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大半个中国来见你:东坡今年980岁 祝勇、徐棻畅谈“东坡情”
四川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人巨匠灿若星辰。苏东坡即是星光璀璨的名人之一。2017年恰逢苏东坡诞辰980周年。11月20日至26日,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将在东坡老家四川省眉山市举行。本届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以“世界的苏东坡”和“音乐连接世界”为主题,由四川省文化厅、眉山市人民政府主办。重在突出东坡文化特色,传承东坡文脉,弘扬东坡文化。本届东坡文化节也是眉山市与儋州、惠州、黄冈四市轮流举办东坡文化节以来第二次在眉山举办,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繁荣眉山文化事业的重要标志。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四川省迅速启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眉山市相继出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行动方案》。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中,苏轼被确定为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之一。3月,四川省委宣传部启动了“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7月,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揭晓,苏东坡赫然在列,其余九位为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杨慎。
央视纪录片《苏东坡》总撰稿祝勇:
去眉山 见东坡 好像与老朋友相见
为加强川人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延续巴蜀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天府名人堂·文化传习季”活动。9月17日,“天府名人堂·文化传习季”迎来了名人大讲堂第一站。主讲人正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中国新散文领军人物祝勇讲苏东坡。祝勇用四年时间翻阅二十卷册的《苏轼全集校注》,认真阅读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前往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翻越艰险的蜀道,从四川进入陕西;经过定州,河洛,江浙;自长江入赣江,体验十八滩之险;翻越南岭,抵达广东梅州,惠州;渡过琼州海峡,抵达海南。作为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还找到一个接近苏东坡的奇妙途径: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史原物”联系起来,与苏东坡之间建立联系的一条隐秘通道,并借此构建苏东坡以及他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整体形象,最终于2017年完成并出版一部融见识与思想于一体的苏东坡心灵传记《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此外,他还是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苏东坡》总撰稿。
11月23日,东坡文化节开幕式暨东坡文化学术高峰论坛开幕。来自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齐聚一堂,为苏东坡980岁祝寿。祝勇也是受邀者之一。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也再次专访到祝勇。苏东坡是一个谈论不尽的人物, 这次再来眉山,祝勇说,“真的很高兴。眉山是很漂亮的城市。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研究苏东坡让我感觉他很亲切,像一个老朋友似的。眉山是东坡的故乡。我去眉山,就好像去与老朋友相见。”
在东坡文化节中,应邀参加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的国内外苏学专家有90余人,几乎囊括了国内外苏学研究的顶尖学者和权威专家。其中包括来自法国《世界报》的让-皮埃尔·朗日里耶先生,正是他将苏东坡列为该报专栏连载的12位“千年英雄”之一。此外还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衣若芬教授,韩国檀国大学中国语系主任安熙珍教授等等。作为受邀出席嘉宾之一,祝勇对这次学术论坛充满期待,“过去我研究苏东坡,更多的是从纵深的时间层面,比如在三苏祠、在故宫,在历史中寻找苏东坡。这次论坛将给我带来一个研究苏东坡横向切磋、交流、学习的机会。”
参加这次论坛,祝勇透露,他心里已经想到一些届时跟大家交流的题目。“苏东坡在国际上的影响大,我想具体谈谈我的研究心得。比如,我想到,现在日本的‘枯山水’美学在中国很受追捧。但其实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个美学概念,跟苏东坡笔下的枯木怪石,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的极简主义生活美学,茶道、花道、书道,与苏东坡的联系是怎样的。再比如,苏东坡强调书画对情感的表达,不拘泥外形,注重情绪的表达。这与西方的印象派又可以进行比较研究。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课题。”《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出版以后,取得非常好的反响。祝勇说,他对苏东坡的研究兴趣,一直都在延续,今后他还会继续写苏东坡,“以后还会写书。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苏东坡是说不完的。我的兴趣一直都会在。”此次东坡文化节期间,将会有众多对广大市民开放的文化活动。祝勇非常认可,“苏东坡本身就是非常接地气的艺术家。而且,他在人生最诗意最悲苦的时候,也能有能力享受生活之美。他一直就在民众当中。宋代的饮食、饮茶、居住,都有艺术的美学,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与生活联系紧密,跟苏东坡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有很大关系。”
