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传染病有多厉害?看完这部电影你就知道了
宅在家里的日子怎么过?
很多朋友选择看看电视、吃吃零食,看的久了就容易出现剧荒。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大明劫》。影片里提到了一场瘟疫,被戏称为“明朝的SARS”,导演认为中国医学名家吴又可在《瘟疫论》里提出的病毒传播学说比西方早了200多年,我国在2003年非典期间用到的治疗方子“达原饮”就源自《瘟疫论》,只是我们很多人不了解而已。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那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中医可以预防治疗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
●瘟疫阴霾中,中医大师吴又可的应对之策
历史学家们在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时给出许多理由:皇帝、太监、宗室、边军、文官、勋戚、流民、边患……几乎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一起。而随着自然环境历史研究的展开,明末小冰川气候造成的连年自然灾害也被看作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明朝的灭亡既是内忧外患的结果,也是天灾人祸的结果。而在这众多原因之外,瘟疫的横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明末陕西农民起义长达17年,其中所历大小战争无数,这为瘟疫的爆发提供了充足条件。崇祯9年开始的连年瘟疫造成华北诸省众多州县十室九空死尸枕藉,严重削弱了该地区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凝聚力;同时由于军队中也爆发鼠疫,使得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幅下降,客观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2013年上映的电影《大明劫》取材于明亡两年前的郏县之战前夕的历史事件,讲述了彼时恰逢时疫大发,孙传庭与中医医师吴又可联合扑灭瘟疫的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末日劫争的图像,让人感受到瘟疫所带来的破坏力。
中医大师吴又可对瘟疫进行了全面研究,他所著的《瘟疫论》提出“戾气”说,首次将空气传染途径揭示出来,成为医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尽管史料无证,但《大明劫》将吴又可发现瘟疫空气传播途径与当时军队时疫爆发的历史事实结合起来,还是具有非常强的历史真实感。
瘟疫如鬼魅,在夺取人的性命的同时更给这个世界留下恐慌气氛。《大明劫》逼真地描绘了当时的残酷图景,几乎整个村子的毁灭给活着的人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好多患者在没有完全确诊时已精神崩溃,这给救治带来极大困难。通过表现军营中患者的众生相,《大明劫》进而提出较之瘟疫本身,更可怕的是人心崩坏。它对军队的打击不仅是战斗力的削弱,更重要的是士气。或许士兵不惮于正面的斗争与死亡,但没法不恐惧这种来自身边的不定时死亡。因而瘟疫的危害并不仅是死亡本身,而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破坏,在死亡的威胁下形成的混乱比瘟疫更可怕。因而,在由吴又可与孙传庭组成的治瘟疫联盟中,首要的就是如何稳定人心。吴又可所采取的隔绝患者的方式就医学上来说是一种有效控制疫情的方式。然而隔离本身却可能带来更大的恐慌,在此种情况下,吴又可不避危险坚持在隔离区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的行为对疫情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如何施治
那么,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中医的作用有多大呢?
