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养老,看起来很美?记者与5位在嘉兴养老的上海老人热聊相关话题
在上海工作生活了一辈子,75岁的张伟达和妻子何志红自称,把人生的“最后一站”选在了浙江嘉兴。他们在此异地养老,在他们入住的这家嘉兴养老机构里,有超过400位上海老人。张伟达告诉记者,自己住的这一层楼“10套房子里有7套是说上海话的”。
上海的老龄化速度比全国快20年,全市户籍人口中三分之一是60岁以上老人,80岁以上老人超过80万,百岁老人有2000多位。与快速增长的需求比,养老服务供给的缺口还很明显。与上海类似,同处长三角的杭州、南京,也已显现人口老龄化态势。
如何让寿星更多、老人笑容更多?强化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合作,构建区域养老服务大平台,是其中一条出路。
“住得舒服一点,何乐而不为”
习惯了精打细算的上海人,凡事都要算一算账。在嘉兴一家养老院的采访过程中,“性价比”是上海老人们口中的高频词。
“我和老伴两个人住在这里,每月的固定支出就是床位费,再加上两个人的护理费、伙食费和一些杂七杂八的日常开销,平均每月两人一共是7000多元。凭我们俩的退休工资完全可以承担,每月还略有结余。很实惠了。”张伟达和妻子住的“养老套间”总面积48平方米,有独立卫生间,还设有开放式的简易厨房及会客厅。
逸和源嘉兴湘家荡颐养中心的套房。采访对象提图
84岁的洪宝珍已经在这家嘉兴养老院住了近4年,老太太性格直爽语速极快:“我回到上海,路边找个饭馆吃碗面都要28块钱。在这里,一天三顿加在一起都吃不掉28块!”
洪宝珍是新加坡归国华侨,退休之前也曾从事过养老工作,对于养老行业了如指掌。虽然老太太膝下子女多在海外工作生活,自己的退休工资也算丰厚,但在养老这件事上,她还是要跟记者掰扯掰扯钱的问题:“我们单说床位费。同样价钿,在上海可能就要好几个人挤一间;要住得条件好一点,那价钿又不对了,普通老百姓这点退休工资,哪能承担得起?”
“上海寸土寸金,价钿高我们理解。但是如果拿这点钱,搬到嘉兴来,住得舒服一点,何乐而不为?”洪宝珍说,她和老伴如今已经很少回上海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嘉兴度过,“上海人太多车太多,不适合我们。”
“花花世界年轻的时候已经看够啦,现在我们就想找个清净地方,开开心心养养老。”洪宝珍说。
洪宝珍(左)与老伴华仁。于量 摄
“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洪宝珍在嘉兴养老院的生活的确是开心的。记者采访她的那天中午,洪宝珍刚和这里一群“老伙伴”们为一位90岁的老太太在食堂里庆祝了生日:“一个个都玩得不要太疯哦!你们没来拍照片真是太可惜了!”虽然已是满头银发,但是洪宝珍精神矍铄,打扮也非常精致。记者来到她的房间时,她特意换上了一套粉色的毛衣,还搭配了一条优雅的毛衣链。如此显“嫩”的衣着搭配,让她笑起来的时候就连红色框架眼镜后泛起的鱼尾纹也显出了几分俏皮,几乎感受不到耄耋“老态”。
在养老院里,洪宝珍牵头组织了针织兴趣小组。她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勾的毛线帽子,和她身上那件嫩粉色的毛衣一样,这些帽子也多是时下流行的“马卡龙色”。洪宝珍说,即使老了,也还是要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她的伙伴们:“我希望能把我们这些老年人全都打扮成‘巴黎女郎’!”
