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 星期日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文/观察者网 房佶宜 编辑/唐亮、童黎、马雪】

“我是有中国亲戚的人!”“抱着看看的心态来,看着看着就不想回去了”“我是中文的‘粉丝’”……一聊起中国,他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日益增加的绿化、愈发便捷的购物体验、越来越高的办事效率……这是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的契库诺夫十多年后再回上海感受到的变化。

干净、宜居、多元、开放……这是马来西亚新山华人陈先生眼中的上海。

“我是中文的‘粉丝’”“跟中国有关的东西我都喜欢”……这是来自俄罗斯克林的娜思佳对中国的表白。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观察者网邀请了三位特殊的家庭代表,分享他们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以及这十年间他们在上海感受到的巨大变化。

“我是有中国亲戚的人!”

“早,侬朝饭切了伐(你早饭吃了吗)?”契库诺夫的一天从和小区爷叔“嘎讪胡”(闲聊)开始。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契库诺夫和女儿

契库诺夫来自俄罗斯,曾在莫斯科大型出版社担任文学主编,是位文学评论家。他最早对中国的印象来自自己的父亲——俄罗斯前外交官,也是一名俄共党员。

“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但他很喜欢东方文化,喜欢在各地买中国制造的物品。”契库诺夫回忆,父亲从古巴带回来一把中国铲子,至今还在使用。

在他眼中,父亲“很中式”,不仅喜欢中国龙,还收集了很多列宁徽章和毛主席像章。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契库诺夫父亲身着唐装

2005年,契库诺夫第一次来上海,他至今记得看到路边梧桐树、热闹老弄堂时的新鲜感。与他从小生长的地方不同,这里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烟火气。

在莫斯科大学同学会上,契库诺夫认识了自己的上海妻子,如今女儿亚娜都快满十岁了。她的中文名字叫“慕曦”,很阳光明媚的感觉,只是写起来可不容易。

“我是有中国亲戚的人!”他经常自豪地跟俄罗斯朋友炫耀。

当被问到是否会因为文化、习惯差异而困扰时,契库诺夫说:“我们夫妻俩的父母在性格和生活习惯上都非常像,我俩更像是在相似家庭长大的亲人。你看俄罗斯国徽和国旗上的双头鹰一面朝向东方,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其实有很多共性”。

2019年,契库诺夫再次回到中国,除了喜欢这里,也是为了女儿。

“亚娜是半个中国人,中国是她另一个家乡。她从小在俄罗斯长大,俄语没什么问题,我和妻子觉得学好中文也很重要,但如果没有语言环境,中文非常难学。所以我们决定回上海。”

阔别十多年,契库诺夫觉得上海“变化巨大”,“之前就比较国际化,但现在更好了,又多了许多高楼、绿化,一切都更先进了”。“以前微信、支付宝还没有那么普及,现在已经可以用它们购物付款了。网购也特别方便,物美价廉,物流也很快。不像俄罗斯,有时候运费比东西本身还贵。”

这样的“方便”还体现在中国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上:“他们效率很高,办事步骤也比较简洁。在疫情背景下,还贴心地给外国人增加了很多线上的业务办理,这点太棒了。以前外国人到上海办住宿登记需要拿着护照去派出所,现在只要在小程序上操作就可以了。并且新冠疫苗也可以用护照号在线上预约,十分快捷。”

契库诺夫表示,上海的烟火气和生命力始终如一,也是最吸引他的。“就像这里有很多常青树,让人觉得生命中没有寒冬。”当然空闲时,一家人也会去其他城市旅游,“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契库诺夫和女儿在厦门

他说,中俄是好邻居,在历史大背景下是健康稳定的“背靠背”关系,“希望我们的两个家乡能在更多领域进行合作交流。未来的上海、未来的中国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我们很喜欢这里。”谈到未来的打算,他觉得“亚娜的中文还需要打好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花心思和时间去学”。

视频加载中...

这是亚娜给我们录的一段视频。有趣的是,得知亚娜录视频是为了给观察者网的读者后,她的同班好友来自俄罗斯朝鲜族的鉨国錸也要一起加入,秀一下中文。

“我喜欢学语文,学会的字越多,就越有成就感。”亚娜兴高采烈地表达她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我喜欢汉服,特别精致,还喜欢画古建筑。”

她的志向是做一名外交官,也希望能开一家宠物店,“我想发明‘宠物外交’,小动物的可爱无国界,像陈毅爷爷说的‘不谈政治,只谈友好’。”

“抱着看看的心态来,看着看着就不想回去了”

2004-2008年间,中国大量国企及央企寻求上市。凭借这股东风,当时在新加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陈先生于2006年末来到中国寻求发展。

“我当时主要是想来看一看,了解一下中国的发展情况,结果看着看着就不想回去了。”他笑着说。

之所以选择来这里,也是因为他对中国的特殊感情。

陈先生是马来西亚新山的华人:“我的爸爸8岁时去的马来西亚(当时的“下南洋”),他对中国的感情比较深,我的祖辈也经常聊起中国的事情,这为我日后寻根埋下伏笔。”

而在中国,他不仅有了一番事业,也收获了爱情。“我们之所以会相遇相知,其实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非常爱旅游,都是坐不住的人。”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自2006年起,陈先生先后在北京、福州工作,2012年到上海定居。相对于北京,“上海的气候文化更适合我们”,因为他祖籍在福建,妻子祖籍在广东,“我们算是南方人”。

“干净”是陈先生对于上海的第一印象。他认为,在中国,上海一直是“比较前沿、开放的城市”,对外国文化的接受度会大一些。在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多元文化的融合。

