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考察点位背后的成渝合作“路线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近频频互动。
12月14日,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召开,重庆市委书记、市长专程前往宜宾赴会;仅仅间隔两天,成都市党政代表团前往重庆市考察学习交流。
这是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后,成都第一场赴重庆的考察学习,速度快,内容多。两日内,成都市党政代表团走访的点位有10个之多,既有规划展览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弹子石老街,又有果园港多式联运枢纽、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等。
这次活动也被定义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初心感悟之行,是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对接落实之行,是对标先进的学习取经之行。成都要学什么?又将在哪些领域寻求更大突破?10个点位,5个关键词背后,透露了成渝合作“路线图”。
关键词一:
“一条心、一盘棋”
此次考察的第一、二站就透露了关键信息:规划展览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均展示了重庆的红色基因。
比如,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红岩革命纪念馆被认为是红岩精神的象征。而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则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国土空间布局”“主城都市区”“城市更新” “乡村振兴”等篇章,展现重庆山川河岳、历史过往、风土人情、发展成就、规划未来。
为什么成都到访的第一任务,是要看重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事实上,川渝党政联席会议上已解释了原因。红星新闻注意到,川渝双方在发言中均提到了“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战略共识”“一条心、一盘棋”,会上还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谋划川渝一域作出的战略指引,是川渝两省市肩负的战略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提到,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巧合的是,近期成都刚刚在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等地,开展了一场宣讲,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而宝山村的故事,正是当地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成功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实践。
这是一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初心感悟之行。成渝“一家亲”,山水同源、人文同脉、发展同向。成渝两地,正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信仰信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关键词二:
产业建圈强链
此行考察中,两个产业点位备受关注: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汽车产业是此次成都在重庆最关注的主题之一。
梳理两家企业的信息,就能发现成都此行的目的:对接落实和学习取经。
以长安汽车为例,既是中国汽车四大集团阵营企业,更是重庆本土品牌。在汽车产业,本土品牌的优势是极具明显的,而长安汽车在重庆设立的全球研发中心,大幅增强了长安汽车在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绿色环保、数字化研发方面的技术实力,也加强了重庆本土创新能力。
把握新能源风口,重庆也找到了新的落脚点。一个细节是,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与华为共创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头部品牌,双方共同打造的首款车型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于今年上海车展上市。此外,该工厂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24小时在线监测,在智能制造领域具备了领先优势。
选择这两家企业,可以看出成都的取经之意。过去十多年,成都利用后发优势吸引一汽大众、沃尔沃、博世等品牌落户,基本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剑指高端。从发展历程更长的重庆身上,成都可以汲取快速成长的秘籍。
在双城经济圈的大背景下,成都瞄准汽车的深意,还在于如何去推动区域产业合作这一更大命题。比如,此次考察的两家企业都位于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这被称为重庆“汽车城”,而在成都,龙泉汽车城也是全国第六大汽车产业基地。强强联手,成渝如何合作共赢?
作为西部优势产业,汽车在《纲要》中多次被提到,包括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等。
一些细节可以观察,比如,上月底“亮相”的“成渝氢走廊”。“成渝氢走廊”是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彭组团的“西部氢谷”,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将打造成国家级氢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国家级氢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中心。
当然,成渝合作绝不止汽车本身。成都此行还考察国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及重庆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而电子信息,也是双城经济圈发力的重要产业。
川渝党政联席会议上提出,要共育现代产业体系,强化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作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壮大一批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联手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产业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活动中,重庆市与成都市签署了“1+5”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合作协议》。无论产业实力还是科教资源,成渝都不缺条件。对成都而言,主动了解重庆的产业,不仅是了解对接落实,更是一次学习取经。在此之间,成渝必将能联手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产业带。
关键词三:
内陆开放枢纽
此次行程,还有一个热点点位:果园港多式联运枢纽。
果园港多式联运枢纽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处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联结点,向东通过长江连接太平洋,向西通过中欧(重庆)班列连接西北、亚欧地区,向南通过陆海新通道连接印度洋。其定位是建设长江上游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贸易集散中心。
“多式联运枢纽”也是成都开放的关键词。除了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形成中欧班列的品牌优势,让成都一跃成为向西前沿外,今年投运的成都(双流)空铁国际联运港,则拉伸了成都向西的覆盖范围,通过“航空+铁路”综合优势,大力推进“航空+西部陆海新通道”产品。
