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9日 星期日

周裕锴:一次穿越的旅行——读衣若芬《陪你去看苏东坡》有感丨202112-60(总第1872期)


感谢周裕锴老师赐稿

原刊于《北京晚报》2021.12.10日第25版,有删节

此为作者提供未删全文,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周裕锴:一次穿越的旅行——读衣若芬《陪你去看苏东坡》有感丨202112-60(总第1872期)


一次穿越的旅行

——读衣若芬《陪你去看苏东坡》有感



文丨周裕锴



一个月前,衣若芬女士微信留言说,她新近出了书,希望得到我的点评。我自知长期从事枯燥的古籍校注工作,文思窘涩,以一枝枯笔去点评充满灵气之书,岂非佛头着粪。拒之则不妥,应之则无能,心里很犯难。前两天,收到商务印书馆寄来的《陪你去看苏东坡》,拆开粗翻一下,便已觉趣味盎然,用通俗的话来说,叫做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今日再细细拜读,引起更多共鸣,因为书中有几处东坡遗迹,我曾陪作者一道去过,甚至有几幅照片,如三苏祠东坡盘陀像、黄州安国寺、梅岭古道、王朝云之墓,是我看着她或帮她拍的。突然发现,这本书的点评原来非我莫属。

周裕锴:一次穿越的旅行——读衣若芬《陪你去看苏东坡》有感丨202112-60(总第1872期)

商务印书馆,2021年

ISBN:9787100183048


作为一个女性学者,穿越九百多年的时间距离,去体验想象一个伟大灵魂一生留下的足迹,这本身就具有几分传奇色彩。而何况,作者的身份又远非“女性学者”四个字所能局限,据我所知,她是一个作家型的学者,或者说是学者型的作家,早在近三十年前,我就拜读过《衣若芬极短篇》小说集,其中一篇《黑雨伞》,留下极深的印象。1997年中秋在眉山三苏祠,我第一次与她相识,此书中她写到那时经历的细节,我完全不知,只记得在三苏祠赏月时各国学者的歌声。此后又与她多次在宋代文学会和苏轼研究会上见面,每次都会读到她独具一格的学术论文,视野开阔而文笔细腻,尤长于艺术分析。无论是北宋的西园雅集,还是东坡的赤壁之游,她都能游走于诗词文赋与书法绘画之间,寻找艺术的真谛和学术的突破点。

此外,若芬女士还具有海外华人的身份,她老家山东,生长在台湾,曾于台湾大学、“中研院”就职,后辞职应聘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知名学府任客座教授,精通英文、韩文,对海外汉学了解很深,在东亚汉文学和文化交流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她近几年一再提倡的“文图学”研究,就是国际汉学界最新研究动向影响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她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这本《陪你去看苏东坡》,可视为她“文图学”理论的游记性的实践,更可视为她与东坡之间相隔古今的灵魂对话。

本书所提及苏东坡的遗迹和诗文词,我都很熟悉。然而,同去过的地方,于我已是雪泥鸿爪,杳然无踪;而于若芬女士,却是人生路上一处处充满心灵体验的刻痕,一个个美丽的“trace”。新加坡《联合早报》为她开辟专栏“上善若水”,今日这本书将专栏文章连缀为一体,全面展现了作者多年来追寻东坡足迹的历程。

全书分为“天涯”和“海角”两部分。从叙事角度来看,“天涯”似是一个纵向串珠式的历史叙述:从东坡出身地眉山,到辞世处常州,其间除去东坡为官的开封、诸城(密州)、杭州、徐州、定州以及贬官的黄州、惠州、儋州之外,还有东坡曾经路过的乐山(嘉州)、重庆(渝州)、三峡、武汉、镇江、赣州(虔州),作者如一个知识丰富、妙趣横生的导游,带领读者跟随东坡走遍了小半个中国。而“海角”则近似横向的散点叙述,收集了作者在海外教学研究中与东坡相关的故事和感悟。

