月之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句话的贴切和正确。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当年,陈嘉庚在延安兴起的大胆设想,后来最终成为了现实。

1949年5月,应毛主席的电邀,陈嘉庚再次回国,当时的他,看到了当年延安的清正风气,开始赢荡在整个北平城市之间。

一个崭新的中国,在希望中破土萌发。

一抗战华侨冻毙征途,蒋介石大骂腐败,陈嘉庚感慨中国希望在延安

1949年,陈嘉庚与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前合影

当天夜里,在与毛主席共进晚餐之时,面对依然简单的菜肴,毛主席和陈嘉庚回忆起了,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毛主席感慨道:

“还记得在延安请你吃饭,我毛泽东没有钱,菜是自己种的,有只鸡,还是邻居老大娘送的。”

陈嘉庚道:“那顿饭,吃得踏实,吃得让人高兴。”

时光荏苒,历史的长河匆匆流逝。今日的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回顾着昔日延安精神之时,却很少有人知道。

当年,有那么一个人,从万里之外,沿着中国残破山河的轮廓,一路跋山涉水而行。当他从黑暗、压抑之中,陡然看到一线光明之时,那种狂喜、庆幸,实非如今的我们,能够体会。

“中国有希望了!”当年,那声音从干涩的喉管中迸出,久久地回荡在历史的时空之中。

参考资料:

《南侨回忆录》

《南侨机工档案史料选编——云南省档案馆馆藏部分》

上一篇新闻

它其貌不扬且气味难以描述,但我们这次说的真不是松露

下一篇新闻

风湿病专家提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切莫轻信“特效药”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