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亲历风云变幻 记录历史瞬间

亲历风云变幻 记录历史瞬间亲历风云变幻 记录历史瞬间

2018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人民日报社驻外记者在世界各地,记录历史瞬间,感受发展力量,传递中国声音,展现时代变迁。过去一年,全球多次进入“中国时刻”,我们在第一现场,见证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24小时,365天,我们一直行走在采访路上。一段段感言,虽然只有寥寥数百字,却记录着一段段心路历程,请一起分享我们的所见与所思。

“马克思主义仍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驻德国记者李强

5月5日上午,上千人聚集在德国小镇特里尔的市中心广场,见证了中国赠送马克思青铜雕像揭幕。

在特里尔2000多年的历史中,马克思无疑是最著名的人物,当地人一直将马克思视为“特里尔最伟大的儿子”。雕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欧洲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发现”。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德国全年举行了300多场主题活动。

纪念活动得到了德国从联邦到州政府的大力支持。用当地官员的话说:“纪念马克思不仅仅是特里尔一座城市的事情。”

“马克思诞生200年后,马克思主义仍具有重要意义。”德国左翼党议员里克辛格如是写道。“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促使人们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去寻求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资本论》销量大增也并不令人惊讶。”马克思故居特展的总结语写道。

这或许可以解释,德国大众银行董事会为何会在今年组织员工召开有关马克思的报告会。

诚如德国《曼海姆晨报》所言:毫无疑问,没有多少人比马克思更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世界。

实现一个更为平等的社会,仍然应该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也是砥砺我们前行的力量。

新变化新战略新成果

本报驻朝鲜记者莽九晨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在朝鲜的最深感受就是这个国家正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

朝鲜积极主动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使半岛局势向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也在国际社会引发积极反响,改善和提升了国际形象。2月,朝鲜派出代表团参加韩国平昌冬奥会,拉开了半岛局势转暖的序幕。3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首次出访选择了中国。5月、6月他再次到访中国。中朝领导人的3次会晤,开启了中朝关系发展新篇章。

4月,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首次在板门店举行会晤,并签署《板门店宣言》。随后,两人又于5月和9月举行会晤,双方共同签署《9月平壤共同宣言》。

6月,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朝美在任领导人历史上首次会晤,并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同时,朝鲜在内政方面也进行了重大变革。在4月举行的朝鲜劳动党七届三中全会上,金正恩提出了“集中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路线。

如今,在平壤街头,能看到工人们在各处忙碌施工,一栋栋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也能看到新店铺相继开张,新商品陆续上架;还能看到人们的衣着正变得鲜亮多彩。在过去一年中,记者能清晰地感受到朝鲜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在不断改善和提升。

朝鲜的积极变化理应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有关各方应采取积极行动,推动朝鲜半岛局势进一步缓和,为半岛和平与繁荣而努力。

携手迎来和平曙光

本报驻韩国记者马菲

用“风云变幻”来形容朝鲜半岛局势,可谓再贴切不过。去年还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今年初却突然出现“巨大转折”,为世界带来一系列惊喜。

在2月的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韩朝两国代表团挥舞着“朝鲜半岛旗”携手步入会场,久违的一幕让多少人泪湿眼眶;在4月板门店举行的韩朝领导人会晤上,双方领导人牵手跨过军事分界线,历史性的一刻让新闻中心里的各国记者欢呼不已,许多韩国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在时隔近3年再度举行的离散家属团聚活动中,分离六十余载的至亲此生终得相见,紧紧握住的双手唯愿再也不松开……

这一幕幕场景让我想起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手拉手》,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不仅传递着和平团结的奥运精神,也印证了朝鲜半岛的今天。

不管朝鲜半岛局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持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的和平稳定。一位韩国专家说:“半岛局势缓和离不开中国的长期努力,中国在半岛和平方面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事实也证明,中国提出的“双暂停”倡议和“双轨并行”思路,已成为推动半岛和平进程的最佳方案。

一位亲历过朝鲜战争的老人说:“我们是同一个民族,早就应该停止对立,团结起来,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情之切,痛之深。正因为深感民族分裂带来的伤痛,半岛人民才更加渴望和平。

