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印度同学的一句话,让我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爱祖国
为什么出国留学
我出国留学的决定比较仓促,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在大二、大三的阶段就已经开始准备了,我是在大四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决定要出国的。
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叫我一起出国。我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要干点什么,想工作又觉得找不到合适的,想继续上学又没有考研,我爸妈不希望我以后工作离家太远,我自己又不想回新疆工作,索性不如就出国留学试试,也想看看其他国家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所以出国留学好像也挺好的。
为什么选择加拿大
我首选的国家就是加拿大。
我和朋友一起去,她选的加拿大,我家人也给我做参考,对比了新加坡和加拿大,我觉得新加坡是亚洲国家,跟我们的差别不是很大,我想去一个跟我们生活差异大的地方,我父母也考虑到安全问题,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加拿大。
但阴差阳错,我和我朋友实际上并没有在一起读书。我朋友的签证过了,但不幸的是,当时我找的第一家中介不是很专业,导致我在此之前两次被拒签。
当时由于时间仓促,第一次拿到拒签信后,还没搞清楚被拒签的真正原因,隔了一个星期,他们很快又提交了第二次申请,最后拿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又被拒了...再递下去我怕有可能导致我以后都真的去不了加拿大了。
大使馆拒签的原因,第一次是资金来源,第二次是访问目的。后来学雅思的时候,我的雅思老师推荐我来咱们华育这里办理,然后文案老师把我之前所有提交过的资料都分析审查了一遍,说我的资料其实是很好的,但因为上一家中介有很多细节没有注意,让大使馆怀疑资料造假,才导致被拒签了两次。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其实办留学还是要选择正规和专业的留学机构,不管是从金钱上还是时间上都能做到合理化控制。
我眼中的加拿大
刚来的时候我觉得挺失望的,这也太村儿了!与我想象中的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我觉得乌鲁木齐一个十八线城市都比这里繁华,这实在是地广人稀,大家基本上不太能见得上面,好像各方面都很落后,心里落差挺大的。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这种感觉变了。
这次放暑假的时候我回国,竟然发现走到街上的时候会心慌,因为觉得人太多了,反而又不适应了,我就很想去加拿大。但在国内可以见到家人,可以说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吃自己最喜欢的美食...有时也觉得自己挺不可理喻的。
我才发现,我好像喜欢上加拿大了,这可能跟我所遇到的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我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遇到的人都是很好的人。
初入加拿大的生活
刚来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住公寓,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近。一个人住很孤单,每天回到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当然,一个人住确实也比较自在。
我的爸爸妈妈太爱我了,他们会考虑很多。他们以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来看待外国的寄宿家庭。当时他们就分析,如果不是家庭条件需要这份经济来源的话,别人是不会愿意让一个陌生的外国孩子住在自己家里的。
事实其实不是他们想的这样,但当时他们就很担心我会住得不开心,会受委屈,所以坚持要我自己一个人住。
我现在刚搬了家,和我的朋友合租在一起。我那栋楼里还有另外两个中国留学生,也是我们学校的,我的房东太太就介绍我跟她俩认识,于是我终于有了邻居作伴,我们可以结伴上下学。
我这两个邻居都很曲折,一个在澳洲读了两年,不喜欢澳洲,然后来加拿大再从大一开始重新读起;另一个在泰国读了三年,不喜欢又转学来加拿大,再从大三开始读起。她们都是转学生,也都非常乐于帮助别人。
