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施光南:用音符礼赞祖国

施光南:用音符礼赞祖国

盛夏的夜晚,金华市金东区的施光南音乐广场上,喷泉婆娑,市民们伴随着音乐轻轻哼唱:“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首歌的作曲者是施光南,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乐团一级作曲。这位谱写祖国赞歌、被称为“时代歌手”的音乐家,和浙江有着深厚的渊源:虽然出生于重庆,但金华是他的祖籍地。他曾随父亲回老家上过小学。近日,他又成为浙江推荐的20位“最美奋斗者”候选人之一。

聪慧少年,痴迷旋律

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是施光南的老家,现在仍保留着施光南的故居与纪念馆。如果停下脚步,就会发现村里的风景和《在希望的田野上》所描绘的景致很像:新房子上的炊烟、村旁的美丽小河、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的人们……

8岁时,施光南在这里住了一年半。

村子里,不少老人虽已白发苍苍,却对当年的施光南记忆犹新: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几乎是所有游戏的主角,除了胆子大,还特别会动脑筋,捉迷藏、玩水、抓鱼……这些小孩常玩的游戏,他总能玩出很多新花样来。

好奇心、大胆、创造精神……当这些天赋结合起来,再加上施光南那一丝不苟的精神,为音乐家的诞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施光南曾在天津生活了近20年,繁华津门的各种旋律,让他如痴如醉。他爱往天津老城里的书场、戏园子里钻,京剧、评戏、河北梆子、梅花大鼓、单弦、老调……他什么都听,听完就跟着哼唱。

施光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用于发现身边的旋律,有时甚至会因此遇到危险。有次他去海岛采风,被浪涛敲打岩石的声音所吸引,越听越痴迷,越走越远,竟然迷了路,直到天黑两三个小时后,才回到同行人身边。这样的“小插曲”,在他的生活中并不鲜见:出门去商店,把自行车忘在了店门口;坐公交车想起有趣的旋律,忍不住在陌生人身上打拍子……

施光南:用音符礼赞祖国

音乐家施光南(中)同歌唱家李谷一(左)、罗天婵在一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对党忠诚,满怀激情

“千条江河向海洋,灿烂的葵花像太阳,亿万人民向北京城,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这首歌的名字叫《最美的赞歌献给党》,由施光南作曲。

这么多年来,施光南对少年时代在团小组里得到的温暖一直念念不忘。

还不满17周岁时,施光南就创作了很多歌曲,但他一直不愿署上自己的名字。他所在的团小组知道后,先专门为他开了个小小的音乐会。之后又有人提议:“光南创作了这么多歌,可惜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大家为他出一本歌曲集吧。”

大家七拼八凑,这个捐5角,那个捐1元,凑了几十元钱,为他印了人生的第一本歌曲集。

这个草绿色封皮、相当粗劣的手抄本,一直让施光南念念不忘。几十年后,当出版社争着要出施光南作品集的时候,他还感慨地说:“我的第一本作品集是团小组给我出的。”

对党组织,施光南更是怀着深厚的感情。1984年7月24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还可以找到他的入党申请书。如果仔细看一下,可以发现写在申请书上的那些语句,充满了热情和渴望:

“党是我的母亲,我渴望做党的儿子。”

“我希望成为一名党的文艺兵。用自己的笔,尽力写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如果我的作品能在人民火热的‘四化’建设中起到一些好的作用,能使青年人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充满对未来的信心,加深对党的感情,则是我最大的欣慰!”

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懈的努力和动人的旋律,实践着自己的誓言。

施光南:用音符礼赞祖国

坐落于金华的施光南纪念馆。

讴歌美好,传递希望

“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 ,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这首曾经唱遍大江南北的《祝酒歌》,热情奔放,动人心弦。

施光南谱的曲子很多,但在任何一首中,都能听出同一个主题:对祖国的热爱。

他曾经说过:“爱国是我创作的永恒主题。”

施光南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表达青年男女纯洁爱情的同时,寄托着动人的家国情怀;《打起手鼓唱起歌》轻松欢快的旋律背后,是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豪情与信心;因为觉得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施光南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还在忙于歌剧《屈原》的创作……

施光南能始终坚持这么做,是因为他对祖国充满热爱、充满希望。

曾经有段时间,音乐界的大批人才流往国外。施光南夫人洪如丁从小在新加坡长大,有人劝他也“出洋去过过”,施光南听了很生气:“我的根在中国!”他说,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一点,但我能为11亿人写歌。

在一次全国青联常委会的夜谈上,施光南的话语至今让人难忘:“不论社会上有多少让人不满意的事,我总是对我们的国家充满希望,要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充满希望的人,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呢?”

正因对祖国充满热爱,施光南的作品中才始终传达着中国人民走向美好未来的心声,因而引起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典的时代赞歌。

(据公开资料整理)

上一篇新闻

留学生必读,你不知道的泰国颜色文化

下一篇新闻

漂洋过海“中国草”,全球反贫添奇兵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