周裕锴:一次穿越的旅行——读衣若芬《陪你去看苏东坡》有感丨202112-60(总第1872期)


我同意美国汉学家艾朗诺教授的评语:“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一场值得细细品味和享受数小时的盛宴。”这阅读过程中,我有类似的感受。苏轼的形象和作品,在书中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比如“东坡长得怎样”?“为什么李白杜甫不是千年英雄”?“苏轼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样的呢”?“何处是东坡”?这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而答案却来自足以征信的文献解读——苏轼兄弟的诗文和历代画像、法国《世界报》的评选标准以及作者根据苏轼作品记载和实地考察。比如领会东坡《记游松风亭》“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是在小三峡大宁河历险的感悟;而对东坡《洞仙歌》四种材料和看法的评判,以及对“自清凉无汗”的艺术分析,则来自武汉大暑天闷热难眠的联想。当然还有“东坡没吃过东坡肉”从杭州餐馆广告说起,而考证《猪肉颂》的真伪;“韦陀菩萨站或坐”从明清的民间信仰联系到黄州安国寺的菩萨,以及东坡的《应梦罗汉记》。如此种种,皆娓娓道来,而引人入胜。

这本书了不起之处,在于它呈现出多重性质,既是一本生动活泼的旅行札记,又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学术随笔,同时也是一本才华横溢的抒情散文。我很钦佩若芬女士对山川地貌、民俗风情的准确描写,能非常自然地将眼前所见的场景,与东坡诗文中的描写无缝衔接,加入自己“到场”的体验,从而超越时间距离,做到与东坡“精神融合”。这种“精神融合”,传统学者都是从古人诗文集的阅读理解中获得,而她则结合“行万里路”的实践,所得更加鲜活可感。如“金山寺雨中闻铃”那种现场感,东坡与佛印的禅机飘然而出,这与书斋里的理解大为不同。

周裕锴:一次穿越的旅行——读衣若芬《陪你去看苏东坡》有感丨202112-60(总第1872期)


若芬女士的海外经历使得本书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角,这在“海角”部分更为突出,“东坡先生,生日快乐”提及法国《世界报》、日本寿苏会,“疗愈安抚系之苏东坡”讲到新加坡出版工作者的父亲弥留之际的故事,“我不要你死”所讲与新加坡中文系学生之间的对话,从不同侧面展示出东坡文化的世界性影响。至于“东坡鸡汤”指出纪录片《苏东坡》“使得说明(telling)的叙事性加入了展示(showing)的视觉性”,则体现出作者“文图学”研究的眼光和思路。

鉴于与作者的多年友谊,我特别有感于“很高兴你在这里”一文,其中提到与美国汉学家唐凯琳的初次认识和最后告别,我都在场。2018年眉山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上,恰好唐凯琳、若芬和我三人作了主旨演讲。那是唐凯琳身抱沉疴专程到眉山来与东坡告别。读到此文,我不禁黯然神伤,永诀的场景犹历历在目。若芬的文笔总是冲淡平和,然而其中包含的情味却耐人久久回味。“毛巾煎饼”也是我喜欢的一篇,不动声色而又略带调皮的笔调,却蕴藏着父亲浓浓的乡愁和女儿对中国文化抹不去的眷恋。

本书中有不少对东坡作品的精彩解读,诚如艾朗诺教授所说:“它不仅显示了作者理解苏轼的深度,还显示了作者对学术写作的开放态度:将专业知识提供给学术界以外的读者的才能。”而我要补上一句,本书是作者一次穿越的旅行,她循着历史的足迹找到了东坡,成为他的朋友,并让他在今天复活。想和东坡交朋友的读者,本书值得拥有。


2021年10月26日





宋史研究资讯

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潘梦斯


上一篇新闻

人造肉的春天会来吗?

下一篇新闻

君实深雾,杯水车薪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