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01日 星期六

迁西板栗“东方珍珠”从大山走向世界

“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诗中的“灌香糖”指的就是糖炒迁西板栗,剥去褐色外皮,露出金黄果肉,吃进嘴里,直甜到心里。

环境最佳、品质最优、技术最强、出口最早、市场最广、品牌最响、链条最长、效益最好,8个“迁西板栗”之最,让板栗产业成为迁西县当仁不让的县域特色经济,2019年,迁西板栗产业产值超24亿元。

“算下来,迁西人均占有板栗树100多棵,全县40万人中以板栗为生的农民有20万人,栗农因栗人均收入4000多元。”说起这些烂熟于胸的数字,迁西县板栗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张成山很自豪。当地人曾经用以果腹和维持生计的小板栗,成就了这一独具特色、优势鲜明、动力十足的产业,燕山深处“东方珍珠”走向世界的路越来越宽广。

小栗子故事源远流长

吃一口迁西的炒栗子,口感细腻,香甜糯兼备,余香满口,回味无穷。迁西板栗有“东方珍珠”和“紫玉”之美称,果实鲜艳有光泽,果仁呈米黄色,易剥、不粘内皮,特别适合炒食。

早在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滦河北岸西寨人就“渔猎于滦河岸边,采榛栗为食”。战国时迁西地区就已大面积栽培板栗,并以栗富足。明代实施移民垦荒屯田政策后,板栗生产快速发展,现在迁西境内许多明代栗树仍能结果。近现代,迁西板栗更是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迁西是唐山市内唯一的纯山区县,这里的山地主要由片麻岩组成,具有疏松易风化的特点,富含钾、钠、铝、磷、镁、铁、钙、硅、锰等营养元素。这种片麻岩风化而成的砂质淋溶褐土有机质含量高,PH值在5.6~7之间,呈中性和微酸性反应,通气透水性好,为板栗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种质资源、立地条件、气候等多重因素,共同造就了迁西板栗独特的品质。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新中国成立以后,迁西十分重视板栗标准化生产,迁西板栗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我们的‘围山转’并不长,也就是绕地球一圈半吧!”今年68岁的刘宝华望着漫山遍野的栗树,笑呵呵地说。从1993年起,时任迁西县林业局局长的他就用双脚丈量了县内158亩山场,在农民摸索的“水平沟”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山顶青松带帽、山间板栗缠腰、山脚瓜果梨桃”的“围山转”人工造林新模式:在25度以下的缓坡依山就势,在高程3—4米的等高线上开挖一道道宽、深各1米的环山水平沟,再将熟土回填,平整成2米宽、外高里低的水平畦面,外沿筑起高、宽各30公分的塄沿,形成外噘嘴里兜水的环山水平梯田。“围山转”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保土蓄水能力,增加了透光量,能大大提高板栗的成活率,促进板栗生长。由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围山转”工程造林模式多次受到林业部等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在全国推广并获唐山市科技兴市市长特别奖一等奖。

栗树是种上了,可是如果不加管理,得等20年才能结果。为了让农民早日收效,刘宝华和果树专家们走村入户,讲解人工嫁接新技术,从磨刀子到插码子再到绑码子。科学化管理下来,四五年就结了果。县乡干部及时制定政策,把种植栗树作为全县治穷致富的翻身仗来动员部署。刘宝华回忆说,“一个板栗一个蛋,一只栗蓬一碗面,一袋板栗一台彩电”是当时走家串户宣传最多的一句话。尝到了甜头,过去没人瞧得上的荒山野坡开始被抢着承包,人均种树达百棵以上。

小栗子延展大链条

初秋时节,从水流潺潺的滦河畔,到燕山的浓阴下,一串串栗蓬张开了“笑脸”,微风掠过,纷纷掉落,承载着的是栗农的喜悦和希望。

“加入合作社后,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有机肥料,板栗收购价格比附近每斤还高出两元,一年能增收2万多块钱。”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刘国红为记者计算了一笔账。成立于2006年的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是全国第一家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3万余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算是“众筹”。

近年来,迁西县不断健全“板栗龙头企业+板栗专业合作社+板栗基地+栗农”的组织体系。目前,全县已建成万亩板栗标准示范园区3个、千亩板栗标准示范园区20个、板栗专业村320个、板栗农6万户20万人,在全县形成了板栗基地建设品种化、生产技术规范化、生产过程无害化、采收储藏科学化的标准化生产格局和辐射带动网络。全县板栗栽培面积达到75万亩、5000万株,常年产量8万吨,已成为京东板栗的核心产区和全国最大的板栗基地。