虽然我在国内学了雅思,但都是应试考试,不停刷分。实际来上课时就会发现,真的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说写作的时候,我们会用一些自以为能拿高分的句型,但其实老师很讨厌看到那种句子,对亏了我的两位邻居,在作业上帮了我很多很多。
吐槽加拿大交通
这里交通太不方便了!等公交一小时一趟,司机心情不好了还不来,天气不好了也不来,坐车全靠运气。
这里沿海风很大,以前小时候不能理解奶奶说“风从膝盖里钻过去”是种什么感觉,直到我来这里上学,每天站在公交站等车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奶奶说的那种感觉,真的是刺骨的冷,但到了室内又很热,所以我经常不知道穿什么好。
我刚来也吃不惯这里的饭,就比较愿意自己煮饭,还能消磨时间,回到家里没那么无聊,但去一趟超市要来回徒步5公里,去的时候还好,回来的时候好痛苦,背着双肩包,手上满满的提着东西。
有一次去超市,我天亮的时候出门,从超市里逛完出来以后天黑了,还要再徒步2公里多回家。路上没有人,灯也不太亮,我当时心里很害怕,也觉得好难过,突然就好想回家,干嘛要来这里。
其实我刚来加拿大的时候爸妈就让我去看车,但这也得有个过程。开学一个月之后我才有车,有车以后就方便多了,我终于可以出去转转了。
聊聊我的预科
我们学校要求写作和口语都要达到6.5才能上专业课。我当时雅思总分6.0,口语和阅读是6.5,听力是6.0,写作是5.5,就需要上两个学期的预科。
我刚开始觉得这不太人性化,我其实就差在写作上,就得耽误一年的时间。我们一起学雅思的同学,有的只考了5.0、5.5,但因为去的国家跟我不同,人家早都读专业课了,加拿大的要求太严格了。
不过后来觉得还好,预科给了我更多的时间来融入到加拿大,让我做好了开始新课程的准备,也让我融入了这里,我知道这里的老师的教学偏向,他们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学习,还有文化方面的适应,如果一来就直接进入专业课,我可能还适应不了。
加拿大的硕士课堂
这个学期秋天,我顺利进入了专业课。
我本科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现在读的是国际文化与交流,也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我对这些挺感兴趣,也想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是怎么生活,怎么样对待一些事情的。加之“一带一路”政策,我们中国在发展外交和跨国交流方面会越来越多,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我的弱项就是没有工作经验,我的同学有的都拿到博士学位了,有的年龄都五六十岁了,工作了很多年,我和他们差别很大。
因为我同学分享的事情和经验,让我觉得其实工作也是在学习,所以我现在目前的想法是,毕业后我也要先工作,我想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再做下一步的决定。
我觉得,在西方的授课过程中,讲究的是学生输出,而不是老师输入。你要谈你的感想,谈你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和见解,以及怎样用到实践当中,然后大家一起交流。这种时候我就明显感觉,我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我没有这些经验,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编也编不出来。我听着大家分享,就觉得这些经验真的是花钱也买不来的。
我的优势就是我能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而且在做作业方面我能理解老师想要什么。中国学生比较擅长于课本学习,我们习惯于让老师讲,我们多听,然后再自己消化。
我们中国的传统礼仪是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打断者,但我觉得我现在被西方同学影响了,有时会变得很没有礼貌,有问题就举手,有时甚至不举手就直接问,在别人讲话的时候也会打断自己紧接着问,只讲一句sorry。
在我的观念中,我觉得这样是很没有礼貌的行为,这就导致我上课时其实是有一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的,但我没有机会。因为我不知在什么时候插入,不好去打断人家,所以我就像小学生一样,举手等着被老师发现,等老师让我说的时候我再说。
我希望尊重大家,但我也想表达我的想法,所以有点矛盾,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发言。如果我在堂课上没能跟老师交流的话,我会私下里给老师发邮件,通过这种方式让我的学习主动起来,让老师知道我是有思考的,只是没有时间没有机会表达。
