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1986、1991、2005年,三次经过中英街(上)

1986、1991、2005年,三次经过中英街(上)


前言:当年中英街在深圳沙头角,和香港交界的地方,一条街一半是深圳,一半是香港。过去港英的时候,一半是中国;一半是英国,所以叫中英街。近20多年我去过三次,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也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本篇游记于2012年,收入《中国散文大系.旅游卷》,获中国散文学会最佳旅游散文创作奖。)

一、

第一次去中英街是1986年11月,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去的,当时深圳刚改革开放成为特区不久。1979年3月,改宝安县为深圳市;同年410211月,升格为地级市;1981年3月,升格为副省级市。

1986、1991、2005年,三次经过中英街(上)

现在的深圳市图片

1986年这时市区占地只有几平方公里,全部人口由宝安县时的3万多人,发展到30多万人。给外地人看的也只有些游乐园和游乐设施,如过山车、电动升降机、电动转椅等。听这里人介绍,北京有中央领导来参观,深圳最好的是一家手袋生产厂。其生产的手袋美丽漂亮,让领导们也有些吃惊!市面上主要是一些,香港过来的电子产品,如收录机、电子表、布料等供人们选购。原先乡镇时候的平房老街区还存在,新街则主要是些10~20层楼的建筑。

深圳的标志建筑54层的国贸大厦,已经建成并投入营运。顶层上的旋转餐厅,是外地人必去的地方。消费一次要人民币10元多一点,须知那时候普通工人、干部才几十元钱一个月。上面还可以看到香港那边,一群一群高达几十层的崭新楼房。有相关资料载:香港虽然三面靠海,但是仍然缺少淡水。为了长远解决香港同胞用水困难,1963 年下半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拨款 3800 万元,兴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进东江水供应香港。" 引东江水济香港同胞 ",成为当时南粤大地上的时代强音,也将深圳和香港紧密地连在了一起。“莫忘东江水,感谢周总理”,是香港人深情的一句话。

这次外出笔者意外发现,原来都江堰的水那么甘甜!事由自己带了件装茶水的长圆形塑料水壶,里面用都江堰的水,泡了都江堰的茶。当年飞机安检还没有查茶水,如果现在一定会让乘机人,安检时将全部茶水倒掉。这只水壶里的茶水,原本是准备路上喝的。因为没有喝完,随笔者到了广州、又到了深圳。

在广州、深圳的头几天里,喝茶水时感觉,海边的水肯定有些咸味。因为忙一时顾不上自带的水壶,大概两三天后,才想起该清除水壶里剩余的残茶水。往外倒的时候,闻到都江堰茶水的清香,忍不住又品尝了一些。当时有如同唐代白居易《荔枝图序》里形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感觉……。

去中英街要指标,手续是我们用成都市委宣传部的介绍信,去深圳市委宣传部办成的。听说他们每月去多少人即客容量多少,由有关部门计算出来后,再分配给深圳市级部门。由深圳市公安局统一办理签证,当日有效过时自动作废。部门给自己客人指标不要钱,公安局收点手续费,也不多只两、三元钱一人。深圳市公安局办签证地,这时为古色古香老旧庭院式院落。其中之一的警官,是个很帅气的中年人,他很有条理地办完自己的每一件工作。

我们一行10来个人,组队时就考虑到,正好够一辆中巴车的座位。到深圳后住在蔡屋围老围4组,(相当于四川这里的某村某组)一户村民家连底3层的小楼房。四川省委宣传部在这里租房设办事处,门口有一片空地,据说是规划中的深圳大戏院。深圳刚开放时村民住的,都是两楼一底的别墅式建筑。街道统一规划排列整齐,房屋式样也差不多。这里的孩子那时就着校服了,街上跑的小猫、小狗皮毛光滑,毛根粗稀疏是天热的原因所致。

从蔡屋围到中英街所在的沙头角,坐汽车要行走1个多小时,其中山路就40多分钟。从这边看公路右边有两道铁丝网,把香港和深圳隔离开。铁丝网中间是一条小公路,可以通行中小型汽车。当地人告诉我们,两道铁丝网以及之间的公路,都是香港那边搞的。我们这边沿公路间隔几十米或百多米,就有一处单层的钢筋水泥堡垒。有持带刺刀半自动步枪的解放军战士,通过枪眼向前朝着对方瞭望。而铁丝网那边的山头上,设置的工事则复杂得多。看得出是连、排规模的集群堡垒,英军换岗都是携全自动枪支乘直升机。