老有所养,老亦要有所乐。嘉兴这家养老院里的这些来自上海的老人是“懂生活”的,而且讲究生活质感的。养老院里的各个社团、各个兴趣小组,牵头的大多都是上海老人,最活跃的成员也都是上海老人。甚至可以说,是这批上海老人的到来,把养老院的文化氛围给整个带动起来了。
“反客为主”的上海老人,在嘉兴养老院里的生活甚至比在上海更充实。76岁的陈伟莉3年前来到嘉兴,当时她老伴刚刚去世,而子女又远在内蒙古……现在,她的生活截然不同:“每个礼拜二唱卡拉OK,礼拜三在图书馆做志愿者,礼拜四学钢琴,礼拜五参加合唱团的活动。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充实得不得了。”
“既然离开上海来到嘉兴,住进了养老院,就不要再做‘三等公民’了。”见记者不解,陈伟莉解释:“睡醒了等着吃早饭,早饭吃完等午饭,午饭吃完等晚饭。什么时候真成了‘三等公民’,那生活也就真的没希望了。”
郑天民(右)与老伴汤幼淳。于量 摄
老夫妻连家里的钢琴都运来了
84岁的上海人郑天民一直觉得自己和嘉兴有缘,把人生“最后一站”设在嘉兴,也算了却一桩心愿。郑天民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在奔赴战场之前,他所在的部队在嘉兴驻扎训练了一年多的时间:“我是从嘉兴出发,跨过鸭绿江的。”
在郑天民看来,养老院就是他和老伴汤幼淳的“家”,百余公里外上海的家则更像是个临时落脚的地方。为了让嘉兴的“家”更有“家的感觉”,郑天民和老伴额外置办了不少家具,甚至还专门请了搬场公司,把老伴的那架钢琴从上海运来。这种对“家的感觉”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老人们对于“归属感”的追求。
张伟达是主动选择“退出”上海的。他说,自己和妻子的年纪都大了,子女也都有各自的工作和家庭,留在上海在他看来是对子女生活的一种“破坏”:“我们不想打乱他们生活的节奏和秩序,也不想给他们添负担,与其做个累赘,不如主动‘撤退’。”抱持这样想法的上海老人在嘉兴的这家养老院里不占少数。有老人甚至认为,这种基于自身主观意愿的“撤退”是在为年轻人腾出在上海的生存空间。
他们所在的逸和源嘉兴湘家荡颐养中心于2010年正式开业,地处嘉兴市区东北部的湘家荡旅游度假区附近。这家规划征地380亩、设有3600张床位的大型养老机构由浙江天声集团出资建造,董事长汝才良坦言,逸和源从一开始就准备把养老生意做到上海去。汝才良说:“除了相比上海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相对实惠的价格以外,我们更希望通过专业的、全方位的服务吸引来自上海的老年人。”纵然近年来不断有主打养老概念的商业地产在长三角区域内冒头,但他认为,传统养老机构凭借在服务专业性上的优势,其所扮演的角色并不能被轻易替代。
老人在养老院内过生日。采访对象提供
苏浙多地瞄准养老产业大蛋糕
然而,纵使“家”在嘉兴,人终究还是上海人。搬入青山绿水之中尽享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固然令人向往,但与身在上海的子女亲属往来是否便利,也往往是老人选择异地养老目的地的一大重要考量。
嘉兴湘家荡这片汝才良口中的“花园的花园”,距离上海中心城区不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对于老人而言,这段距离更是可以具体化为一张面值12.5元的“T字头”火车票。张伟达夫妇在上海的住所位于桂林路一带,从嘉兴的“家”到上海的“家”,全程不过2个多小时:“养老院门口坐个公交车到嘉兴站,火车一个小时出头一点就到上海南站了,南站下来打个车,一会儿就到家了。”
的确,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的便利性也进一步提升。目前,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公交化运营客运班线已开通37条,其中苏沪对接13条、沪浙对接7条、苏皖对接11条、苏浙对接6条。同时,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的交通运输部门正加强沟通协调,重点推进三地公交卡种和公交刷卡优惠政策等工作对接。长三角毗邻城镇接壤区域已形成“同城化”雏形。老人们未来在两地的“家”之间的往返,势必将更加便捷迅速。
目前,除了嘉兴之外,浙江湖州、绍兴,江苏盐城、泰州、南通等地的一些区县,都已瞄准养老产业,意在吸引上海老人异地养老。