老师在邮件里也会跟我说得更多一些,我在邮件里得到的专业指导反而比较多,而不像在课堂上发问,同学们会你一言我一语地帮我解决,老师都插不上几句嘴,我的同学都挺厉害的,经验也是一种学历,他们经历的事情比较多,更有谈资,我觉得他们的学识就是要比我高。
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我又爱又恨。
一方面,我不想错过别人分享的精彩发言,有的事是我这辈子都经历不了的,但我可以听到,可以站在边缘感受一下。
另一方面,我觉得同学们都太主动了,在课堂上说得比老师都多,我会觉得我花了这么多的钱出来留学,没听到老师给我讲多少,全是同学给我讲了。
这可能还需要思维和观念上的扭转,我们先入为主的认为,花钱到异国他乡来求学,应该听到非常权威的老师不断给我们灌输一些最前沿的知识。但事实上你会发现,不管去加拿大还是美国或是其他欧洲国家读书,大家都会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问题,也不知道他们说得对不对,到底标准答案是什么。
我觉得,在西方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中国学生判断一道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们写了这么多年的作业,答案都是一模一样的,解题的思路是一样的,考100分的人答案永远都是一样的。
但在这里就不一样,西方跟我们是相悖的,我们会觉得这样不对吧,这到底算不算标准答案,会有一些这样的疑虑。但其实在课堂上,学生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刚开始,我发现没有标准答案的时候是很迷茫的。
我坐在那里当倾听者,我的同学A说这件事情是不对的,因为什么什么,我觉得他说得对,这确实不对。等他说完以后,我的同学B站起来说,其实这件事情是对的,因为是这样这样...我又觉得B说得有道理,B是对的。可我又一想,前面A说得也没错啊,然后我就真的很头疼了,这课我上不懂了,怎么办?
我私下里也跟老师发邮件,告诉他我的困惑。老师说,你不要介意别人怎么理解,只要你能用你的方式想通一件事情的话,这个事情就是对的,你就是对的。所以现在我已经慢慢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去处理问题,不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章,大家交流意见,通过一节课上的学习和讨论来写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虽然坐在同一个课堂上,花同样的时间上同样的课,但学到的东西全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见解和关注点也不一样,没有正确答案。但这都没关系,只要你有自己的理解就可以。
我遇到的难题
学校布置的阅读任务比较多,全都是回家自己读,你理解了以后,在上课时跟老师交流,跟同学交流,全都是输出,而不是输入,输入就靠你自己了,输出才是老师重视的部分。
我们每周的阅读量真的很大很大,有时对于我来说真的很难,什么同质性,异质性啊,翻译成中文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干脆也就不翻译了,就看着英文读吧,不纠结于个别单词了,就看整体的意思。
我们学校有位老师是中国人,他以前在芬兰读书。因为我刚开学那一周要读两百多页的材料文献(现在一周读四五百页都已经习惯了),我真的快要头疼死了,我全程都在查字典,查完字典也不知道是啥意思。
我就找这位中国老师,跟他交流这个事。
老师说,他当年完成学业以后,有一所北京的大学请他回去教学,他发现自己教不了。为什么?因为翻译成中文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能用英文的逻辑来理解,所以没关系。我这才知道,原来不只有我有这种困惑,我挺感谢这个老师的,他给我说了这件事,鼓励我,没事儿,那我就读吧。
老师说的也许是他的真实经历,也许是在用这种方式鼓励我,让我不要放弃。
我遇到的都是好的同学、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好的舍友,我的房东也很有文化,他在美国读过博士,在杭州当过大学老师,现在在加拿大定居,他也给我讲过很多他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事。
我说花了这么多钱的学费,就每个星期领回来一堆东西开始读,然后上课跟大家讲这个星期都读了些什么,有啥感觉,老师基本上不讲什么。
他说你不要担心,我也是这样的,我在读美国读博士的期间,一天就要读五六百页(这个阅读量非常惊人了)。有时候读完你再问我我读的啥?我也全部输出不了,只记得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比较好玩的。
我的老师说,这就够了,这是一个量到质的积累,一定先有大量的阅读,才会引发出来的一些思想,那想这么多干什么呢?就开始读吧!
