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水果记
“水果猎人”杨晓洋今年第一次到广东徐闻。
阳光炙烤着中国大陆最南端,一望无际的“菠萝的海”里,杨晓洋和果农聊起菠萝的行情。有人让他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拍照,他眯着眼招手道:“你来,你来。”
“晒”是他对徐闻最深的印象,也是这片红土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徐闻是火山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阳光、雨水充足,不需费很大劲就能种出好菠萝。”
杨晓洋在“菠萝的海”
实地考察过后,他承包了几块菠萝地,帮助果农卖起果子——他要求这些菠萝不能打催熟剂,必须在地里自然熟,让消费者吃到真正好吃的徐闻菠萝。
杨晓洋生长于河南农村,大学在新加坡读精密工程专业,期间对植物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开始从事植物命名、植物引种保育等工作,而后成为一名水果猎人,在全世界寻找好吃的果子。
比起大多数现代人,杨晓洋更像一名“原始人”,他一头扎进水果的世界里,希冀读懂水果的语言。如今,他已吃过上千种果子,或许是“全中国吃过最多水果的人”。以下是他的自述——
看天吃饭,追着果子跑
“为什么会成为一名水果猎人?”很多人都问过我类似的问题。水果猎人就是水果的猎寻者,我们是看天吃饭,追着果子跑的。
我们会根据水果的果期和季节来制定行程,像三四月的话是淡季,基本上很多地方都没有果子,但是到七八月份的时候,果子非常多,那时就得勤快一点了。
制定了大概行程之后,我们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向前辈们请教相关内容。找到果子之后,我们再去记录、拍摄、试吃,做成科普视频,或者以写书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了解。当然,现在国内快递也非常方便,有的当地人帮你找到之后寄过来,只需要在家坐着等就行了。
杨晓洋与一名景颇族向导合影
找果子的过程会碰到很多乐趣。有一年,我们一行人在印尼的一片原始森林找野果,当地的土著说他的领域里有一片山,遍地都是金矿。当时只有我是单身,他说要是我愿意留下来给他做女婿的话,那些金矿将来都是我的。
还有一次,我们一大早去找菠萝蜜,一群猴子在树上吃东西,我们就在附近找。当时有一只猴子不知道是觉得我长得像他们同类还是怎样,从树上丢了一个菠萝蜜给我吃。
当然,这个过程中受伤也是常态。上个月在刷山头的时候,下雨了,山路特别滑,我整个人就溜下去了,手自然而然往下摁,擦到了一块锋利的石头,伤口很深,还掉了几层皮。
泰坦魔芋
有时候也会吃到一些有毒的水果。2015年在广东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里,有一棵硕果累累的瓜馥木,大家都抢着吃。我是非常严谨的,不敢轻易尝试没吃过的果子。但是那次专家们都说能吃,我说那行,尝一点。吃的时候我试着吃几秒钟,没事,再吃几口,还是没事,再吃几口。结果几分钟后,我的嗓子开始难受了,说不出话来,只能一直狂灌水漱口。
水果通常就是植物的果实,有的果实能吃,有的是剧毒,在剧毒和能吃之间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过渡的过程可能是小毒微毒,也有一些对部分人有毒。大自然没有想得那么单纯和简单,是很复杂的,我们对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能把苹果桃梨讲顺畅就很好了
除了水果猎人这个身份,我也是一名植物分类学家,做点植物分类、植物保育,也是一名自媒体创业人,在网上做一些科普。
水果猎人是一个标签,我欣慰的是很多人确实通过这个标签认识到我,但我困扰的也是很多人都问我水果猎人是干什么的?有人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有的时候我讲植物分类,他们觉得我就是一个吃水果的,一个吃播,我懂什么植物呢?其实我做分类更强。
现在这个时代有趣的灵魂其实越来越多,人是一个立体的人,但是通过互联网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片面,是二维的。这现状肯定一时半会改不了,只有当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更多的面才能展示出来。
制作标本
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要跟水果打交道,可能自己不吃,家人朋友也会吃,但我们却缺少专门的课程、渠道来学习水果的基本常识。大家获得的信息,可能是随手搜的,或者是水果摊教的,了解到的信息往往是被加工过的。
比如说榴莲摊主告诉你开口的榴莲才是好的熟的,其实只是因为开口已经变质氧化了,要赶紧卖掉,真正好的榴莲都是不开口的。在马来西亚,榴莲开了口就没人要,不值钱了。榴莲的香味是非常浓郁的,香味并不是臭味,新鲜的榴莲是从果皮、果肉散发出来的香味,臭味是蛋白质被氧化后像臭鸡蛋的味道。
