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李嘉诚做错了什么?

毁誉参半的李嘉诚今年94岁。

20多年前,“世纪悍匪”张子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绑下了这个新晋的香港首富。

这起离谱的绑架案,是以李嘉诚出价10个亿,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为结局。

但令人大开眼界的是,李嘉诚在最后,对绑匪提出灵魂一问:

这笔钱如果不想存银行,可以来买我们公司的股票,保证你们家三代人都吃不完。


李嘉诚到底跑没跑?


论闷声发大财,没人比李嘉诚更懂。

可在2015年,李超人“苦心经营”的爱国人设,却迅速崩塌。

这年9月,秋风肃杀。京城一篇《别让李嘉诚跑了》,矛头直指李嘉诚从大中华区加速撤资,是所谓“失守道义”。

时间倒推两年,从广州到南京,从上海到北京,李嘉诚大手一挥,便将一系列的优质资产逐渐出清。

于是,接二连三的接盘侠拿出上了上千亿的真金白银,被李超人一一收回了荷包。


李嘉诚做错了什么?


于是,群情激奋:谁在薅社会主义的羊毛?舆论浪潮扑面砸来。

可对李嘉诚父子来说,羊毛从没有阵营。“逃跑”风波爆发前两年,投资横跨世界的李嘉诚早已筹谋英国,大量的现金涌入了当地公用设施和酒店之中。

彼时,英国约30%的电力、7%的自来水供应、25%的天然气供给被李嘉诚统统收归囊下。短短几年的资本辗转腾挪,李嘉诚在英国总资产就已超过4000亿港元。

致使外媒直呼:李嘉诚要买下整个英国!

可这不过是李嘉诚“游牧资本”的故事插曲。几年后的2020年,李嘉诚收回了在英国的“慈眉善目”,大肆“抛售”,超两千亿资产迅速回流。

也是这几年,李嘉诚似乎开始在中国投石问路。最近一次,便是人们热议的:长和集团出价20多亿,溜了一圈,只为在广州露露脸。

而几乎所有的舆论解读,都有一个共同的声音:李嘉诚要回来了!

旋即,网上骂声一片。

可是,人们一直愤怒:别让李嘉诚跑了!别让李嘉诚回来!种种问题,问题本身或许就是错的——

事实上,“跑”了那么多年的李嘉诚,“基本盘”仍在中国。2021年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年报显示,公司7500万平方尺可开发土地储备中,6700万平方尺在中国内地。

而李嘉诚从英国“火速”撤资的2020年,长实集团在中国还有10个项目即将完工。

而面对种种质疑,李嘉诚没有多说一句。

鲜少出入公众画面的他,印象里永远慈眉善目,没有一句粗口,更没有一句废话。

瑞银2022年3月的一份报告显示,李嘉诚的长和系靠出售多项资产,净负债率从2021年6月的13.3%下降到0.3%——对靠地产赚上大钱的李嘉诚,比谁都懂这意味着什么。

而这一位纵横商界几十年的李超人,要说的、该说的,或许早已经说完。


“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


有人说,谈起乔布斯,人们会想起苹果。谈起任正非,人们会想起华为。

可谈起李嘉诚,人们会想起什么?

2009年,86岁的新加坡李光耀接受《海峡时报》专访时,提起李嘉诚,瞬间言辞激烈,几近面红耳赤:

“他制造了什么行销世界的产品了吗?没有!他的巨大财富来源于他垄断了房地产和一系列的民生工程,他对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千禧年前,李嘉诚已经成为香港首富,商业帝国几乎渗透到香港的每一个毛孔。


李嘉诚做错了什么?


香港有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社会基础设施,相对应的,李嘉诚就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业、电能实业等集团,分支遍布全球。

可也是在那些年,李嘉诚从青年偶像,口碑“一落千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口诛笔伐。

彼时,香港一名学生曾写下一篇《李家的城》:“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

究竟如何看待李嘉诚?他算什么?

人们的心态无法平和,大量批评声音将这个商业的巨人,湮没成了一个道德的“矮子”。

可面对一切争议,李嘉诚则直言不讳:

“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不赚钱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没有资本利润去做善事。

对我来说,谁是趋势、谁利润更大才是我要考虑的,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考量和虚假的道德说教。

不要试图让商人去承担国家的政治责任,也不要试图用政治去影响商人的经营理念。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

时至今日,这段话为什么发人深醒?