我的加拿大同学
刚开始上预科的时候,我发现预科就是给一些官方语言是非英语国家的人上的课,所以在预科阶段,我没有接触到加拿大本地人,全是国际学生。
现在进入到正式课程里,由于我们学校可以线上教学,而很多加拿大本地学生都选择线上授课,所以有很多本地同学我都没见过。
当然,也是有一些加拿大本地同学的。同学们都很友好。基本上每周末都会有活动,有时间的人都会去参加。比如前段时间万圣节,我们一起去鬼屋玩,还有人过生日。
在开学第一周,学校给我们组织了一场破冰舞会,大家都去参加。当时我们彼此还不知道名字,通过那天晚上,大家见了面,和谁都打招呼,和谁都有话题聊,就很开心。那天就本来9点就结束了,但我们一直玩到12点,很尽兴。
不过在社交方面还是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有的印度同学口音很重,我听不懂。说到这里,我想起有一件有意思的事。
一开始我跟印度同学不太熟悉,我很佩服他们,心想这些人怎么这么爱学习,课下聊天也全都用英语,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无时无刻不在锻炼英语,不像我们中国同学,凑在一起就会说国语。
有一回我实在忍不住就问,你们都是印度人,为什么不说你们印度语?结果他们说,因为我们互相也听不懂...而且尽管他们交流的时候说的是英语,但因为有口音,对方能听懂的也最多百分之七八十。
如果我没问,我真的一直以为他们都是非常好学的学生,以为印度是个很自律的国家,出来留学都必须在英语国家说英语,原来是另有原因。
我的志愿者经历
我有过一些做志愿者的经历。
我会去一个教堂参加活动,能帮助我提升口语。每周四会有一堂课,每一次的课程主题不一样,还会发些小册子,大家一起说英语,讲一些生活中的事,比如我们这里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好玩的,或者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有什么新闻,大家会分享一下,是锻炼口语的一个好机会。
再加上这里的老年人比较多,平均年龄至少都在65岁以上,很多人需要帮助。比如教堂今天12点有活动,我10点就会过去给他们帮帮忙,摆摆座位什么的。有很多腿脚不方便的人,他们来了之后我可以去外面帮忙把他们推进来或是扶进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很小的事,但挺有意义的,被帮助的人也会很开心。
我还发现,跟老年人在一起,他们的阅历和想法会让你觉得,原来这件事情还可以这样想。因为他们有很多年沉淀的经历和阅历,可能会给到你更多的思路。
而且,加拿大的老人真的思想很开放,夏天的时候有一次同性恋游行,教堂里七十多岁的老人全都组成一队,自愿作为社区代表去参加游行。
我想这事儿要是换做我的爷爷奶奶肯定接受不了,我父母可能都接受不了,不要说爷爷奶奶辈儿了。加拿大的老人思想很open,很愿意接受其他国家的外来文化或是一些新文化的涌入,他们不排斥,认为没有对错,存在即合理。
加拿大的文化很多元,很包容,我们的观念里更多的是排斥,甚至有一些歧视。这就是我感受到的一些文化方面的差异。
教堂里其他国家的人也都很乐于帮助我。尽管我刚去的时候他们说话我还听不大懂(直到现在他们说的有些话我都不太懂),但他们都很耐心,会给我解释,比如说到这是维多利亚的文化,我就问维多利亚文化是什么,他们就会仔细给我讲,很有耐心,会让我知道这件事情是因为什么原因发生的。所以我觉得我身边的人都挺好的。
我如此热爱我的祖国
来加拿大三年的时间,我发现我很爱国,以前我没有意识到我这么爱国。
出国留学以后,我会坚决维护我自己的国家。有时候有的人,甚至我的老师,他们会批评我们,说我们中国人没有人权,上不了Facebook或者其他一些什么网站。因为大家言论自由,在这种时候,如果放在以前在国内学校,我肯定是不敢顶撞老师的,但我来加拿大,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说话的权利。
我会跟老师解释,说我们不是没有人权,而是我们国情不同。
你们没有生活在我们的国家,不了解我们的国情,也不懂我们是怎么发展的。首先考虑我们国家的人口,再考虑我们的发展速度,在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争以后,还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这都是我们中国人努力的结果,这是别的国家不可比拟的。