近几年因为疫情,一家人的旅行次数有所减少。陈先生有些遗憾,但随即又表示,“原来我们都在往外走,比如说出国旅游或者去中国的其他城市。现在我们可以一年去十几次迪士尼,还参观了上海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体验了采莲藕、挖泥鳅等活动,更加了解上海了”。

在上海生活了10年,他深切感受到了上海的变化:“上海包括道路、景观、人文环境在内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住在陆家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滨江这些年的变化。”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左图为2022年,右图为2015年

疫情之下,他还给小区里一些有语言障碍、不懂团购的外国人提供了帮助,“后来也有外语能力比较好的社区志愿者进行协助”。陈先生还将家里的防疫物资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原本邻居之间不会有太多的交流,但现在大家都认识了,会打招呼也会相互串门,我觉得后疫情时代,邻里之间的感情会加深”。

曾经只想来看看的陈先生,如今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6年。他说:“我可能不能以外国人自居了,因为外国人只是过客,在中国待一阵就回去了,对我来说这里是第二个家。”

陈先生一直关注着党的二十大。他认为,这场会议十分重要,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是中文的‘粉丝’”

来自莫斯科州克林市的娜思佳已经定居上海8年,她也在关注着中国发生的大事,通过丈夫和新闻,知道中国正在开一场很重要的会议。

2006年,娜思佳进入莫斯科一所大学学习国际经济贸易,大一就开始学习中文。她说,“中文很难,而且有独特的魅力,我想要挑战自己”,结果“学了之后,我越来越喜欢,变成了中文的‘粉丝’”,还有个中文名字叫“于姝雅”。

2009年,娜思佳在莫斯科大学生汉语大赛中获奖,获得孔子学院的奖学金和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进修一年的机会。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2009年娜思佳在上海

在她看来,上海是独特的:“我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喜欢欧洲文化,而上海把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这一年,她成为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参与了主题曲《世界》的拍摄,还参加了第三届汉语桥。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娜思佳参加世博会主题曲《世界》的拍摄(左三)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娜思佳参加汉语桥

也是这一年,娜思佳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对方是中国人,比她大15岁,“第一眼看到他,心里就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他就是我的丈夫”。

后来,娜思佳回俄罗斯完成大学学业,“有机会就会来上海看他,2014年我们结婚了,之后便在上海定居”。她还补充说,“除了自己,当年在上外的两个闺蜜,一个哈萨克斯坦的,一个俄罗斯的,她们也都留在了上海,现在也都成为了中国媳妇儿。”

“我和丈夫的世界观很一致,生活习惯也没有什么差异,还常常心有灵犀,比如我特别想吃什么,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打包带回来。”她甜蜜地讲述着生活日常。

“跟中国有关的东西我都喜欢”。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娜思佳也学会了养生。俄罗斯人喜欢吃甜的,习惯在茶中加糖,而她现在喜欢中国人传统的喝茶方式,学会了茶道。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娜思佳还对中医颇有研究,在大学毕业之后做过中医翻译,陪同俄罗斯人到中国接受中医治疗。她还曾陪同摩尔多瓦共和国前总统彼得·鲁钦斯基到中国进行中医治疗和调理。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娜思佳(左一)为卢钦斯基(右一)进行翻译

娜思佳表示,因为疫情,现在很多俄罗斯人无法来中国进行中医治疗,但好消息是俄罗斯有不少中医诊所,他们可以暂时选择去当地的中医诊所。

在俄罗斯yandex地图上搜索中医诊所,仅莫斯科市中心就有近20家。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在yandex地图上搜索中医诊所所得部分结果截图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圣彼得堡中医中心

因为感兴趣,她专门去参加了中医理疗师的培训,现在也会给家人按摩刮痧。

如今,她远在俄罗斯的父母也经常喝茶,89岁的奶奶每天练气功,已经坚持了六七年,是“我在中国学习之后,回俄罗斯教她的”。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娜思佳在练气功

娜思佳非常热衷于推动中俄文化交流。她去年担任过俄罗斯作家佳莉娜·希兹科所著的《柴可夫斯基传》中文首版的责任编辑。“我来自莫斯科州的克林,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就在那里。”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闲暇时,娜思佳会帮助莫斯科大学俄语中心运营公众号,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俄罗斯、俄语,她还在该中心进行对外俄语教师的职业进修,希望将来能在中国做一名俄语老师。

此外,娜思佳会和朋友一起运营中俄文化与教育平台,给俄罗斯孩子提供免费的中文学习材料。

俄媒9月的一篇报道显示,中文是最受俄罗斯人欢迎的语言之一,在俄罗斯人学习的外语中排名第4。娜思佳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好,很多俄罗斯人将自己的未来和对华合作联系起来。现在全俄罗斯都更加重视中文学习,之前如果想要学,需要专门找学校报名上课,现在有很多国立学校开设了汉语班。

娜思佳也会借着辅导二年级儿子语文作业的机会,跟他一起学习。“与外国人学习中文不同,中国人学的汉语更复杂一些。希望到他五六年级的时候,我的中文水平也能更进一步。”

可能是受到娜思佳的影响,儿子于麦可很喜欢语文课,他告诉观察者网,将来想做一名中文和俄语教师。

“在中国,我不能再以外国人自居了”

娜思佳的儿子于麦可和女儿于麦瑞

娜思佳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的生活,“我觉得我跟中国人是一样的”。

聊到最后,娜思佳感慨道:“过去这十年,我们切身感觉到中国确实方方面面在变得越来越好,希望下一个十年,中国的发展可以更上一层楼。”

上一篇新闻

海外建设者: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令我们自豪

下一篇新闻

月薪14万,新加坡喊你去“落地生根”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