迁西县板栗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张成山对于板栗产业发展格外熟悉,他介绍,目前,“迁西板栗“系列产品已打入200多个国内城市,建立了1000多家直销店、连锁店,建成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迁西板栗栗蘑直营店”79家,形成了年销售4万吨的稳定的内销网络。同时,迁西板栗系列产品已打入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年外销鲜板栗1万吨、板栗仁1万吨、深加工板栗产品1.5万吨,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消费者的认可。2019年,全县鲜板栗平均价格基本维持在20元/公斤。

“板栗不愁卖,每年栗花刚开,果子就被订购一空。”张成山说,但每年生板栗的销售时间毕竟只有短短一季,依靠延伸产业链,才能提高附加值。

栗树浑身都是宝,以栗花为例,迁西县板栗产业研发中心联合沈阳药科大学、化妆品公司等,以栗花为原料,调试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板栗香水、花露水等,这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例,从此栗花香飘四季;利用栗花内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药理作用,研发的从栗花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技术,满足了食品、医药、畜牧养殖等领域对这一化合物的需求,目前,可年产总黄酮产品200吨;栗花的应用还激活了板栗疏雄增产技术,在雄花盛花期及时采摘,能减少营养消耗促进板栗增产,每亩栗园可采摘200公斤雄花,栗花增收1200元,板栗增收1000元,相当于把栗园收入翻了一番!

迁西县板栗研发中心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研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在板栗(栗蘑)深加工方面,除传统的糖炒板栗外,开发出了充氮小包装板栗仁、冷冻保鲜板栗仁、板栗罐头、栗粉、栗糕、板栗月饼等初级加工产品20余种,以及板栗露饮料、板栗粥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近3年,迁西累计投入科研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研发出板栗保健酒、栗花面膜、栗蓬茶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延伸产品,推动了板栗剩余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

小栗子未来大有可为

小板栗闯世界的路越来越宽广。“我们的板栗系列食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地,出口产品也由原品逐步向精深加工品转变。”金地甘栗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景军告诉记者,跨境电商开通后,在“地球村”交易将像“淘宝”一样轻松。

近年来,迁西县借助举办中国迁西栗花节、板栗节和参加中国农产品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推介“迁西板栗”品牌,“迁西板栗”在国内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2007年6月,“迁西板栗“作为全国板栗行业唯一代表参加了世界地理标示大会;2008年3月,“迁西板栗”顺利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成为全国板栗行业唯一的一枚地理标志驰名商标;2009年11月,在第三届中国商标节上,“迁西板栗”被评定“最具市场竟争力的地理标志商标”;2011年,“迁西板栗”被第四届中国商标节组委会评选“消费者最喜爱的绿色商标”;2017年,“迁西板栗”被评为“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经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迁西板栗”品牌价值已达到24.09亿元。

在迁西,板栗早已超越了食用的内涵而成为一种文化,不仅能吃,还能住、能玩、能制作手伴礼品,在勤劳智慧的迁西人手中,板栗的产业链条还在不断延伸。

来到被誉为“中国板栗第一村”的迁西汉儿庄乡杨家峪村,被满眼的栗树震惊,村内100—200年生大栗树随处可见,300—500年的老栗树至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里家家户户种板栗,不仅数量多,品质也是最优的,早在1910年就出口日本,是中国出口的第一船板栗,有百年以上出口历史。

而就在杨家峪郁郁葱葱的栗树间,12幢树屋掩映其中,住在百年栗树上,伸手可摘栗花,夜晚可观星辰;树下走独一无二的“栗子路”,品香气四溢的以栗子、栗蘑为原料的的农家美食,跟“古栗爸爸”一起在栗乡体验“以栗为食、择树建屋”的有巢氏生活。这里,就是被很多有着乡村情怀和田园梦想的人喜欢的归巢部落。“最美森林民宿”全国仅有五家,而归巢部落是北方唯一一处,其独特的体验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和亲子家庭的追捧。

这里的当家人贾春雷就是杨家峪村人,对于栗乡的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亲眼看到父辈的努力,让迁西板栗誉满天下,我们更要努力,让板栗事业在我们这辈人手中发展壮大!”贾春雷通过对地域文化和板栗产业要素的挖掘与融合,提炼出个性化IP,不断开发出丰富的文创活动产品和内容;和专业平台机构合作,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亲子教育、科普研学的体验产品。

以板栗产业为核心,打造全国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知名强县,这也是迁西县在板栗产业发展上提出的新目标。今年,迁西县又出台了《迁西板栗产业集群示范建设方案》,巩固迁西作为全国板栗产业的优质板栗生产中心、加工仓储中心、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文化引领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的地位。预计到2025年,实现板栗常年产量10万吨,板栗产业综合产值30亿元,栗农人均板栗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到2030年,实现板栗常年产量达到12万吨,板栗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5亿元,栗农人均板栗年纯收入8000元。


(来源:唐山市政府网)


上一篇新闻

下港镇4万农民依托板栗产业共奔小康

下一篇新闻

迁西板栗:“东方珍珠”从大山走向世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