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磅礴乌蒙-大美毕节”主题试验区摄影采访活动于贵州毕节举办

毕节酒厂传奇再现:从“抗战之血”到一代名酒

贵州毕节2018年4月12日电 /美通社/ -- 4月9日至12日,由毕节市主办的,以“磅礴乌蒙-大美毕节”为主题的聚焦毕节试验区摄影采访活动,聚集了来自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工人日报、中国网、深圳特区报、贵阳晚报等新闻媒体的资深老记者们,以及众多国内知名摄影家。毕节酒厂作为此次采访活动的其中一站,通过老记者们的细心“挖掘”,以及对酒厂历史的回顾,一段传奇被揭开历史面纱,重新浮现世人眼前。

“磅礴乌蒙-大美毕节”主题试验区摄影采访活动于贵州毕节举办

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的毕节县酒厂厂区一角

毕节酒厂正是毕节大曲的诞生地。毕节大曲上世纪七十年代跻身贵州省八大名酒,继而在国家、省、地白酒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奖,声名鹊起。曾经的计划经济年代,要想喝到毕节大曲要开后门、托关系才能买到。但毕节酒厂曾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传奇历史,却少为人知。

酒精撑起抗战生命线

毕节酒厂的前身是川滇东路运输管理局设立的毕节酒精厂,因抗日而生,其旧址位于毕节大东门外水巷子,即今七星关区第三小学右侧堡坎外。

回到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武汉、广州相继沦陷,铁路、海运被切断,援华物资只能改由缅甸进口,经滇缅公路内运。1938年2月16日,国民政府重庆行营令川、黔两省征集民工修筑连接重庆至昆明的川滇东路(实际修筑四川省隆昌县至云南省沾益县)。川滇东路毕节境北起赤水河,西南至威宁自治县杉木箐,简称“赤杉段”,全长359公里,占川滇东路总里程720公里的50%。这段路从海拔600公尺的赤水河翻越金银山、白家哨、钻天坡、最高峰等大山,爬高近2000米,跨倒天河、乌江等江河。贵州省国民政府调集各县民工5万余人、石工1.4万人参加了“赤杉段”的施工,施工队伍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于当年11月20日修通了毛路,汽车驶过了赤水河渡口。

川滇东路与先修通的滇缅公路、滇黔公路在抗战时期连接起来,成为当时从国外运进盟国援华军事、经济物资,从国内运出外贸物资的我国唯一的出海通道和国际交通运输线,被誉为抗日战争的“输血线”、“生命线”和“钢铁运输线”,对抗战贡献极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一边限制对日本的石油出口,一边加大对中国的石油出口。日本对此恼羞成怒,于1941年12月7日突袭了珍珠港,从而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日军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等地。

日军占领缅甸后,抗战的输血管再次被切断。1941年,国民政府通过滇缅公路输入汽油82323吨,而1942年输入汽油仅79吨,连国民政府中央机关的车都不够用。同盟国的汽油等军用物资运不进来,抗日战争进入了空前绝后的困难时期,中美两国被迫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中国云南昆明之间开辟了一条转运战略物资的驼峰航线,但空运力量有限,汽油成为当时最紧俏的军用物资。

为了保证有限的汽油用于抗战第一线,西南大后方普遍使用汽油代用品作为汽车动力,酒精成为重要的能源物质。

国民政府同时在云南、贵州、四川建立了酒精厂,以甘蔗和杂粮为原料生产酒精。毕节酒厂的前身 -- 川滇东路运输管理局酒精厂便应运而生。

毕节酒精厂设立之初,因陋就简,一边以红薯、包谷等杂粮蒸煮发酵生产酒精,另一边从城乡的酿酒作坊大量收购白酒经过二次蒸馏提纯,1942年下半年生产出了适合酒精车使用的车用酒精燃料,并用于行驶在川滇东路运输抗战军用物资的车辆上。毕节酒精厂克服了技术、设备落后等种种困难,酒精产量逐年增加。

没有资料记录毕节酒精厂生产了多少吨车用酒精燃料,但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赫章酒精厂设计年产为2万加仑(约合8万升)酒精,依次估算,毕节酒精厂从1942年下半年至到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生产的车用酒精,应在6万加仑(约合24万升)以上。