不在于露骨,而是一种李嘉诚式的“纯粹”:在商言商,法无禁止即自由。

李嘉诚有号称全球最强的律师团,没有谁比他们更懂法律。灰色地带也好,吃遍时代红利也罢,舆论若要“审判”,只会徒增烦恼。

而仅以商人的角度看待李嘉诚,他的造诣和心经,已经穿越了大小周期。比如,人们常说的“李嘉诚模式”。

时钟往前摆。

1972年石油危机引发香港股灾,随后几年,中英谈判遇挫波及香港股市,再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几次大风浪下来,李嘉诚“人弃我取”,利用香港便利的融资条件,一次次抄底成功。

而这种策略,在巴菲特看来,叫:“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可令人好奇的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就真是李嘉诚的全貌么?


在商言商,李嘉诚做错了什么?


近年来,关于李嘉诚的争议,说一千道一万,无外乎以下几点:

李嘉诚是否得财不正?李嘉诚是否愧对于社会?李嘉诚是否反复无常?

比如,2012年8月,李嘉诚曾对香港群众说道:“我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而李嘉诚诸如此类“不光彩”的打脸片段,也有着铁证如山一般的案例。

比如,2020年9月,成都高新区局发出公函:直指李嘉诚的黄记黄埔地产(成都)公司,称其捂地、捂盘行为,16年龟速“施工”,坐地涨价,谋取了大量利润。


李嘉诚做错了什么?


而李嘉诚这样的项目,不单一个:比如,李嘉诚2001年拿下朝阳区的逸翠园二期拿下后,15年来,二期项目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这块地价,前后却足足涨了47倍。

更不要说,李嘉诚在广州黄埔的御湖名邸:25年来项目没有一个明确句号,江湖人称“老妖盘”。

而这种种一切,就是李嘉诚商业逻辑中的“以静制动”。某种程度上说,他的商业逻辑是原始且直接的:无论是通吃早些年的香港,还是世纪初的中国,以及最近两年的东南亚,尤其是越南。

李嘉诚的低吸高抛,地段为王,稳吃时代土地红利的商业逻辑:越是原始,就越是有效。越是直接,收益就越是明朗。

他的商业挤压出的利润建立在“地产霸权”之上,而依靠垄断各区域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李嘉诚在他的商人生涯里,获取了非凡的利润。

正因如此,他曾誉满天下,但也争议不断。甚至有人指出:李嘉诚永远无法与乔布斯的伟大的企业家相比,他只是善于钻营,靠挤压区域人群生存空间头脑活泛的商人而已。

可这,真的对么?

永远不要低估李嘉诚


“赚钱的不性感,性感的不赚钱。”

一场动辄三年打底的疫情,让我们看清楚了创业和做生意的核心区别。

就像,生意的性感在于现金流,在于白花花的钞票。但生意的不性感,也在于不如像创业那样有光鲜的噱头,以及靠大量概念喂养的估值。

时代是复杂的,生意是简单的。但人们往往不相信复杂与简单。

人们常说,李嘉诚成功秘诀,是稳定现金流,痴迷于地段——所有这些,都是最为原始,最为简单的商业逻辑。可直到现在,仍有人将他的成功归结为低买高卖,是周期的赢家。

但李嘉诚的商业智慧,或许更在于穿越时代的洞见。

比如,1993年,李嘉诚65岁。

他冲向了风险极高的电信业,压住高新技术行业,赢得巨额回报,一举超越了自己在香港最大的对手李兆基。

1999年,李嘉诚71岁。


李嘉诚做错了什么?


面对人群扎堆进入电信业,这个老人决定迅速退出电信运营。一进一退,李嘉诚拿下了1600多亿港元的利润不说,还躲过了互联网泡沫,在“尸山血海”中身家又一次翻倍。

2002年,李嘉诚则低调成立了维港投资。随后十多年,开始悄无声息地对Facebook输血,对及时通讯工具Skype、语音控制程序Siri和地图应用Waze入局。

当人们回过神来,李嘉诚又一次赚得盆满钵。

而这十几年凭借维港投资不动声色地投资,李嘉诚用接近200家集中在数据应用和颠覆性科技两大类公司投资案例,彻底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接近百岁高龄,李嘉诚还在进化。他绝对不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商人”可以概括。

或许,我们仍会低估,且将持续低估李嘉诚。而对于这一切,正如李嘉诚重资越南那样:

当绝大多数人都在“贬低”一个国家或人物,则更加说明,他们更值得被重新审视。

上一篇新闻

网招保姆竟然患有梅毒,我们该如何识别?

下一篇新闻

医美 | 纽西之谜:正式入局"械字号",加码功能性护肤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