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9日 星期日

读懂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热,从汉服复兴说起

如果想理解Z世代的传统文化热,那么就从文化符号的汉服复兴开始说起,只是如今“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这句话形容公众眼中看到的汉服复兴,或许再贴切不过了。但是,若想关注并深刻理解Z世代的“国风”潮流,又或是传统文化缘何复兴并在年轻人中开始,那么还得从汉服复兴的初衷开始看起吧……


汉服复兴的本质不是古装复原,而是以汉服为符号,走出一条传统文化复兴之路。

汉服复兴十八载,熟悉汉服运动的人或许记得,很多人把2003年定义为汉服复兴元年,是因为这一年,既有澳大利亚华裔青年青松白雪自制汉服,也有江苏连云港老师“信而好古”下班后穿上自制深衣出门,还有郑州电力工人王乐天直接把汉服穿上街头闹市,并被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由此扩大为公众事件。让汉服复兴不再停留于网络上讨论的思潮,而是成为了21世纪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读懂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热,从汉服复兴说起

《联合早报》中关于王乐天穿着汉服的报道


回首十八年的历程,跌跌撞撞曲折艰辛,这也正是汉服复兴最大的难点:


其一:汉服这一概念本身是现代人建构的,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是参照历史上汉民族服饰的主流款式和汉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所建构的服饰体系。因此,学术界不认。


其二:古代汉服体系是什么样,现代汉服体系又是什么样,迄今为止,汉服界、学术界、政界……任何界别都尚无定论。于是,网络上是连绵不断的激烈讨论,从最初的“文化民族主义”占上风到今天的极端“复古主义”占上风,使关于汉服的话题在网络空间充满了戾气。因此,网民不喜欢。


其三:汉服复兴步履维艰,因为它的本质不是在中国服饰史的古代服饰复原,而是要让它在现代生活中恢复应有的地位。让消失了近400年的衣冠,逐步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对外交往场合的合理服饰,它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先驱。因此,公众一时之间难接受。


如上所述,汉服复兴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大量的事实证明,不是小批网民考据的,也不是商家资本强行灌输的,而是大批中(海)国(外)公(华)民(人),坚持翻来覆去、反反复复地穿,穿出来的!穿到路人看到麻木为止,穿到世人都看到汉服美丽为止,穿到全球人民认为汉服是中国人的皮肤为止……这才是汉服复兴走过的路。


汉服复兴中走过的五段瓶颈期,回首艰辛过往,未来更是道阻且长

汉服复兴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公众的不理解,内部也走过弯路,十八年间汉服复兴有过五段弯路,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五段弯路和它背后的文化思潮,恰恰成为理解Z时代传统文化热的关键。

第一次:2004年被定义为“奇装异服” ,无助中独自前行

汉服复兴的讨论思潮在汉网而生,“恢复汉服”也就是恢复汉服为汉民族服饰地位,并以“恢复汉服”为抓手,推动当代人的民族自觉。初期,汉网设立了“汉服版”,大家在这里发帖,召集周末或节假日,在同城穿汉服聚会,既算是鼓励避免被路人“鄙夷”,也会以AA制的方式出资,打印宣传单,向路人介绍和宣传汉服。


早期网友们的聚会,并不像现在充满了笑声,而是在活动之后的饭桌上抱头痛哭。毕竟一天的公益活动中,饱受路人的大量质疑,可能被认作日本人和韩国人,更有可能被认为是奇装异服、神经异常。在媒体眼中则被认作是“艺术秀”,甚至有学者指出“要是这么追溯下去,我们最应该穿的是兽皮、草裙,要不干脆就利用基因工程让大家都重新长毛好了……”


读懂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热,从汉服复兴说起

《一场张扬的“汉服”行为艺术秀》,《南方都市报》2004年10月12日截屏


这种质疑,让所有参与汉服复兴的人,看不到尽头。晚上聚餐时,大家会一边哭泣一边感慨——地球上如今只有我们百十个人知道汉服,到底何时才能重见天日啊?不知道,谁都不知道。但这种无助,并没有阻碍大家前进的勇气,依然采用集体聚会穿汉服的方式,向路人介绍着,什么是汉服。