现在关于水果、植物的中文资料有非常多不准确或者疏漏的地方,或者之前没有人提到过,或者以讹传讹,也有一些从英文文献翻译过来的,没有及时更新。这些信息的更新和迭代是需要有人去做的,也就是科普。科普是建立在科研和大众之间的一个桥梁,哪怕你能把身边的苹果桃梨梅杏西瓜这些东西讲顺畅了,讲明白了,大家就很喜欢。
真香!要树立起“水果自信”
我观察这么多年,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大众对于水果的认知容易存在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问题。有的人吃过一个不好吃的品种,就说这种水果不好吃,吃过一个扎嘴的菠萝就说,所有的菠萝都不好吃,但是很快他们就会被“真香定律”给打脸。
像我自己一开始不喜欢吃梅州金柚,觉得种子那么多,能好吃吗?不想吃。吃了以后确实很特别,口感紧实,汁水甜。从此以后我就经常吃金柚,这就是“真香”。
早些年国内受限于消费能力,很多水果卖的时候都已经不新鲜了,完全代表不了这种水果的品质。很多时候花了钱买到的果子已经不在巅峰状态了,可能只有巅峰状态的20%甚至更糟,还会有酒精味。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蛇皮果,以前很多人买的蛇皮果都是坏的,大家吃了之后就觉得不好吃,其实是没有吃过好吃的、新鲜的。
世界上最大的花——大王花
日本统计过,每一个新品种出来大概要20多年的沉淀。我们国家到六七十年代才开始着重研究水果培育这方面的内容,时间不长,导致了水果的开发程度比较低。
但是中国的水果是很丰富,很美好的。国内各种气候带都有——温带、亚热带、热带,也就有生长在各种气候带的果子,我们要树立起一种“水果自信”。现在受到疫情影响也出不去,正好可以对国内的水果做一个盘点。
很多人说到猕猴桃,就会说新西兰的奇异果好吃。其实奇异果是1904年一些植物猎人在湖北宜昌拿走了一小把猕猴桃的种子,带回新西兰发展、沉淀后形成了产业链,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全世界大概有54个猕猴桃的物种,有52个都在中国。在猕猴桃属资源这一块,没有任何国家敢跟我们比,我们具有“吊打”的优势。
只买好看的果子,结果还是消费者受委屈
怎么来推进水果产业的发展呢?就我有限的经验来看,一方面需要完善产业链条、产业模式,包括种植应该更加的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分级选果,保鲜运输,储存等,要从源头保证水果品质越来越稳定。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前进,这是一定会逐步实现的。
光有好东西大众不了解也不行。比如苹果不打蜡的话,它的表面就没那么光泽漂亮,但是很多人本能地看到红的大的亮的苹果,就会觉得好吃。其实我们要看的是品种、成熟度、种植模式等多种因素。
味道像草莓、凤梨、菠萝蜜、百香果混合体的金光果
所以另一方面还是要进行科普,让大众知道水果产业的大概流程。大部分人都应该对水果有基本认知,比如说水果的新鲜程度、品种,它的产地哪里最好等,只有知道了相关的标准,才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要不然天天推崇种植不上色、不打蜡、自然成熟的苹果也不管用,大众不懂,只要又红又大却不好吃的果子,就会无形之中把踏踏实实种好果子的人给扼杀了,劣币驱逐良币,自然而然时间长了,果农就不种好吃的,只种好看的,最终还是消费者受委屈。
消费市场的背后,其实是每个人的认知组成在一起的。我们每个人都懂了,整个水果产业就可以趋向更好更健康的方向。
对水果的热爱已经刻在基因里了
有时候我们看到水果摊就走不动路,潜意识里就觉得水果特别亲切。为什么很多人在街上摆个车,车上放点水果,拉一车西瓜把瓜一刀切开,很多人就会不自觉地围过去?因为基因决定了我们很容易被水果所吸引,尤其是亮色的、暖色系的水果。
人是从丛林里走出来的生物,在森林里糖是能量,意味着生存的希望。在长时间的自然演化过程中,我们对于水果的依赖和渴望已经融在血液里,刻在基因里。如果我们的祖先在野外不喜欢吃水果的话,他又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吃,他的基因可能就传播不下来,早就被大自然给淘汰了。
海底椰
但是城市化逐渐把人和自然分割开来,对很多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小孩来说,如果缺乏引导,他们可能连踩一脚泥都不乐意。很多人已经淡化了对自然的情感,你想要让大家重新认识自然,最简单有力的媒介就是通过水果。你天天跟人讲蔬菜有什么用?别人说我又不爱吃菜。我为什么不叫蔬菜猎人,而是水果猎人,因为水果是甜蜜的,是一种美好的象征,有很多人看到水果就觉得好甜好幸福,对不对?
你不能一上来就呼吁每个人要爱护大自然,爱护世界,这个太空了。你就告诉他果子好吃,他自然而然就会想知道这是什么果子,为什么会长成这样,这是哪种植物结的果,植株长什么样子?
通过水果的甜蜜和丰富,让更多人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美好,从而认识到自然世界的美好,重新认识自然、重视自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记者】林露
【作者】 林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