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要求各地卫生健康委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参照执行,并要求各有关医疗机构在医疗救治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医疗救治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不深入疫区、不直面患者,是很难做出准确判断的。”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仝小林教授说,“通过对100余例发热门诊、急诊留观及住院病人的临床实地观察,我们在疾病分期、不同转归以及应对策略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搞清楚病的性质非常重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当属‘寒湿(瘟)疫’,是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仝小林说,“我们除夕那天晚上到武汉时就是阴雨连绵,查资料发现武汉2019年12月份也是阴雨绵绵,2020年1月份以来差不多连续16天都是小雨,湿气非常重。我们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医院对患者发病情况、发病时的症状情况以及病情演变、舌苔和脉象的变化进行了详细诊察,发现无论是住在ICU的危重症病人,还是普通病房的轻症患者,不管舌苔偏黄还是偏白,总的呈现厚腻腐苔,湿浊之象非常重。”
《黄帝内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从病位即邪气攻击的脏腑来看,主要是肺和脾,所以在治法上,一定是针对寒和湿,治疗寒邪,要温散、透邪,用辛温解表之法,治疗湿邪,要芳香避秽化浊,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仝小林说。
通过问诊,专家组发现大多数患者有脾胃症状,而且非常典型,如周身倦怠乏力,食欲不好,恶心、呕吐,脘痞胀满,腹泻或便秘等。
“治疗时要注意调理脾胃。应该注意的是,患者体质、年龄、基础病不同,感染疫戾之气有轻重之分,证候可以有所差别。但万变不离其宗,伤阳为其主线。”仝小林表示。
新一版中医治疗方案明确将临床治疗分为4个阶段,即初期“寒湿郁肺”、中期“疫毒闭肺”、重症期“内闭外脱”、恢复期“肺脾气虚”,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推荐处方、推荐剂量。
以初期的临床治疗为例,方案列出了“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方案还给出了推荐处方。
“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方案进行辨证诊治。”仝小林说,“凡是武汉输出的病人,与武汉当地病人治法基本相同。对无武汉病人接触史的患者,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新一版中医治疗方案覆盖了居家医学观察病人、发热门诊病人、急诊留观病人及住院病人——考虑到居家医学观察的病人很多,方案专门确立了医学观察期和治疗方案:对临床表现“乏力伴胃肠不适”的,可服用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对“乏力伴发热”的,可服用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居家医学观察的病人,在社区医生、门诊医生指导下就可以用药。”仝小林提醒,应慎用苦寒药,患者饮食要避免寒凉,食用温热饮食。
自古以来,中医药在防治瘟疫上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SARS袭击北京,时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的仝小林成为医院SARS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长,和同事一起诊治了200多例患者。他们系统总结SARS发病特点、中医分期及证候规律,创制了“SARS-肺毒疫四期八方”的辨治方案,其中11例纯中药治疗的经验写进世界卫生组织《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试验》报告。
谈及对普通人的建议,仝小林说,除了服用中药,中医还有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可以试用,如艾灸神阙、关元、气海、胃脘、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温阳散寒除湿、调理脾胃,提高免疫功能。
●对抗SARS瘟疫,中医药重现神奇
的确,正如仝小林所言,在10多年前的阻击非典疫情中,中医可谓是功不可没。
2003年4月下旬,新加坡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陈鸿能博士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李经纬教授打来电话,推荐用“达原饮”预防非典,“效果很好。”“达原饮”正是明朝末年的医学名家吴又可的药方。其时,非典型肺炎正在全球肆虐。
研究中医史已50多年的李经纬说,当初吴又可是在瘟疫初起、病因不明的情况下,用药清热利湿,调节人体功能平衡以防病治病。“这与非典的情形类似。”
人类与疾病的角力始终是一场此消彼长的拉锯战,以无数生命为代价积累的医术,使后世更多生命得以挽救。在中国这个如今已有14亿人口的国度,传延数千年的中医药不啻为一个范例:从传说中神农氏遍尝百草到上世纪初,五千年除病济世的重任始终由中医担当。
据中国中医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到公元1840年,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疫病。中医药与各种瘟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
“古人非常重视传染病。”《中国疫病史鉴》主笔、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负责人梁峻说。据介绍,两千多年前的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预防传染病的记载;从汉代起,医书里都把传染病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关注;晋朝葛洪的《肘后方》记载了“虏疮”(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其后的医书对疟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乱、痢疾、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办法都有明确记载。