国家一级编剧、长篇小说《苏东坡》作者
84岁的“苏迷”徐棻:感谢东坡文化节帮我圆梦
千古文人一东坡。他柔情又豪放,苦涩也坦荡。顺境与逆境,儒家与道家,出世与入世,他都经历;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他都体验,堪称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活标本。历来爱东坡、写东坡、说东坡的人很多,其中不乏林语堂这样的现代文坛名家。在当下国内外,研究苏东坡的专家学者众多。国家一级编剧、长篇历史小说《苏东坡》作者徐棻老师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明确表达自己的心愿,“我通过剧本、小说的形式表达苏东坡,目的就是让苏东坡走出书斋,走向民间。眉山有关方面来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明确提出了我这个心愿,也是我的建议。他们很认同。”对于这个心愿,徐棻做出自己的解释,“在艺术史上,在文人圈中,包括一般的知识分子群体中,苏东坡的名气很大。但是在更为大众的群体中,很多人往往只知道苏东坡的名字,知道东坡肉、东坡肘子这些东西。但对苏东坡的一生、精神世界、价值观,具体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多人并不清楚。我认为这是可惜的。苏东坡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苏东坡就是一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有很多可供学习、发扬的东西,非常值得更多人深入了解。”
本次东坡文化节,徐棻老师也将应邀出席。在此次东坡文化节期间,眉山将举办开幕式文艺演出、世界的苏东坡——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东坡文化传承展示等20项活动,将为全世界热爱东坡故里、崇尚东坡文化的各界人士奉上美轮美奂的文化盛宴。看到如此丰富的活动,徐棻笑得很开心,“眉山人说感谢我写出小说《苏东坡》,其实我也要感谢眉山。眉山举办这个东坡文化节,帮我圆了一个梦。我这个梦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研究、推广东坡文化,让大文豪苏东坡更广泛地走向民间。让苏东坡这个宝贵的精神宝库,好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11月7日,长篇历史小说《苏东坡》发放仪式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外举行。作者徐棻老师出席了发放式。谈到自己的小说《苏东坡》,徐棻老师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说,“跟学术论文不一样,小说更适合人们喜闻乐见。主办方的意思是,希望通过发放这部小说,让更多人通过小说更深入了解苏东坡这个人。出版方也很支持,他们为此特别加印的这部小说。”在小说《苏东坡》中,徐棻将戏剧的结构法、说书人的口气,与现代小说的心理分析,以及中国古典传统小说的韵味糅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格。徐棻说,“有人说我这不像常见的小说。也有人说,我是用写戏的方法写小说,跟我写的戏一样好看。其实我的确不是小说家,我是写戏的,写小说是跨界。我这么写的目的是,提高可读性,艺术吸引力,努力做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既要出现在文人的书案上,也要在普通百姓的家中被阅读。”
今年84岁的徐棻老师,精力充沛,状态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谈到苏东坡,她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苏东坡是诗词大家,但才华绝不只是在诗词领域。他是一个全才、通才。而且他将所接触的东西都进行自己的创新。比如文人画、书法的苏体、豪放派等等。他这种不墨守成规的创新精神,不正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吗?而且他非常有实干精神。他一生到过很多地方,留下不少造福人民的功绩。他造桥、修渠,是水利工程师,甚至中国最早的官办医院,最早的“育儿院”(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孤儿院)都跟他有关。他的实干精神,我认为,很少有文人能跟他匹敌。所以,苏东坡在我心中是第一文化巨人。我是他的‘粉丝’。”
如此迷上苏东坡,徐棻老师也细说渊源,“在我年轻的时候,也读苏东坡。但当时没有发现东坡的真正独特之处。真正痴迷他的契机在于1992年。有人约我写苏东坡电视剧,我在写作前期就认真系统研究了苏东坡。这一研究不得了,我成了‘苏迷’!他在我心里扎根,成了第一文化巨人。”徐棻老师由此也说道,“同时我非常遗憾。我是直到五六十岁的时候才开始深入了解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从那时我就有一个心愿: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要趁早多了解苏东坡。我也希望自己能尽一份力,让苏东坡被更广泛的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所深入了解。”
对于此次东坡文化节,徐棻抱着很大的期待,“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普通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东坡的文化精神,从而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一份滋养的精神力量,而不是只停留在学者案头,专家书斋里。”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