第二次:2008年过度舞台化、娱乐化、道具化趋势

2007年起,各地汉服社团的组织活动能力日趋成熟,也不再止于路边发传单宣传汉服、传统节日公园做游戏的方式,开始更多的设计舞台演出,如2008年珠江电视台“春晚”播出“汉服汉礼”节目。此外,汉服春晚、汉服电影、汉服舞台剧、汉服摄影等等,此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局面固然是形势一片大好,给汉服提供了更多露面的机会,同时也明显出现了过度文艺化及娱乐化的趋势。

汉服虽然在中国民间社会中消失,但它的样式从未在舞台上消失,古装剧、戏剧、情景剧中依旧保留着汉服的艺术化版本,而汉服复兴过度舞台化、戏服化、道具化的倾向,则会逐步消解汉服运动的初衷。如果只是把汉服作为表演服饰,或是在已有的古装市场上增加新的品种,甚至建立更正统的地位,汉服复兴的初衷则会被抛至九霄云外。

我们认为,应对这种过度道具化偏向的对策,需要依托汉服社团不断建立起各类汉服的穿着应用场景。如街头的汉服时尚装束、《中国诗词大会》上的汉服选手、时尚品牌的汉服时装秀、婚礼场景的婚服应用等等,不断建立社会公众对于汉服的认可度,在日常生活、人生礼仪、节日庆典、对外交往等场景穿着,可以分为常服、正装、礼服的认知,不断拓展实际应用场景,来消解道具化的趋势。

第三次:2009年瓶颈期,走入“读经”的内部循环

2009年汉服活动和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活动在全国蔓延之际,不少社团却深受“瓶颈”的困扰。因为借助过传统节日让汉服出场等活动方式,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均逐渐趋于重复。习惯于因为新创意而被媒体聚光,或因特立独行感到刺激的部分汉服运动的“老人”,已开始对那些“老掉牙” 的程式化的东西感到厌倦。同时,媒体也逐渐熟悉了汉服活动的口号、理念和行为模式,开始出现“视觉疲劳”,对反复出现的汉服迅速失去新鲜感,记者们看惯了的汉服活动对公众的视觉冲击力正在递减。

与此同时,正值台湾的“读经运动”进入了中国大陆,媒体报道还会把“国学热”与“汉服热”相提并论,甚至一些“老人”开始投身于读经运动,认为汉服只是一件衣服,要从根源上拯救我们的孩子,于是全身心投入到读经运动之中。大规模的大型活动,在室内空间中,集体研读《论语》《大学》。而部分社团骨干对这种模式也开始了担忧:是不是21世纪的汉服复兴要到此为止,或许只有我们一部分人知道,至于未来,也就停止扩散了?


读懂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热,从汉服复兴说起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14届的毕业典礼上,师生皆穿戴汉服


这一瓶颈期在2012年结束。标志事件有三:第一是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12届的毕业典礼,全部采用了汉服和汉礼,虽然这件事在社会上争议很大,但却极大的鼓励了各汉服社团前行的勇气。第二件是福建汉服天下社团在2013年举办海峡(福州)汉服文化节暨海峡汉服文化论坛,是汉服复兴十年之后,第一次有社团能够把全国社团召集一起,共商汉服复兴未来规划。第三件是方文山参与推动的西塘汉服文化周也于同年举办,协办单位为北京的汉服社团,这也标志着外部人士全面介入汉服活动,从而更加提振了汉服社团的行动力。

第四次:2013年兴起于百度“汉服商家”吧极端保守主义,使汉服复兴沦为“形制至上”的朝代古装还原

2013年前后,由于百度贴吧不再流行,汉服贴吧影响力减弱,而汉服商家贴吧的骨干转移话题赛道至微博和微信。他们认为汉服从明朝断裂,因此今天的复兴必须要在全盘掌握明朝汉服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创新。他们最爱的是明朝古装,不断对其他汉服复兴者进行攻击和辱骂,并且对汉服复兴早期制作的汉服判定为不符合文物形制,应该叫【X服】,并贴上“时代的眼泪”标签,被强行开除汉服籍。因汉服复兴者把此类具极端行为的网友称为“囧粉”。