我们这边的战士乘汽车,即那种大屁股的北京吉普,一辆刚好坐10来个人。当时深圳驻军较多,从街面上看光支队番号就有1~9共九个。如果1个支队一个团,那么起码有一、两万人的驻军规模。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深圳的边防、海防、空防,都由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电视节目中,双方交接的时候,我方军官祝英军撤退一路走好!网络上有文章说,这位很是威武的我军军官,转业后在深圳市公安局上班。

在沙头角边检4层大楼前,载我们的车停放外面停车场。我们拿签证和身份证过边防安检,情形跟出入国境边界差不多。公安武警海关人员的安检速度快、效率高,当时人们赞赏的深圳效率处处都能体现出来。(接下来的岁月中人们都见到,为世界称道的深圳速度、深圳效率,正在变成中国速度、中国效率。)

1986、1991、2005年,三次经过中英街(上)

美丽壮阔的海边城市深圳图片

那天我们一行人进入中英街比较早,还不到上午9点钟。中方一边的国贸商店刚开门营业,货物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店铺内。香港那边的店铺正在开门,店主把一些货摊摆在门口的外面。突然对面一个背左轮手枪,挎武装带的港英高鼻子警察;出现在英方的街面上,他大步走着反背着双手。香港一边那些把货摊摆出房门外的人慌了,纷纷手忙脚乱地把摊位挪回来。摊主们都向这位警官陪着笑脸,警官也高兴地笑开了怀。看得出来他内心,得到被尊重的极大满足。

中方这边几个解放军战士穿草绿色军装,挎手枪扎腰带整齐地走过来。这是电视报刊上经常表扬的,边防武警沙头角中队的指战员们。一些穿工商局市场管理制服的人也出现了,他们手上举着半导体话筒,用粤语普通话招呼街上的人。话筒里的声音说:“这边买,这边买;购物买东西的,这边买。”我们同路的散开各自购物或游览,每人身上都带着自己的证件。大家约好中午时分,在边界进出通道外面的停车场汇聚,接送我们的中巴车在那里。

我一个人先把中英街浏览了一遍,街不宽只有5~6米。中方这边建筑好一些,都是些四、五层或七、八层的新楼房。香港那边则尽是旧房,一楼一底或两楼一底的房屋居多。中方这边的男女售货员一个、二个都板着“国营脸”,一副可信不可亲的样子。香港那边的卖东西的老板们一个、二个点头哈腰,给人的感觉是可亲不可信。两边的货物都堆积如山,中方一边的店面宽敞出入方便;香港一边则空间利用高度密集,一家一户回旋余地较少。

我在街上走完边境证可以去的地方,街长约200多米街中间还有两三处,写着“大清光绪”字样的界桩。街尽头是一条宽约二、三米,深有一米多的排水沟;里面也有界桩看得出街过去也是沟,填埋成街的时候还不久只几十年。街尾和沟接头的地方,有一条巷子通香港地界。两个挎左轮枪的港英警察,可能是印度或尼伯尔人正在那里交谈,显然巷子不能再去了。

来中英街之目的就是买东西,在这里人们才体会到什么叫物资丰富。等我游完街道回转身来街上已挤满了人,这时已不能分这边那边了。人们两边都自由贸易,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力士”香皂都江堰3元钱一块,这里人民币1元一块;折叠式花伞都江堰12元一把,这里4元一把。衣服布料用塑料袋装好的一块,男式2.6米、女式2.2米刚好够做一套西服,价格12元至20元不等。都江堰买同样的布料,则要40至60元左右。总之这里的商品价格,只有内地的三分之一,广州、深圳的二分之一左右。我带在身上用于购买的全部资金,300元一会儿便用完,东西装满了一个大编织袋。

在出关的通道那里,我们同行的两个女同志在那里等候,她们的编织袋也装满了。出关比进关更方便快捷,只等编织袋在有爱克斯光机的检查机上通过,我们便拎着袋子出来。这时我看到有很多人买的东西不一样,有的手上提着大迭的塑料制作的凳子、椅子。他们中有人说第一次去中英街,都买衣服布料日用品。第二次、第三次才买塑料制品,那东西很方便也实用。

