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惹毛吃货,奶死餐厅,米其林在中国是笑话?

惹毛吃货,奶死餐厅,米其林在中国是笑话?

每年秋天,都是米胖子的高光时刻。

这家源自法国,有百年历史的美食榜单,会在这段时间密集发布,但最近两年,这场美食盛宴越来越像是吐槽大会了。

此前北京的米其林一星餐厅厉家菜,就因为一顿3000元的套餐,惹毛了一票微博大V,被怼上热搜,演变成公开的口诛笔伐。

因为米其林不是诺贝尔,每个吃货都有发言权。

反米其林的中坚力量,还是那些对家乡怀有朴素情感的菜系粉。

最先被米其林逼疯的是广州人。

2018年米其林初到广州时,发了张看起来很有诚意的榜单,上面有8家一星、20家必比登和35家餐盘餐厅,还有两家特别奖,但凡事都怕对比。

同年米其林在台北评出了20家星级、36家必比登和67家餐盘餐厅,而且3星和2星餐厅都有,更别说广州人口1500多万,台北只有780多万了。

香港的米其林餐厅更是多到吓人,共有227家餐厅入榜,其中6家三星,11家二星,46家一星,73家必比登,要知道全球米其林三星餐厅也只有100多家。

这且罢了,中国大陆唯一的三星粤菜餐厅居然还不在广州、深圳,而是上海的唐阁,光是最好的粤菜在上海这种事,就足以气死广州人了。

9月22日最新发布的最新广州米其林榜单还是没有三星,星级餐厅仅12家,8月发布的台北米其林榜单,星级餐厅多达30家,去年底香港榜单星级餐厅高达70家。

惹毛吃货,奶死餐厅,米其林在中国是笑话?

把“食在广州”当名片的这座城市,在米其林眼里,差不多就是美食荒漠了。

上海人:本帮菜招你惹你了?

中国第一大城市,此前的米其林上榜餐厅全是粤菜和西餐,本帮菜和江浙菜不配拥有姓名?

与唐阁并列三星的是一家意大利餐,只有10张桌子,人均5000元不说,还必须与同桌的陌生人交朋友,怎么看都像是大型炫富现场,妥妥的又一个寿司之神。

北京人:我们不是只有卤煮、豆汁和爆肚。

帝都吃货的心酸,上海和广州人民理解不了,唯一的三星餐厅是江浙菜的新荣记,两家二星分别是素菜和江浙菜,对于好吃不入流的老北京小吃,米其林倒是很给面子,把北新桥卤煮、尹三豆汁和金生隆爆肚都弄进了必比登榜单。

然而评论区全盘翻车,甚至有人调侃,“米其林是不是特恨北京?”北京人自己也挂味了,讲排场的话,我们有宫廷菜、官府菜和私房菜,上到满汉全席,下到炸酱面,怎么也轮不到豆汁、卤煮登堂入室吧。

开了地图炮的吃货,谁惹的起。

毕竟这世界上,真能做到众生平等的,也只有美食了。

英国人写过一本《中产阶级辞典》,分析了中产生活的439个标签,发现超过200个与美食相关,越有钱,越是舍得在口腹大欲上花钱。

所谓顶级餐厅吃食材,中级餐厅吃服务,普通餐厅吃口味,街头排档吃气氛,绝对是大实话,给餐厅分级的米其林,顺便给吃货的钱包也划了圈层。

这事在流量下沉时代,费力不讨好。

现在的公众情绪,被中产,被小资,被高大上的品牌,路人缘都不太好,不管星巴克还是茅台,也不管全聚德还是狗不理,享受溢价的代价就是制造了更多的黑粉。

米其林的麻烦在于,虽然掏空了中产的钱包,却得不到普通吃货的认同,比如有人提醒,饿肚子的时候千万别去米其林,因为吃完一顿,归来还是空腹。

真正响应节粮食约号召的,居然是米其林,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每年一度的米其林美食指南,评论区都是不忍直视,著名的米其林四大梗,一是贵,二是装,三是难吃,四是名不符实。

简单来说,就是只为眼睛服务,不对味蕾负责,民间吐槽,最为致命,让米其林尴尬的是,很多说法既不能承认,又很难反驳。

比如,外国人有什么资格评价中餐?

听起来相当理直气壮,其实逻辑不太成立,中西餐确实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但评论一下还要资格,有点不讲理,难道只有广东人才能评论粤菜,湖南人才能给湘菜打分,北京人才能讨论全聚德,美国人才能批评星巴克,真这么玩就没意思了。

惹毛吃货,奶死餐厅,米其林在中国是笑话?

米其林的价值就在于安利了你并不熟悉的美食,举个例子,一个广州老饕不需要米其林告诉他,哪里有最好的烧鹅,但到了巴黎、伦敦、纽约,还是需要米其林推荐纯正的法餐、炸鱼薯条和BBQ吧。

当然非要往深了说,如果反米其林,反的是外国人垄断美食话语权,争的是东方美食鼻祖的应有地位,这事倒真是需要资格了。

至少中国人现阶段“吃”的还不够多。

去年我们的餐饮市场总规模是5.5万亿元,与美国相当,但年人均餐饮消费3286元,远低于美国的16667元,餐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中国是11%,美国有13%。

惹毛吃货,奶死餐厅,米其林在中国是笑话?