浩劫过后迎接重生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李潇

冬日里的大马士革,天气时常阴晴不定,街道也略显萧索。不过,位于核心地段的国家博物馆里却是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既惊叹于藏品的巧夺天工,也享受着久经战火之后难得的平静。

叙利亚国家博物馆已有近百年历史,收藏了近10万件珍贵文物。2012年,为保护文物免遭战火破坏,博物馆暂时关闭。2018年10月底,大马士革安全形势趋稳,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不过外围保留了一部分隔离墩。

当地高校历史专业的师生都把重新开放的国家博物馆视为课外学习的重要基地。发现了记者这张东方面孔后,大家纷纷热情地当起了讲解员。大马士革历史文化学院大三学生艾米娜兴奋地说:“这里是一座知识殿堂,战争却把我们长久地隔离在了大门之外。博物馆现在重新开放了,我们都迫不及待前来参观,一次、两次……感觉来多少次都看不够!”

看着艾米娜和同学们的欣喜笑容,我深深感受到叙利亚人民对自己国家历史和传统文化发自肺腑的热爱。如今的大马士革,虽然夜间偶尔还会有零星枪声,但相较从前,安全状况已有明显改善。叙利亚境内局部地区仍有冲突风险,恐怖袭击也时有发生,但发展与重建已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叙利亚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虽伤痕累累但已决心踏上重建之路的叙利亚,在文明光辉的沐浴下,正以勃勃生机重铸昔日的辉煌,也彰显着未来发展的动力与决心。

梦想让为之努力的人了不起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张晓东

2018年世界杯期间,32支绿茵劲旅在俄罗斯上演的球技与意志的比拼令人难忘。虽然举起大力神杯的只有一支球队,但球员们追求梦想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

我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球场的媒体中心遇到了来自哥伦比亚的志愿者露西娅。当她字正腔圆地用汉语念出我的名字时,我十分吃惊,于是我们攀谈起来。毕业后进入当地中企,辞职到中国学中文,回到哥伦比亚教汉语,没想到露西娅的故事还不少。

能够与自己国家的球队一起来世界杯是露西娅最大的梦想。对她而言,世界杯的经历是圆满的。据统计,本届世界杯有超过1.7万名志愿者,创世界杯历史之最。无论是在媒体中心帮助记者排除网络故障,还是散场后人们一句真诚的“谢谢”,都让志愿者自豪而欣慰,因为他们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圆梦的不只是像露西娅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参赛球队。冰岛队虽然最终未能出线,但作为首次闯入世界杯的新兵,无疑已经创造了奇迹。俄罗斯队也非常争气,一举打入八强,令本国球迷惊喜不已。

东道主俄罗斯克服周边局势动荡、油价下跌等不利因素,始终朝着办成、办好世界杯的梦想不懈努力。正如巴西著名球员罗纳尔多所言,无论球队、球迷还是主办方,能够相聚于世界杯赛场,都是为了展示对足球的热爱。热爱是追求梦想的动力,有了它,才有了俄罗斯世界杯的成功举办、各国球队在世界杯上的精彩表现,才有了露西娅圆满的世界杯之旅。梦想,让每一个为之努力的人都十分了不起。

中文导游成为“香饽饽”

本报驻埃及记者黄培昭

过去一年,我屡次应邀担任各类汉语比赛的评委。最大的感受是,在埃及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了,中文说得好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不仅许多大学开设中文系,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也不断增多,甚至中小学都在考虑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纳入教学大纲。走在开罗街头,埃及朋友见到中国面孔,自然而然就会蹦出几句“你好”“谢谢”,小商贩会热情招呼“不贵”“欢迎再来”……更不用说旅游景点的导游,他们甚至可以用带着“京腔”的汉语,卖力地介绍古埃及的各种故事。

为什么中文在埃及这么吃香?道理很简单,会中文的人找工作容易,收入也高。比如中文导游就比其他导游收入高不少。据统计,2017年有30多万中国游客来埃及旅游,2018年预计将超过50万人次。在供需极度不平衡的情况下,中文导游一下子成为“香饽饽”。