读懂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热,从汉服复兴说起

“古墓派”的恶意贴图,对于汉服的恶意攻击


后来从“囧粉”中又派生出另一类极端保守主义,认为复古不能局限在明朝,宋朝、唐朝只要有文物出土,一样可以被认为是汉服,而没有参照出土实物形制的则被贴上“存疑”标签。并且采用网络“出警”的方式,看到网络上有不符合他们心中文物标准的,则被判定为是“仙服”或者“汉元素”。而这一类极端保守主义,又把汉服带入了另一个误区——朝代古装复刻及无文物出土则形制存疑。他们忽略了汉服的本质已然是在21世纪初,由当代中国人,基于中国的文化信仰和历史观念,在征引和参考古籍文献、考古及出土文物资料、历史图像资料及传世实物服装和现代影视作品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予以建构的,换句话说就是在历史尘埃的遮蔽下重新发现的。

在21世纪的今天,汉服复兴的核心是在现代社会中接续传统民族服饰,让各类服饰及装束在当代社会的相应场合中找到合理的应用,而不是要商家大量地为古代服饰的考古提供实验案例。如果以古代文物的形制为圭臬,那么汉服复兴的目标与服饰本身的纯粹性定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悖论。汉服复兴的目的究竟是为考古界做贡献,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推动文化复兴,无论如何这必须是一个选择。


第五次:2020年外部资本涌入,汉服市场内卷期

2019年汉服市场发生井喷,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汉服相关企业新增1000家以上,2020年新增800余家。但是好景不长,2020年汉服销售价出现了大幅下降,山寨汉服和“轻原创”低价汉服崛起,导致有很多销售额前列的原创品牌因客户群萎缩和价格失去优势而接连倒闭,这对疫情过后的汉服市场带来极大的考验。


读懂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热,从汉服复兴说起

2021年天眼查汉服相关企业数据统计表


与此同时,盖娅传说、盘子女人坊等资本也在不断进入汉服市场,再次在网络上掀起了什么是汉服的讨论,到底汉服要不要走高(时)端(尚)路线?走高(时)端(尚)路线的话如何坚守住汉服形制的路线?汉服的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还有在汉服运动中一步步爬起来的汉服商家们,如何应对外来资本的涌入?因此需要抱团取暖,需要汉服商家、汉服社团、汉服爱好者们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新难题,还有那些不曾忘记汉服复兴初心的人们需要拧成一股绳。但这绝不能“饭圈化”,即用网络争吵、举报的方式去打压异己,而是要加倍努力去组织汉服活动做推广宣传、汉服社群运营、现代汉服体系建设等,建立起正规化的产业业态,共同在发展中“破圈”,抵抗外来资本的影响,甚至逐步影响到外来资本。在发展中壮大力量,消除弯路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回首初心,汉服是当代传统文化复兴的符号

近年来,很多人会发现“国潮”“国风”悄悄在年轻人中兴起,汉服、国风音乐、戏腔歌曲、水袖舞蹈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成为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典型标志。也有很多外人不理解,年轻人怎么就喜欢了呢?甚至一些媒体也追逐而来,纷纷开始报道年轻人的“文化热”。殊不知,当代的“国风热”背后,诸多传统文化门类的兴起都是与汉服复兴密切相关。

可以肯定的说,正是汉服的复兴,让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等被更多人所关注,只是这一次它们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国风”!这就是汉服复兴走出的一条传统文化现代化之路,它充当的就是那个文化符号,让更多年轻人从这一显性文化符号开始,不论穿或不穿,都可以轻易的关注到背后的文化内涵,汉服不止是单纯的服饰,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符号。

如此让笔者想起2005年时曾经听到过一位学者的话,如今回味,它正在应验:

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崛起到一定程度,它需要一场文化复兴。而回首历史上的文化复兴,它都需要一个符号的复兴,通过这个符号的复兴,带动整个文化的复兴。就像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这里的复兴不是历史的重搬与复古,而是旧有文化的新生。今天,中国这场文化复兴的符号已经出现了,它就是汉服……

这个符号的复兴不会一帆风顺,它需要一批先驱,率先身体力行去推动它的重生,这个过程步履维艰,这批先驱们更会被公众们认为是“疯子”,然而若干年后,他们会被重新定义。符号重生过程同样艰辛,期间一定会有保守主义的作祟,也会有各类支路的彷徨和迷茫。但是我们相信历史,只要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被战争中断,这一场文化复兴一定会胜利。那么这时符号的复兴,就会勾勒出传统文化的全部新生!


这就是当下的汉服复兴运动,更是Z世代对于传统的理解与传承。

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上一篇新闻

史上最火爆五一,TA凭颜值和实力出圈

下一篇新闻

万国衣冠拜冕旒:“汉服运动”,不是简单地穿上一件古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