中医对传染病病因的认识是一条漫长之路。最初,古人把烈性传染病的传播误认为是其载体“风”所造成,称之为“山岚瘴气”;东汉末,被中国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提出了《伤寒论》,对外感热性病的发生、症候群、疾病演变过程总结了若干规律,确立了中药辨证论治的原则,使《伤寒论》成为中国首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末,吴又可提出了突破性的“戾气”说,认为戾气是人的肉眼看不见但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而且有多种类型,从口鼻侵入人体,引起不同的瘟疫。
对此,中医古籍出版社专家郑蓉的解释是:在细菌学、病毒学没有诞生的年代里,“戾气”说对指导和治疗热性传染病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后人对吴又可的瘟疫学说不断完善创新,形成温病学体系,为中医治疗传染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
至近现代,传统中医学充分发挥优势,预防瘟疫的处方与药物纷至沓来:用苍术、雄黄等烟熏室内以消毒防病,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等。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闫晓宇说,古代验方记载了马齿苋治疗肠道传染病、板蓝根防治暑湿夹毒(乙脑病),现代研究表明二者对病毒确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此外,古人用青蒿、常山治疟,而现代研究表明常山碱及青蒿素都是低毒高效的抗疟剂。
在与传染病的角力中,中国古代医学界所做的贡献造福全人类,其中尤以天花防治最为突出。
据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孟庆云介绍,天花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由于中国很早就萌发了“以毒攻毒”的免疫学思想,到宋代就有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即将患过天花病人的疱浆挑取出来,阴干后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种上天花后就不再感染。到明清,已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和几十种痘科专著。清代还设立种痘局,可称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机构。
人痘术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又经俄罗斯传到土耳其及欧洲、非洲国家。人痘术在英国的流传启发医学家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又传回中国和世界各地。1960年天花在中国停止传播。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全世界彻底消灭了这个曾是最令人恐怖的传染病。孟庆云说,人类免疫史上的这一成功“包含了中国人所贡献的智慧”。
除了以药物治疗,古人还总结出隔离检疫、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个人卫生、“未病先防”等经验应对疫病侵袭。西汉史料载:“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梁峻说,这意味着政府为控制流行病而建立了公立的临时医院,说明中国早在公元2年就对流行病采取了隔离措施。
梁峻说,在10多年前非典防治中能看到很多历史的影子:隔离治疗,阻断传染;颁布药方,群防群治;政府重视,全国动员。“这说明古人总结的经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名中医支招防治疫情
全国名中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王辉武就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于中医瘟疫中的寒湿瘟”。王辉武说,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发于冬季寒冷季节,以大寒节(2020年1月20日)为爆发点,属于中医的寒。从前线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本次寒湿瘟疫有以下特点:一是咳嗽,二是乏力困倦,食欲不好,脘痞胀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咳嗽,而湿是关键,湿容易困脾,表现乏力困倦,脘痞胀满,因此此次疾病特点从病位来看,以肺和或脾为主。但从其发病来看,早期不发热或者发热不高,表现为寒湿为主,逐渐化热,夹痰夹瘀。
“本次寒湿瘟疫,重点在湿。”王辉武认为,湿的原因有外湿如雨水、湿气、大雾等;而内湿的产生,与体质、饮食、生活习惯等关系密切。喜欢吃野味、肉果、甜、油等饮食习惯以及少运动、熬夜等生活习惯等,产生内湿,再“感受疫戾之气”,发为本次疾病。
王辉武表示,中医在防治瘟疫上有丰富的经验,对湿有独特的认识,抓住“湿”这个核心是治疗关键,“湿为病毒”,先期除湿为主,散寒除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等,湿去则热孤。
王辉武提醒大家,庚子疫毒,减少外出,早睡早起,酒肉少触,勤洗手脸,口罩必戴,安静不慌,不信谣言。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之文先生也从中医的医学角度给大家提出了几个建议。张之文教授说,要抵抗病毒,首先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合理的营养膳食,这样能保证身体抵抗病毒的能力,这也是中医所指的提高人的正气。其次是精神要放松,不要自我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
消除自我恐慌,做好自我防护,其次要适当的在家中增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这是中药中的提高阳气,也是当前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措施。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张之文教授还给大家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开出了一个中药方子:防风15克,黄芪20克,金荞麦15克,连翘15克,黄芩15克,藿香15克,甘草6克。药材用水泡10分钟,大火煮开小火慢煮30分钟,两天一剂药,可当茶水饮用。
如果你觉得熬制预防中药不方便,张之文教授也开了几种中成药便于大家购买服用起到预防作用:中成药里面有藿香正气液、连花清瘟胶囊、抗病毒颗粒以及荆防颗粒等等。(备注:文中药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遵医嘱!) (来源:新华网 袁晔/文、《新华每日电讯》李斌 陈芳 田晓航/文、《光明日报》孟庆雷 房日亮/文、《重庆晨报》钱也 石亨/文、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