两个枢纽城市,如何在更大区域内合作发挥内陆开放枢纽的功能?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曾表示,扩大开放首先要设施联通,铁路港、航空港是成渝两地的开放大通道优势,应充分发挥“合力”效应,通过两地空陆港及重庆水运港各自优势,形成“1+1>2”的效应,以聚流和辐射为特征,以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为手段,对客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进行支配,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让国际通道转化成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
从成渝的通道建设看,空路和铁路的畅通是关键。
比如,重庆充分发挥新加坡港-果园港双枢纽港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物流节点和通道辐射优势,与成都国际铁路港、泸州港、宜宾港、钦州港、如皋港、太仓港等国家级物流枢纽和重要物流节点合作,畅通了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国内国际物流网络体系。
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例,通过做好顶层设计,保证了西部12个省区市全部参与,并形成“13+1”省区市合作共建格局。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发展通道经济为共同的目标,让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加上即将生效的RCEP,以及东盟历史性首超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等时代机遇,通道无疑将加速“第四极”的发展。
在近期公布的《纲要》中,成渝被赋予了“内陆开放枢纽”的使命。背后的潜台词是:成渝在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要性,是时候“刷新”了。
关键词四:
国际消费目的地
《纲要》中,双城经济圈的一个新定位是“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纲要》还专门为此单设了一个章节,给出了实施细则。这意味着,“消费”一词,正在迈入区域一体化的语境。
如何一体化?这一次,成都在重庆的弹子石老街和来福士广场中寻找答案。
红星新闻注意到,这两个点位颇有特色:一个是历史老街,一个是现代消费目的地。
资料显示,弹子石老街曾是西南地区著名的水陆埠口,拥有法国水师兵营、王家大院等开埠文化根脉。而经打造,这里不仅有重庆标志性的“爬坡上坎”风貌,同时还能欣赏到筑台、悬挑、吊脚、梭箱等川渝传统建筑营造手法。
而作为城市地标综合体的重庆来福士广场以“朝天扬帆”的形象闻名,集住宅、办公楼、商场、服务公寓、酒店、餐饮会所为一体,并整合了陆地和水运的各种公共交通设施,设置了地下停车场、地铁站、公交中转站、码头和游客中心。
两种不同的消费场景,恰好印证了新定位的两个关键词:“巴蜀特色”以及“国际消费目的地”。
前者意在强调地方特色。红星新闻注意到,《纲要》中多次出现“品牌”二字,比如促进经典川菜、盖碗茶、重庆火锅等餐饮产品品牌化,又比如支持重庆、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费品牌。
对有庞大人口基数的西部地区来说,这样的特色既能补齐西部地区在双循环中所需要的资源配置功能,长期来看,也能与其他城市群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塑造自己的品牌。
不过,如何与国际消费接轨,实现“国际消费目的地”,这将是双城经济圈在消费层面一体化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表示,还缺少数量更多、能级更高的引力场来吸引国际资源。同时,要让消费市场支撑国内循环,必须要意识到,消费并不是停留在原有消费的简单扩大上,而是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提质扩容、分化,以及市场格局的重塑,需要创新能力和市场增长能力很强的核心城市来带动区域周边,甚至更大范围地促进国民经济、产区的衔接和供给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平衡,来形成以强大市场推动国内经济的循环。
“必须意识到,西部整体的规模和能级,相对于上海、深圳来讲还是有一定距离。”王微指出,眼下急需做的,是尽快补齐短板,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环境,提高增加新供给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成都正在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庆的经验也将为成都带来启示。
关键词五:
“创新力”背后的硬实力
有统计发现,“科技”一词在《纲要》中出现了55次,“创新”出现了94次。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创新中心正是《纲要》对双城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定位。
如何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此次考察学习,在礼嘉智慧公园,可以看到重庆“智慧”的发展。这里集合了重庆如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黑科技贯穿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全过程各方面。
而在重庆数字经济发展展示中心,通过了解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发展情况,也可以看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进程。比如,“渝快办”就是重庆利用数字经济赋能线上服务的缩影,而紫光集团、万国半导体等20余家企业的新技术、新应用,则显示了重庆数字经济的实力。
考察学习重庆的创新力,对成都来说也是合作的重要一环。
红星新闻注意到,《纲要》不仅提到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还提出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
今年4月,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联手成立了八大产业联盟,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在两大国家级新区的推动下,川渝两地的创新企业、科研院所互动频繁。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在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分别布局了重庆研究院和四川研究院,由上海交通大学地方研究院管理处处长徐兵,同时担任重庆研究院和四川研究院的院长一职,还在本校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川渝研究院。
不仅如此,今年5月,成渝两地科技部门还共同发布了2021年度“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申报通知,明确两地将分别出资200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现代农业4个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此外,《纲要》指出,成渝地区要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不但要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还要鼓励大院大所发展孵化器、产业园,推动中国科学院等在双城经济圈布局科研平台。
今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在成都正式揭牌,标志着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进入了由谋划布局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西部地区首个百P级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已为450余家用户提供服务。
与此同时,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也开始“全面提速”。据《重庆日报》报道,截至10月底,西部(重庆)科学城在建项目超260个,科学城核心区已签约校地、院地合作项目34个,总投资额318.28亿元,项目包含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高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基地等。
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凸显出成渝两地在西部科学城建设方面实现了从量到质、从点到面的突破。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编辑 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