当时汽油极度紧缺。有资料记载,1942年至1944年全国共生产酒精燃料68057吨(一吨酒精大约可代替0.65吨汽油),而同期石油进口量仅为2058吨,国内石油产量24641吨。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川滇东路过往的车辆逐年减少,加上国外洋油大量进入,使用酒精的汽车锐减,工厂处于停产状态。川滇东路运输局撤离后,工人利用原有设备酿造小锅酒在市场出售。解放后,由毕节县人民政府接管,毕节酒精厂改为毕节县酒精生产联合办事处。

然而和平何其不易。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曝发,汽油再度紧张,毕节汽车运输公司又用上了部分木炭车和酒精车,毕节县酒精生产联合办事处更名为毕节县酒精厂继续生产酒精,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心血酿制一代名酒

1953年,毕节酒精厂恢复为地方国营毕节县酒厂。

从酒精厂变身酒厂,一字之差,技术却是天差万别。

1957年,毕节县酒厂赴泸州大曲酒厂学习曲酒生产技术,1958年,采用上等小麦制曲,优质高梁作原料,引用天然泉水精制的“毕节大曲”酿制成功。新酒出炉,晶莹剔透、窖香浓郁、醇甜爽口、余味悠久,一上市就引起轰动,备受好评。

毕节大曲从此声名鹊起,1977年被列为省管名酒;1982年在全省名优白酒质量检查评比中获第三名;1983年获贵州名酒称号;1985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博览会”上备受称赞;1986年在全省第四届评酒会上获银尊奖、及贵州省人民政府第四届贵州名酒称号;1988年参加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获银奖。

1987年,毕节酒厂在倒天河响水滩下毕节老八景“龙潭映月”右侧建新厂,同时更新设备。1988年再次投资扩建,厂址迁至城郊沙帽山麓。

“磅礴乌蒙-大美毕节”主题试验区摄影采访活动于贵州毕节举办

生产车间旧照

“磅礴乌蒙-大美毕节”主题试验区摄影采访活动于贵州毕节举办

生产车间旧照

半个多世纪筚路蓝缕,毕节酒厂渐渐发展成占地面积达到10多万平方米、年产优质大曲基酒2000吨的现代企业。

2000年,酒厂通过产权变更,改制为“贵州毕节酒厂有限公司”。

2009年8月15日,由贵州毕节酒厂有限公司投资6.5亿元修建的“毕节大曲”年产基酒10000吨异地技改扩能建设项目在赤水河源头之一的毕节市七星关区金银山(七星关经济开发区B区)开工。

历史竟然如此巧合,金银山“毕节大曲”酒厂的新址,紧靠着当年来回往返酒精车的川滇东路和新建成的厦蓉高速公路之间,而解放后历经改造的川滇东路,变成了“毕节大曲”的生产运输线。

2013年10月24日,“毕节大曲”完成了异地技改扩能建设项目正式开工。毕节酒厂有限公司投资6.6亿元在金银山兴建新厂,重塑毕节大曲品牌。经过不到两年的建设安装,“毕节大曲”现代高效的生产线投入使用,新酒厂的窖池开始投产,加上老基地的窖池,“毕节大曲”共有1000余口窖池,年产优质原酒上万吨,原酒储藏能力达3万吨以上。“毕节大曲”再次书写辉煌的历史传奇。

“改版升级”的毕节大曲沿袭传统工艺,选用优质泉水和玉米,采用精细的老五甑酿造技术,五次精蒸、五次投料,通过双轮发酵、量质摘酒等工艺酿制,至少要经历两年的时间,方能成品上市。近年来,毕节酒厂有限公司针对市场变化,调整了产品结构,进行消费升级。调整后,主抓大众用酒,将毕节大曲众多系列白酒价格定位在40至100元之间,并推出包装精美的柔雅系列、绵柔系列。天南地北的白酒消费者,只需花三流的价格,就能喝到了一流包装且有醇、绵、爽、净、滑一流口感的贵州名酒。

上一篇新闻

数字交易所一个个来,DragonEx交易所个人心得

下一篇新闻

重回乡村的艺术大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