从《李嘉诚传》书上我得知,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是从塑料制品起家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他三十多岁,为英国等地转口新加坡运到香港的塑料花、塑料玩具、塑料椅凳做推销员。很快他发现这些东西其实很好制作,而且成本低利润高,便搞了一处作坊照着做。他自己推销自己的产品,掘得了第一桶金;再转到房地产开发上去,成了华人首富。也有书籍称香港的华人富翁们,都是“土老肥”,他们发财与房地产有关。同时也与大陆紧紧关联,香港是靠与大陆做生意繁荣起来的。

我们的人汇齐后,大家提着各自的大包上车;原路返回蔡屋围老围4组,四川省委宣传部办事处。天已经黑了由于时差,这里太阳落山比成都早两个小时。

……。

我们旅行团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去看望深圳的华西建筑公司。这家成都的公司,在深圳打拼为成都挣回不少钱;也探索积累了搞高层建筑的经验,有领导要求我们去深圳时看望他们。

1986、1991、2005年,三次经过中英街(上)

蓝天白云高楼大厦的深圳图片

在一处有几幢6层、5层楼房的地方,我们见到了华西建筑公司的老总,一个3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他见到我们这些从家乡来的,又是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人。心情十分高兴当即吩咐伙房厨师,为我们准备了一顿正宗的川菜午餐。还拿出了几瓶从四川带来的,《泸州特曲》陪我们好好喝了一台。

我们几个内地来人,第一次见到房间门上的猫眼!从房间里能够清楚地见到外面。席间他告诉我们华西公司,此地一共有二、三千人!在深圳已经牢牢地站住脚,现在有几十个建筑工地。谈起他的公司这个年轻的老总喜笑颜开,他说刚来的时候也不容易。

刚开始搭工棚不知台风的历害,结果台风一来棚子被扫倒。生活用品吃、穿、用、住的全部浸泡在大雨中。所有的人男男女女都失声痛哭!但队伍没有散硬是一边施工,一边晾晒衣物、被子。公司重新搭建能抗台风的砖木工棚,重新砌锅灶把工地撑持起来。

当然建筑行道凭的是质量,设计、结构、抗震、外观都要得行。我们的施工、设计人员,都是科班重庆建工学院的。公司组织他们去香港、新加坡转几趟,紧跟这里的形势。我们在深圳建的楼房比谁都不落后,深圳体育馆就是我们华西建的。广东省评为优质工程,也是深圳标志性建筑之一。

20多年过去了那位华西老总的音容相貌,至今仍然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我们都江堰市有位叫李玉堂的老人,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这时候正在深圳的华西公司搞设计,后来听这人说深圳的体育馆,还有深圳大戏院他都参与了。可惜当时不知情,没有和这位姓李的都江堰市人联系。

那时候深圳还没有飞机场,我们返回四川要去广州白云机场乘飞机。在广州我们还拜访了市委宣传部,因为他们才来过成都市委宣传部不久。所以像又见面的朋友一样十分亲切,他们留我们享受了一顿粤菜。

席间交谈的内容虽然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是:广州人现在很委屈!解放初广州比香港强,如电梯先在广州出现,以后20多年广州比香港落后了。不过广州人还是有信心,在一、二十年后赶上香港。白天鹅酒家、花园饭店、天河体育场等等,广州标志性的现代建筑。都是近几年搞起来的,照这个速度广州不久就会追上去的。(现在网络上公布的城市经济总量,北京、上海、深圳,都已经超过香港,广州也相等于香港。)

1986、1991、2005年,三次经过中英街(上)

现在深圳的秀丽风光图片

乘飞机返回成都之前我仔细观看白云机场,这里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是三元里抗英的古战场。如今成了繁忙的航空港,当年的遗迹一点也看不到了。

1986、1991、2005年,三次经过中英街(上)

现在深圳的公园图片

……。

就这样第一次从中英街回来,购买的一大堆东西,送些给亲友后也所剩无几。做成衣服后那些布料质量并不高,得到经验是走那么远买便宜货有些不划算。不过当年的人们把去深圳叫做准出国,我大包、小包回家也有些像准出国的样子。(文庙山)

上一篇新闻

邻国总统突然辞职,接任者曾是联合国副秘书长,与中国渊源颇深

下一篇新闻

40年·交通|畅通天下 便利全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