埃及和中国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前来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大幅增多,需要大量懂中文和阿文的翻译。中文吃香的现象更折射出埃及对中国的重视。埃及正着力恢复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让中国成为埃及借鉴的对象。“一带一路”倡议更是给埃及提供了对接发展方略、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大好机遇。因此,“学习中国经验”在埃及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

感谢中国的“及时雨”

本报驻南非记者李志伟

行走在非洲,感动总是不期而遇。在每一个心与心相通的时刻,都能触摸到中非合作的时代脉搏。在津巴布韦与赞比亚两国交界的维多利亚大瀑布,津巴布韦中小学生看到我们这些中国面孔格外兴奋,纷纷围上来合影,喊着“中国,你好”。带队老师吉夫特说:“津巴布韦与中国是真正的朋友与伙伴,中国让我们国家充满了希望。”

基础设施建设向来是中非合作的重点。西非国家多哥的洛美国际机场,现代化与便捷程度令人惊叹。旅客克里斯蒂安感激地说,这座机场是由中国公司建设的,与中国的合作让多哥发展插上了翅膀。道路宽了,机场新了,出行越来越方便,货物流通越来越快捷,中非合作为非洲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水在非洲的意义非同小可。许多非洲家庭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出门打水。在塞内加尔,中国提供资金实施的乡村打井工程能够解决200多万人的吃水用水问题,占塞内加尔总人口的1/7。村民恩迪亚耶感慨地说:“感谢中国带来了‘及时雨’。”

南非谚语有云:“我渡过了著名的河流。”意思是说,一个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智慧。可以说,中非合作也已经渡过了许多著名的河流。在一个金光闪闪的新时代,中非合作站到了更高的起点,向着更多的成就阔步迈进。

“这才是真实的中国”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方莹馨

11月初,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举行的“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展览上,一位叫辛达西的观众在一组蒙内铁路的照片前伫立许久,见人就主动攀谈:“看!这是蒙内铁路,是非洲的高铁!”我问他:“你是肯尼亚人?”“不,我是赞比亚人,但我们同样感谢中国给予非洲国家的帮助。”从中国减贫行动到中非人权合作,他如数家珍,眼里仿佛闪烁着星光。

2018年,我遇见了不少像辛达西这样“眼里闪星光”的人。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收获了许多真心实意的朋友,为我们点赞、为我们骄傲。

中国人权怎么样,中国人最有发言权。6月在日内瓦举行的“新疆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主题边会上,一众土生土长的维吾尔族同胞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会后,不少人告诉我,“原来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希望在国际场合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而不是某些国家的‘说三道四’”。

11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对中国进行了第三轮国别人权审议,120多个国家给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打了高分,使少数西方国家罔顾事实的无端指责很是孤立。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权”可以成为纽带、桥梁,让不同的皮肤、不同的文化找到共同的情感。我们有理由也有自信走出去,将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在世界舞台,为世界进一步了解、理解、支持中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理解了记者的责任

本报驻泰国记者赵益普

7月23日,老挝南部的桑片—桑南内水电站项目副坝发生溃坝,50亿立方米洪水涌入阿速坡省萨南赛县多个村庄。我们立即乘机辗转来到阿速坡省省会阿速坡县,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颠簸了4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万象东南约570公里处的萨南赛县进行采访。

“你们是第一时间来到现场的,目前这里还没几个外国记者,一些老挝记者也还在赶来的路上。”老挝国家通讯社记者诺伊女士告诉我。

萨南赛县近3000名无家可归的灾民,被安置在县城的一所中学内。救援指挥中心设在露天,大部分没有遮挡。第一支进入灾区的民间救援队——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孙振海说,除当地人外,这个指挥中心最多的就是过来救援的中国人了。当时老挝正值雨季,天空中一直飘着毛毛细雨,救援队员一直不辞辛劳,冒雨工作。

大食堂24小时供应食物,只有白米饭、手撕包菜、炸牛肉和煎蛋,谁饿了就过来用手抓着吃一点。站在不时漏雨的帐篷里吃到的饭菜,香甜无比。

我们奔波在洪灾现场,在救援一线,在灾民安置点,在灾区临时医院。每当结束一整天艰苦的采访,我的衣裤、鞋袜里常常满是泥浆。然而,与那些夜以继日地帮助老挝朋友战胜洪水、克服困难的中国救援者相比,我作为观察者、倾听者,经受的考验要少很多。