尤其是美国48%的消费是由快餐贡献,中国只有22%,偏爱正餐的中国人还吃不过只知道快餐的山姆大叔,这事有点说不过去。

惹毛吃货,奶死餐厅,米其林在中国是笑话?

总之,吃货还需努力。

一直以来,米其林的评判标准都对外公开,不外乎食材、烹饪、创新、性价比和一致性等五个方面,不透明的是实操权重,“一致性”这点对中餐尤为不利,但非要把米其林说成野鸡榜单,或是利益操作,也不符合实际。

米其林被嫌弃,一半是误解,一半是罪有应得。

说米其林又贵又装,实在有点冤枉,因为米其林一直是两套体系打天下。

一般人理解的米其林就是星级,其实另外还有比必登、餐盘等榜单,都是专注口味的,不乏物美价廉的选择,新加坡的米其林一星“大华猪肉粿条面”就是20元的街头美食,魔都也有一家号称地球上最便宜的米其林二星餐厅,套餐起步价只要48元。

1926年诞生的星级,从一星到三星,虽说是星级越高、价格越贵,但本质上还是拼口味的,光有装X环境、精致摆盘和跪舔服务,上不了榜单。

惹毛吃货,奶死餐厅,米其林在中国是笑话?

1955年的必比登,可以理解为性价比,纽约必比登都是人均40刀以下的餐馆,中国大概200元的水平,北京的金生隆爆肚、北新桥卤煮、尹三豆汁就是入选了这个榜单,算是米其林对平民美食的认可,真不是拉仇恨的。

2017年米其林又出了个餐盘榜单,奖励食材新鲜、烹饪用心的商家,算是轻奢推荐,上榜餐厅都有摘星的实力,更接地气的还有piecettes,标志是两个硬币,国内少见,在欧洲全是人均16欧以下的简餐,约等于我们的苍蝇小馆。

真正给米其林招黑的是叉匙系列榜单。

这个榜单有5个细分级别,专注环境和服务,吃本身退化到了次要位置,食客非富即贵,不但外卖小哥谢绝入内,就是吃货穿着随意,人家也是不欢迎的,说白了,只为面子服务,不对肚子负责,优点是出片率高,更是明星大佬的偶遇圣地。

米其林被黑出翔,这个榜单居功至伟。

但我们换个角度,吃这件事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早就不是填饱肚子,而是有仪式感的社交活动,高逼格餐厅只是满足了这种需求而已。

米其林不过提供了一套筛选标准:

你要摆谱炫富,找五把叉准没错;追求口腹大欲,按星级踩点绝对靠谱;只想吃饱吃好,必比登最合适;捡漏特色美食,就是餐盘了。

但有一点就比较奇怪了,让吃货愤怒的米其林,居然与餐厅也不是盟友。

米其林的口味和审美都比较保守,尤其是还讲究传承,所以对网红餐厅的亲和力不高,更倾向于给岁月而不是流量背书。

对于那些高知名度的堂食餐厅,米其林确实导流了价格不敏感的优质客群,但榜单每年更新,并不是什么丹书铁券,上海唐阁就从2018年的三星退到了去年的二星,所谓“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米其林光环是有风险的。

大牌餐厅尤其反感这种不确定性。

去年首版北京米其林发布,有两家店摘星的大董就拒绝领奖,还发长文痛批米其林不接地气,文中有两个观点相当值得玩味。

第一,把米其林称为“异邦想象”。

这个措词太狠了,直接将米其林审美与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挂钩,言外之意,米其林特别关注东方美食的“阴暗面”。

惹毛吃货,奶死餐厅,米其林在中国是笑话?

第二,以“嗜臭“为传统,缺乏进化眼光。

米其林给了爆肚、卤煮和豆汁名份,却让大董们觉得自己被无视了。

把动物内脏当食材,本身就有争议,究竟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还是特有的美食传承,中国人自己都吵不清楚,就别让米其林背锅了。

餐厅敢于叫板米其林,主要还是后者的带货能力出了问题。

有媒体采访过广州“坚记“和上海”茂隆“这两家平民米其林,得到的反馈出奇相似,上榜前后客流量和营业额都没有明显变化。

光从大众点评上看,米其林的种草水平仍然可观,何以没有反映到营收上,多半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讨厌自上而下的优越感了,米其林越是被高大上,越是惨遭嫌弃。

至于专业性,在美食这事上没多大实质意义。

米其林评审都是大牛,每年行程3万英里,完成600次探访,住160晚酒店,用餐300次,写1000份报告,又如何?还不如网红在店里摆个POSE有用。

关于美食,历来有两种观点。

最高级的吃货,吃的是礼仪,吃的是环境,吃的是氛围,吃的是学问。

但很多人也相信奉周星驰的说法。

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人生之味,一碗好吃的叉烧饭足矣。

米其林的正襟危坐,与大排档的轻松随意,都是烟火气,喜欢就好,非要打倒地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真没必要。

上一篇新闻

全国人民在万达广场一年吃掉500亿!火锅只排第2名…

下一篇新闻

48秒 | 品美食赏民俗 在亚洲美食节听老北京吆喝叫卖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