我们的确也存在很多缺点,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那是因为我们正在成长。而且我相信,我们政府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事出有因的。我们国家不是没有言论自由,我们不用你们都用的Facebook,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社交平台,说明我们国家有创造性,我们有你们没有的网络技术,说明我们也很厉害。
很多外国人说中国留学生抱团,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我们是因为有民族荣誉感,知道出来以后就是应该要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不是说什么中国人只跟中国人玩,融入不到别的集体里去,而是我们知道我们就是一体的,况且我们也没有抗拒跟别人交朋友。
曾经还发生过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香港早就回归了,它是我们国家的领土。但有个印度同学,他问一个广州的同学说,你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
他说完这句话以后,我们班上所有的中国学生就把他包围了,大家教育他,给他上地理课,上政治课,我们告诉他,在说话之前一定要查好所有的证据,弄懂了再说,不懂就不要乱说。香港就是我们国家的,你不应该问他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我们是同一个国家的人。
然后印度同学很尴尬,也很惊讶。过了几天以后,他又给我看了一个新闻,他说你看,印度的一家航空公司也把香港当做是一个国家,现在这家航空公司发表了道歉声明,因为无知,连航空公司都不知道香港是中国的,我不知道香港是中国的也很正常啊!但是我现在知道了,香港是你们中国的,台湾是你们中国的。他说,还有哪里是你们中国的,我们不知道的?
然后我说,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也是我们中国的,还有新疆和印度有争议的那块地方也是我们中国的!他说好的,我现在知道了。
我觉得好过瘾!我们大家真的很爱国,出国以后才发现自己这么爱国,这种情怀是不允许别人去质疑和侵犯的。
我可以说我的国家有缺点,我自己说可以,但别人不能说,说了就是不行,我坚决拥护我的国家,不允许别人说它不好,我会为它辩解。
当别人说出一些对自己国家不利的事,你作为这个国家的人如果是默认了,或者没有任何反应,甚至跟着别人一起说,那会让别人更瞧不起你。
这件事后来我想了想,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假如印度前段时间收复了哪里哪里作为他们的领土,我可能也不知道有这件事,不知道他们收复的地方叫什么。
如果时间重来,我不会选择加拿大
如果能重来,我想选择一个更发达的国家,或者历史更悠久的国家,比如法国。
据说加拿大23%的人口都是移民人口,这个数据可能还是太保守。我觉得加拿大可能大都是欧洲殖民,真正的加拿大原住民并不多。
加拿大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建国时就有很多国家的移民在这里一起生活,现在也不排斥外来移民,移民政策也是各国中比较好的,这可能是它们国家的一个特色。
加拿大这样多元化的国家也挺好,移民多就注定了文化会很包容,你会接触到各个国家的文化,会觉得原来你是这样,他是那样的,会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它可以接受每一个人,可以接受不同,让你没有那么强烈的陌生感。
我还没有遇到比较明显的排华人士,没有遇到特别不开心的情况,可能我真的是比较幸运,遇到的人都比较好。
凡事必定有利有弊,主要是看你取舍于哪一部分。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英语学习很重要。
在进入专业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尽管雅思水平是达标的,他们不用上预科,但是当真正去完成作业的时候,会达不到老师的一些要求,因为他们不懂。
加拿大这边很注重知识产权,如果你引用别人话,一定要有文献参考,只要哪里出现一点问题的话就是抄袭。而且对于研究生来说,写报告写论文这些很重要,我建议大家读一个学期的预科,我觉得真的很好,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对你帮助很大。
预科会给自己一段时间去融入,并不单纯指学习,因为预科的压力不是很大,所以也是在给自己时间,开始慢慢适应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