在这里,我深刻理解了“记者”二字的含义,将这些美好、感人的故事报道出去,正是我们的责任。

铭记“和平的工匠”

本报驻法国记者李永群

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00周年纪念仪式在巴黎凯旋门隆重举行。11时许,巴黎所有教堂钟声齐鸣。

伴随着钟声,人们的思绪穿越到100年前:“忽闻教堂钟声,工厂汽笛声,以及厂外欢呼声与歌唱声,同时并作,余辈惊问何故,始知敌人业已签订休战条约,战事从此可以终止矣,此何日也,即余永久不忘之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也。”法德美俄等多国领导人与政府代表端坐聆听,一位华裔少女用汉语朗读了华工顾杏卿当年的一段日记。

法国政府首次在如此隆重的国际场合,肯定并纪念约14万华工为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与巨大牺牲。这令我想起今年在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举办的一战华工纪念活动。当时法国索姆省议会主席洛朗·索蒙表示,一战华工是“和平的工匠”,“希望世界各国人士能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法国总统马克龙还致函主办方表示,这段历史是法国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一战华工的贡献曾经鲜为人知。更令人气愤的是,一战战胜国中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对待。1919年,巴黎和会引爆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因为我们需要彼此”

本报驻美国记者高石

2016年我曾在华盛顿某智库同与会人士就南海问题辩得面红耳赤,但2018年,在大西洋理事会举办的朝核问题研讨会上,我终于能够更加心平气和地回应质疑,赢得尊重。

从威斯康星州的花旗参参田,到硅谷的跨国企业;从和普通美国人聊天,到向研究中美关系的知名专家学者讨教……近距离的感知让我在脑海里绘出了一幅更多元、更全面的中美关系图景。小到一个灯泡、一张床垫,大到集装箱起重机……美国的千家万户、各行各业都与“中国制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1月,我的两位美国朋友先后代表公司赴北京与中国企业拓展合作。谈起当下局势对业务的影响,她们都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不论时局如何变化,现在什么也不可能把美中交往彻底阻断,因为我们需要彼此。”

2018年是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一年,传统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然而变化生机遇。身处大变局中的大国关系,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既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也要有保持一颗平常心的定力。

展望2019年,身在美国,我更能感受和预见,我们还将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而这会促使我们不断成长、成熟。中国人从来都不畏艰难,我们有心系天下的担当,有逆风而行的清醒,有规划清晰的蓝图,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广。

“想去中国更多地方”

本报驻日本记者刘军国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这一年里我采访了很多人,3名平凡的日本人却时常浮现在我脑海。

第一位叫盐崎三郎,来自日本长野县饭山市,是地地道道的果农。他曾上百次只身一人到中国传授农业技术。1997年,盐崎三郎第一次来到中国,到河南省兰考县指导当地果农。去年,兰考县终于摘掉戴了几十年的贫困县帽子,盐崎三郎非常高兴。

第二位叫宫本重信,1979年,他应邀前往北京和河北指导草莓种植技术,并邀请中国农民来日本学习。目前,宫本重信已到中国百余次,足迹遍及中国半数省级行政区。年近八旬的他仍坚持种植草莓,为的是更好地指导果农。他感触颇深地说:“我第一次去中国时,中国农村还非常落后。趁着身体健康,我希望能去中国更多地方。”

第三位叫香取茂男,在千叶县政府担任农业技术官。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一位副市长在访日期间,对日本的水果赞不绝口,希望他能前去指导,香取茂男就这样第一次去了中国。他一直利用假期和调休等空余时间到中国工作。2010年冬天,病后尚未完全康复,他仍继续去安徽省指导农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三个人的故事是这一道理的最好注脚。

本版统筹:孟祥麟黄发红

版式设计:沈亦伶

上一篇新闻

丹东这家店有道“风生水起”吉祥菜,忍不住想提前去过年

下一篇新闻

“国王富得流油,居民躺着分钱”,文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