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串不分国界!风靡东南亚的烧烤沙嗲,从街头小吃到世界美食50强
世界上若有一种美食可以不分国界的喜欢,那断定就是烤烤无疑了。 烧烤是人类获得食物烹饪的最原始的方法,当人类研究出钻木取火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用火来烧烤食物。
从去年暑假开始,以烧烤为主题的纪录片《人生一串》播出之后即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走红之路,人们对烧烤的热爱真是无以复加。那些藏在城市街头巷弄中的烟熏火燎带着烧烤之味的夜晚,总是有一种能让人敞开心事的魔力。烤烧的魔力诱惑也不止于在中国。在东南亚一带,被称为沙嗲的一种小吃便是一种风靡街头小尾的烧烤。
说烧烤是人生一串不如说它是人间一串更合适。毕竟它穿梭于人间,出现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的街头,以烧烧的形式挑拨着人们的胃口,助涨着他们短暂狂欢的肆意。不论在哪里的烧烤,都离不开肉、火、腌制调料。在火的讲究上,日本的烧烤会挑选出一种备长炭(binchō-tan)——一种特制的、由日本橡树制成的烧烤炭。
这种炭火在燃烧时的火焰是白色的而且长时间来低温烹饪肉类,它可以令烤肉的表面没有黑色残余或刺鼻的气味,让肉能微微烤焦,但不会烤干,日本人在撸串上更喜欢鸡肉串。而在东南亚一带,同样以鸡肉串做的烧烤也是最受欢迎的小吃,这种称为沙嗲的小吃,曾经在2011年CNN被观众投票选为世界上50个美食食物之列,沙嗲做为烧烤界的代表排列第14。
沙爹来自印尼语 Sate 和马来语 Saté 与 Satai ,两者也许都是来自印度泰米尔语。据说是爪哇的摊贩根据印度的卡博串发明的,而卡博串(Kebab)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食物。
沙嗲从中东传入,爪哇岛起源
据说沙嗲起源是从中东传到印尼的爪哇岛,19世纪初,大量印度泰米尔人和阿拉伯移民涌入荷属东印度,这些移民带来的饮食习惯,结合爪哇和苏门答腊当地的食材,促使沙嗲在印尼出现。当地居民学会肉串的制作,并加以本地化,以椰梗枝串肉,用大量的香料、香草、盐来进行腌制,然后用木柴或火炭烧烤,结果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群岛开枝散叶,衍生出风味各异的沙嗲。沙嗲在东南亚国家口味也会不一样,在食材上的的选择也有所区分,比如泰国并不是穆斯林国家,他们的沙爹中会出现猪肉串。但无论在哪个国家,沙爹中少不了的是花生酱。
沙嗲的奇妙是它可以自由出入,上至国宴,下至街头小吃,在印度尼西亚,沙嗲是国菜,品种多到令人吃惊,几乎没有一种肉是沙嗲不能解决掉的,鸡肉、牛肉、山羊、水奶牛、猪肉、鱼、鳗鱼、虾、贝类、动物内脏和蔬菜,甚至是鸡蛋也会用沙爹处理。而在马来西亚,沙嗲还被推上了国宴用来招待各国贵宾。
沙嗲酱是沙茶的精髓
作为烤串,不管在哪个国家出现,必须要走的一步就是腌制了。沙嗲也不例外,沙嗲的必备调味品就是沙嗲酱,也是沙嗲的精髓。一般沙嗲酱中会出现花生粉,混和椰奶、薑黄、酱油、蒜、辣椒及各式香料(如胡荽子、小茴香)等,各家的沙茶酱料也会有一些小小的差异,姜黄是沙嗲酱形成黄色的关键。腌制香料中有香茅的加入,会令沙嗲多出清香味道,而且还有健胃消食的作用。沙嗲酱由中国去南洋的经商的商人带回潮汕后改良成了沙茶,音译自印尼文Sate ——“沙茶”。
沙爹酱色泽为橘黄色,质地细腻,如膏脂,辛辣味突出,咸味浓,略带甜味,同沙茶酱有明显的差别,而且香味的内涵和力度都与沙茶酱不同。
沙嗲在各国
在沙爹中最常见的肉串就是鸡肉串了,拷完了再配上辣的花生酱或者甜酱油、红蒜片、和辣椒沫一块吃。较为奇异的沙爹门派中,巴东沙嗲(Sate Padang)的取材显得更特立独行,他们用牛或羊的内脏做沙爹,先煮再串烤。
新加坡用华人爱吃的猪肉制作沙嗲,中间夹一块肥猪油块,烧烤的时候,猪油香四溢,等烤熟之后,再沾上厚厚一层的沙爹酱,那滋味真是一个酸爽。
在印尼殖民的荷兰人也将沙嗲和许多其他的印尼当地美食带回荷兰,沙嗲因此被融入荷兰的日常中,沙嗲在荷兰被称为saté或sateh,猪肉和鸡肉沙嗲配上辣辣的花生酱在来一点炸薯条,就是小酒馆中被点单之王了。
在推广沙嗲这样的美食上,泰国下了狠力,所以外界人一直误以为沙嗲出生于泰国,在泰国大大大小小的餐厅中,吃到沙嗲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为沙嗲制作了各种食谱,各种肉类都可以成就沙嗲,为了素食主义者,他们甚至会有素食沙嗲的出现。
反正不管如何,沙嗲这样有着浓郁东南亚气息的撸串坐实了美食之名,它的香辣辛咸还略有些甜的味道的确有讨人类味蕾欢喜的魔力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