异地养老也许是一块大蛋糕。汝才良回忆,自己从投资建设养老院之初就有争议。“有人提出,在嘉兴市郊是不是有必要造这么大的养老院?3600张床位又是不是太多了?但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都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在规划之初就已经确定,要拿出一部分的床位‘专供’上海老人。”汝才良说,他们2012年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始终积极乐观开拓上海市场。他的判断是,长三角区域内,通过异地养老的方式,将大型城市的养老需求向周围的“小地方”输出,共享养老资源是大势所趋,距离不过百余公里的嘉兴市区位优势明显。
老人们在养老院内进行舞蹈表演。采访对象提供
异地就医“老伙伴”依旧有烦恼
交通便利、环境舒适、性价比高,上海老人赴周边城市异地养老看起来的确很美。然而,看病就医依旧是这些“家”在嘉兴的上海老人们绕不过去的最大困扰。
接受采访的上海老人几乎无一例外表示,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前往上海。原因无他,只是为了看病开药。人上了年纪,难免为病所累,定期的复诊和长期服用的药品补充于他们而言几乎是“必修课”。
早在2008年,长三角12个城市就率先推出了“代报销”异地医疗费业务。在上海办理好备案的老人,在嘉兴就诊先行垫付医疗费后,带着收费单,就可以在嘉兴社保中心办理报销手续,半个月后,报销费用就会直接进入老人银行卡。2018年9月,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启动,至今至少已有17家医院参加。这些地区的异地安置退休人员等4类参保人员,在试点医院门诊就医时,可以享受到跨省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便利。以嘉兴为例,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等进入首批试点名单。拥有上海医保卡的老人,只要在上海办妥异地备案手续,就能在嘉兴使用新版社保卡直接结算。
养老院与嘉兴当地医院合作,设有病房。采访对象提供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异地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从数据来看,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求医看病的异地就医者不少。浙江省11个设区市今年将全部纳入上海异地就医门诊医保直接结算范围。截至4月30日,浙江参保人员在上海试点医院门诊刷卡直接结算21263人次,费用605.91万元;上海参保人员到浙江门诊刷卡直接结算2320人次,费用35.90万元,两者差距不小。虽然如此,但“长三角人”获得感已经很强——比如,以前在嘉兴养老的上海户籍居民,在嘉兴看病必须先自己垫付费用,在出院15天后到医院复印住院病历,再将相关材料一并送回参保地社保部门,审批、报销等流程需要一两个月。养老院和相关部门,能帮忙定期帮上海老人们“人肉”跑一跑报销流程,已是“贴心服务”。如今好多了,不仅医保结算方便,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资源在长三角布局,比如在嘉兴,已有40家上海知名医疗机构与当地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不过,张伟达和“老伙伴”们依旧有烦恼:若想要享受这一系列的便利,首先需要在上海进行备案,备案后老人的医保卡可能无法再在上海的医疗机构直接进行拉卡结算。一些老人们的话说,备案之后就相当于“医保转到嘉兴去了”。张伟达觉得,在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上,嘉兴肯定还是和上海有差距的。“把医保从上海用到嘉兴去,很少有老人能下这样的决心。”张伟达说。就连甚少回上海的洪宝珍也有类似的顾虑,她的冰箱里几乎被子女带来的各种药品塞满:“为了开药频繁往返上海,实在太麻烦。吃得准的药,能备一点我们就尽量多备一点。”
嘉兴高性价比的养老服务和上海高质量的医疗资源,能否兼得?异地养老,能不能不止于“看起来很美”,这或许还有更多具体问题需要探索。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